諸位會員及友好:
話說朝日自投身建造業,本已打算就此不問「SENSE界」之事,一心只求成為一個夠格的「釘板佬」。然而,上海仔C君忽爾又有書評投稿,朝日又豈能無視?故雖力竭筋疲,亦唯有乘「天降假期」,暫作馮婦,聊表對C君之敬意。
C君這次介紹的書是2010年出版的On the Brink,作者是當時卸任美國財政部長僅一年的保爾森Henry Merritt Paulson, Jr.。由於本書算是話題之作,而且打著「美國金融海嘯秘聞」作招徠,實在非常對中國大陸讀者的胃口,所以簡體中文版《峭壁邊緣──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也僅有簡體中文版)僅比英文原版晚出兩個月──還加上了一個非常「性感」的副題,非常有噱頭。
這本書從某角度來說,可視作保氏的「自傳」,至少也是一部「回憶錄」。然而,恰恰朝日雖然自命為(假)歷史學家,也推崇史遷的「紀傳體」,但卻很少讀「自傳」。因為縱然作者在「自傳」中是如何的真誠,但始終也是從他本人的價值觀出發。就算撇除作者是「真心膠」,他的反省能力即使如何的強大,如何地「覺今是而昨非」,「一個人永遠也不可能想到他根本想不到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文筆越是曼妙,態度越是真誠,讀者就越容易被作者的價值觀所牽引,進而跟隨作者的思路前進,這對了解事情的本質,顯然未必有太大的幫助。
不過,保氏的這部「自傳」卻有點不同。首先,作為一個曾在高盛集團擔任主席和行政總裁的金融界大鱷,可以保證他的「真誠」不會有很大的「保證」。須知當年他初任財政部長之時,就曾稱自己「務以解決貧富不均為念」,渾然忘卻自己不久前正是這個問題的「主要製造者」之一。當然,到了零八金融海嘯,他撲火救市,之前的「首要任務」自然就要讓路給「拯救市場(的大鱷)」了。
也當然,作為真正的「說謊高手」,他整本書可以說「沒有一句是謊言」,相反更披露了很多「秘密」,他只是絕口不提或「無意間忽略」了很多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已──例如:引發這次危機的「有毒金融產品」,究竟有多少是出於其主掌高盛之時?其次,這本書的文筆極度樸實,完全沒有華麗的詞藻,幾乎是以流水帳的形式,把事情平鋪直敘出來。書首還先羅列了一個「主要人物一覽表」,更添幾分紀實味道。這種「沉實(悶)」寫法顯然是有心為之,為的就是營造一個更真誠、更實在的氣氛。
書的內容,還有其中的各種「秘辛」這裏不打算說太多,各位有興趣的話大可自行翻閱。不過,書中有一點,朝日認為保爾森倒是非常老實,這就是美國的「財政部長」,其實當真是沒有多少權力的。
若各位曾讀過《傑弗遜傳》(什麼?如此精彩的作品你竟然沒有看過,快快先去補一下底。),就會知道在合眾國立國之初,「財政部長」一職形同首輔,是一個極度重要的職位。不過,一路發展下來,這個職位的權力越來越小。原因倒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式民主」的核心在於「權力制衡」,因此就算是總統,其權力也經常受制於議會,更何況只是一個區區部長。況且,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政府一切權力皆來自人民的「授權」。在整個行政系統中,原則上人民只授了權給總統一人,而其他各部委的長官,其權力的都只是由總統「間接授予」的。美國《憲法》對總統的權力算是有個籠統的說明,但對聯邦政府其他官員的權責卻沒有明文規定。換句話說,任何一個官員的權力其實都「極具彈性」,總統給你多少權,你就有多少權。在建國之初,全體閣員只有四名──「國務卿」管外交;「戰爭部長」管軍事;「總檢察長」管法律,因此「財政部長」自然就得將全國所有的「內政」事宜都包攬了。只是,隨著「國家機器」的不斷膨漲,現在美國聯邦政府已經有十五個部Departments和二十多個「聯邦獨立機構Independent agencies」。「攤薄效應」之下,「財政部長」的權力自然不斷減少。而其中分走財政部最大一截權力的,大概要算是我們在財經新聞經常聽到的「聯儲局」了。全稱為「聯邦儲備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 FRB」(或譯「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這個機構,正是那二十多個Independent agencies之一。
根據朝日的「隨便抽樣」調查顯示,知道「聯儲局主席」是耶倫Janet Yellen的人,大幅拋離知道誰是美國「財政部長」。即使是「國際金融業」從業員,不知道現任「財政部」是傑克盧Jacob Lew者,也是大有人在。按照傅柯「權力」定義推論,認知度的高低,本身已反映了權力的大小。
不過,說起來「聯儲局」作一所「中央銀行」,也有點奇怪,因為它和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有點不同。首先,我們在不同時間說「聯儲局」,其實指涉的往往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最「抵死」的是,這兩個指涉的概念,都並非上面提到,作為聯邦獨立機構Independent agency的那個「聯邦儲備委員會」。一般而言,若我們說「聯儲局」議息的結果如何如何,其中指涉的其實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負責決議和執行「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簡單來說就是「參考利率」和「買賣國債」)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 FOMC」。然而,當指涉的擔當美國「中央銀行」職責的「聯儲局」時,指的其實卻應該是整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上面提到負責議息的那個FOMC,嚴格而言其實只是「聯儲局」中的一個部門。
有些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會被安排下屬於財政部門,例如香港的「金融管理局」就隸屬於「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請注意,香港特區政府中,從來都沒有一個部門稱為「財政司」,但卻有一個官員的職稱是「財政司司長」,而協助這位官員工作的部門則稱為「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也有些地方的「中央銀行」是與財政部門平行的「一級行政機構」,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就是一個「部級單位」。不過,作為美國「中央銀行」的「聯邦儲備系統」,其本質卻是由全國三千家商業銀行集資組成的一個「基金會」。事實上,它每年還會按「股權」向各銀行分派紅利。整個「聯邦儲備系統」中,只有上述那個號稱負責「最終決策」的FRB,才是屬於行政架構中的Independent agency。換句話說,「聯儲局」的「靈魂」還算得上是一個行政部門,但其「腦袋」FOMC已經不是,其「肉體」更是一家「牟利機構」。就性質而言,整個「聯邦儲備系統」與其說是一個「行政機構」,其實更像是一個「銀行公會」之類「圍威喂」的「行業自我(不)管理組織」。其真正的權力並不在於其似有還有「行政地位」,而在於其背後代表著的「三千家銀行的共識」。這種「硬實力」,當然是「財政部長」不可能擁有的。故此,誠如保爾森所言,「財政部長」能做到的非常有限,也是合情合理。
有關「聯儲局」的就說這麼多好了。還是回頭再來評一下C君的「評」吧。C君在文中一開始就表達了他對「陰謀論」的厭惡和摒棄。朝日認為,這是非常值得讚許的想法。C君有這樣的識見,表示他的水平已超越了好「一部分國人」,著實可喜可賀。所謂的「陰謀論」,看起來好像在思索某事件的「真相」,但其實質卻是一種放棄思考的「懶惰」做法。因為「陰謀論者」一旦認定了一個與一般認知不同,但卻被他認為是「真相」的解釋,就自然會把所有對這個解釋不利的證據,視為「陰謀」的一部分,並以「套套邏輯」印證「陰謀」的存在,進一步堅定原來相信的解釋。當對一切事情都採取「陰謀論」,就像把一切都交托給神一樣,從此不用經過痛苦就能獲得「所有的真相」,實在是太美妙了!
野人通訊負責人
朝日謹啟
**********************************
On the Brink
作者:Henry Paulson
出版社:Hachette Book Group
也许是中国历史太长,充斥了不少阴谋之说,以至于一部分国人乐于把这种阴谋论套用西方国家。比较典型的是《货币战争》中对于Rothschild家族怎样利用信息不对称,在滑铁卢战役后高卖低买英国国债发财。但The House of Rothschild一书中并没有说该家族是靠这种投机大发横财的,不过很多中国人乐于相信这就是事实。又比如2007年春,Bear Sterns因财务危机被JPMorgan以每股2美元收购,很多人又冠以阴谋论,说当时美国财长Paulson来自高盛,借此事件铲除竞争公司。2008年秋,Lehman Brothers因次贷危机破产,阴谋论再次盛行,一种较为流行的解释是由于美国政府想以此给华尔街一个警告,且打算通过金融危机逼迫国会通过救市法案,而且Paulson同行相忌,见死不救。时隔数年,面对近期暴跌的A股,国内很多股民开始相信是境外势力非法做空。
如果在知识匮乏,消息闭塞的时代,阴谋论确实可以很合理地解释许多事件,但这并不是事实。如果要套用一句比较冠冕堂皇的话,那就是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近期我相继读了美国前任财长Paulson写的On the Brink和Dealing with China以及Timothy Geithner写的Stress Test,还有布什的Decision Point,从当年制定美国经济决策的当事人回忆录中,直接了解他们的想法。
Paulson非常坦诚,承认自己对问题严重性认识不足。他的回忆录并无阴谋论中见死不救的情节,在Lehman Brothers倒闭前,美国财政部尽了法律授权它所能做的全部,不仅联系美国国内的银行去收购该公司,还联系英国的Barclays来救火,但还是无法拯救该公司破产。因为自身权力有限,需要国会授权财政部采取更多救市措施,结果不可避免同两党议员周旋。Paulson对国会中共和党在金融危机时期对待救市的不果断很是不满。他本人是共和党人,但在书中他对2008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McCain在救市方案上指手划脚颇有微词,却赞扬Obama的冷静和智慧,也赞扬了一直受媒体丑化的布什总统临危不惧,为避免更大的金融灾难,不惜牺牲政治利益。
Paulson的话也在Geithner的书里得到印证,他当时任美联储纽约银行行长,想尽各种方法救Lehman Brothers,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读这些美国政府高官的自传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不同人不同的性格,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十分坦率,内心很清澈,不推卸责任。他们热爱自己家庭,热爱自己的同事,热爱自己国家,他们未必高尚,但也不是恶魔。
陈赟恺
2015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