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野人試讀》本來已「釘蓋」多時,但為了一個人、一篇投稿,就在今天,重新復活了!(雖然很可能只是「死貓彈」。)這個關鍵的人物,就是已成人夫的上海仔Cyril!
C君今次的投稿一如以往是一篇書評,投稿到《野人試讀》實在最好不過。本篇書評的對象是華裔女作家張戎(Jung Chang)最近的一部著作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博客來: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cat=all&key=Empress%20Dowager%20Cixi:%20The%20Concubine%20Who%20Launched%20Modern%20China)
在這裏不妨先對這位張女士稍作介紹。她195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本是「高幹子弟」,文革時亦曾以「紅衛兵」的身份上京。後來其父因支持陶鑄受牽連而被打成「反革命」,張亦被送到農村「插隊」。直到林彪一派在「九一三」被清剿後,張父的處境好轉,而張亦得以「工農兵學員」的身份入讀四川大學外語系,畢業後後留校任教。1978年張戎獲公費,赴英國留學約克大學,並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位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公民。畢業後(當然)留在英國,於倫敦大學東方學系任教。
張戎並非一個多產的作家,但每本作品都相當「有份量」。1992年出版首部以其姥姥、母親及本人為題的自傳式著作Wild Swans《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張戎原名「張二鴻」),即登上暢銷書榜,並被譯成三十種語言,全球銷量突破一千萬本。2005年與其夫Jon Halliday合著的MAO:The Unknown Story《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同樣引起轟動。該書也有三十種語言的譯本,雖然「完整版」被中國列為「禁書」(《鴻》亦然,兩書最後都經過刪節而得以在大陸出版),但難阻大量港台版「偷運入境」,境內「海盜版」亦有七至八種之多。《慈禧》一書在2013年出版,據說作者用了五年時間寫成。
本書幾乎開宗明義就是為慈禧「翻案」之作。書中顛覆了慈禧一貫保守、賣國的形象,將其描述為一個文明開化,而且敢於對抗侵略者,並「將中世紀中國引領進現代社會的第一人」。其中甚至引用當時法國駐華公使的說話,指慈禧是「The only man in the Forbidden City」!書中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也許就是它將一直以來「開明的光緒」和「保守的慈禧」二人的角色完全逆轉。例如「甲午戰爭」由開戰到戰敗,再至與日人議和商討割地賠款,其實都由光緒及「帝師」翁同龢主導,而慈禧對日人反而持強硬態度,認為「兩地(台灣及遼東)皆不可棄,即使撤使再戰亦不恤也!」又如「維新」本來就是由慈禧推動的,最後被迫中止,其實是因為光緒受到康有為等人唆擺,意圖刺殺慈禧……這些可以參看C君的書評,又或者直接看《慈禧》一書。
不過,儘管張戎本人一再強調自己寫的是「經考證的歷史」,但相當一部分人都不認為她的書(尤其是爭議最大的《毛》一書)是「歷史著作」,而僅把其視為「傳記小說」一類。例如《紐約時報》曾經報道,被張列入「受訪者名單」的章含之,否認曾接受張的訪問;耶魯教授史景遷亦指張著引用的參考書籍中,很多都並非嚴肅的學術著作,可靠性成疑。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專業歷史學家,批評張著中有大量明顯與事實相悖的描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Thomas Bernstein甚至直指張戎與其夫合著的《毛》一書,是「a major disaster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a field!」事實上,雖然張戎本人一再強調自己是「學者轉作家」,但其修讀的是「語言學博士」學位。正所謂「隔行如隔山」,其觀點以至治學方法,為專業歷史學界所質疑,當然亦毫不意外。
然而《慈禧》一書與《毛》不同,雖然其中夾雜了好一些作者頗為明顯的「女性主義」觀點,但內容卻沒有《毛》造成這麼大爭議。慈禧作為中國近四十年的實際統治者,其「真身」遠不如往日所說般負面,其實已是史學界的某種共識。現在的分歧僅在於,她到底有多「英明」?
張戎在書中為「澄清」一直以來對慈禧的某些誤解,也為讀者提供了不少的「歷史常識」。例如說慈禧「挪用」了北洋水師的經費去建頤和園。書中指出,根據中國歷史學家考證,修建頤和園的總支出不超過600萬兩。600萬到底是多少?光緒大婚的花費就是550萬。這600萬兩中有一半是慈禧從宮廷儲備中撥出,而另外的一半則來自「北洋水師基金」存在外國銀行的部分利息,一年約30萬。頤和園一共修了十年,前後就是300萬。當然,這說到底也是「非法挪用」,上樑不正下樑歪,但一艘戰艦的造價動輒幾百萬兩,這一年30萬對北洋水師其實並沒有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書中也沒有把慈禧描寫成「完人」,對她在「義和團」事件中的盲目和失策也多有批評。當然,作為一部「Pro 慈禧」的著作,對慈禧的失誤多有體諒和包容,也實屬難免。
無論如何,張戎的這本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的確是一部值得一讀的作品,為了解當時眾歷史事件提供了不少新的資訊、新的視角和新的想法。當然,在讀張氏的煌煌巨著前,還是先看看C君短短的一篇書評吧!這次的書評沒有以往的長篇大論,但卻頗能切中書中要點,值得一讚!相比以前的文章,可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噫!成家立室對人的影響真是很巨大呀!況且,作為「文本解讀」的對象,C君的書評本身,其實也不失為一篇了解「新愛國主義者」想法的好文章啊!
野人通訊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慈禧 开启现代中国的皇太后》
作者 张戎
慈禧在当代的文艺形象偏负面,80年代中国大陆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一代妖后》,还有香港邱淑贞主演的电影《慈禧的秘密生活》,从片名就可以看出主人公慈禧的形象不佳。近代中国诬蔑慈禧最厉害的恐怕是康有为,此人流亡日本之后,号称手握光绪皇帝密诏,为了突出光绪的无辜,激发国际社会的同情,康有为编了一堆关于慈禧秽乱后宫、陷害光绪的野史。加上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多有对清朝当局不满之人,大家自然将矛头指向晚清当权者——慈禧。因此,20世纪以来,主流舆论对慈禧的评价以负面居多。一提到慈禧,通常国人自然而然地将她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挂钩。
本书的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还原一个真实的慈禧。19世纪法国驻华公使说,慈禧是“紫禁城唯一的男子汉”。可见慈禧非常有人格魅力以及治国韬略,也可见光绪是个无能的人,他并没有被驻华公使认为是“男子汉”。本书从几个方面还慈禧清白:
一、 对外开放
慈禧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她不守旧,她接受新鲜事物。她的悲剧在于,其一,她是女人,汉族士大夫排斥女人干政。其二,她的大臣顽固不化。光绪的帝师翁同和就是一个十足的排斥西方的人,康有为也是。至于总理大臣恭亲王,他对洋人的态度是战胜不了洋人而被迫献媚,骨子里非常排外。在这种环境下,慈禧派幼童留洋,建立同文馆,派大臣出洋访问,以至建造海军,到之后的维新变法,都需要排除层层障碍方能实施。其间,让国家近代化的步伐又因政治问题而被迫搁置数年,比如同治皇帝亲政,以及光绪皇帝亲政,这两个人都是骨子里排外的皇帝,尤其是光绪,一上台,之前对外开放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洋务运动停的停,关的关。直到慈禧重新夺权,洋务运动才重新启动。这与主流观点认为慈禧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罪人完全不一致。
二、 领土问题
慈禧对领土是寸土不让的。中国重要的领土丢失,发生在甲午战败之后,列强看清了中国的实力,因此加速瓜分中国,之前,慈禧致力于打造中国军队的近代化,保卫领土完整。1870年代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1880年代,又不顾军机大臣的反对,坚持与法国在越南打了一仗。在这一点上,慈禧类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深知国家领土完整靠的是铁和血,但是慈禧也拥有俾斯麦的灵活性,见好就收。比如在镇南关一役战胜法军后,朝廷主战派抬头,慈禧又一次力排众议,宣布与法国签订和约。她和李鸿章一样,十分清楚当时清朝军队的实力,胜仗是侥幸。
在领土问题上退让的人,是光绪皇帝。光绪过高估计了淮军的实力,在甲午之战中血本无归,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他置慈禧反对于不顾,割让台湾,尽快结束战争,保住自己的皇位。最终引发各国势力往沿海地区渗透,德国乘势占了青岛,俄国占了旅顺。所以懦夫是光绪,硬汉是慈禧。
三、 甲午战争
甲午战败,大家都说是由于慈禧修颐和园,挪用了北洋舰队的经费,因此北洋舰队无钱购置铁甲舰,所以黄海海战大败,导致沿海防线的崩溃。实情是,颐和园修建,慈禧花的大多是皇室的钱,当然,各地“孝敬”了一些银两,北洋舰队也献上了50万辆银子,但不是后人夸大的能够买几条军舰的钱。
导致北洋舰队落后于日本,责任又落在光绪和翁同和身上。光绪和翁同和鄙视海军,看不到海战的重要性,也低估了日本的威胁,所以亲政以后,不添置一艘军舰,同时也对北洋海军的军费处处克扣。而慈禧和李鸿章是很清楚海军重要性的人,也知道日本的威胁,不过光绪皇帝亲政之后便疏远李鸿章,李鸿章无奈地叹道:此人“不似人君”。所以,甲午战败,其实是保守派压倒洋务派的结果。
四、 百日维新
光绪抵制洋务,而中国没有洋务运动则无法进步,为此,慈禧推动光绪开启戊戌变法。对变法,翁同和十分抵触。可见变法是慈禧在清朝最后时刻展开自救,并非光绪奋发图强的表现。变法以光绪被软禁告终,原因不是慈禧故意夺权,而是康有为教唆光绪杀死慈禧事情败露。当时的光绪,沉浸在甲午战败的耻辱中,自信全无,突然广东人康有为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而是大臣的错,这对深陷人生低谷的光绪无疑是最动听的言语,自信和取代慈禧的野心开始膨胀,最终他被康党挟持走上不归路。
本书把当代对慈禧的曲解作了澄清,还原了一个在当年深受大臣爱戴的政治家的形象。这本书有些类似于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中国近代史惨不忍睹,但这不可怕,知耻而后勇,依然是大丈夫。真正可怕的,是后人把一个国家的千秋过失,推到一个女人身上,而且那么多年来,没有人出来为她说句公道话,这才让我不寒而栗。
陈赟恺
2015年2月12日
Note
1. 本书是英译本,出版社为麦田出版社。原版书名为Empress Dowager Cixi, the concubine who launched modern China. 作者张戎女士是文革后中国大陆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