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47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七)── 1807《禁運法案》

諸位會員及友好:

  本周的故事主要敘述了傑弗遜推動1807年《禁運法案》的始末。本集的末段還提到傑弗遜推動通過了一條「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朝日向來覺得很多歷史書籍對傑弗遜的這項功績,都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誠然,法案在往後執行上並不嚴厲,奴隸走私和「秘密交易」,在南方都近乎是公開的秘密。不過,在美國通過禁易奴隸貿易的法案後,在隨後的十年,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家,都先後訂立類似法律。連向來極度依賴「大西洋貿易」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規定販奴船只能在南半球行駛。由此可見,這已是全球的大勢所趨,美國這回也算是走在「時代之先」了。

  在本集內文中,由於篇幅所限,加上為免予人有「龍珠」之嫌、「足球小將」之譏,所以未有對美國奴隸制度的源流多加說明,在這裏倒想為各位講一下南北戰爭爆發前的「美國黑奴史」。

  在十五世紀末歐洲人開始接觸撒哈拉以南「黑非洲」之前,非洲大陸已相繼出現了輝煌的文明。加納Ghana、穆達柏Mutapa(今津巴布韋)都是曾經稱霸一方的強權。到了1324年,虔誠的穆斯林國王簡簡穆薩Kan-kan Musa,──他是盛極一時的馬里帝國的統治者,甚至曾率眾六萬,齏金二萬四千,遠赴麥加朝聖。

  然而,當歐洲人的「大航海時代」開始,黑人便以「白人的忠實奴隸」出現在「人類的歷史」之中。白人將非洲人賣到海外殖民地,為他們種植農作物,以提供原料發展本國工業,再將工業品運到非洲銷售,以換購非洲奴隸。這就是非常有名的「無空船三角貿易」!從這種跨大西洋貿易中獲益至鉅的,就是英國人。

  把黑奴運到北美補充莊園的勞力,是「三角貿易」中的重要一環。運奴船上衛生極端惡劣,黑奴暴動反抗,因病而被投棄海中之事比比皆是。有記載謂曾有一艘運奴船上爆發流行性眼疾,致令全船失明。船在大洋航行之時,惡臭竟隨風遠飄數哩,更被港口拒絕其靠岸。

  早期到美洲殖民地開拓的農民,大都是被「賣豬仔」的歐洲貧農或囚犯,他們會與帶他們的美洲的機構簽一定年期的契約,所以其實也算是一種「白人奴隸」。同樣,最初到達英屬北美的黑人(多數是在其他國家殖民地逃走的熟練黑奴)中,也有「自願」的契約工人。原則上無論黑人白人,只要工作契約期滿,就能獲得「自由」和報酬──通常會是一片小小的土地。

  英屬北美首個黑人終身奴隸制的立法,出現在1661年。稍感諷刺的是,立法的地方正是華盛頓、傑弗遜和麥迪遜的「母土」──維珍尼亞。如此「精妙絕倫」的好東西,自然引來其他各殖民地爭相仿效。到了十八世紀,奴隸制已遍及所有美洲殖民地。隨著煙草種植的蓬勃發展,奴隸的數量更是大幅增加。

  正如前面所說,美國,尤其是北方的知識分子,對奴隸制度一直都看不順眼。以「追求自由」為口號的「北美獨立運動」成了一個契機。傑弗遜曾試圖在《獨立宣言》中,向英國對北美奴隸制的縱容和鼓勵,予以嚴厲的譴責。在獨立戰爭中為自由而戰鬥的人群中,也看到黑人的身影。的確,北方在獨立戰爭期間基本廢除了奴隸制,而南部黑奴的法定待遇也有所改善。然而,黑人對自由的追求,最後還是在「制憲會議」中被狠狠地出賣了。惡名昭著的所謂「五分之三妥協」,還有把「公民權的釐定」劃給各州,這等如是同南方奴隸制度的認同!

  自從1793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奴隸貿易更加蓬勃。即使1808年通過了《禁止奴隸貿易法案》,但偷運走私仍是一直半公開地進行。1804年的路易斯安那購地案,也為奴隸問題埋下了隱憂。當地在賣給美國之前,奴隸制是合法的。當路易建安那其中一部分──密蘇里申請建州時,其應以蓄奴州抑或自由州,加入聯邦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國會最後達成了所謂的「密蘇里妥協Missouri Compromise」,即密蘇里以「蓄奴州」身份加入聯邦,唯從此以後北緯36.5°以北的各州(或將來成立的州)均不得蓄奴。

  然而,由此卻引發了後來一宗極為轟動的訴訟,這就是著名的「黑人非人案」──「史葛訴桑德福案Dred Scott v. Sandford」。當時主審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坦尼Roger.B.Taney,是當世知名的大善人,更曾無償解放他繼承遺產中的所有黑奴。不過,在這案件中,他除了判定「密蘇里妥協」違憲無效外,更直指即使自由黑人也不包括在《憲法》中所指的「美國公民」之內,故黑人無權受《憲法》的保護。這個判決令引起軒然大波,甚至成為南北戰爭的關鍵起因。

  「奴隸制」這個死結,最後還是得用最激烈的方法解決。經過血和火的洗禮,所有「美國人」都得到了自由,一個新的國家誕生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七)──
1807《禁運法案》Embargo Act of 1807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英美之間對「中立貿易權」的不同理解,導致兩國關係日見緊張。就在這時,發生了「切薩皮克號事件」,英國戰艦的行為,完全視美國的主權和尊嚴如無物。事件引起美國全民的極大憤慨,傑弗遜命令駐英大使門羅向英國作出「嚴正交涉」,但卻遭到英國政府的冷待。傑弗遜憤然將大使門羅召回,以示抗議。

  不過,英國政府對傑弗遜召回大使的行動,似乎並不在乎。就在門羅離開英國幾天後,1807年11月11日,英國頒佈了一條新的「樞密令」。所有以英國以外任何歐洲港口為目的地的船隻,均會在海上成為捕獲的目標。也就是說,所有美國商船只能先到英國港口「完稅」,才能繼續將貨物運往歐洲各地。法國不甘示弱,立即作出作反制,拿破崙頒佈《米蘭勅令》,宣稱將會沒收一切來自英國及其殖民地港口的船和貨,甚至在公海上曾與英國船隻「有所接觸」者,均在捕獲之列。這令美國的商人左右為難,最慘的是,他們的船往往在海上被英國軍艦搜查敲詐過後(也就是「有所接觸」),還要擔心被法國人捕獲。

  得知英法這個最新的動向,傑弗遜立即召開內閣會議,商討如何處理此一危機。擺在眼前的只有三條路,其一是按兵不動,什麼是也不做,但這樣讓對方為所欲為,等同是向英國投降。其二是與英國開戰。一直以來,傑弗遜的「反英」形象非常鮮明,現在舉國上下仇英情緒高漲,傑弗遜完全可以藉機向英國宣戰。不過,傑弗遜素來不尚武力。況且雙方的力量懸殊,如此「寧為玉碎,不作瓦全」,雖然「有型」,卻顯然並非理性務實之舉。傑弗遜於是決定採取第三個辦法──對英法兩國實施禁運,斷絕與歐洲的一切貿易。不久一項相關的《禁運法案》就在議會中被提出,並開始展開討論。

  其他閣員對總統的決定都表示贊同,只有財政部長加勒廷對此表示憂慮。他認為短時間的禁運,他個人可以接受,國會也較容易通過。然而,若禁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國計民生造成巨大的影響。若然如此,他本人更傾向痛痛快快地和英國打一場,無論輸贏,都足以對國內的輿論有所交待。這位「忠臣」在國會就《禁運法案》討論期間,寫信給傑弗遜總統闡明他的立場:「政府實施任何政策,造成的損失往往都會比預計大得多。政治領袖冒險插手管理別人的事,並似乎覺得自己會做得比別人更好,這一點尤其值得三思。」他是在提醒他最尊敬的總統,小心不要讓政府過度膨脹,對「自由」造成損害。

  傑弗遜當然明白加勒廷的苦心,但同時也認為「禁運」作為一種「和平的強制手段」,已是沒有辦法之中最好的辦法了。在加勒廷給他寫信的同一天,傑弗遜也向參眾兩院發表了一份諮文,游說議員們通過「禁運政策」。傑弗遜在該份諮文中指出,首先,美國必須秉承自華盛頓以來的「中立外交」原則,與英國交戰,等同捲入了歐戰的漩渦,這正是美國一直以來所極力避免發生的事;其次,現在除了英國以外,法國同樣實施了損害美國貿易的措施,「禁運」能令英法同時失去美國的產品和市場,對兩國造成經濟壓力,「這是替代戰爭和投降的唯一手段」;其三,伯爾的陰謀雖然失敗,但卻為國內形勢帶來不安,此時實在不宜發動任何軍事行動。況且,自從「的黎波里之戰」後,美國的軍備已幾乎是消耗殆盡,而且也沒有任何添置軍需物資的預算,這些也確是實情。

  在參議院的辯論過程中,有聯邦黨人試圖設法拖延法案的通過。然而,老阿當斯總統的長子,聯邦黨籍參議員小阿當斯John Quincy Adams卻在這時主動表達對傑弗遜總統的支持,並成功說服他的黨友放棄「拉布」。結果,就在傑弗遜的諮文送抵的當天,參議院以22比6通過了法案,並在五小時內將法案送到眾議院。小阿當斯在幾個月後轉投了民主共和黨,後來更獲共和黨推舉參加大選,並成為美國第六任的總統。

  然而,有點讓人意外的是,在眾議院內主要的反對聲音竟是來自民和共和黨內部。自從拿破崙稱帝以來,民主共和黨對「法蘭西帝國」的仇視,比諸他們長久以來不滿的大英帝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眾議院裏來自南部的民主共和黨大老,對傑弗遜的「禁運法案」表示反對,他們認為這完全是向法國「諂媚」的表現。本來已差點遭人遺忘的聯邦黨亦隨即跟著起哄,調侃傑弗遜始終還是對法國「念念不忘」。不過,支持總統的議員終究還是佔了絕大多數,1807年12月21日,也就是參議院通過議案的四日後,眾議院也以82比44通過了議案。

  傑弗遜對法案得到如此大比數的支持,也感到非常詫異。後來著名的記者和歷史學家阿當斯Henry Adams這樣描述傑弗遜這一次在議會的勝利:「只是提出了建議,沒有警告,沒有爭辯,也沒有宣揚,只是平靜地講出了事實……成功地讓國家進行了一次「和平抗爭」的實驗。傑弗遜的勝利是一個奇蹟!因為沒有人不知道禁運的危險。一個自由的國族需要預知政府行為的動機和重大法案的後果,有智慧的人不可能容忍欺詐!」

  法案的內容並不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除了「由外國政府武裝」的船隻外,禁止任何船隻由美國港口出發,駛往外國港口。法案沒有明文禁止任何船隻入境,但由於「准入不准出」,其實也間接等於禁止外國產品入口了。根據傑弗遜自己後來解釋,他提出「禁運」的真正目的是想保護美國的商船。英法兩國雖然肆意地捕獲往來船隻,但總有「不怕死」的美國商人,難抵厚利的誘惑,不惜在猛虎和惡鯊利齒的縫中冒險。與其在外面讓人截獲,還不如我們自己先將他們攔住。否則若被英法捕獲的美國商船持續增加,則國內主戰的輿論也會持續升溫。對於兩大強權早已失去理性的爭鬥,美國實在奉陪不起!

  傑弗遜希望以「禁運」來保護船主、水手和貿易商人,不過他們也正是反對禁令最為賣力的人。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禁令的結果與總統所期望的正好相反,其對商業和航運造成的打擊,甚至比英法軍艦的抄截更大。出海固然要冒被英國軍艦捕獲的風險,但沒有貿易,卻連飯也沒得吃。

  傑弗遜雖然向來強調「以農立國」,但在他的第一次就職演說中,就曾經提出:「我們必須全力發展農業,以及它最重要的助手──商業!」同時,更非常「現代」地提出了美國的「四大支柱產業」──農業、商業、工業、航運。這種提法固然有政治上「大和解」的考量,但也表明傑弗遜其實很清楚單靠農業不能支撐整個美國。事實上,南部和西部的農業區域已開始轉型,除了傳統的個體自耕農外,出現了一批擁有大量黑奴的大型莊園,種植的都是棉花等出口導向型作物。商業、航運與農業之間確實已經密不可分。

  相比起1807年,美國在實施禁運後的1808年,出口總額下跌了八成,進口額跌了六成。商業重鎮新英格蘭是重災區,僅紐約一地,已有近一百二十家公司破產,超過一千二百人因欠債而入獄。航運業所受的打擊也許更為致命,五萬多名水手和一萬名機械技工因《禁運法案》而失去工作,短短一年內航運業的純利損失高達1225萬美元,正好與不久前買入整個路易斯安的價值差不多。政府關稅接近零收入。航運業接近完全崩潰,曾經繁榮一時的新英格蘭港口,如康涅狄格的紐哈芬New Haven,經過一百年後才回復原來的人口;麻薩諸塞的紐伯里波特Newburyport,更是到了今時今日還沒有恢復當日的規模。

  北方賴以為生的商業和航運固然一片死「寂/直」,南方的「支柱產業」──農業也同樣受到相當嚴重的打擊。除了乳製品外,當時美國幾乎所有的農業都是出口導向的。在《禁運法案》通過後僅僅三個月,小麥(糧食)價格已跌了四分之一,煙草(奢侈品)價格更跌了超過一半。相對於商業,農業屬於「低增值」產業,這樣的跌幅已足以要了農夫們的命。無論是南部的莊園主抑或西部的拓荒小農,同樣蒙受慘重的損失。因為即使他們肯按照賠老本的「市價」沽出,單靠美國的城市也沒有足夠的消費力,吸收產出過盛的棉花和煙草等經濟作物。

  價格同時暴跌的還包括土地和奴隸等「生產資本」。在過去幾年,國外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飛速增長,農作物價格水漲船高。有很多農場主為了擴大產出,都作了巨額貸款以購買土地和奴隸。《禁運法案》生效後,資產大幅貶值,外國市場卻有一夜之間完全消失,這對農場主們來說,不啻是一場災難。連傑弗遜總統本人亦不能倖免。傑弗遜本來就不太善於經營,他的莊園向來也只有微利,又怎堪如今這一番的折騰?1809年當傑弗遜卸任總統時,其莊園累積負債已達二萬五千美元(折合今日近十億美元),這甚至成了傑弗遜晚年財困一個主要的原因。

  《禁運法案》無疑是一記「未傷人,先傷己」的「七傷拳」。現在自己受到重傷已經非常清楚了,那「傷人」的目的又能否達到呢?不同的文獻和資料記錄都表明,《禁運法案》在執行方面是成功的。1808年,當棉花的價格在美國跌了三分之一的同時,在英國卻上升了七成。工業產品的價格在英國下降了一成,按理在美國應該會上升。不過,事實卻正好相反,因為美國人根本沒有錢消費,貴價工業品即使割價也仍然滯銷。一年之間,英國的工廠因為缺乏原料,加上出口萎縮了足足三分之一,紛紛陷入困境,甚至倒閉。要求撤銷樞密令的聲音此起彼落,甚至令政府倒台,提前大選。

  《禁運法案》似乎對英國真的產生了巨大的效果。然而,只是一年的光景,形勢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就在1808年,原本臣服於法國的西班牙,爆發了反抗拿破崙暴政的起義。西班牙及其美洲屬地,很快就取代了美國,成為英國新的貿易夥伴。英國的商人和工業家,也很快就忘記了過去一年的匱乏困境。根據上面提到的歷史學家阿當斯計算,《禁運政策》對英國僅造成大約五百萬美元的淨損失,這對大英帝國這樣的超級大國而言,實在不痛不癢。

  傷不了主要的目標英國,那次要的目標法國又如何?的確,由於缺乏制海權,長久以來法國及其殖民地之間的往來,都相當仰賴「中立國貿易」的協助。《禁運法案》通過後,法國同樣面對農產品滯銷,以及因原料缺乏而導致的工業衰退。小麥和葡萄酒的價格暴跌近半,棉花的價格卻成倍上升。

  法國接連失去了英國、殖民地、美國,以至西班牙的市場,拿破崙大帝面對這個棘手的局面,採取了非常的應急手段。他決定加強對意大利的控制和掠奪,以彌補來自西線的損失。除了北邊和法國相鄰的一邊外,整個意大利都被嚴密的海關壁壘圍得密不透風。拿破崙與意大利王國「簽訂條約」,雙方「互通有無」,例如意大利以「合理價格」向法國購買大量(滯銷的)糧食、亞麻和絲綢,而意大利出產的呢絨和棉織品,則只能出口到法國。

  透過對意大利的瘋狂盤剥,拿破崙總算是止住了國內的經濟衰退。另外,拿破崙還藉《禁運法案》之機發了一筆意外之財。他聲稱為了支持「好朋友」傑弗遜的禁運措施,派人到港口沒收了所有冒險到達法國的美國船隻。顯然,《禁運法案》對法國的影響同樣遠遜預期。

  上述由《禁運政策》造成的國內外形勢,讓早已近乎銷聲匿跡的聯邦黨,獲得了死灰復燃的機會。畢竟,1808年正是大選之年。他們在報章上發文,指控「禁運政策」是以南方為基地的民主共和黨,意圖壓制東北商業中心的一個陰謀。

  聯邦黨籍參議員,曾在華盛頓總統時期,擔任國務卿一職的碧克靈Timothy Pickering,更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說傑弗遜根本就是拿破崙的傀儡,而《禁運法案》則是他替法國對付英國的工具。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海運行業,讓向來賴此為生的新英格蘭陷入絕境。

  在聯邦黨煽動性的宣傳下,不少受禁運措施影響而蒙受損失的商人、船東、水手和工人,接連組織遊行示威,要求終止《禁運法案》。僅1808年一年之內,傑弗遜就收到二百封反對禁運的請願信。聯邦黨人在匿名信中不斷用惡毒的文字攻擊總統,甚至有人在信中對傑弗遜作出死亡恐嚇。

  傑弗遜堅持認為,禁運是戰爭以外應對危機的唯一手段,而戰爭卻是他一直極力避免的。在他的八年任期內,美國經濟相比「聯邦黨時期」大幅改善。他領導美國償還了幾乎全部的國債,同時賦稅卻下降了不少。除此以外,傑弗遜還開展了改善全國交通和通訊系統的建設工程。他不希望以上種種來之不易的成果,因為爆發戰爭而毁於一旦。

  對於惡言的咒罵甚至恐嚇,傑弗遜可以置之不理。東北部不斷的遊行和示威,他也能夠應付。然而,禁運令聯邦各州甚至民主共和黨內部出現分裂的迹象,新英格蘭地區的若干市鎮議會內,開始有人發出要脫離聯邦的聲音,這一點讓傑弗遜不能不擔心。與此同時,財政部長加勒廷向總統報告,越來越多商船不惜違禁突破海防,前往歐洲犯險,令《禁運法案》漸見失效。他希望傑弗遜考慮清楚,「禁運措施」究竟還應否繼續堅持下去。

  傑弗遜確實有點惆悵,不過讓他稍感欣慰的是,《禁運法案》造成的似乎也並非是一面倒的壞影響。在一片的指罵聲中,他看到美國轉型的契機。

  美國宣告獨立已經超過三十年了。然而,在這一段說來也不算短的的日子裏,這個紮根大洋彼岸的新生國度,始終沒能擺脫對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經濟依賴。在對外貿易上,美國出口的都是農產品和其他生產原料,入口的卻是「高增值」的英國工業品。顯然,根本還停留在「剝削式殖民地貿易」的階段。

  要實現經濟上的「真正獨立」,美國必須有自己的本土工業。非常諷刺地,這正是積極「親英」的漢密爾頓,一生追求而不能達成的目標。南方是根深蒂固的農業基地,「現代資本家」都集中在北方。只是,在1790年至1807年間受因拿破崙戰爭而帶來的暴利所驅動,幾乎所有的北方資本都投放到航運業,運出原料,運入成品。結果,連國內的農業都逐漸變成「出口導向」,而以英貨為主的歐洲工業品則充斥著美國市場之內,國內工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根本無利可圖。這對美國本土工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窮越見鬼。

  《禁運法案》生效後,雖然沿岸的港口城市出現了一片的蕭條,但卻為美國的本土工業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會。誠如聯邦黨人尖酸的諷刺,浮誇靡奢之風已一如總統所願,大大收斂了。不過,過慣了「現代時尚」的生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就這樣回過頭來。「來路工業品」已在市場上消失了,若還想繼續穿著時髦的紡織品,戴上優雅的帽子,美國人就得自己動手生產了。

  歷史教科書往往都將美國本土工業的萌芽,肇始於1812年爆發的英美戰爭。其實,美國本土工業的興起,在《禁運法案》期間,已經初露端倪。在《禁運法案》實施之前,美國國內以公司名義登記的工廠屈指可數。不過,根據國務卿麥迪遜的報告,1808年,有七家製造廠註冊成為公司,次年更有二十六家工廠公司化,其中有十八家是紡織廠。這個發展趨勢一直持續至英美戰爭,到了戰爭尾聲的1814年,公司數目達到128家,其中105家是紡織廠。

  「禁運政策」令資本從航運業流向方興未艾的製造業,沮喪的船主們搖身一變成了雄心萬丈的工業家。不但在新英格蘭,還有中部沿岸以至近南部的北卡羅萊納,都出現一間間的紡織廠、造紙坊和煉鐵場。工業的興起除了體現在廠房數目的增加外,也見於資本規模的龐大。例如1809年由波士頓商人成立的「新罕布什爾皮革公司」,投放資金達十萬美元(折合現在超過四十億美元)。又如根據財政部長加勒廷1810年的報告,當時全國共有842間製帽工場和作坊,總年產值已超過一千萬美元,相當於今日的四千多億美元。

   雖然總體而言,這些新冒起的製造企業,規模和資本還是相對較小,但國內「資本轉化」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可以說,美國的產業形態,已經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是建國之初漢密爾頓憧憬的美好願景,同時也是傑弗遜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美國終於向一個工業國邁進了!諷刺的是,這個結果卻是由傑弗遜本人所倡導的《禁運法案》「一手造成」!

  傑弗遜明白《禁運法案》對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面對來自各方的壓力,他希望得到議會和人民的諒解。在最後一次向國會發表的國情諮文中,他將國內工業的日漸發展描述成一個正面的轉變。傑弗遜並向國會匯報了自己在這八年來的政績:美國製造業冉冉發展,逐步擺脫了對英國的依賴,實現了真正的獨立;在聯邦黨時期大舉發行的國債已經幾乎還清,美國財政空前穩健;美國已擁有由超過一百艘戰艦組成的「(美國)史上最強海軍」,雖然與其他大國相比仍有相當距離,但靖海澄疆,保家衛國還是綽綽有餘。

  對於備受爭議的《禁運法案》,傑弗遜並未在諮文中對反對的聲音予以回應,也避談禁運帶來的種種問題,他只是強調,在美國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前,禁運必須繼續下去。

  儘管不少民主共和黨的議員,都明白傑弗遜的苦心,但為了回應民意,由民主共和黨控制的國會還是持續通過了幾條法案,對《禁運法案》作出「修訂」。至於聯邦黨,對此當然是死咬不放,以《禁運法案》「禍國殃民」發動宣傳攻勢,以圖重整他們在東北部以至全國的勢力。

  不難發現,無論民主共和黨人抑或聯邦黨人,大家在這段時間都顯得異常敏感和活躍。因為1808年的年底,美國將會舉行第六次的總統大選,選出這個國家在未來四年的領袖。

  有一個似乎頗為廣泛的誤解必須首先澄清。不少人都以為自美國建國以來,就已有擔任總統不得超過兩屆的規定。甚至以此「錯誤」為基礎,進一步「老屈」小羅斯福Franklin.D.Roosevelt之所以能在1933年至1945年間,連續擔任總統達十二年之久,乃因為其為「戰時總統」云云。這個在「中文世界」廣為流傳的誤解不知從何而來,因為在「英語世界」似乎沒有怎麼聽過這樣的說法。不過,事實是在1951年規定「總統最多只能連任一次」的《憲法第二十二修正案》通過前,總統「不尋求第二次連任」,並非一個憲法、法律的規定,而只是一種傳統,一個慣例。建立這個「傳統慣例」的人,正是華盛頓和傑弗遜。

  傑弗遜幾乎在首次當選的一刻已經認定,總統任期不應該超過兩屆。一個偉大的政治家無限期地統領著國家,對他本人和國民都會是一場災難。無論多麼偉大的人,他的睿智和警醒之心都是有限的,八年已是一個極限。一個偉大的國家,絕不會只有一個偉大的人,人民總能找到另一個睿智和警醒的人,繼續領導國家。

  傑弗遜步武他最尊敬的華盛頓將軍,決定不再參加1808年的總統大選。人們總是說,華盛頓總統創造了總統只任兩屆的傳統,但卻往往忽略了另一樣重要的事實──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不在於有人先行,而在於有人跟從!從這個角度來看,真正「創造」這個傳統的人,不是華盛頓,而是傑弗遜!

  不過話說回來,華盛頓和傑弗遜的決定,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總統實在是太辛苦了!這八年的「苦役」已令傑弗遜心力交瘁,更令他的財務狀況備受壓力。當時擔任總統一職,開支是非常巨大的。華盛頓幾乎是「美國首富」,卸任時也驚嘆身家少了一截;阿當斯則慶幸有賢內助阿碧佳為他打理業務,加上任期只有四年,總算還撐得住。至於傑弗遜本人,雖然也算是系出名門,家底豐厚,但他向來不善經營,所以即使生活異常儉樸,還是入不敷支。要是繼續當總統的話,恐怕可真要傾家蕩產了。

  傑弗遜決定不再競逐連任了,民主共和黨需要一位新的總統候選人。黨內的三人都表示希望成為新一屆的總統,他們分別是國務卿麥迪遜James Madison、副總統克林頓George Clinton和剛從英國回來,現正擔任總統秘書的門羅James Monroe。最後黨內選擇了人稱「憲法之父」的麥迪遜為總統候選人,而讓克林頓競逐連任副總統。

  有見於《禁運法案》在美國社會上造成的巨大爭議,聯邦黨人認為這是他們捲土重來的最佳時機。來自南卡羅萊納的平克尼Charles.C.Pinckney已是第四次為聯邦黨問鼎總統寶座了,他的拍檔和上屆一樣,是來自紐約的魯夫斯.金Rufus King。

  正當兩黨候選人密鑼緊鼓,為1808年選戰展開宣傳攻勢時,傑弗遜把握機會,利用他餘下的任期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推動禁止奴隸進口的法案!

  這項偉大的功績在後世的歷史書中並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這也許是因為法案雖然獲得通過,但傑弗遜卸任後,在執行層面卻沒有獲得很好的跟進,以致奴隸走私還是半公開的繼續進行。而且,法案並沒有廢除國內的奴隸買賣,當然更沒有廢除「奴隸制」。透過「自然繁衍」,國內的奴隸供應仍是源源不絕。不過,這法案本身還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雖然傑弗遜本身也蓄有不少奴隸,但作為人權主義的代表,傑弗遜向來反對「奴隸制」──有人會覺得這樣非常偽善。然而,馬克斯的親密戰友,共產黨宣言的重要撰寫人恩格斯,不也是一個資本家嗎?巴菲特也不只一次表示,自己賺巨利卻只納小稅,實在「太不公義」!作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一樣可以對「制度」作出「公義的審判」。而且,傑弗遜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動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顯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奴隸制在英國一直都是非法的。然而,當英國人在北美大陸建立殖民地時,卻把這個「邪惡的制度」引進到這片土地上。北美的有識之士向來是傾向廢奴的,早在1776年,傑弗遜在《獨立宣言》的原稿中,就有一段是對英國將邪惡制度引進新大陸,並多次運用「皇家否決權」壓制殖民地各種試圖限制或禁止「奴隸制」的法案,予以強烈的譴責。這一段內容最後雖然因(「以奴為生」的)南卡羅萊納反對而被刪除,但其中的精神卻可視為當時菁英階層的某種共識。

  事實上,在獨立戰爭過程中,北方各州已基本上廢除了奴隸制,而南方也通過了若干改善奴隸待遇的法案。維珍尼亞三傑──華盛頓、傑弗遜、麥迪遜都曾公開發表廢奴的主張,並在南方的中產知識分子中引起迴響。不過,自從1793年,麻薩諸塞機械工程師惠特尼Eli Whitney發明了超高效能的軋棉機,激增的需求令棉花種植超越了早期最熱門的煙草,美國南方搖身一變成了世界性的「棉花王國」。一望無際的棉花種植園,對勞動力的密集需求讓所有的「廢奴主義」都成了空話。傑弗遜明白再高喊「廢奴」未免不切實際,但至少應該試圖阻止這個制度的蔓延。在《禁運法案》期間,他終於找到機會了。
  
  長久以來,雖然「奴隸制度」在英國屬於非法,但英國商人卻一直從事獲利甚豐的「大西洋奴隸貿易」。不過,自從十八世紀末開始,向來靠包括「奴隸貿易」在內的「三角貿易」,大賺特賺的英國,有感時移世易,開始覺得與其把非洲當作「奴隸產地」,不如視為「新興市場」來得劃算。1807年,終於抵不住國內衛道之士的長久抗爭,宣布廢除「奴隸貿易」,並搖身一變成為「人權戰士」,譴責其他買賣奴隸的國家──自己膁不了的,別人也不能賺!同年,在美國第四大城市,位於「蓄奴大州」南卡羅萊納的查爾斯頓港Charleston,發生了兩船黑奴因拒絕上岸,絕食抗爭而死的事件。寧死不為奴,非常悲壯!北方的「親英派」趁機高唱「普世價值」,某程度上為傑弗遜創造了輿論的基礎。

  然而,反對聲音其實主要還是來自南方,因為「奴隸」是南部大莊園的主要生產工具,是莊園主賴以為生的資本。幸而,現在只是禁止奴隸入口,並不是禁止買賣,更不是禁止使用奴隸,他們對此的反應不大。甚至乎,因為《禁運法案》的實施,導致奴隸價格暴跌,現在傑弗遜推出的法令禁止奴隸入口,有助於穩定「資產價格」,對他們來說更是一件好事。就這樣,1808年《禁止奴隸進口法案》,以《禁運法案》補充的名義,竟在沒有太大阻力的情況下,順利於國會通過了!

  傑弗遜不失時機地完成了他任期裏最後的一項工作,現在可以全心全意地協助麥迪遜和民主共和黨籌劃年底的總統大選和國會選舉了。

  究竟人民是否會因為不堪《禁運法案》的苦果,選擇離棄民主共和黨呢?聯邦黨的「絕地反撲」能否得償所願呢?傑弗遜卸任後是否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呢?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