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本周上海仔時間的題目是《蔣介石為何輸掉東北?》,並透露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秘密,原來上海仔有個相當了不起的外祖父。
抗日戰爭結束後,連氣也沒來得及喘一口,國共內戰馬上又開打了。經過三大戰役──遼瀋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平津戰役(平津會戰),中國大陸的政權易手,國民黨敗退台灣。早十年前左右大陸就拍了一系列三套的「主旋律」大片──《大決戰之XX戰役》。
這篇《蔣介石為何輸掉東北?》,講的就是「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場──遼瀋戰役。在此戰之前,東北是共軍在全國唯一兵力比國軍多的地區;戰後,共軍在全國的總兵力數量首度超過國軍。可以說,這一戰讓勝利的天秤開始向共軍傾斜,故此戰的意義非常重要。
朝日作為一個才學識德(不太)兼備的(假)歷史學家,也不會「係又插唔係又插」。是其是,非其非,是朝日一向的態度。上海仔的這一篇投稿,條理清晰,內容也言之有物,實在是少有的佳作,各位不妨一讀。難得本周上海仔投稿差強人意,朝日也正好躲懶一下,不用再狂寫三四千字了。
戰略學家魯特瓦克Edward Luttwak曾把「戰爭」的操作層級由低至高,分成「技術」「戰術」「戰役法Operational Arts」「戰區戰略」和「大戰略」五個層次。「蔣介石為何輸掉東北?」這個是一個戰術,至多「戰役」層面的問題,甚至還上不到「戰區」的層次。(戰區是指各區域之間的戰況,並不會有軍事上的關聯。當然,政治上必然相關。例如一戰和二戰時德國在非洲戰區都形勢大好,甚至一直到大戰結束其優勢也一路保持著,並不因軸心國在歐洲和太平洋的失利而受到影響。)從戰略,以至大戰略的高度,我們不免要問「蔣介石為何輸掉大陸?」
共產黨的「農村包圍城市」究竟有多厲害?「農民戰爭」也許是中國獨有的。在世界上其他的文明,統治階層與平民之間都有一道無限寬闊的鴻溝。像雅利安印度、江戶日本等階級森嚴的社會自不必說。就是在歐洲,政權無論如何易手,基本上都一直保留在「貴族」的手中。君權神授,上帝怎可能讓一個平民來當國王?只有中國,就在陳勝吳廣創造性地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偉大的口號不久,中國就出現了第一個平民皇帝──漢高祖劉邦。
原來平民也可以當皇帝!這真的是人人平等了!歐洲由於平民沒有機會參與政治,所以軍事也與他們無關了。在拿破崙出現前,歐洲有很長的時間,戰爭都只是貴族之間的事。江湖規矩,「劈友唔準搞爛個場」,農民也絕少會被徵召成為作戰人員。戰爭之時不許騷擾平民,也不會攻擊非戰鬥人員,這種傳統一直保存到今天,成了國際公認的「軍事道德」。在經典的歐洲軍事教科書中,「平民」,尤其是沒有讀過書的「農民」,從來都是被忽略的角色。攻城略地的目標,當然是有標誌性、有政治意義、有經濟價值的「城市」。當然,這種軍事信念的形成,也與中古歐洲封建政權領土細小有關,「城市」往往就已經集中了「一國」所有的政治經濟文化……「首都」被破,還能不乖乖投降嗎?(拿破崙就是這樣被俄國「陰咗一鋪」!)
中國卻不然,「兵農合一」(如唐的「府兵制」)長期被認為是理想的形態。儘管實際上執行得並不太好,但至少有可以肯定,有大量農民其實是受過不同程度的軍事訓練。一旦「天下有變」,如天災人禍之類,各地就會出現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與歐洲的農民暴動或日本的「一揆」不同,中國的農民是有機會奪取政權,成為新統治者的,故此,這不是單純的「暴動」,而是軍事政變,甚至「革命」。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之時(也就是「內戰」了),各勢力的領袖、軍官、兵員都來自農民。「農村包圍城市」並不是新鮮事,由秦末開始就已是這樣做的了。
這就是國軍與共軍之間軍事信念的差異。國軍的將領都很優秀,軍事教育程度也較高,但這可能就是其致命之處。對城市的重視,對農民的忽略,是一種「內置的」軍事信念。這種思考範式,會讓決策者即使在失敗已初見端倪時,仍堅持繼續加注,甚至一鋪「晒冷」,結果,當然是「一鋪清袋」!從國共兩方對三場仗的命名來看,共方將其稱為「戰役」,也就是包含了調度運動的意味(Operation),國方僅將其視為「會戰」,顯然把失敗僅歸咎在「戰術」失誤的層面,諉過前線指揮,「層次」低了一級。戰略學家李德哈特爵士Sir Liddell Hart說得好:《為何不從歷史學習?》”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其實,要對戰爭有真正的了解,最好還是從歷史入手。中國歷史並不只是王侯將相,在讀史這方面,毛澤東顯然要比蔣介石高了一籌。(至少他自己是這樣想的!)
「蔣介石為何輸掉大陸?」在軍事之外,也許還可以從組織方面去想。朝日記得曾在某「主旋律」影視作品中,聽扮演毛澤東的唐國強這樣說過:「恩來呀!你說蔣介石原來那麼強,兵那麼多,最後怎麼就會輸,咱們怎麼就會贏呢?這幾天我想了很久了,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民主』呀!」朝日當場「咭」的一聲笑了出來!不過回心一想,若稍稍「曲解」一下,「毛澤東」也許真是「曲線」說出了真相。(當然他原來的意思肯定不是這樣。)若將「民主」作為「集權」的對應,定義為「權力的分散」,則蔣介石之敗,就敗在他手下「各路諸侯」各懷鬼胎,各自為戰,甚至互扯後腿,焉有不敗之理?共產黨則趁國軍八年苦苦抗戰之時,固本培元,生聚教訓。故而在內戰之際,正是其精神與肉體皆非常飽滿之時,以逸待勞,打國軍疲憊厭戰之兵,共軍「仁義之師」焉有不勝之理?要注意,一支「仁義之師」是否真的「仁義」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交鋒的一刻,其真心相信自己「仁義」即可。在這一點上,國民黨似乎就明顯遜色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蔣介石為何輸掉東北
參考書目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
Author: Jay Taylor
Cyril的外祖父畢業於黃埔軍校,曾經參加過國共雙方在中國東北的遼瀋戰役,所以,Cyril對東北軍事史非常感興趣。過去聽過一句話,說抗戰勝利後,國民黨下山搶勝利果實。但是當我讀了十幾本立場客觀的歷史學者關於民國史的書籍之後,我覺得搶勝利果實的不是國民黨。
1945年夏末秋初,蘇聯將進攻日本在滿洲國的關東軍的時間表,事先通知延安,而不是重慶。於是,延安方面立刻派林彪率軍搶收東北。此時此刻,辦事拖泥帶水的國民政府只是給蘇聯發了一通外交抗議書,表示東北必須由國民政府接收,此種軟弱態度猶如隔靴搔癢。
等到國民黨派出軍隊奔赴東北之際,華北與東北的門戶已被共軍佔領。國軍無奈只能走海路,可是海上還有蘇聯軍艦的挑釁,結果只能通過效率極低,成本極高的空運,將軍隊運往東北。
看起來,國民黨很風光,他們佔了長春,佔了四平,佔了錦州和瀋陽,但是這些地區只占東北總面積的2%,90%的農村地區已被中共佔領。因此,如果開戰,國軍沒有戰略縱深,沒有兵員補充。而且,由於準備匆忙,國軍的武器後勤供給嚴重不足。更糟糕的是,美國的杜魯門總統遲遲不願向國民政府提供援助。
而中共在東北的軍隊,卻可以直接得到蘇聯的支援。東北的共軍以當地大米換蘇式武器,而且又在當地徵兵,並以農村包圍城市,切斷對手的軍事補給線。
蔣介石知道東北戰役是場關乎未來中國天命所屬的關鍵。一旦東北失守,那麼山東的港口就完全暴露在共軍的軍事威懾之下,而且危及華北局勢,所以,蔣不惜在東北下了巨大的賭注。
蔣在長春投了12萬精銳部隊,在瀋陽投了20萬精銳之師,但林彪在東北擁有50萬人。
戰爭初期,國軍的孫立人和杜聿明,將林彪一次次擊退至松花江以北,雖然軍事上有所成功,但國軍的弱點很快暴露。林彪損失慘重,但很快通過就地徵兵,回復了元氣。而國軍的傷亡則無從填補,士氣低落。為此,蔣在其他地區抽調精銳部隊加大東北戰局豪賭的注碼,以至於其他戰區的防守也出現漏洞。
對於大兵團集中於城市,最後一任東北的國軍統帥衛立煌也無可奈何,時值嚴寒,面對彈藥庫存緊缺,衛放棄攻勢,改為守勢,又不聽蔣的撤軍命令,認為此刻大部隊撤退,必然遭至屠殺,所以衛決定堅守瀋陽和長春。歷史證明,衛的決定,讓蔣最後的精銳部隊失去了突圍的時機。
第二年,林彪已經擴軍至70萬人,而國軍在東北軍隊不到25萬,而且是死守幾座孤城,東北的結局已經分曉。
蔣失掉東北,和蔣失掉大陸,其實有一個共通的原因,就是蔣只關心城市,絲毫沒有觸及農村。而當時的中國,城市力量是極其微弱的。
而且,相對於中共當年的團結,國民黨內部的分崩離析越發加劇。蔣的軍事失利,讓黨內反蔣勢力抬頭,李宗仁當選為副總統,再進一步逼蔣下野。可見,蔣對待黨內黨外的對手,還是太過仁慈。
Cyril Chen (SM31)
April 29,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