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7 中國政治發展走向

諸位會員及友好:

  麥克阿瑟有云:「Young Shanghainese never die!」(Old soldiers never die!)上海仔得悉其存貨於上周己告沽清,火速補貨三篇,以確保供應無礙。

  本周上海仔時間的書目,是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林尚立教授的《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林教授也許亦曾傳道授業於Cyril吧!這次Cyril步武孔聖人春秋筆法,述而不作,致使本篇堪稱為其近月來有數佳作之一。

  朝日並沒有拜讀過林教授的這部大作,是故只能從Cyril的徵引撮要加以評論,倘有不盡不實,亂發謬論之處,還望見諒。以全文觀之,本書可以說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只能視之為一部徹頭徹尾的「主旋律」作品。(若各位對「主旋律」一詞感到陌生,不妨看看電影《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二者就是典型的「主旋律」電影。)不過,這與作者上海市政協常委的身份倒也相襯。

  文中提到中國有「政治周期」與「經濟周期」重疊的獨特性。朝日對此好生疑竇。從來,對於一個開放性的市場體系而言,經濟的周期的盛衰,是整個世界經濟體系互動的結果,因此絕不可能是一個固定的年數。(如文中的「5年」)即使是最穩定的農業社會,例如古典中國,也會因為天災和人為的歷史偶然事件(例如「大躍進」),致使經濟周期出現不規則的盛衰。在「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時代,經濟部門作為政治部門的附庸,以「第X個五年計劃」以統籌之,政治周期與經濟周期所謂的「重疊」自是必然。即使到了今天所謂的「改革開放,自由經濟」時代,經濟的寒暑仍是由政治所把持,放則熱,收則冷,宏觀調控則微觀萎縮,棄八保七則增長逾七。習李上台沿用「十二五規劃」的框架,正正就是因為「十二五規劃」既是一個經濟規劃,也是一個政治規劃,所以習李在胡溫的政治影響力未消退前,當然不能推行新的「政/經規劃」。若文中所言的五年周期是事實的話,那麼只能說明在今日的「自由經濟」中,仍是政治掌控一切,中國的經濟誠如坊間所言一般,完完全全就是「政策市」。朝日認為,這很難稱之為「中國的獨特性」,只能說是一種「套套邏輯」。反過來說,到那天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周期不再「重疊」,那中國才可說是真正實現了自由市場經濟。若要說政經周期重疊的話,可能英國和日本等國的情況更為吻合,因為當經濟不景,執政黨派往往就會受壓而被迫提前大選,令政權易手。

  至於第二段講述的所謂各周期特徵,實在「官方」得可以,讓人不禁懷疑就是從《人民日報》之類的官媒直接抄下來的。

  鄧朝的所謂分權,就有點像東漢末年黃巾亂起,朝廷讓各地州牧所有地方問題就地處理,遂唯有令其自掌財權。這樣效率固然提高,卻成尾大不掉之勢,有聖祖小平在位,尚可無事,而後諸帝豈有如斯神武乎?遂使今之坊里有「政令不出中南海」之說,每有大事,還得勞聖上或宰相親赴前線,我等黎民每望溫爺爺心勞日絀,含淚盈盈,實在痛心非常。至於國企與政府部門糾纏不清,又做球證又落場之事,以及讓一部分(有關係的)人先富起來的做法,現在仍為人所咎病。不過這也是大部分「東方威權社會」所謂「開放」後的普遍現象,亦不獨我國專美也!至於「民主」……實在連評論的頭緒也想不到,只能說,我國從來對個別辭彙都與全世界有著不同的理解。就好像說,軍機處的軍機大臣由四個增加至八個,就已經是民主成份增加一倍了!

  江朝的「市場化」倒算是成功的,市場倒是真的出現了。只是由於上面所講到的「東方威權社會」的基本形態,致使在市場建立初期,所有的要害位置都被國企或與國企有關者佔據,99.99999%的人都「輸在起跑線上」。那怕是到了今天,在胡潤中國富豪榜的首一百人,究竟有誰不是誰的誰,沒有和誰吃過飯,沒有向誰送過禮?以中國數千年的政治傳統看來,「法治」從來就是「治法」──「統治之法」的一部分而已,它只是眾多達成目標的平行手段之一,並沒有任何超然性。事實上,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條文上寫什麼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誰」。這種「Who’s who?」的遊戲規則,可能比胡中宗提出的「人本」還要「人本」。

  誠如林文中所言,胡中宗登基之時,(所謂的)市場經濟已發展了若干年。胡提出的「以人為本」,所謂「解放每一個勞動力」,「解放」者,讓其更具效益之謂也。其實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榨取乾淨每一個勞動力」!不錯,這正是昔日馬恩列斯所謂「萬惡的資本主義」中的特徵。我紅朝行的是正義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萬惡的資本主義」當然不能相提並論,唯對「市場經濟」的推崇卻碰巧一致,是以「解放每一個勞動力」,讓其「自願」投身於更高的生產效益中,是合乎天理的。而為了回應(名義)收入提升後的公共權利訴求,朝廷遂以「正義」以回應之。甚麼是「正義」?希臘先哲蘇克拉底曰:「一樣事物處於其應該所在的位置,這就是正義!」聖人所見略同,此說與孔老夫子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可謂不謀而合!無怪乎儒家思想經過多年前的「鬥垮鬥臭」後,現在又重新成為「顯學」了!

  今上初登大寶,或躍在淵,尚未可料。若當真如林文中所言:「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各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統一為整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約束權利。」則所謂欲以「憲政」「約束權力」者,當是今上深明若經濟繼續發展,則各要衝諸侯必然益加跋扈,無父無君。尤其薄貝勒一案牽連甚大,一揪出始覺其盤根錯節,險些兒動搖國本。是以對於各處封疆大吏,王公權臣,實不可不防也!防之根本不在於削,而在於制,也就是所謂的「約束權力」。高舉「憲政」大纛,為王道,為天理,為「普世價值」也!順天應人,憲以制權,天下可運之掌上矣!而「清廉」與「約束」實為一體兩面,為政清簡,則自無機會行使重大財權,亦無機會積累重大政治權力矣!

  由「民主」到「法治」到「正義」到「清廉」,要求的層次竟是越來越低。(雖然每一樣都從未實現過)故此朝日發現,按林文的論述,應該會得出與林文相反的結論才對──中國政治發展其實是漸退性的。

  其下各段,實在亦盡是此等同理反覆,自說自話,有識者不屑/不忍評之也!嗚呼!我泱泱中華之國體民情,千年不易,此實天道也!此豈非陶傑子「小農DNA」之謂乎?所謂民主自由,普世價值云者,自非必要,我天朝聖君賢相,萬民得被聖澤,安居樂業,其非美事也歟?至於有文人的「研究」結果,碰巧與「主旋律」相符,此與文革時期,有人用心學習毛澤東思想,令田地畝產十萬斤,是同一個道理,故亦不足為奇。只是若果真心想將其當其學術論著來讀,則去除所有「黨八股」的成分後,有效的部分恐怕真的是「多乎哉?不多也!」更重要的是,書中所提諸般說法,作為學術理論,卻只是純粹的自說自話。以哲學的語言,就是其並不具備「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也根本沒有「認知意義cognitive meaning」。不過這類著作本身,若作為「中國國情人類學」的研究文本,倒還算是一本趣味讀物吧!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中國政治發展走向
參考書目《當代中國政治形態研究》
作者復旦大學政治系教授林尚立

一)中國政治的獨特性 – 週期重疊

(a) 週期觀點
中國經濟週期:5年
中國政治週期:10年

(b) 因此,中國經濟和政治週期,彼此疊加。目的在於保證經濟政策的連續性。

(c) 舉例:習李政權上臺,依然在胡溫「十二五規劃」的框架下執政,短期內不會推翻過去的經濟措施。

二)改革開放以來各個週期的特徵

(a) 鄧小平週期:(經濟)分權,(政治)民主
1978年以後,中國大陸需要分清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界限,以及國有與民營經濟的界限。

(b) 江澤民週期:(經濟)市場,(政治)法治
市場經濟在1992被確立,導致在政治上需要合理的權利佈局,市場需要有法律來規範,因此有了1995年「十五大」依法治國的目標

(c) 胡錦濤週期:(經濟)人本,(政治)正義
市場經濟發展若干年,需要解放每一個勞動力,這就是胡錦濤「以人為本」的起點。
隨著城鎮居民收入的提升,每個人開始意識到享有公共福利的權利,因此,在政治上提出「正義」的訴求。

(d) 習近平週期:憲政,清廉
中國未來的發展,是各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統一為整體,經濟的發展,需要進一步約束權利,由此上溯,唯有依靠憲法的指引,才能規範權力,從而往清廉的政治發展。

(e) 故中國政治發展是漸進性。且情況紛繁,每個週期大致需要20時間才能基本實現。

三)中國政治體系的開放性

(a) 中國的執政黨已經向整個社會各階層開放,逐步朝全民性政黨過渡。

(b) 任期制vs年齡制
年齡制已經為官員的執政時間設下門檻,執政團隊不變,但其中的成員每屆都在變。

(c) 決策開放
這一點有待提升。
提升的跡象:舉例:人民網在上交所上市。人民網成為社會傳達交流政見的平臺,而不是由上而下單方面發表新聞的媒介。

四)中國政治的新框架

(a) 過去的框架:黨在國上,國在社會之上。

(b) 新框架:政黨,國家,社會三者互動。從強組織發展到強社會。

五)未來三十年政治發展的趨勢

(a) 1949年以後第一個30年:一體化
國家與意識的統一

(b) 1949年以後第二個30年:自治化
個體經濟與個體意識的發展。

(c) 1949年以後第三個30年:共治化
國民社會的發展:國家強大而社會弱小,國家將無法更進一步發展。
中國太大,長久之策不可能由單一政黨管理,必須由社會自我調節。

六)目前的困境和挑戰

(d) 一國兩社會
農村和城市生活水準的巨大差異。
解決方法:李克強的城鎮化

(e) 一城兩社會
本地居民與外來居民公共福利的不對等
解決方法:戶籍制度改革

Cyril Chen (SM31)
29 April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