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1865年4月15日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在劇院被行刺身亡。今年是林肯逝世148周年。上海仔特別要求,這篇關於《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中文譯本《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務必要在本星期的「上海仔時間」發表。林肯是上海仔的偶像,這篇他寫得還算用心,(最重要是,相對之前的投稿,很長!)朝日在這裏也不打算太用力去評論他的這一篇投稿。至於朝日對林肯的評價,可參閱2009年6月15日《野人通訊09008南北戰爭》中的前言一段。http://www.hkwmrc.com/communication01.php?cid=180
以本小說為藍本的荷里活電影《林肯》,在二月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本屆最多的十二項提名,飾演林肯的男主角丹尼爾.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更憑本片第三度榮膺影帝。這的確是一部好電影!影片的焦點一直集中在「憲法第十三修正案」。這裏倒可以用上次演說的內容,為各位作一些補充。
費城的制憲先賢,早預料到憲法也會有「過時」的一天,所以特別設定了對憲法修正的程序,憲法修正案的法律地位與憲法正文等同。美國憲法第五條規定了對憲法進行修改的程序。啟動修改憲法程序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方式是獲得參眾兩院各三分之二議員認同,即可在國會提出憲法修正案。
請注意,憲法從來沒有訂明「修正案」需要參眾兩院各以三分之二通過才能生效,而是表述為「需要有參眾兩院各三分之二議員認為必要,始能在國會提出憲法修正案」。因為國會只有權「提出」「憲法修正案」,而並沒有權去「通過」它。也就是說,各位在電影《林肯》中看到最後投票的一幕,按照憲法第五條的規定,其實當時各議員選擇的並不是「贊成或反對」通過「第十三修正案」,而應該是「贊成或反對」在國會提出「第十三修正案」。至於第二種啟動方式,就是當「現有諸州三分之二的州議會提出請求時,國會應召集修憲大會」。無論以何種方式提出的「憲法修正案」,均須經國內四分之三州通過,始能正式生效,成為憲法的一部分。國會可以決定將議案交由各州州議會,或州修憲大會,來通過議案。
再回說電影《林肯》的情節,故事中只講到「第十三修正案」在參眾兩院過關,但其實該議案還要獲得四分之三的州通過才能生效。可以想像,北方各州迅速通過。然而,要不是1864林肯遇刺產生的巨大「悲情效應」,加上新上任的約翰遜總統以優待南方政策作為交換,則此修正案未必可以1865順利通過。(約翰遜總統本人因此成為美國史上第一名被國會彈劾的總統,最後僅在參議院以一票之微逃過被罷免的命運。)
1854共和黨在成立,其反自由貿易以保護本土工業的主張,向來是北方工業州的「核心價值」。南方外銷導向型的農業州,卻擔心歐洲的關稅報復會讓他們損失慘重。一如今天的政治爭拗,一切關於「錢」的矛盾,都會以高尚的道德作為包裝。北方的共和黨,以「廢除邪惡的(南方各州莊園農場賴以為生的)奴隸制」為「黨綱」。1860年,林肯代表共和黨參選美國總統。與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對林肯來說,奴隸制的存廢並非當前要務,反而維持國家統一才是頭等大事。
儘管林肯多番公開表明,相比「廢奴」,他本人更希望看到國家的團結。然而,很明顯彼此的互信難以建立(事後證明南方各州並非多慮,因為後來林肯果然推動「廢奴」。)南方各蓄奴州幾乎是在他當選的同一時間,宣佈退出聯邦,並按照「美國憲法」,另組「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或稱「邦聯」)。維護國家統一無分左右。眼見國家面臨分裂危機,剛在總統大選敗給林肯的民主黨人道格拉斯Stephan Arnold Douglas,拋開個人榮辱,奔走全國各州,呼籲人民支持林肯,摒棄成見,擁護統一。高風亮節,令人欽佩。
北方的溫和派也在1861,提出過一個與現存「第十三修正案」內容完全相反,還差點被通過另一個「第十三修正案」──「柯雲修正案」Corwin Amendment,內容規定國會不得通過任何法律來取消或限制奴隸制,並且禁止將來再通過憲法修正案以達到這個目的。希望以此修正案向南方「釋出善意」,以期南方可以「臨危立馬」,不要一意「分裂國家」。此修正案在當時已獲得參眾兩院三分之二的通過,唯僅得俄亥俄和馬利蘭兩州通過,故未能生效。林肯在議案獲得參眾兩院通過後的兩天,發表其就職演說時,特別提到「柯雲修正案」,他再一次強調自己對「團結」的重視,更勝「廢奴」:「吾人知悉有一憲法修正案……業已在國會通過。此修正案要求聯邦政府永不得干涉國內各州既有之規則,包括強制勞役等事宜,吾人對此並無反對意見!」
南北戰爭一開始就是意識型態之戰,但並不是「蓄奴」與「廢奴」之戰,而是「工業」與「農業」之戰,「聯邦」與「州權」之戰。由於北軍在戰爭初期連番失利,為了提振士氣,並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因為歐洲大國當時已普遍廢奴,所以林肯的壯舉其實只是「與世界接軌」而已。)林肯才在1862年9月狠下心腸,發表《解放黑奴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並推動「憲法第十三修正案」,搶佔道德高地。當然更重要的是,授權新上任的北軍總司令格蘭將軍,在南方實行「焦土政策」,著其可焚毁南方的農場及城鎮,以破壞南方的經濟生產和後勤的有生力量。以仁義之師,行邪惡之事,自然是戰必勝,攻必克了。YEAH!
聯邦最後獲得了勝利,美利堅合眾國從此成了一個強大和堅實的「帝國」。然而,戰爭造成的傷害深深烙在南方各州的一片片焦土上,直至今天,還沒有完全磨滅。
順帶一提,電影《林肯》中曾有反對修憲者咆哮道:「你哋家下係咪想話人人生而平等,連黑人都平等吖?咁係咪即係要畀黑人都有投票權吖?吓?咁仲成世界既?」當時(全場最正義的)史提芬斯Thaddeus Stevens為了議案得以通過,唯有妥協:「黑人又點會生而平等呢?我只不過係想話人人喺法律面前都平等啫?投票權?講笑啦!」結果第十三修正案得以通過。
不過,咆哮者的擔心是對的。因為三年後1868年的「第十四修正案」,廢除了「五分三其他人口」的規定(無聽演說就梗係唔明啦!);1870年「第十五修正案」,規定「合眾國政府或任何州政府,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曾服勞役而拒絕給予或剝奪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Oh! No! 只係五年咋!個世界就變咗啦!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By Doris Kearns Goodwin
大概十年前,康仔在讀書會做了一次演講,題目是《林肯的內心世界》,Cyril在2007年4月下載該演說並且聽了2遍(注:掌門《漫長的夏天》,《鴉片戰爭》和《清教史》Cyril聽了6遍,黑白子《太平洋戰爭》Cyril聽了4遍)。Cyril之所以從小學時代就鍾情於林肯,因為Cyril特別欣賞偉人,尤其是從無到有創造出偉業的大人物。
4月15日就是林肯總統遇刺身亡的日子,Cyril在此寫上一篇關於林肯的讀書體會,以表緬懷和敬仰。
在寫林肯(A. Lincoln)前,不妨說一下電影,二十年來,美國上映了幾部以南北戰爭為題材的戰爭電影,較有名的是Gettysburg(1993), Gods and Generals (2003),這兩部異常冗長的電影都被「低調電影迷」Cyril看過,在影片Gettysburg中,未來的緬因州(Maine)州長,當年參戰的第二個緬因旅軍官Lawrence Chamberlain對帶給他的60個被捕逃兵作了如下演說,該演說被搬上螢幕,成為20世紀全美十大最佳電影演說,Chamberlain站在山坡下,說道:
“You know who we are and what we are doing here, but if you want to fight along side us, there’s some things I want you to know. This regiment was formed last summer in Maine. There were a thousand of us then. There are less than three hundred of us now. All of us volunteered to fight for the Union, just as you did. Some came mainly because we were bored at home, thought this looked like it might be fun. Some came because we were ashamed not to. Many of us came because it was the right thing to do. All of us have seen men die.
“This is a different kind of army. If you look back though history, you will see men fighting for pay, for women, for some other kind of loot. They fight for land, power, because a king leads them or, just because they like killing. But we are here for something new. This has not happened much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We are an army out to set other men free.
“America should be free ground, all of it. Not divided by a line between slave state and free, all the way from here to the Pacific Ocean. No man has to bow. No man born to royalty. Here, we judge you by what you do, not by who your father was. Here, you can be something. Here, is the place to build a home. But it’s not the land. There’s always more land. It’s the idea that we all have value – you and me…”
電影中的演說,已經交代清楚一部分聯邦軍官作戰的高尚動機,(雖然這並非是最初的政治考量)他們正直地希望通過南北戰爭是去塑造《獨立宣言》所提到的國家——All men are equal。1858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人人平等,但黑人除外,現在,聯邦要讓黑人也成為平等的人。
帶領北方捲入戰爭的人,是第16任美國總統——林肯。Richard Hofstadter在1948年寫本書—The Amercian Political Tradition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第五章這樣評價林肯:
「很少有人像他這樣,從相對默默無聞一躍坐上高位;沒有人像他那樣在攀登高峰的同時如此完全地保持了極端樸實的作風;更沒有人把成功和權力的取得與人性和道義責任的如此強烈的意識結合在一起。」
《新約》說「謙虛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大地。」林肯異常謙虛,謙虛到幾近謙卑的地步,但是,這種態度,是內心深處的自信。或許,他相信自己就是為了那個時代而生。如果說自大狂妄是對內心自卑的掩飾,那麼林肯就以他的謙虛顯示了他的自信,他相信可以戰勝黨內其他總統候選人,並且以自己的策略和精準的選情判斷贏得1860年大選。一個有些像鄰居大叔一樣的總統,一下子征服眾多選民的心,當年正是西部拓荒如火如荼的時代,民眾厭倦了高高在上的所謂New England政治精英,此時此刻,一個西部拓荒者的兒子,做過伐木匠和郵差的Abraham,開啟了日後的「美國夢」。
他沒有國務卿William Seward和財政部長Salmon Chase那樣出名。所謂樹大招風,他默默無聞,反而沒有多少敵人,黨內投票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最終勝利者是林肯。一些政治領袖認為這個「劈木頭的鄉巴佬」是個沒有政治頭腦,日後容易擺佈的木偶,林肯內閣剛開始運作,宛如Seward內閣,但是未來四年,林肯以極其老練、圓滑的政治手腕,讓最初看不起他的共和黨人,在日後為他的政治主張開足馬力,四處奔走。這是為什麼?
林肯知道在艱難時刻,需要團結,為此,他以最大努力將自己黨內的競爭者Seward和Chase請入內閣,一如2009年Obama之於Hilary Clinton,每個人背後都有一股政治勢力作後盾,林肯要做總統,就需要各方勢力的配合。他知道Chase野心勃勃,覬覦1865年總統寶座,甚至在美鈔上印自己的頭像而不是總統頭像,以此作為個人的政治宣傳。這些,林肯忍了下來,沒有Chase和紐約金融家的合作,高昂的軍費支出,早就讓聯邦政府破產了。
林肯知道軍事不是他的強項,所以放手讓他人處理,他容忍George McClellan將軍對自己的無禮,他也接受日後Grant將軍功高鎮主,勝利的光環閃耀過自己,同時他也和脾氣火爆的戰爭部部長Stanton共事多年。林肯需要的,是軍事上的勝利,以此增添政治籌碼。而國會的運作,是此消彼長的討價還價,1862年年中,北方軍擊退南方軍對馬里蘭州的侵犯,林肯便在翌年元旦頒佈《解放奴隸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2年之後,北方軍收復重鎮亞特蘭大,林肯施壓國會,通過1865年憲法修正案,承認黑人為美國公民,享有選舉權(此舉為他招來殺身之禍)。[編按:1865年的「第十三修正案」並沒有賦予黑人選舉權,只是不承認「奴隸制」的合法性。]林肯有他的政治主張,而且在正確的時間,推出他的主張。
林肯知道需要妥協。就奴隸制問題而言,相比黨內的激進派,他溫和得多,他反對的是國家分裂(anti-session),為了讓搖擺州留在合眾國,他可以不談黑奴問題。林肯早年的態度是兩邊不得罪,他表示奴隸制是不道德的(注意,不是不合法),但是主張廢除奴隸制也是錯誤的,他比較現實,試圖彌合南北分歧,而不是激化分歧,他早期打算做的,是阻止奴隸制蔓延,而不是摧毀奴隸制。然而戰爭的進程將奴隸問題推到台前,無法回避,南北戰爭在道義上演變成北方為廢奴而展開的正義之戰,戰爭的命運就是共和黨的命運,也就是林肯的政治命運。作為一個認清現實的政治家,林肯開始將自己送往主張廢奴,主張人人平等的神壇。
如果說開國的國父華盛頓是美國愷撒式的人物,那麼林肯,就是美國的圖拉真。刺客結束了林肯的生命,卻成就了林肯的偉大,宛如聖徒一般,為了真理獻出自己的鮮血。可以這麼說,林肯在適當的時候上場,也在適當的時候退場,其功業和人格,永遠被印在最高點,這是他的幸運,命運讓他他成為美國的神話。在中國農村,很多家庭張貼著毛主席像,而在美國南部,不少黑人家庭張貼著林肯的肖像。
2012年,導演Steven Spielberg根據Doris Kearns Goodwin寫的一本書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以及眾多資料,還原林肯1865年推行憲法修正案的經過,Daniel Day-Lewis主演的林肯,有血有肉。
電影開頭,幾個士兵在雨中背誦林肯非常出名的Gettysburg Address: 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很喜歡這篇演說,到美國訪問之時,當場背誦,Cyril摘錄一段作為本文結尾。
“… In a larger sense, we cannot dedicate, we cannot consecrate, we cannot hallow this ground. The brave men, living and dead, who struggled here, 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o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 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nor long remember what we say here, 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 It is for us the living, rather, to be dedicated here to the unfinished work which they who fought here have thus far so nobly advanced. It is rather for us to be her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d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 – that we here highly resolve that these dead shall not have died in vain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Cyril Chen (SM31)
April 10,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