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6 新詩簡介:「新月派」與「朦朧派」

諸位會員及友好:

對於我輩「傳統知識分子」而言,唔識作對,都要識吟下詩。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過今天背得出十首以上《詩經》者恐怕不多。至於唐之前的「古體詩」,諸如「十九首」、「漢樂府」,魏晉的四、五言詩,問津者亦不多見。今天視為「詩壇正宗」的,是唐代興起的「近體詩」。今天父母們所謂「教子女讀詩」者,讀的也全是唐詩。

  自上世紀初,所謂的「新文化運動」以來,出現了一種自稱為「詩」的新文體,號曰「新詩」,無論在格律、句式等方面都似乎沒有甚麼規限,竟亦自稱為「詩」,完全打破了「傳統知識分子」對「詩」的理解。以朝日武斷,新詩中「垃圾級」者確實佔絕大多數,即使個別被選入中學會考課程者,也不例外。如《聽……箏》,字林獺祭之餘,更不免予人「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感。京口劉彥和《文心雕龍》斥之為「為文造情」,下品也!嗚呼!如此劣品竟得傳誦諸庠序之中,寧不誤人子弟乎?

  不過既然此種文體出現了近百年,較好的作品雖如鳳毛麟角,但也總是有的。朝日在這裏想向各位簡單介紹兩個新詩的流派──「新月派」和「朦朧派」,及其較具代表性的作品。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新詩簡介:「新月派」與「朦朧派」

  「新月派」得名於印度詩壇泰斗泰戈爾的《新月集》。其時為「新詩」初生之時,所謂「詩人」信口為詩,九唔搭八,非常唔掂。遂有一群「稍為識字」的文人,以《新月詩刊》為陣地,主張「新格律詩」。基本哲學大概就是該派重要人物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表達的看法:

1. 詩所以能激發情感,完全在它的節奏,節奏便是格律。
2. 詩必須要有格律,就如下棋要依規則。會做詩的人不會感到格律的束縛。
3. 詩不能依「自然的節奏」,因為自然界的格律不圚滿的時候多,所以必須藝術的補充。
4. 新詩是「相體裁衣」的。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形式。
5. 格律分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聽覺是音尺、平仄、韻腳(音樂美);視覺是詩的分行寫法(建築美)和中文字形可能引起的具體的印象(繪畫美)。

  實在是字字珠璣,其中第一、二點,朝日實在是「不能同意更多」!由第五點則產生了所謂「新詩三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簡言之,就是要「啱BEAT押韻」、「字行排列有規律」、「用字遣詞要華美具象」。聞一多自己的《死水》,正好是對「三美」的最佳演示,朝日不打算詳細分析「三美」如何如何,各位可自行欣賞。(韻腳要用國語唸出)不過,可以為各位提供一點時代背景,這首詩是詩人對民初政治亂局,在絕望中發出的諷諭。詩中用綺麗的詞藻描寫腐臭的死水,實在非常精妙抵死。以朝日之見,聞一多乃新月派中第一詩人,其餘如「隨處摸」之流,其實真的很「流」。

《死水》*** 聞一多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賸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麼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誇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裏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醜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麼世界。

  至於格律派的極致,當數仿效西洋十四行詩而創作的「商籟體」。「商籟體」之名,正是「十四行詩」義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http://www.baike.com/wiki/%E5%95%86%E7%B1%81%E4%BD%93 由於規格要求極度嚴格,故此作品不多。孫大雨應該是中國第一個嘗試作「商籟體」的詩人,而且也似乎是作得最似模似樣的一個。時人稱他「戴著腳鐐竟也能跳舞」,一方面固然是對孫大雨的讚譽,另一方面卻反映了詩歌創作水準的低落──「格律」基本嘢嚟架啫,做到唔係應該係正常架咩?

《訣絕》 孫大雨

天地竟然老朽得這麼不堪!
我怕世界就吐出他最後
一口氣息,無怪老天要破舊,
唉,白雲收盡了向來的燦爛,

太陽暗得象死亡的白眼一般,
肥圓的山嶺變幻得象一列焦瘤,
沒有了林木和林中啼綠的猿猴,
也不再有月泉對著好鳥清談。

大風抱著幾根石骨在摩娑,
海潮披散了滿頭滿背的白髮,
悄悄退到了沙灘下獨自歎息
去了:就此結束了她千古的喧嘩,
就此開始天地和萬有的永劫。
為的都是她向我道了一聲訣絕!

  「新月派」算是新詩中一個影響力較大的流派。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一個風行一時的群體──「朦朧派」。「朦朧派」以個人主義為基礎,運用大量隱喻、通感、暗示,抒發主觀情感的同時,亦反思社會和人性。以朝日老屈之,大概與明清的「性靈派」有某種相似吧!說出來好像很超現實,很抽象,是吧?不錯,朝日認為這種深具「現代主義」藝術意味的詩歌創作哲學,與現代藝術中以達利Salvador Dalí為代表的「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還有以羅斯科Mark Rothko為代表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都是非常契合的。

  抽象的東西終究是不能「說」得清楚的,還是讓各位自行感受吧!以下是朝日最欣賞的「朦朧派」詩人顧城,其中四首作品最短小精悍的佳作,表達了詩人對「新中國」建政以來多場「運動」的感受。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攝》

陽光
在天上一閃
又被烏雲埋掩

暴雨沖洗著
我靈魂的底片

《遠和近》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 很遠
你看雲時 很近

《小巷》***

小巷
又彎又長

沒有門
沒有窗

我 拿把舊鑰匙
敲著 厚厚的牆

  若各位讀畢上面四首詩後,仍然對何謂「朦朧派」毫無頭緒的話,請放心,這是很正常的!這也說明各位大概已開始「體會到」而非「明白到」什麼是「朦朧派」了!

「朦朧派」的另一個代表詩人是北島。在六四事件後,北島一直以「異見人士」身份流亡國外。在2000前,一直被視為「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在(法國籍的)高行健取得諾貝爾獎後,北島仍被視為最有機會獲得諾獎的「中國人」。不過,他後來為了回國奔父喪,作出了某種妥協,2002退出了「中國人權」,英國直布羅陀博彩公司即時把他得諾貝的賠率調冷了不少。然而,莫言的得獎,似乎某種程度地打破了諾貝爾文學獎只頒予「異見公共知識分子」的成規。如此看來,(已被統戰的)北島獲得諾獎的機會,還是有的。

  北島最著名的詩作是1979年刊於3月號《詩刊》雜誌的《回答》(朝日認為,他也只有這首算得上是「佳作」),其中首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與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並稱為「朦朧派」,以至中國近代新詩的「代表作」。

《回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淩?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在朦朧之中似乎又有看得到一點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朦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