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本周上海君的投稿是《讀三重門》。《三重門》是當今大陸炙手可熱的青年作家韓寒初試啼聲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這可以說是韓寒本人的「半自傳式」作品。書中主角林雨翔是韓寒自己的寫照,而朝日也恬不知恥地覺得在林雨翔,以至韓寒身上,看到自己少年時的影子。
當然,朝日沒有韓寒那般有型靚仔,那般有個性,文章當然也沒有他寫得好。然而,與韓/林相似的是,朝日也是一個「文人」。當時香港的教育制度是在中三升中四之時,分配「文理科」的。朝日體育不是很強,但也不算太差(曾在陸運會某項目得銀牌);理科也算可以(一次期中考化學科滿分);甚至在事實上,朝日的文科成績其實與理科成績並無明顯差別……不過,正如今天各位對朝日的印象一般,全班老師同學,以至全校,包括校長、訓導主住、輔導主任、科目主任、班主任、各科老師、各級學長後輩、同級同班同學,皆一致認為朝日是一個「文人」!記得中三時,好像還被某報校園版或副刊版訪問過,以《活潑可愛小文豪》為題,出了一個整頁專訪。
不過,在當時,以至今天,都流傳著一種論調──理科比文科出路更多,更有前途。的確,我們只曾聽說過「有物理學位的歷史學家」,卻鮮有聽聞「有文學學位的工程學家」。基於這個簡單原因,朝日在填報志願時自然而然地選了「理科」。當時朝日的後生靚女班主任,是教中文的,也不知曾在課堂上被朝日「窒」過多少次,諸如「唔識字」、「常識錯誤」、「背書都背錯」、「睇住都讀錯」、「查字典都懶」……她看到朝日填報的志願時,把我叫到教員室,向我「曉以大義」,大講「人文關懷」、「天理人倫」、「文史千秋」等等,最後朝日終於不勝其煩,把志願改為「文科」,又最後……成了今天的「假歷史學家」、「偽人類學家」和「扮神話學家」。
正如韓/林,以至大多數考生一樣,朝日對考試制度也很不滿意。不過,朝日終於作出了相當程度的妥協,總算投入了若干的心力去應付兩次公開考試,而並沒有像韓寒一般挑戰制度的勇氣,也許究其原因,是朝日並沒有像韓寒一樣,理科完全崩潰,而是托賴過了關,成了所謂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也就沒有這麼大的「火氣」去批判制度。
或者應該反過來說,韓寒之所以會向制度開炮,難道不也是因為他在現有的遊戲規則下「玩唔掂」嗎?若然他「玩得掂」,他批判還會這麼「有力」嗎?至少也應該沒有這麼「出力」吧!
朝日認為,「摺被」只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它只是為了演練「紀律」而產生的一個「儀式」。同樣,現在的考試制度,用意並不在「教授」任何知識,而在於「陶鑄」出社會人,一個個「循規蹈矩」的「社會人」。你可以擅長和喜歡「文科」,但也必須遵守規矩「搞掂」你不擅長,不喜歡的「理科」。事實上,任何一個智能健全、人格沒有缺陷的人,只要肯付出足夠的努力,「優異」也許不易,但在任何一科取得「合格」應不是難事。也就是說,考試真正考的其實並不是「各科教授的知識」,而是「具備基本健全的智能和人格」,以及「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後者是一個人能否被「陶鑄成社會人」的重要指標。
要是拒絕按照規則進行「自我管理」,在古時科舉時代,大概就會從此消失了。不過,今天畢竟也算是一個「多元價值」的社會。故此,選擇「不按規則」,但只要有過人的才能,也就是說比「基本智能和人格」超越很多的話,還是有機會「成功」的。韓寒能夠「出位」不正是證明了,只要足夠好打,「不摺被」也會有成功的機會嗎?
然而,請記住,雖然有「不摺被的人」獲得成功,但這除了因為他個人的能力外,還需大量天時地利人和因素的配合。只是由於社會過分吹捧「不摺被神話」,過度神化,「標機匙」大學輟學發咗達,而讓人忘記了,「大學輟學發咗達」的人,只是萬中無一的極少數(其餘全部喳兜);相反「乖乖摺被」,雖然未必會發達,但至少「有啖飯食吓」。
朝日不知自己有沒有才能,但肯定沒有什麼冒險精神(或稱為「大志」),所以只能乖乖摺被,雖然摺得「好頹」,最多只會隨便對摺兩三嘢,肯定唔會晒心機摺到「起晒角」!
至於韓寒,其實與朝日也不過是程度上的分別而已。若果他真如上海仔所說,是一個「有骨氣,敢於公開說真話,敢於挑戰當局底線,敢於針砭時事的文人」,他早就應該作了劉曉波,至少是劉霞的鄰居了。他還可以有型靚仔地自由出入國境,賺錢泡妞,駕車發言,不正是反證了他的骨氣還不夠硬,說的真話還不夠全,挑戰的還沒有到底線,針砭的時事影響力還不夠大嗎?他也是有摺被的,只是摺得比朝日還要「求其」,讓很多慣於把被子摺到「起棱起角」的國人,尤其是那些還在關心中考的青少年,看起來就像沒有摺過一樣,覺得他很有性格而已!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讀《三重門》
1999年,上海冒出一位文壇新星──韓寒,一個學生作家。那年他讀高中二年級(中五),出版二十萬字小說《三重門》。一時間,韓寒成了人們的話題。學生雜誌有他小說的摘錄,報紙有他的散文《杯中窺人》,電台有他的個人訪談。不久以後,復旦大學向媒體宣布,有意收韓寒入中文系。韓寒呢?他頗有個性地拋了一句話,擲地有聲——「復旦要娶我,我未必肯嫁。」
那些年Cyril和老師只知道天下正道莫過於科舉取士,對於一個嘲笑應試教育的狂妄少年,很多人是側目的。有其父必有其子,當大家把矛頭指向韓寒的父親時,他就不失時機地出一本書——《我的兒子是韓寒》,大賺了一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謝賢現在出一本《我的兒子是謝霆鋒》,銷路也應該不錯吧。)
《三重門》究竟指哪三重?韓寒似乎沒有解釋,傳聞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三重門,效仿魯迅《三味書屋》之讀書、習字、對課三味。主人公林雨翔,是上海松江區某中學的學生,體育健將,文科優異,理科糟糕,又是一個早戀分子,在升學成長過程中非常迷茫。
Cyril的高中同學和作家韓寒打過籃球,稱讚韓寒球藝高超。他是文學才子,數學考試零蛋得分者,在大陸應試制度的框架下苟延殘喘。這樣的人,若生於民國時代,或許還能進清華,但可惜,他生活在「一考定終生」的年代。《三重門》把矛頭直指當年的考試和教育體制,模仿錢鍾書的筆調,調侃、比喻非常生動。Cyril初中三年級讀過這本書,舉一些至今還記得的文字片段和大家分享,韓寒是這麼寫的:
a) 天下第一
表哥進中文系後狂傲自詡是中國第一文章巨人,結果發現系裡的其他人更狂,「第一」都排不上名次,那裡都從負數開始數。
b) 不准殺人
學校老師開始宣讀校規,連讀幾十個「不准」,除了沒有提到「不准殺人」,其他不准都提到了。
c) 潑水
樓上住宿的學生存心搗亂,把一盆水倒下樓。樓下管理員很惱怒,喊道:「你們這群小子再倒!再倒就記過!」倒水的學生只聽到前半句,遵其命再傾其餘水,邊倒邊叫:「去你的!」
d) 愛書
這人愛書如命,可惜只是愛書,而不是愛讀書。家裡藏了好幾千冊書,只作炫耀用,平日很少翻閱。一個人在糞坑邊上站久了會染上糞臭,把這個原理延伸下去,一個人在書堆裡呆久了當然也會染上書香。
此書一經出版,就成為眾矢之的,支持和反對的人都很多。韓寒很有個性,用了一個「疊被子理論」回敬反對者——被子是攤開來蓋的,為什麼要疊被子呢?言下之意,很多所謂的規矩,準則,都沒有道理,而這些世俗的準則和是非判斷,顯然不被他放在眼裡。
當年北京電台請了一位全國優秀學生代表,抨擊韓寒,此女義正詞嚴,表示學生就應該為國家大業努力求學,韓寒是不務正業的反面典型。韓寒在上海慢條斯理地回答:我出書,繳稅,對國家的貢獻比一般納稅人多得多,我怎麼就對不起國家?
就這樣,十多年過去了,韓寒從一個男孩變成一個男人。十多年來,韓寒做了很多事,出了好多書(比如《零下一度》、《長安亂》),也成為一個賽車手,據說還和范冰冰拍拖。但是,他是一個有骨氣,敢於公開說真話,敢於挑戰當局底線,敢於針砭時事的文人,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呆在中國。
順便提一下當年那個一口一個國家的全國優秀學生代表,去了美國常春藤就搭上美國男友,入了美籍,至今沒為中國上繳過一分錢的稅。
Cyril Chen (SM31)
25 Februar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