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本人於數日前致函各位資深會員,闡述對本會發展路向的疑慮。資深會員湯瑪士君心繫本會,即以千字文回應。並向各位提出另一種觀點。湯瑪士君的舉措,反映了會員對本會的關心與投入,實為本會之福。
基於中立原則,朝日在此不打算對湯瑪士的觀點作任何評論。只提供一些數據以供參考。湯氏文中指過去十年,本會每年淨增長一人,此為實情。然而,過去一年,在凱撒「小試牛刀」之下,已增加了十一名會員,外加六七人獲批但尚未生效。就是說一年增加倍於過去十年,也是本會會員基數的百分之二十。一個過去十年只作少許「邊界調整」的國家,一年之內國土驟然增加了百分之二十,這大概也可以稱得上是擴張了吧!
另外,關於「鄧巴數值」為一百五十之說,是建基於整個族群全天候生活在一起。若我們一個月之會面一次。此數值難道不應除以三十嗎?
野人讀書會會長
朝日謹啟
======================
朝日你好,看到你的通訊後,很想在週年大會前就此作出回應及發表一些看法。我的觀點與你很不同,但我相信你有充夠的雅量及胸襟去接納一些不同的看法。煩請你在大會前代為發給各會員。時間緊迫造成諸多不便,還望見諒。謝謝。
Yours sincerely,
Ng Cheuk Lam, Thomas
致各位會員及友好,
細讀會長的《給資深會員的話》有感而發,想就以上通訊回應及向各會員發表我對讀書會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
首先應稱讚會長文風才情。通訊一起首便以回顧讀書會十數年歴史為引子,將本會劃分為「王政、黃金、共和及至帝國時代」。修辭氣勢滂礡,令人有如閱讀塩野七生的歴史小說《羅馬人的故事》般趣味泱然。會長追本溯源,以史喻今,才情橫溢, 甚有儒家治史風範。與此同時,若放開華美的修辭與神諭般的行文,我們可以採用社會科學的取徑去了解讀書會的發展現況。讀書會現時人數有五十五人,近年每次出席人數若四十至五十多人,當中包括未入會的觀眾,而且大多數只參與頭一個演說時段,及後的兩個演說時段往往只剩十數人而已。以此數字觀之,實在不可稱為「帝國」式擴張,與榕樹頭講古的陣容相比實有不及而無過之。故此,憂慮參與人數過多是否過早?
此外,據上次會期掌門的粗略統計,過去十年本會淨增長人數為每年一人,何來有擴張之勢?回顧過去多年,有很多友好之所以淡出每月的演說活動,主要是因為當初的青年才俊,今天已成家立室,事業有成,每每要務繁重。各人為了家庭與事業而減少了知識活動參與,實在無可厚非。本人他日若幸得子女,亦難保逃生成功。再者香港社會風氣以消費主義主導,文化知識等活動被視為末流,追求知識者花果飄零,參與者易於流失。本會如不積極進取,力挽狂瀾,反而令人憂慮「野人sense」會淪為絕學。近年之參與人數雖似有中興之象,然而多未成正式會員,恐怕是曇花一現,支持度無以為繼。
至於對「推廣學術」與「維繫感情」的衝突之憂似乎亦屬過慮。首先,以現時參與人數若五十多人,與及演說人數不出十人而言, 又豈敢稱之為「推廣學術」?既然兩者之一不存在,那又何來衝突之有?會友感情在會外常有維繫,即使有些會友不常露面,彼此情誼並沒有受限於會期一聚。就我所認知,會員之間的情誼真摯,似乎不致薄弱得那麼容易受影響?至於所謂「鄧巴數值」指出一百五十為人類組織之最佳人數,而一般物種如猩猩猴子約為五十左右,其實我們還只能算是一班「從未演化的野人」。以我們現在五十多會員而言,要上升至一百五十人實非一朝一夕。而且經濟學上有所謂「邊際效用遞減定律」,我們每增加 一個單位的努力,其邊際效用將遞減,我們現在努力還猶恐不及。倘若我們再閉關自守,因循守舊,恐他日重蹈晚清亡國覆轍,錯過改革機遇而有亡會之危。積極拓展,挽留人才是本會當務之急,倘若有幸達至一百五十人之數,可再作安排,而無需因噎廢食,以至裹足不前。與其說積極拓展之策是一種擴張,倒不如把其視作進攻性防守,甚至是「救會運動」,吊住條命仔矣。為避免他日會員凋零,我們更應該歡迎有志者加入。
本會的宗旨有三:培養求知風氣、為會員提供討論交流知識的平台、及推展具本會特色的社交文化。就性質而言,風氣者必以社會集體之愛好及習慣而成,然則必須將求知學風推而擴之才可成一時風氣,至少亦應在特定群眾(如大學生等)中獲得支持。而交流及平台則需要時有新血加入方可建立。從立會宗旨而言,積極拓展策略才符合會務需要。
我明白每個人也有自己的想法,同時我也希望爭取各位去了解另一種面對發展的想法。我是學習劍道及八極拳的,無獨有偶兩種技藝均只有進攻而沒有防守的,「臨危當先,捨身無我」是技法格言。於我的經歷而言,積極取向的人生是有價值的。回想過去初次演說,技巧極差,幸得掌門、會長及各位朋友包容接納及指導方才可以運用知識於人生路上。我的人生前半場曾處於四面楚歌之絕地,建制內的教育亦不能給予什麼衝破人生困局之開悟。唯有在讀書會得師友薰陶,漸悟書中至理,方能衝破謬思,豁然開朗。我明白知識固然不能保證成功人生,正如劍道比賽中師父的劍理也不能保證比賽勝出。然而做到「氣、劍、體一致」卻能令我揮出漂亮一劍,贏得觀眾掌聲。知識就是用來解決謬思,理清觀念,達至思想中的「氣、劍、體一致」,揮出人生豪邁一擊。我身受讀書會的益處,因此希望箇中優良學風能夠傳承及保留。倘若我未能說服大家,我會以劍道之平常心面對,但不改初衷而仍會努力在人生這道場上修行。《墨子》有云:「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我會身體力行去感染各位。以上點點雖然與會長想法不同,但至小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我亦跟從民主決議,尊重各位的意願。剖肝瀝膽,質勝於文,野人獻曝,還望諸君包容。
資深會員
吳卓林Thomas謹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