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上海仔為了對朝日進行無情的逼迫和打擊,來函恐嚇,說每周都要投稿一篇。繼後可能覺得打擊力度不夠強大,於是一股腦兒向朝日投稿五篇,並指明各稿刊出日期,要求朝日按時加案出稿,務求徹底摧毁朝日的意志,他成功了!
不過,鑒於朝日向來堅持投稿是會員的權利,故只要是會員投稿就必然接納,而不會設任何門檻,但卻不能保證稿件能按投稿者要求刊出,尤其是「量販型」的投稿。
回說投稿本身,在托爾斯泰宗師的幾部鉅著之中,《安娜卡列尼娜》是朝日印象比較模糊的一部。究其原因,大概是朝日作為一個(假)歷史學家,「真實的歷史」對朝日而言已然妙趣橫生,兼且比戲劇更具戲劇性,以虛構的故事更令人難以置信,故此對「虛耩的小說」本來就讀得不多;雖然,朝日也算是一個(扮)神話學家,但對於一些過份赤裸,「假得太緊要」,以致已失去「降低社會焦慮感」功能的「偽神話」──例如「男性的武俠小說」和「女性的愛情小說」,向來興趣缺缺。《安娜卡列尼娜》這種名字,實在是太像瓊瑤小說了,朝日根本一開始就對其產生抗拒,就正如四大名著中,另外三本(甚至還包括《金瓶梅》),朝日也曾經讀過,唯獨《紅樓夢》卻一直連拿起的動力也沒有。
不過,朝日錯了。《安娜卡列尼娜》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勾佬」故事。一如《紅樓夢》,情情搭搭,戀來愛去等瓊瑤式情節固然是某一方面的賣點,但托宗師與曹宗師的真正厲害之處,在於巧妙地將這情節融化在整個大時代、大環境中。或者說得更正確一點,應該是反過來巧妙地把整個大時代、大環境,融入這個「兒女共沾巾」的故事當中。一般的評論大都側重前一個面向,故兩部鉅著同樣都獲得「百科全書」的稱譽,但其實後一個面向更為精妙,即將整個時代環境壓縮到一個中心點之內。正如張愛玲所言:「為了成全他們的愛情,一個大都市陷落了!」啊!多麼高檔!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托宗師對婚姻和家庭的體會。不過,朝日對此並不同意,因為對於何謂「幸福」,不同的人本來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人的幸福又怎可能會相似?更何況,今時今日,連「婚姻」和「家庭」的定義也不斷地改(例如舊教國家法國就剛通過來承認同性戀「婚姻」,並容許以「配偶」名義領養小孩,組成「家庭」),各個「幸福的家庭」的相似之處,大概就只剩下「覺得自己很幸福」這一點吧!
也許,就正如「奴隸制度」一樣,「婚姻」和「家庭」作為一種「制度」和「社會組織方式」,只是在整個人類歷史上,因應某些特殊的機緣巧合而產生,並因順應一時的「天道」而得以運行至今。然而,「天道」無常,這些制度難保不會瞬間土崩瓦解,到時候,「幸福的家庭」也好,「不幸的家庭」也好,都一般無異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讀《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人家家相似,不幸的人各個不同。」托爾斯泰為了寫《安娜卡列尼娜》,據說草擬了幾百個開頭,最後選定用這句話開啟全書。此書被搬上銀幕不止一次,經久不衰。俄國人演此作品自然毫不奇怪,不過連英國人也來演,就有些不同尋常。紳士Jude Law和淑女Keira Knightley能夠表現出俄國人混著蒙古殘餘的野蠻、粗魯和狡猾嗎?Cyril拭目以待。
如果純粹寫少婦出軌,那麼托爾斯泰和臺灣作家瓊瑤有何區別?托爾斯泰的偉大,在於他的作品勾勒出宏大的社會場景,以及對於時代的反思。Cyril在此處不想過多提及安娜和軍官以及丈夫的三角關系,Cyril想寫書中托爾斯泰的縮影──列文。
列文是《安》中另一位主角,他是鄉下貴族,希望在自己的農莊,以科學的方法提高產量,同時進行農奴改革,給農民更多自由。列文實際上打算建立一個烏托邦,幻想在自己的莊園裡面,大家都有很高的勞動熱情,只是,他身處的時代,俄國在名義上廢除了農奴制,可許多舊制度依然讓他束手束腳。他想幫助農民,卻被農民誤會。他是貴族,是老爺,天下哪有與農民並肩下田幹活的老爺?孔子說「君不君,臣不臣」,大概就是如此,列文應該手拿皮鞭,鞭策屬下幹活,名不正則言不順,既然自己「不君」,下面的農民自然就「不臣」。
生活中的托爾斯泰很愛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農民的模樣,他曾經去學校看望自己的兒子,因爲一身農裝而被擋在校門外。他也是個喜歡通過勞動獲取報酬的人,當他晚年離家出走,在遠東一個火車站幫人提了一程行李而得到一枚硬幣,托爾斯泰並不覺得這有辱自己的身份,他很坦然地接受他應得的回報。
托爾斯泰經歷過克里木戰爭,知道農奴制度的弊端,他有科學頭腦,主動學習先進的農業知識,他擁有好心腸,而且他有資源去實踐自己的設想,但是,他不是社會學家,更不是政治家,他不可能通過一個人的力量,改變國家的軌跡——而這個軌跡,只有等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政黨來重新劃定。
對俄國近代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英國學者艾倫伍德(Alan Wood)的《俄國革命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861 – 1917),這本小冊子很薄,不難讀。
Cyril Chen (SM31)
6 Februar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