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4 讀《鐵皮鼓》

諸位會員及友好:

  Cyril來稿指稱本會過於偏重盎格魯-薩克遜,輕忽歐陸。這大體是對的。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我輩港英殘渣餘孽,對泰西文化,知之甚為有限,所識者,唯粗讀幾年英語而已!故若要得原著真髓,只有英美作品可讀。縱肯退而求其次,但縱觀整個華文世界中,熟諳德法西俄語言文化之人才,與精通英美語言文化之人才相比,不論在質或量方面均大有不如,是故相對英語譯著,市面上歐陸語文的譯著選擇少得多。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古成王敗寇,當今仍是美帝天下,英語霸權自是「玄門正宗」,我輩「跟紅頂白」,追捧英美,亦屬當然。

  不過Cyril君近日的書評投稿,指向的則英美與歐陸以外的另一個問題。本會所讀之書,向來並不包括「文學」類別(唐詩除外),遑論「小說」。是以Cyril的三篇「小說」書評,實開本會亙古之未有。

  《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為德國作家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但澤三部曲」Danziger Trilogie之一。(朝日一直的印象是除了《鐵皮鼓》外,還有一本「貓貓狗狗」甚麼的,後來維基老師告訴我,三部曲的另外兩本是《貓與鼠》和《狗年月》……都唔算錯得晒吖!)Cyril在文中提到格拉斯承認自己曾是黨衛隊成員,並有反猶詩篇,令其受到爭議云云。其實於彼時之德意志,大多數正常的「有為青年」皆會參與黨衛軍,正如今天的祖國少年,多為少先隊員;又如「十年」之間,青少年多為紅衛兵而已,實在正常不過,不必大驚小怪。(當今教皇本篤十六世少年時也曾是黨衛隊成員,也無礙其成為基督至聖的僕人)至於所謂「反猶」云云,亦不過是對於德意志多年來的過度自責,以及以色列立國以來的得寸進尺,稍作反思,講幾句公道說話而已;只是今日德意志已患上嚴重的「納粹潔癖」和「反猶過敏」──任何與「納粹」相關的東西都成為禁忌;任何對猶太人的批評都是「反猶」。事實上,從格拉斯作品的內容,以及他幾十年來一直是左翼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的忠實支持者看來,他對「納粹」並不贊同。

  朝日沒有Cyril那般有文化,是以並沒有讀過格拉斯的任何作品。須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身份,己保證其作品並不適宜人類閱讀。謹附上1979年法國康城影展金棕櫚最佳電影獎得主(歐洲「有文化」影展,如康城、柏林、威尼斯等,只有「最佳電影」和「終身成就」兩項「大獎」為「金獎」,其他諸如號稱「影帝」「影后」的最佳男女主角,以及「最佳導演」等,最多只是「銀獎」,唔似得美國佬郁下都係金像,貶晒值,冇文化。)──《鐵皮鼓》Die Blechtrommel(1978年,西德電影)的電影預告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_x-dJaSS3Og,有興趣者可自行搜尋足本原片,相信總比小說易啃吧!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讀《鐵皮鼓》

受盎格魯-薩克遜影響,香港讀書人對於英美文學瞭解程度,遠遠高於歐陸國家的文學,諸如德國、法國、甚至於俄國。近幾年讀書會推銷「歷史流」,如果大略看一下演說清單,幾乎清一色英美學派作品,甚少有人談及歐陸的學者及其著作(馬克思是個例外)。既然知識沒有國界,那麼就讓Cyril作魯迅筆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介紹一本德國文學作品——《鐵皮鼓》。

《鐵皮鼓》(德文:Die Blechtrommel,英文:The Tin Drum)是Cyril在高中二年級 (中五) 讀的書,作者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是20世紀最後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朝日按:格拉斯為1999 年諾獎得主,其實正確來說,2000年才是二十世紀最後一年。] 《鐵皮鼓》作為歐洲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品,構成但澤三部曲(Danzig,波蘭城市)第一部作品。此書的背景年代是納粹德國時期,而作品本身,又被人貼上左翼政治色彩,30年前被拍成電影,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朝日按:奧斯卡咪就係A貨盎格魯薩克遜嘢嚟架啫,邊識嘢架?法蘭西就有文化啦,1979年「康城影展」,畀咗個最佳電影金棕櫚獎佢!] ,作者不時撰寫反猶詩歌,而且承認自己在納粹黨衛軍服役,令他與作品都成為較受爭議的代表。

如果看一下格拉斯另一部文學作品《我的世紀》,可見作者是希望通過小故事來反映大歷史。《我的世紀》以一個故事代表一年,從1900年德皇派兵參加對清廷和義和團戰爭寫起,寫到20世紀末,以普通德國人的視角,勾勒整個德國20世紀的歷史輪廓。

《鐵皮鼓》的主人公是一個在「波蘭走廊」上的但澤市出生的孩子(注: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但澤被德國海軍炮擊),成人時僅有三歲小孩的身高,喜歡敲鐵皮鼓,以及尖叫。他曾敲擊鐵皮鼓擾亂納粹黨集會,又曾用尖叫聲震碎櫥窗玻璃,製造「水晶之夜」,如果大家對德國1930年代的歷史有些許認知,應該知道當年的德國發生的事,大多成為作者筆下的素材。

而作者對於戰爭給德國民眾帶來的災難,看似輕描淡寫,回味一下又很悲哀。比如主人公作為侏儒演員和女朋友赴法國前線勞軍,結果在諾曼底遭遇盟軍轟炸,女友被炸成兩截。主人公的父親作為納粹官員,不願投降,就吞下納粹徽章,面部扭曲,氣絕身亡。雖然是簡單幾筆,但對於經歷過希特勒統治的德國人而言,這些也許就是他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故事。 [朝日按:其實Cyril究竟知否何謂「魔幻主義」。]

我們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充沛的香港,也許很難想像二三十歲的成人大量死亡的社會是什麼樣子。面對和自己同齡的年輕人自然或非自然死亡,這些經歷對一個活著的人有何衝擊,對他的人生觀和面對生命的態度有何影響,我們並不一定瞭解。今年奧斯卡得獎大熱門電影——林肯(Lincoln),讓美國掀起一股「林肯熱」,使得介紹林肯的書大賣特賣,比如Teams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書中講述林肯及其同僚(同時又是總統寶座的競爭者們),在少年和青年時代,面對父母叔伯的死亡,兄弟姐妹的死亡,面對二十歲就死去的未婚妻,面對兩歲夭折的親生骨肉,面對十九歲病逝的女兒,這一系列的悲痛,如何塑造當年美國政治人物的性格,而這些個人的性格,又如何反過來左右美國的歷史進程。

同樣,《鐵皮鼓》的作者經歷非常的年代,身邊親人好友或受到政治迫害,或被推上戰場成為枯骨,或跟隨「民選政府」化作時代塵埃,這種歷史環境,會把一個普通人的內心的塑造成什麼樣呢?聽大人們講:經歷了文革,中國昔日的傳統道德灰飛煙滅,社會風氣一落千丈,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如果若干年後,有中國作家以大歷史角度寫當代的中國社會生活,那麼我們又會讀到怎樣的醜惡與美善呢?

Cyril (SM31)
19 Januar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