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2 讀《基督山伯爵》

諸位會員及友好:

  日本有諺語謂:「若果小鳥在樹上不肯下來,戰國三雄有何良策──織田信長會拔刀迫牠下來;豐臣秀吉會好言勸牠下來;德川家康會耐心等牠下來!」此與Cyril君引大仲馬之言:「人類的一切智慧集中在兩個詞語裡——等待和希望。」可謂異曲同工。

  不過這個說法卻往往會讓人陷入誤區。正如兵法中所說的都是「奇兵迂迴逆襲,出奇制勝」的戰例,卻不會告訴你「奇兵迂迴逆襲,全軍覆沒」的故事。Cyril舉出的兩個例子,現在看來,當然覺得十分合理,兼且充滿「希望」。然於困守之時,當事者的心中又會作何想法呢?況且,「等待」也是有「成本」的,「守」與「棄守」,從當時的資訊看來,只是「買一鋪大細」,兩種選擇同樣合理。我們也不難想像到,在Cyril舉出的兩個例子以外的無數例子中,「等待和希望」的結果只是一個「8號仔」,甚至──「歐亞農業」!

  所以,「捱得」不等於「值得捱」。「圍棋十訣」有謂:「逢危須棄」、「棄子爭先」、「捨小就大」,「等待與希望」必需建基於準繩的判斷和強大的實力。不過最弔詭的是,若我有「準繩的判斷和強大的實力」,還用得著「捱」嗎?

  德川家康可以等小鳥下來,只因為他是德川家康;Edmond Dantès的「等待」之所以有「希望」,只因為他獲得了基督山寶藏的一筆鉅額橫財。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讀《基督山伯爵》

該書系法國作家大仲馬所作,第一次被編成劇本在巴黎歌劇院上演時,從頭到尾一共演了三天,可見分量極大。Cyril深知清代文人袁枚所謂「書非借不能讀也」的道理,於是在十五歲那年,親自登門到現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教授家中借書,由於當年求知若渴,加上對高等學府懷有盲目崇敬之情,又受到袁教授一番鼓勵,使得Cyril畢恭畢敬地在二十天內讀完一千二百頁內容,而且至今印象深刻。

近日,Cyril見到「天璽寺」某先生自稱老僧,此公又在facebook開設專欄,妙語聯聯,故在此先生對人間百態冷嘲熱諷的熱情感召下,提筆寫幾段捧場。

《基督山伯爵》全書內容,作者簡介,時代背景,成書原因,大家可以去維基百科搜索(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Count_of_Monte_Cristo),而且又有五十年代的法國電視劇,以及2002年的新版電影,因此不願讀文字的朋友,可以用iphone收看youtube。

之所以十二年過去,當年十五歲的少年變成二十七歲的男子,還念茲在茲《基督山伯爵》這本書,是因為該書有一句話深深觸動讀者內心,Cyril是一個很愛同人分享個人膚淺想法的青年(三十年後是一個願意和大家分享財富的老餅),所以在此囉嗦幾句:

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卷尾寫道:人類的一切智慧集中在兩個詞語裡——等待和希望。十二年中,Cyril以自己的經歷,認為這兩個詞語確實囊括了人類的智慧。以香港為例

舉例一:
2011年歐債危機,如果有讀者投資香港股票市場,自然見到那時候自己的投資血流成河,但是,如果今日再觀之,是否又是另一番天地呢?

舉例二:
1997年到2003年,香港樓市經歷漫長6年熊市,Cyril 2005年來香港,2006年依然能夠聽到有婆婆抱怨子女的負資產,現在是2013年,中原樓價指數節節上升,試問此時此刻那批人中間還有多少人是負資產?

所以,通過以上兩個小例子,結合大仲馬的話,大家在遇到問題和困擾之際,遇到逆境和看似闖不過去的難關的時候,不妨想到「等待」和「希望」兩個詞語,時間可以改變一切。

借用陳振康的一本書《上流力》中一句話註解「等待和希望」,可能很恰當:陳振康是這麽寫的:一個人向上爬,有時候不在乎「幾打得」,在乎「幾捱得」。

Cyril Chen (SM31)
2013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