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自從「掌門天地」啟動以來,掌門熱情澎湃,鴻文屢出。日前有致黑白子師隨筆《冷池書簡121227——決戰熱蘭遮》一文,推介青年史學家(42才)歐陽泰力作,大派sense。朝日拜讀後獲益良多之餘,有點想法,冒昧表於「非匙卜」之上。掌門善之,囑為文投諸野人通訊可也。
老細有命,豈敢不從。小文一篇,聊補老細於萬一。各位在讀本文之前,請先讀掌門《冷池書簡121227——決戰熱蘭遮》一文。
後記:
昔顏回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 朝日語譯:顏回曾經咁同佢老師孔子講:「弟子我一路嘗試跟住老師既pace嚟做人:老師一般吹下水,可以比喻為散下步,我當然好happy;老師同人辯論,就當係行得快啲,我都跟得到,可以嗌返幾句;到老師開始派sense,即係開始跑嘞,到呢下我開行turbo都仲頂得蒲,可以答到兩下嗲;但係若然老師忽然發足狂奔,絕塵而去,咁我就真係唯有O晒嘴,企咗喺度啦!即係好似老師間唔時玩眼神制敵,吐氣殺人,聲都唔使出,款都唔使擺,咁又話搞掂。唔知做乜周圍班友仔就自動哄晒埋嚟,呢下真係冇得同你玩架喎。唔好話學吖,連知道發生咩事都有難度啦下話!」
老細精力旺盛,日發一文,連詩鈔都出埋!此實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諸會友滔乎前,巍巍乎若泰山之高,湯湯乎若流水之妙,吾等豈得知所以然,其可企及也歟?其可企及也歟?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讀掌門《熱蘭城文》後記──鄭荷「熱蘭遮城大戰」有感
by朝日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國姓爺」鄭成功率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更痛失數員肱股大將。幾經思量,遂領戰船三百,大軍二萬五千人,意欲攻取台灣,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
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CEO名叫 揆一Frederik Coyett,駐守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今臺南市安平古堡),另有地方官 貓難實叮Jacobus Valentyn駐守普羅民遮城(Provinta,遺址位在今臺南市赤崁樓)。
鄭軍在台江內海初戰得利,卻因受制頂風無法擴大戰果,目送荷軍帆索揚長而去。登陸後,立即以優勢兵力一萬,圍攻只有不足五百守軍的普羅民遮城。貓難實叮以士卒多有死傷逃逸,加以城中無糧,援兵不至,遂向鄭成功提出「不失尊嚴地」投降,得允。於是,140名(死剩的)荷蘭士兵將步槍裝彈上膛、點燃引線,昂然揚旗擊鼓出城,加上婦女、兒童與奴隸,共270人撤出普羅民遮城。
拿下普羅遮民城後,鄭軍即以全力包圍大員(即台灣,Taiwan是也!)首府──熱蘭遮城。揆一堅壁清野,將一切人員物資撤入城中,不及收拾者盡燬之。此時兵力對比──鄭軍:二萬人,炮二十八門;荷軍:870人,炮三十門。兩軍以炮火攻防,鄭軍受制於四角「稜堡」構成的交叉火力網,寸步難進。連番受挫,退守市街,連大炮亦險遭繳獲。鄭軍連戰不利,然因糧草不繼,不利久戰,只得繼續強攻。
正當揆一苦候援軍之際,忽然收到來自大清靖南王耿繼茂的來信,建議荷清同盟,採圍魏救趙之計,先取鄭成功本部──廈門,待鄭軍回防,再合擊其於台海半渡之間。此時,東印度公司遠東總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援軍由高雅各Jacob Caeuw率領到埗,計有9艦752人!揆一見久守非計,決定孤注一擲,將城中精銳交付高雅各,著其攻打福州。豈料高雅各行至澎湖,竟以風大難行為由,撤回巴達維亞。
聞知高雅各逃竄,熱蘭遮城士氣大挫,但仍死守城池,而鄭軍對來自四角附城「稜堡」的交叉火力亦一籌莫展,難得寸進。僵局最終由二五仔打破!荷軍中有德籍中士拉迪斯Hans Jurgen Radis出城投降至國姓爺軍中,盡吐城中虛實,並指引鄭軍先取城外「烏德勒支丘」(今安平第一公墓),居高臨下,則熱蘭遮之四角「稜堡」不足懼也。
國姓爺依言以二十八門大炮「晒冷」強攻「烏德勒支丘」。經過一晝夜逾二千發的炮擊,成功奪取山丘。揆一至此見大勢已去,遂請「大員評議會」(台灣分公司董事局)決議投降。
關於鄭荷之戰,朝日有兩點體會。其一正如掌門所言,荷蘭僅憑籍兩項軟體概念──帆索系統和「文藝復興式城堡」,已足以在極懸殊的兵力對比下,與國姓爺抗衡。而最重要的,是這兩者的優勢,並不在工藝技術的領先,而在設計創意!
概念創新的先決條件在於競爭的環境,而且必須是不斷受外來衝擊的環境。武術是一個好例子,因為物理結構是先天固定的,分別只在如何運用。一個洪拳一代宗師每天與自己的師兄弟拆招,也很難想出詠春和蔡李佛。同樣道理,西歐各國長期處於互相追趕的競爭狀態,而且每一次的交鋒都生死悠關,所以創新(不論軟體與硬體)的動力都非常強勁;相反,中國長期作為區域霸權,又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國家,根本不可能為技術概念創新提供條件。
中國歷史上只出現過兩個特例,一個是與西歐中世紀類似的春秋戰國時代,其時不論在概念和技術層面的創新都非常澎湃,第二個是宋朝,由於與北方強權長期處於對峙局面,而對方擁有「騎兵」──一種先天上不能複製的技術優勢,所以宋朝無論在軟體和硬體上的創意都非常豐富。
故此,鄭荷之戰……成三萬人圍人千零兜友都要搞足成年,最後仲要靠二五仔先搞得掂……實在好合理!
第二點是此戰之後,國姓爺與東印度公司簽訂了「停戰協定」。這是中國史上第二次與外國本著平等精神簽訂的「戰後和約」。(或第一次,端視閣下認為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的大遼,究竟是「外國」,抑或只是一個「中華民族大家庭內的兄弟民族政權」;而第三次則是《尼布楚條約》)「停戰協議」中包含許多「近代」的元素,例如:接納敗方「有尊嚴地投降」;雙方細心審視條文,幾番轉折,重視契約精神;資產負債清算,保障個人財產;交換戰俘;戰敗賠償洽商;保障敗方基本生存資源(提供足夠資源讓東印度人員可以返回巴達維亞)。達成協議後,雙方(尤其國姓爺一方)亦基本尊重契約精神。對比鴉片戰爭後,清廷外交大員與洋人立約時,常抱著「大不了一死賴約」的心態,這一紙「鄭荷停戰協定」的確具有劃時代,以至「超時代」的意義。
附記:
此戰朝日雖每以「鄭荷之戰」名之,不過嚴格來說,與國姓爺交戰的一方,其實並不是一個國家──「荷蘭」,而只是一家公司──「東印度公司」。揆一返回巴達維亞後,被公司以「怠忽職守致使公司重要資產蒙受損害」的罪名,被判流放荒島。後來經其子女朋友多番奔走,得到面聖的機會,向荷王威廉三世上表陳情,再損獻25,000荷蘭盾以示愛國之心,揆一終得到威廉特赦,重獲自由。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