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我泱泱中華,自古已是天朝上邦;居天下之中正,化四方之蠻夷,乜乜物物……
唯所謂中華云者,卻非鐵板一塊。幾千年間,不論疆土領域、倫理道德、政治體制、社會生態、經濟科技、民族認同等各方面,皆不斷地演變。然而,在這不斷的種種演變之中,卻有一樣東西始終保持不變,鄧小平同志用一句說話把這個「不變」總結出來──「穩定壓倒一切」!「維穩」並不是當今紅朝的發明,因為「穩定」本身,其實一直都穩定地作為我中華數千載最穩定的「核心價值」。
有道是:「變幻才是永恆」。天道恆變,我中華天命所授,自當順應天道,故此亦不可能一直穩定數千年。因此「穩定壓倒一切」的具體運作模式,一般都是先由歷朝的開國之君定下千秋大計,建立一個「穩定」的框架,然後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男男女女,長長幼幼,貴貴賤賤,士士農農,工工商商,各式(角色),自動對號入座,各安其位,如是者非常「穩定」,也非常和諧。接著整個王朝的主要工作就是「維穩」。由於這個由「祖宗家法」制定的穩定框架,是根據立國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可將以上所有東西化約為「天道」一詞),再經 皇考 高祖文武聖德大化神明睿哲誠敬皇帝,英明決斷訂下來的,所以by definition必然是合乎「天道」的!新生皇朝既順應天道,「維穩」自是得心應手,甚至不維也穩,非常過癮!由於大家都知道「越穩定的結構就越脆弱」這個充滿辯證的道理,所以即使後來這個「穩定」的土壤條件改變了,也發現維穩越來越維不住了,但也只能不斷地「增撥維穩開支,加大維穩力度」,卻絕不敢改動自開國就一直信奉至今的「天道」,也就是「祖宗」所制定的「穩定框架」。因為要建立新的「穩定」,必須先放棄原有的平衡;但放棄了原有的平衡,卻不一定可以建立到新的「穩定」。風險太高了!還是一心一意加大維穩力度吧!當真的維不住了,崩盤了,這就剛好證明這個「穩定」已為「天道」所摒棄,又是變革的時候了,非常套套邏輯,絕不會有錯。
當然,除了政治這一範疇之外,其餘經濟、科技等的演變,往往都是由下而上的,但卻相對是緩慢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並不容易察覺,以至許多我們現在看來是劃時代的發明或創造,其實都不知道始於何時何人何地。再加上,我中華先輩,很早就「選擇」了「政治」作為我中華文化諸多面向中的「核心價值」,所有其他價值都以「政治」,即「人際關係」的處理為依歸。「仁者,二人也!」也就成為我們的「終極道德」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人事有代榭 往來成古今
華夏歷史的重構 鍾倫納 撰稿人掌門 2012Aug
(甲) 中國社會史
1本書格局宏大,取徑社會史。
馬克思曰:「人為勞動(ie生產)之動物。」正是生產力(ie技術條件)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塑造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推動歷史進程。
傳統中國為例:精耕細作是技術條件,小農經濟是生產關係,士農工商是社會關係,治亂興衰是歷史進程。*****
社會史的意義在於揭示社會關係及其變化如何形塑及推動歷史。
中國社會向被視為保守僵化,千年如一日。當代學風援引諸社會科學治史,於是眼界始大,境界遂深。中國社會史為之面貌煥新,呈現為動力充盈,與時遷變。
社會發展從來不是均速的,其間重大轉折之處,至堪玩味,本書措意,正在此間。
2中國社會乃是農業經濟的產兒。其始也,與世上其他古老農業文明無異,氏族農村點狀散佈於近水耕地,「鷄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其後人口增長, 倚靠水源,相互擠壓,結成邦國。
由仰韶入龍山,邦國林立,早期城市興起。城市多以政治軍事為基礎,而非經濟生產作中心。遺址堆積層一般趨薄,殘骨多,反映戰爭頻仍,社會動盪,難作久居。***
龍山後期,氣候趨暖,洪水為患。保護耕地必須治水,爭奪高地必須治兵,社會組織因應經濟與軍事壓力演化,****內部加强動員能力,外部結成超級同盟。同盟之間終必爆發大型戰爭。戰爭乃是古代社會的催化劑。
3神農氏之世仍屬母系社會,女性社會地位仍高,男女皆可擔當同盟領袖(ie共主)。(註:def母系社會指涉親屬制度及社會關係按母系軸心編組,繼嗣按母系承傳,而權力和財富則不一定由女性主控。)
及至戰爭經常化,男子社會地位提升。由於一個女子一生所育孩子數目遠不及一個男子,較早過渡到父系社會的政治集團較易動員參戰,父系氏族逐漸取得優勢。
母系社會重圖騰,父系社會重祖神。宗廟取圖騰而代之,此為中國社會首次重大轉折。*****
(乙) 中國文化的萌發和成形
4龍山後期,黃河流域按族裔結成三個大型同盟:上游黃帝(ie華)族,中游蚩尤(ie苗)族,下游炎帝(ie夏)族。三族以夏農業水平最高,苗工業最盛,華近處遊牧民族,擅長征戰。華族與苗族較早父系化,逐漸壓倒夏族。
(某任)黃帝敗(某任)炎帝於阪泉之野,奪其共主之位。又敗蚩尤於涿鹿之野,驅趕三苗南徙長江。華夏集團淹有黃河,稱尊於中國,是為中華民族之起源。***
5華夏與三苗世世為仇,征伐不休。堯舜既稱賢帝,先後親率中原豪傑,進出長江。「堯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舜南佂三苗,道死蒼梧。」夏禹繼起,覆滅三苗,「夷其宗廟,焚其彝器,子孫為隸。」
禹既功業蓋世,威震諸國,就再不搞甚麼推舉「禪讓」了,於是埋葬共主制,建立第一個世襲王朝***,她的名字是「夏」。
禹集九州鐵,鑄成九鼎,上刻各大族圖騰,由夏王壟斷公共祭祀大權。各族仍居故地, 奉夏為宗主,納貢稱藩。中央對邦國完全沒有行政權,統率力由軍事征伐(威攝)維持。
6舉凡上古農業社會必行神權。商繼夏起,政制不改,而「神治」登峯造極。商王身兼祭司長,幾乎每天都在求神問卜。「不問蒼生問鬼神。」以火裂龜甲,資訊含糊,解卜者才是政策制訂人。*** 商王壟斷甲骨,即是壟斷最終決策權。
神道治世特別強調墓葬。商墓恐怖,貴族墓人殉普遍,甚至有以整支部隊殉葬者。
相關例子:古埃及更神治,故更重墓葬,遂有大型金字塔留世。至於政策制訂, 法老權重則取決於獨家通靈夢境;祭司集團勢大則取決於神像點頭。
7周之覆商有如滿族入主中原,屬非常之高槓桿作業。
周人以法國大革命般的精神氣魄革新政制,以打開局面,長治久安。封建制度起源於周初第二次分封,ie周公封國。***
之前第一次分封,ie武王封國,主要是盟主對各族邦原有主權的承認,並未改易舊政。例如:封殷商族人為宋公。
周公旦建立按照嫡長繼承法則的「宗子制」*****,安排數十起王室「小宗」進駐邦國間的戰略要地,裂土授民,築城立國,實行「武裝殖民」。*** 諸姬姓及重臣國互為聲援,翼護京畿,以少臨多,主宰天下。
(註:當時天下邦國過千,而姬姓國不過數十。)
諸姬既散居異地,遂訂立繁複的系統化儀式行為(ie禮制)來塑造和鞏固意識形態,使統治階層保持憂患感,向心力和組織力。*** 封主之間建立擬血源的等級關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有序,不再是前此鬆散的獨立邦國群。
8封建制度之精義,首在於以人本主義(註:美其名曰「天意」,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推翻神權主義。***** 以族權取代教權,社會從族長不從祭司,政策取決於會議不決於占卜。國家中心是社稷宗廟,戎祀大事,財寶兵器,盡聚於此。 神廟於是失勢淪落, 風光不再。風俗亦由諛媚鬼神,移易為「敬天祭祖」。
一個古老農業國家竟然極早擺脫宗教羈縻,正因緣於周初封建。
封建制度下,國際關係由宗子制作出安排,封國訂為五等公侯,尊卑森嚴,禮制細密,不得踰越。周天子為最大宗,即總族長,號令天下,手握最終仲裁權、討伐權、納貢權。天子平常不干涉諸國內政,發生叛亂時例外,此所謂「撥亂反正」。
例子:戰場上敵對國君相遇時,戰車避道和言辭禮數都有所規定。
國分等第,國內亦分等第。社會也按宗子制重組,層層分封,*** 呈現 國君—卿大夫—士—庶民 綫性軸心,分枝散射的態勢。一國之內,有如一家;官位世襲,有如職業世襲。風俗由是大變,中國社會出現第二次重大轉折。華夏成為獨特社會文化,此乃分水嶺。*****
9周公建制,孔孟立說。從封建封度衍生出儒家思想,確立中國文化的倫理觀和世界觀,影響後世至為深遠。中國沒有裂為南北二國,全靠儒家思想牢牢地粘合著歷代菁英階層。***
「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社會由家庭(註:指大家庭,而非核心家庭。)延伸概推形成。所有社會關係歸結為五組尊卑對立,是為「五倫」。**** 內聖外王, 修齊治平,成仁取義,行藏用舍,倫理觀念燦然完備。
世界則被設想為平面同心圓結構,中國居於正中。中國與外國的關係乃是核心與周邊,而不是(或不一定是)上層與下級。 核心與周邊是可以相互滲透的***,蠻夷被教化與漢人無異,「文王可起於夷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為「中的精神」。
10禍福相倚,成敗相因。周之敗亡與趙宋剛好相反,周亡於「弱榦強枝」。***
層層分封迅速削弱居中「大宗」的土地和人民,不數代而京畿已無地可封! 奢華儀禮代價昂貴,大量消耗財力和精力。至高尊位使思想僵化,欠缺應變能力。
「小宗」位處周邊,領地有可能拓張,包袱也較輕,反而獲得發展空間。
人口增殖,耕地拓展,則諸國相互臨界,紛爭戰亂必多。爭亂成風,禮制自然衰退,擬血源心態漸次蕩然,中國進入「戰國」時代。*** 諸國亂戰的壓力反饋於國內政治,變法圖強,不得不行。「變法」即是破除封建成法,****社會自然解體重組。封建之行,其實不過數百年。
(丙)傳統中國的成立
11春秋入戰國,封建解體,「禮崩樂壞」,社會丕變。
變法內容觸及封建核心之處有數端: a土地國有,不行分封而行郡縣。 b任士為官,官職由更替不由世襲。 c稅制改革,以賦役代井田。 d推行貨幣經濟等等……
12「漢仍秦制」, 秦是實驗場,漢是大規模廠商,秦漢帝國的成立是中國社會第三大轉折處。
秦漢行郡縣制以治天下,中央行政權力大成。恩格斯制式國家四條件確立: a朝廷將地方劃分行政區。 b中央建官僚系統,垂直權力達於郡縣。 設c常備軍以懲犯紀。 d有效的稅收和度支制度以穩定財源。
中國得以繼古波斯之後成為傳統意義上的大帝國。*****
傳統中華帝國由三根支柱構築: a小農經濟; b專制王權; c儒式行政運作。 這三根支柱支撐著中國社會直至清朝覆亡。
13中國「以農立國」, 農民依地生存,不能流徙,田賦較確定而易徵收。地方行政支出由田賦點對點抵銷,餘額解送中央。這種財政格局簡單易行,在古代資訊和運輸條件下進行大範圍統治,效益極高。中央和地方官員編制也可以減縮至最低限度,刑清政簡,垂拱可治。
小農經濟是社會的根基。*** 農民緊緊地繫縛在耕地之上,世代辛勞,僅堪糊口,「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社會保守而靜態,流動性低,難以積累資本,自給自足,甚至不必發展商品和貨幣經濟。一言以蔽之,易於王權施行統治。
這種社會的優點是結構極為穩定,*** 相應的缺點則是欠缺變化的彈性。當人口膨脹,可耕地拓盡,這種社會反而最為脆弱。 載舟者覆舟,其崩壞形式必然是無地和吃不飯的農民起而叛亂。****
14舉凡農業社會必由神權過渡王權。王者,軍事貴族也,起於戰亂之世,因其勇武機智和領袖魅力執掌權柄。再經世代經營而建立王朝國家。
王權是社會的綱紀。*** 社會依靠王權護鎮而運轉;王權則依賴社會供養而存續。專制王權與小農經濟是(病態的)雙生子,兩者相互加強。(註:據演化論,獅子愈趨勇悍而羚羊愈趨懦弱。 ) 愈後世而王權愈尊,民眾愈卑,一切權利盡歸尊者。***
夏禹鑄九鼎,定至尊,傳家室,始有王權。秦皇任刑法,一天下;漢武崇儒術,開九邊,王權大成。宋祖陰柔,罷抑武將;明祖剛酷,彈壓文官,王權入於專制。 至雍正設軍機處而王權登峰造極,天下匍匐。整部中國政治史可看作王權發展史。***
15儒生本是封建制度下的沒落貴族,以教導禮儀維生。 始皇一天下當然無所用儒生,漢祖用叔孫通制訂的亦僅是朝儀而不是政策。至武帝獨具隻眼,瞭解到意識形態的統治作用,才「罷黜百家,獨崇儒術」, 在官僚機器中把儒士放置在法吏之上。*** 儒士感恩戴德,遂將忠君拔高至五倫之頂,甘為王權腦肝塗地。
儒士將古代封建道德觀現代化,以順應帝制政治,故而儒家思想打從開始便:
a主張道德主義,擬血源、父權; b王權至上論; 以及 c注重名份禮儀。
儒式運作是社會的規範。*** 將王權與士大夫階層牢牢捆綁,而與庶民對立,以施行統治。其道德主義優點使得王權的苛酷程度降低;士大夫氣節高尚和犧牲精神濃厚;庶民安於卑賤,社會衝突力度較弱。其缺點是縱容王權專制;士大夫務虛不務實,經世致用薄弱,黨爭嚴重;另一方面,庶民愚昧,社會基層軟弱無力。****
(丁) 專制王朝的形成
16漢唐號稱盛世,然而千年之間,人口高峯恆限於六千萬。*** 每臨極盛,必生大亂。赤眉綠林,黃巾黃巢 最終傾覆了兩漢和大唐。這個人口上限值受農業生產力與中原耕地面積雙重制約,要到宋朝開發江南才有所突破。
宋朝社會經濟規模實質擴大,中央財政力量充盈,拓寬科舉使士大夫人員增加, 於是有條件推行由上而下的政治變革。***** 太祖太宗高瞻遠矚, 罷抑武將, 尊崇文治,以文馭武,強榦弱枝,開創成熟形態的專制政治格局。
這番政治變革提高至哲學層次,產生了宋明理學;落實到社會生活,使到基層人民亦深受儒家思想浸染,形成後世熟知的民俗風尚。
中國社會發生第四次重大轉折。*****
17宋朝獨到之處,在於提出全盤性政治構思和落實執行。
宋朝的政治哲學並非純粹的保守主義,推動社會進展空前成功,在經濟、商業、 工藝、民生各方面均取得劃時代成就。江南開發,後來居上,成為中國重心,發生於宋。*** 南宋更是中國史上少見的不行抑制商業的政權。***
然而宋朝變政的出發點只在於在於強化王權,防患內亂。*** 她的成功使到宋明清三朝杜絕了文武重臣簒政現象。但是「防內遠甚於防外」這種策略面向,代價是嚴重犧牲了對外軍事能力,中國從此注定要亡於外族之手。
痛例: 仁宗滿朝賢相,一再敗於(弱雞的)西夏。
趣例: 400餘名倭寇在過萬明軍包圍圈中,竟然可以穿州過省,打砸搶燒,殺傷千餘人,然後從容突圍,揚長而去。
18宋初置樞密院,以文官掌控全國軍務。首創 「練兵」、「帶兵」和「將兵」三權分割,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 這項軍政革新在建制層面根除了武將作亂的條件。***
宋朝行募兵,實力最強的「禁軍」居中,乃是北魏府兵制,軍鎮居邊的反向變革。*** 其訂制針對晚唐藩鎮作亂,然而矯枉過正。宋朝對外積弱,冠於唐清五朝。
史例:努爾哈赤大言,滿洲人丁百萬,足可滅明。順治做到了。明亡時中國人口過億!
「杯酒釋兵權」或無其事。然軍分禁廂,強榦弱枝,確為定制。中央緊抓精銳禁軍,以臨地方羸弱廂軍,則地方無力作亂。這種做法代價是軍員冗濫,宋初賴以成功的強大機動作戰能力喪失殆盡,而動員開赴成本亦極高。其流弊上顯於軍隊素質的敗壞,下行至全民尚武精神之淪喪。***
19宋朝尊崇文治,厚待文臣,大幅拓寬科舉取士,提拔寒門,以抑阻望族,伸張王權。文官位高、權重、薪優。宋真宗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社會從此重文輕武,文質彬彬,而氣虛血弱。
參考例:英國王權勾結鄉村士紳,組成下議院,以抗衡貴族上議院。
取士衆多造成士大夫階層厚度大增,*** 官職不足則優遊閒散,在野者多,這種形勢出乎意料地影響深遠。 首先,得閒冇野做是文化生活之母 , 宋代文藝大盛,詞曲音樂繪畫等等均超越前朝。後世士人文采斐然而體質荏弱,宋始作俑者。
其次,士大夫層次宏厚,積有力量,得以向普羅大眾進行文化滲透。***** 宋代人民在廣度和深度上均被蒙儒學教化,崇義尊禮,擺脫野蠻,蛻變成我們認識的「中國人」。 朱子之所以被捧成次亞聖,除了理學宗匠,著作「四書集註」外, 還有「鄉約」。「鄉約」正是社會基層的組織藍圖。***
參照例:西歐和中東社會要靠教會,而非官僚,來履行相當的社會功能。
再者,宋儒(天真地) 以為與王權共治天下,遂有范仲俺「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偉大抱負,菁英階層素質高尚,此為中國存亡斷續之要害。***
反例:泰國曼谷王朝代出名君,然而政治敗壞。菁英階層素質庸劣乃是原因之一。
(戊) 專制王朝衰敗的原因
20明清表面看來亡於政治敗壞,天災持續,外患不息。究其背景則另有深因。 再將明清相互比較,清朝帝王素質冠絕;(註:此點得力於嚴謹的帝王教育,只有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晚期差可比擬。)文官素質與吏治水平亦遠優於明,至於貪污則伯仲之間。 清朝無暴君昏君、無黨爭、無宦官亂政,咁都要亡國?
吉朋子曰:「羅馬是被自身體重壓垮的。」***清朝亦然。明清之衰敗吊詭地起因於傳統體制運作之成功,導致人口空前膨脹,到達甚至超出了小農經濟的極限。
21漢唐之後,中國人口出現過三次大突破,在宋為開發江南;在明為引進新世界作物;在清為開闢關外與邊彊地區。
三者之中,以明朝中葉引進馬鈴薯、山芋和玉蜀黍,滋生人口與破壞生態最具力量。**** 該等作物可栽植於貧瘠坡地,促使人類砍伐林木,以開闢農場。坡地傾斜,作物抓握泥土的力度當然無法與林木相比,是以土壤流失,生態毁壞。
清朝康乾盛世,人口逾三億! 無可避免地與河湖爭地,造成黃河改道,水災頻仍。
農民既無量眾多,則民變自易生出雪球效應。*** 前朝數千官兵足可平亂,明清數萬兵員卻只猶如杯水車薪。中央力量有限,每臨變局,人力財力消耗迅速,易於衰竭。清朝雖強大,到後來竟要靠地方團練才能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亂後地方坐大,終於覆滅王朝。
「天災」這個看似隨機的干擾因素,引發覆亡明清的社會動亂,考其實質,正是人口過繁,生態破壞,內發的結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