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意大利的統一

諸位會員及友好:

  大約一百五十年前,意大利歷經千年分裂,終歸一統。在整個統一的過程中,不少愛國仁人志士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義無反顧。清末文壇領袖梁啟超曾於1902出版《意大利建國三傑傳》一書,書中對意大利統一建國的這一段歷史有相當精彩的敘述,其中更標舉了整個建國運動中三位豪氣干雲,高義千秋的英雄人傑,他們不朽的名字就是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卡富爾Conte di Cavour Camillo Benso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梁啟超將此三人並舉,其實目的就是想用「小說」發揮「群育」的功能,令廣大中國人民相信,如馬志尼的「共和主張」,係唔WORK既!只有卡富爾的「君主立憲」,方是唯一出路,而大俠加里波第最終亦深明大義,放棄「共和」,擁抱「維新」,藉此號召當時中國國內各大邦派堂口,亦應支持「維新」,方有成事的希望。

  然而,梁啟超亦不得不承認,馬志尼即使「真係唔WORK」,亦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的愛國,絕不比卡富爾或加里波第遜色。道路不同,目標卻一致,就是建立一個統一的意大利民族國家!馬志尼反對現政權,反抗朝廷,但絕對沒有人懷疑他「不愛國」。就正如在政府總部前面集會「反國民教育」的人,其實絕大多數都是不折不扣的「愛國者」!

  我很愛國,真的很愛很愛……只是我愛的那個國己經不存在了,而且早在我還沒出生前就已經不存在了!那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意大利的統一
──復興運動Risorgimento

  朝日不久曾到意大利旅遊,在各城市游蕩之際,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意大利與我泱泱中華實在有太多說得出和說不出的相似之處。我大中華自古以來治史,都喜歡套用Good Guy/Bad Guy Thoery,這未必能反映出所謂「歷史的真貌」,但卻勝在簡單明暸,尤其適合於「普及歷史」。今次的故事朝日將以極具中國特色的「Good Guy/Bad Guy歷史演義」方式講述,部分內容未必與史實完全相符,但是,最緊要過癮!

一.楔子──廢話
  話說天下大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二千年前,羅馬帝國一時無量,唯盛極而衰,天道使然,群蠻入寇,帝國陵遲。及至查理大帝,再統山河,唯後來者無以為繼,歐洲中土,再陷分裂。昔日帝國王畿故土意大利半島,尤為零散,歷經千年,未嘗一統,讀史至此,實難免有黍離之悲也!

二.前奏:星火燎原──法國大革命的衝擊
  意大利分疆裂土已歷千年,其重新統一的契機,竟然是一股強大的外來勢力……1789法國大革命爆發,對包括意大利在內西歐各國,皆造成巨大衝擊。在意大利境內,即使是在相對保守的皮埃蒙特和拿玻里,也會街頭聽到「法國萬歲」,「緊隨法國」的口號。政治上的動蕩,加上當時意大利的經濟正處於滯漲狀態,各地政府無計可施,唯有與教廷合作,以高壓手段處理,雖一時得以遏制社會亂局,但卻不能阻止大革命思想的繼續傳播。

三.序章:來自外力的統一──拿破崙大帝的降臨
  1796拿破崙率領法國「意大利軍團」入北意,兩年後攻陷羅馬,廢黜教皇庇護六世Pius VI,1805自封為意大利王。拿破崙將自己的兄弟親戚分別封為意大利境內各地的國王,至此,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區名義上都已被統一在拿破崙的帝國之中。

  為了對付各地的土著貴族勢力,拿破崙在意大利大力宣揚大革命思想,支持意大利走向統一。當然其本來目的是欲拉攏平民對抗各地保守貴族,但客觀上卻喚醒了各地人民作為「意大利人」的自覺,民族主義在意大利全境迅速傳播。不過更為實質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實行管治,拿破崙安排不同地區的官員一起協商工作,促進各地的交流,亦令各地的行政人員感受到「統一行政」的極高效率。

四.反動:返回起點──維也納會議後的局勢
  1815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歐洲列強在維也納召開會議,以「恢復舊觀」為大原則。會議主持奧國首相梅特湼公開指出:「意大利不過是一個地理名詞。」奧地利取代了之前法國在意大利的地位,將法國在意大利建設的公路橋樑全部拆除,「盡東其畝」。意大利不少邦國皆成為奧國的衛星國。

  在各邦國內,得以復僻的原統治者,雖紛紛上演「親民秀」,但事實上不斷施以政治高壓,其中以奧國治下的倫巴底及威尼斯尤為保守。中部小國帕爾瑪、托斯卡尼等統治者,面對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亦因「心虛」而對各種會黨和社團進行強力打壓。

  適此危急存亡之秋,風高浪急之時,三位深明大義,為國為民的豪傑,被歷史推上了舞台,他們同時也創造了歷史。這三個不朽的名字是──馬志尼、加里波底和卡富爾。

五.啟動:驅除韃虜,恢復「羅馬」──風起雲湧的秘密會社
  正如我國的辛亥革命一樣,意大利統一運動的壯闊波瀾,是由秘密會社掀起的。會社通常由一群(自以為識字的)中產的愛國志士建立,以驅除外國勢力,推翻專制統治,建立統一的意大利為目的。其中最著名的有「燒炭黨Carbonari」和「意大利青年黨Giovine Italia」。「燒炭黨」早於法治時期已於南部統治力量較寬鬆的地區成立,以「驅除法虜,一統大意」為口號。維也納會議後,與時並進,將矛頭指向復僻的舊政權。「燒炭黨」與清末白蓮教相類,成分較為草根,熱衷「神打」、「標童」等神秘宗教活動,組織亦較鬆散,政治行動綱領模糊。該組織自1821至1832在南部及中部發動幾次起義,均被奧國派兵敉平,幾番重創,「燒炭黨」已不成氣候,繼起的是由馬志尼領導的「意大利青年黨」。

六.共和:建立「人民的羅馬」──馬志尼及「意大利青年黨」
  馬志尼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其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揚棄「皇帝的羅馬」和「教皇的羅馬」,而建立真正「人民的羅馬」。1830馬志尼因涉嫌參與「燒炭黨之亂」而被捕,後獲釋。翌年組建「意大利青年黨」,以「驅除奧虜,恢復大意,反抗專制,自由進步,建立民國,復興羅馬」為口號,吸引了大批熱血青年投身革命事業,兩年內黨員已達六萬人。

  他們一開始就將鬥爭目標指向與曾與奧地利合作打壓他們的薩丁尼亞王國。1833年成為通緝犯的馬志尼,潛逃至瑞士。後又輾轉各地,宣揚革命和策劃起事,可惜全部以失敗收場。雖然馬志尼仍是奮力在國內外繼續努力宣揚革命,但國內仁人志士眼見如馬志尼般人中豪傑,捨身革命亦未竟全功,對「革命派」徹底失望,菁英階層的主流從此轉向溫和的「維新派」。

七.維新:意大利各國的新政與保守勢力的反動
  1848兩大老牌保守大國都爆發了大規模的革命,革命浪潮由巴黎和維也納席捲整個歐洲。面對來自下層的強大呼聲,意大利境內不少國家都相繼推行新政,就連教皇國也宣佈進行改革。薩丁尼亞王阿爾拔圖Carlo Alberto頒佈「自由憲法Statuto Albertino」,告別專制主義,銳意維新。此舉引起保守主義老大哥奧地利的不滿,1849年兵臨薩丁,老國王傳位於子伊曼紐二世Vittorio Emanuele II,然後流亡葡萄牙,鬱鬱而終。

教皇對此事採親奧立場,被革命派斥為賣國,發動起義將教皇逐出羅馬,建立「羅馬共和國」(憲法廢除死刑),迎馬志尼為元首。事件震動整個歐洲,法國於同年7月派兵送教皇重返羅馬,推翻成立僅四個月的「羅馬共和國」,從此教皇國成了法國的保護國。正當意大利人民以為堪為領袖的薩丁與羅馬,皆從此變成外國保守勢力的附庸,統一大業必將化為泡影之際……

八.堅持:偉大的統一藍圖──卡富爾登場
由奧地利一手扶上薩丁王位的伊曼紐二世,竟以無比的勇氣,決心繼承先王遺志,宣佈要將其父頒布的「自由憲法」進行到底,更起用了一位高瞻遠矚,大智大勇的政治家──卡富爾,拜為首相,總理國政,開展統一大業。

卡富爾出身地主階級,博學睿智,信奉英式經濟自由主義,被稱為意大利統一的「建築師」。1852拜相,即開展其籌謀已久的統一大計。他的第一步就是在撒丁境內推行多項現代化建設,強化國力,為「接收」整個意大利打好基礎。

卡富爾深知統一的阻力來自於外部,尤其是法奧兩國,兩國中又以奧地利更為保守難纏,相反法皇拿破崙三世少年時則曾是「燒炭黨」員,於是制定了「聯法制奧」的方略。1853年英法與俄國爆發克里米亞戰爭,誠屬天賜良機,卡富爾主導薩丁尼亞與英法並肩作戰,藉此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1856年的巴黎和會,大大提升薩丁尼亞,以至「意大利」的外交地位。

翌年,卡富爾與法皇拿破崙三世訂下密約,薩丁將西北薩伏依和重鎮尼斯(加里波第的故鄉)割讓法國,法國則出兵二十萬助薩丁十萬精兵從奧地利手中奪回倫巴第(米蘭)和威尼斯。聯軍勢如破竹,輕取倫巴第,正當兵鋒直指威尼斯之際,拿破崙三世竟然背信棄義,逕自與奧國片面議和。卡富爾對法國出爾反爾異常憤怒,又自覺於家國有愧,宣佈引咎辭職。意大利全境一片沸騰,輿論一致推崇卡富爾,薩丁尼亞在統一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得到全民的認同。中部的托斯卡尼、摩德納及帕爾瑪發起全民公投,大比數支持併入薩丁尼亞王國,愛國志士在街頭高呼「伊曼紐與意大利萬歲!」及「外國人滾出意大利!」。1860卡富爾以國民英雄的形像重掌相印,薩丁尼亞一統天下之勢已成,現在只剩下在奧地利手中的威尼斯,還有法國在背後撐腰的教皇國和南意大利的兩西西里。

九.豪俠:南征北戰,一心為國──為愛國而放棄共和的加里波第
  統一意大利南部都是加里波第的功勞。加里波第是一個貧窮水手之子,生於尼斯。十七歲到羅馬,後來因參與熱那亞「燒炭黨起義」事敗,流亡南美,此後十二年一直在南美帶領游擊隊為當地的獨立運動奮戰。1848年重返意大利之時,已是俠名遠播。他此刻仍然支持馬志尼的共和思想,又曾任羅馬共和國的議員,並帶兵抵抗法軍。共和國滅亡後,領志願軍在意大利各地處處開花,成為一路人馬。薩奧之時,加里波第響應朝廷招安,接受少將軍銜,領子弟兵於倫巴第戰場數番大敗奧賊。大戰之後,加里波第終於領悟天道民心,有感當前形勢,只有君主制的王國,始有實現一統的能力和希望,而薩丁尼亞王伊曼紐二世正是天命所歸,遂決心順天應民,放棄共和思想,全力襄助薩丁尼亞伊曼紐二世陛下,成其帝業,一統江山。

  1860年加里波第在重執國政的卡富爾暗中支援下,帶領一千「紅衣軍」登陸西西里,當地百姓早慕大俠英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加里波第在卡拉塔菲米山一役,以寡擊眾,奇兵突出,一戰擊潰敵方主力,兵圍首府巴勒摩城,自號兩西節度使,平南大將軍,奉薩丁王國正朔,發檄文招降。佔領巴勒摩城後,再以伊曼紐二世陛下之名,弔民伐罪,自已則以欽命大都督,權領西西里獨裁官之名,暫管西西里,保境安民。然後乘勝追擊,在英國皇家海軍的協助下,強渡西西里海峽,發陸南意大利,在百姓一路的歡呼聲中直取拿玻里城。「紅衣軍」沿途不斷有愛國青年加入,至此時兵力已增至24,000人,並一步步向教皇身處的羅馬挺進。

十.高義:顧全大局,功成不居--南北統一
  加里波第軍的神速出乎卡富爾的意料。若紅衣軍直取羅馬,必然引起法國的介入,時機尚未成熟啊!卡富爾於是與法國和教皇暗通款曲,然後奏請皇上御駕親征,攻佔了羅馬城外圍的幾座城池,讓當地人民公投加入薩丁尼亞,並擊潰了被加里波第驅逐的原拿玻里軍隊,這樣算是對加里波第的一種安撫。當伊曼紐二世率軍,與加里波第在羅馬附近的泰阿諾橋「勝利會師」之時,加里波第亦深明大義,壓服了下屬的不滿鼓譟,下令罷兵,再以君臣之禮謁見伊曼紐二世,並尊稱他為「意大利王」!然後讓治下的兩西西里人民進行公投,加入薩丁尼亞。

  二人並肩策馬立於拿玻里的廣場上,在一片此起彼落「王上萬歲萬萬歲」「大將軍千歲千千歲」的歡呼聲中,南北統一的意大利王國誕生了!剩下的威尼斯和羅馬,加里波第決定把這個責任交給新生的意大利王國,自己則拒絕了所有的功名和賞賜,退隱孤島卡普雷拉Caprera。翌年都靈會議,意大利王國正式成立,定都翡冷翠。然而就在此時,卡富爾遽然逝世(51歲),統一的步伐似乎放慢了下來。

十一.復出:意大利人不打意大利人──加里波第受傷了!
在隱居期間,加里波第對美國南北戰爭相當關注,並曾致函林肯表示願意前往襄助,但加里波第最關心的始終是祖國的統一大業。而偏偏俠氣縱橫,急公好義之人總是欠缺耐性。經過幾年的漫長的等待,加里波第對意大利當局遲遲不向羅馬邁出「最後一步」感到忍無可忍,決定出山。1862年加里波第打出「無羅馬,毋寧死」的口號,號召志願軍進攻教皇。意大利礙於國際形勢,唯有派兵阻截志願軍,兩軍在阿斯普羅山對峙良久,意大利軍中有小卒擦槍走火,戰鬥展開。加里波第不忍見同胞相殘,放棄抵抗,受傷被俘。經此一役,加里波第俠義英名震動歐陸,更被所有意大利人奉為人民英雄,意大利當局亦待之以國士之禮,待養好傷後再將他送回卡普雷拉。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伊曼紐二世按卡富爾遺計與普魯士結盟,共抗奧國。聞戰鼓而思良將,加里波第再上沙場,連番痛擊奧國韃子。聯軍連戰連勝,終於從奧地利手中解放威尼斯。

但令加里波第魂牽夢縈的始終是王畿故土──古都羅馬。1867年他再次進軍羅馬,惜被法皇派兵擊敗。加里波第受傷徹退,再次被意大利政府拘捕,再次將他「遣返」卡普雷拉。之後數年,加里波第不斷在歐洲奔走,爭取國際之支持,取締「教皇國」。
  
十二.統一:收復羅馬──千年夢想終於實現
  話說法國在擊敗加里波第後,一直駐軍羅馬。外長Roucher更聲言絕不許意大利人持兵器入羅馬城半步,氣燄囂張。天道無常,1870年9月法皇拿破崙三世親自率軍與普魯士軍於色當會戰,兵敗被俘,普軍直取巴黎。法國至此自顧不暇,倉皇從羅馬撤軍,伊曼紐二世進軍羅馬,飲馬台伯河。教皇聞風狼狽從海路逃竄,教皇國內舉行全民公投,通過加入意大利王國。意大利國會通過遷都羅馬,並容許教皇保有羅馬城內梵諦岡的一席之地,繼續統領他屬靈的國度。

  1871年7月,意大利正式將首都遷到羅馬城,千年的統一宿願終於達成!不過,這並不是一個結束,反而只是一個開始。正如卡富爾的遺言:「我們現在成功創造了意大利,下一步就是要創造意大利人!」意大利各地區的巨大差異,直到今天還是沒有辦法解決。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