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Cyril君投稿了一篇對《勝利的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初歲月》的書評。這是一本鬼佬寫的共和國史。由於朝日沒有看過這本書,對共和國史也不熟識,所以無話可說,無從置評。謝謝!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書評《勝利的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初歲月》
Jeremy Brown, Paul G. Pickowicz 編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1年出版)
本人學淺,覺得市面上論述建國初期的學術著作不多,幸有此本《勝利的困境》,對於1949年到1955年期間的歷史見地中肯,竊以爲佳作也。
漢代太史公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描述開國皇帝高祖劉邦,用了四個字——“好酒及色”,論述劉邦對手項羽,居然用本紀作傳,(注:本紀專用來為合法政權的統治者作傳)這是何等氣魄和膽識。如今,國人中性地論述國民黨政權和蔣介石功過,也是近幾年的事。金庸小説《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在少林寺評價天下英豪,揚言只佩服三個半人,一位是少林方丈,一位是華山風清揚,一半是武當道長,而最佩服的人乃囚禁其於西湖鐵牢的東方不敗。對於對手的敬意,乃是心胸博大之體現。國民政府遷往臺灣,立即妖魔化中共政權,而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大陸。司馬遷若泉下有知,是哭還是笑呢?
言歸正傳,這段時期的歷史涉及衆多政治勢力角逐,以及各種經濟、社會力量的互動,紛繁複雜。中國城市與農村,富人與窮人,精英與大衆,“解放區”與“國統區”,沿海與內陸,北方與南方,國內與國外,資本主義經濟與農業經濟,等等諸多矛盾,集中在短時間內爆發,亂世非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扭轉乾坤不可,中共的雷厲風行與國民黨的拖泥帶水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一個通過上層變化慢慢將熱量傳至下層,一個直接發動群衆,哪個短期效果更好,歷史已有答案。
而面對此等紛亂的社會局面,又該如何下筆?上海的城市生活變化,與東北大連的改變,是完全不同的。農村社會經歷的改造,與城市經歷的變革,也迥然不同。而且,人們心態的轉變,又如何能用一兩百張紙闡述清楚?本書巧妙之處在於以十五篇論文的形式,或以宏觀大局出發,或以個人家族的小角度著墨,將中國當年的社會巨變加以展現。
建國十餘年間,有人從泥底飛天,有人從雲端沉淵。每個人的命運倏爾非自己所能掌握,個體成爲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套用上世紀60年代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雷鋒同志的話說:已經成為一顆“革命的螺絲釘”,時代是以這種方式進步的嗎?
未經歷瘋狂,不知亢奮之狀,那種忽然當家作主人的感覺,說實話,確實值得嚮往,但手握長劍亂舞,受傷的人可能恰恰是自己。未經歷暴民破門抄家的驚恐,也許不知道人間的辛酸,家庭成分成爲一種標簽,二十年的擡不起頭的心情,或許我們無法明白。未跟隨幾萬人同聲高呼“毛主席萬歲”,或許難以體會夕陽西下之際分外的迷惘。
Cyril Chen
July 30, 2012, Tue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