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前時陣子,在北非「苿莉花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俄國動畫作家Egor Zhgun,以「憤怒鳥」遊戲與兒童故事「 三隻小豬」為靈感製作了動畫短片「三隻大豬」──分別代表突尼西亞總統賓阿里、埃及領袖穆巴拉克及利比亞狂人卡達菲。當時卡達菲仍未倒台,但片中預示「黑影大鷹」美國佬必會「做嘢」,給予其致命一擊,果然!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0i9acHS_zQ )
卡達菲在北非也確算得上是一號人物。尤其他的「作秀」功力,在一眾穆斯林兄弟中更是無出其右。1969一場「自由軍官無血革命秀」,開展了他的權力人生。唯此等西戎小夷,大概不知大國古諺──「作秀得天下,不得作秀治之!」當然,這其中也許亦有無可奈何之處。正如我紅朝開國之君毛高祖,其作秀造詣堪稱古今一絕,還為「作秀」改了一個更富時代感的名字──「運動」。唯高皇帝除了「作秀」外,別無其他技能(勉強說上的話,「用兵」也許也算一樣),是以只能不斷「作秀」,一秀未完,又開一秀。卡達非可視為我紅朝高皇帝的弱雞版,共通點就是除了「做秀」外,一無所長,兼「大佬症」嚴重,而且更是大浪漫主義者。
可幸利比亞與我天朝相比,畢竟尚算是小國寡民,又有大量油元,加上國內世族政治穩定政局,是以雖偶有民變起事,局面大抵不壞。然卡達菲之敗,敗因何在?朝日惴之,成也做秀,敗也做秀也!試想八九年春夏之交,小平上皇乾綱獨斷,將一黨所謂「和平示威」犯上腐儒的謀逆陰謀扼殺於萌芽階段。哼!此等奸邪反跡已現,不待其「和平集結」之時將其敉平,難道還等其舉兵直取中南海嗎?嗚呼!卡達菲枉有「狂人」之名,臨機竟一時「上腦」,貪戀「仁愛」之名,尚欲「做秀」了事,誤會自己真的是「人權捍衛者」,首鼠兩端,猶豫不決,坐視民變坐大,怠失戰機,出兵為時已晚,外國勢力趁火打劫,霸業毁於一旦,身敗名裂,家眷猶不得免。卡氏自作其孽,敗亡自是天道,得可逭乎?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我本楚狂人 狂歌笑孔丘
利比亞史 撰稿人掌門 Apr 2012年
R B St John
(甲) 何物非洲?
1非洲地形破碎,河川湍急多瀑布,叢林密佈,輸運不通。地理生態因素導致自古政治割裂,語言部族繁多,跨域一統困難重重,甚少出現大型帝國。*** 所以非洲雖是人類種屬演化的根源,然而技術創新條件薄弱,社會文化止滯不前。[朝日按:如果真係撈得咁掂,間唔中搞下技術創新咪可以舒緩人口壓力囉!使鬼出非洲咩!]
撒哈拉沙漠浩瀚如海,將北非與內陸隔離。在古代歐洲眼中,非洲指的只是北非。***大漠以南,不知何地。熱帶雨林寂靜無邊。更有采采蠅傳染昏睡症,人畜遇之,不得活命。毒蠅帶將非洲上下橫斷,阻絕交流。 暗黑非洲,不知何世。
2非洲地理與國家簡圖(旗王部分)
3作為東地中海南岸的北非,相比內陸,自來經貿發達,文化先進。
歐洲傳統將埃及視作近東部分。埃及之西乃利比亞,其西突尼斯即古之迦太基。 再西乃阿爾及利亞,古稱努米底亞。最西端為摩洛哥。由利比亞延至摩洛哥古稱馬格里布**,政治上常為一體。
七世紀伊斯蘭教興起,阿拉伯人以武傳教,席捲北非。自該時起,北非即屬伊斯蘭版圖,社會由阿拉伯人主導。*** 伊教又經摩洛哥滲透西非,漸而擁抱大部分非洲,以迄今日。
(乙) 現代非洲大歷史
4葡萄牙人於十五世紀航達西非南岸,開啓貿易販奴時代。**** 非洲乃疫疾温床,尤以虐疾為厲,白人體質適應不良,發現金鷄納霜之前無從深入內陸。白人在港口建立要塞,與沿海酋邦進行貿易,大宗商品為奴隸、黃金、象牙、穀物。
現代非洲起自十八世紀末歐洲人大殖民。**** 西歐諸國以法國最為落力。
二戰後殖民時代終結,各國相繼獨立,形成今日的非洲格局。現今許多國家仍以英法語為官方語言。[朝日按:值得一提的是在由十五世紀開始的整個殖民大浪潮之中,非洲竟然有一個國家(其實正確來說是兩個,另一個是「自由人」被強行併湊而成的利比利亞),一直保持著獨立的國格,始終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這就是埃塞俄比亞!情況就如東南亞的泰國一樣。一直到二戰埃塞俄比亞的王權才被墨索里尼的義大利所推翻,但戰後又頑強地復僻,再多撐了二十年才被當時席捲天下的紅色浪潮所沖倒!]
5非洲的國家疆域承自大殖民時代,殖民者劃分地盤依據的是地緣性勢力角逐,而與部族分佈及本土歷史淵源無關。***** 非洲鮮少單一部族國家,常態是同一國家之內存有對立部族,而同一部族則散處相鄰國家。造成鄰國經常捲入部族仇殺,與及引發邊界和人民歸屬紛爭。
非洲社會文化心態仍受部落主義制約,一旦殖民者撤走,上層建築脆弱,易於崩壞。尤有甚者,軍隊比較社會更快速現代化,導致軍事政變頻仍及駭人的滅族屠殺事件。***
6反過來看,非洲(尤其北非)諸國由於欠缺國族歷史傳承,國與國間的同教同種意識起到親和作用,使得泛阿拉伯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在獨立初期相當盛行。****
當年北非諸國甚至屢次提出併國訴求。***
另外,非洲人飽受殖民剝削之苦,菁英階層民胞物與情懷濃烈,催生偉大的非洲團結運動和「非洲統一組織」。****
卡達非在此一運動和組織中,也曾任担任某種顯要角色。
(丙) 利比亞當代史
7現代之前,利比亞長期為鄂圖曼帝國屬土。鄂圖曼人從未施行直接統治,地方政權由阿拉伯菁英階層實質把持,部族勢力平衡形構政治局面。[朝日按:事實上,這種由阿拉伯菁英階層──士紳/長老所主導的部族勢力平衡,至今仍是利比亞政治結構的主要支柱。]
意大利於1911年征服利比亞,展開殖民統治。*** 意大利統治手法殘暴拙劣。本土的賽努西教團成為反抗的核心軍事組織。
1943年軸心國在突尼斯投降,利比亞由英法兩國分佔軍管。
二戰結束,英法美蘇四大強國决定讓利比亞獨立,以回應時代需求及冷戰格局。
利比亞是從歐洲殖民體系中獲得獨立的第一個非洲國家。*** 也是在聯合國大會支持下成立的唯一一個國家。
1951年獨立的利比亞是個君主立憲國家,由賽努西家族長出任國王。
君主國持續18年,期間換了11位首相,40屆內閣。政局紛亂動盪可想而知。
8九月革命*****
1969年九月,一群自稱「自由軍官組織」的軍人成功發動不流血政變,推翻君主制政府。九月革命的目標訂為:自由,社會主義與統一,與1952年納賽爾埃及革命提出的口號完全一樣。
12名政變領袖組成革命指揮委員會,掌控國家行政與立法權。委員會擢升上尉卡達非為上校,任命為軍隊總司令與委員長。***[朝日按:在卡達非被推翻之前,「上校」一直是利比亞軍隊中最高的軍階。]
年僅27歲的卡達非強勢登場,活躍世界政治舞台四十年。
九月革命可以歸結為內陸部族反對沿海菁英寡頭統治的變局, 召喚民主,愛國,反帝國主義,伊斯蘭傳統與泛阿拉伯主義。[朝日按:要注意這裏的「沿海菁英」並非上文提到的傳統士紳菁英階層,而是一些受西方價值影響較大的「假洋鬼子」,他們藉著西方勢力崛興之勢,掌握了不少建制權力。反而傳統的部族被擠出了權力核心。當時卡達非也被他們視為其代言人,而軍隊中的下層官兵其實很多都是來自這些傳統部族的「子弟兵」。]
革命政府的早期政策反映上述精神:禁酒,訂阿拉伯語為唯一官方語言,關閉教堂和俱樂部,充公外國銀行,關閉英美軍事基地,限制外國石油公司(美國為主)運轉。
西方普遍認為政變軍人終歸回到現實政治利益,沒人料到這群低階理想主義軍官的目標是進行一場廣泛持久的社會經濟與政治革命。***
翻天覆地,改家變國,全因卡達非一人而起。
9革命利比亞的前期國策,對外以巧妙的外交手腕分化列強,擺脫殖民地形象, 爭取獨立國格;對內行平均主義社會改革,沒收外國利益,提升國民生活水平。 無論外交內政,均可說是軍人變政中相當成功的一票。***
利比亞極富石油****,1959年由外國石油公司開發,暢旺行銷西歐。七零年代初石油危機使得國家非常富裕,卡達非毫不吝嗇地拋擲油元以遂行其外內政策, 達致相當程度成功。
1970年英美各自撤出軍事基地,同年意大利人被逐離,財產被沒收。該三天被訂為國家法定假期。 卡達非民望急升。
革命政府外交上親法蘇以制美英。沒有外國力量對革命進行直接軍事干預,或者間接支援反革命活動。1970年利比亞向法國訂購110架幻影式戰機,合約價值3億美元,刷新法國外銷武器紀錄,被認為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政變。***
10利比亞強烈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抗爭活動,動員二十多個非洲國家與以色列斷交,對中東局勢產生深刻影響。****
利比亞又激烈譴責1978年以巴和解***, 指稱埃及總統薩特和巴解主席阿拉法 為投降主義者,領導阿拉伯聯盟孤立埃及。
種種作為遂與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集團結怨,又與阿拉伯大哥大埃及成仇。
11七十年代後期阿拉伯聯盟運動分裂衰敗,卡達非心灰意冷,轉向非洲事務。主導北非諸國聯合運動,又積極參與非洲統一組織。
A早於1972年利比亞便曾建議與埃及立即合併。卡達非更突然訪問埃及,期間直率批評埃及國政。合併(當然)無疾而終。
B 1974年利比亞與突尼斯宣布合併,成立伊斯蘭阿拉伯共和國。合併行動遭到阿爾及利亞反對而胎死腹中。利突兩國領袖更因此事反目成仇。
C 1975年利比亞進軍乍得,支持阿拉伯穆斯林對抗黑非洲非穆斯林。*** 直至1987年軍事大敗才撤出乍得。利比亞對南北蘇丹的長期抗爭亦採行相同方針, 支持蘇丹將國內非阿拉伯人阿拉伯化政策。1986年提出與蘇丹政治統一。
D 1980年利比亞支持的突尼斯反政府遊擊隊突襲突尼斯邊境城鎮,與政府軍交戰。法美插手援突,利比亞戰機在地中海上空攔截美國飛機。法國撒回大使;美國更為此關閉兩國使館,與利斷交。
E 1988年撒哈拉共同體成立,利比亞担任領頭羊角色。2007年該組織擴大至擁有25個會員國,涵蓋非洲一半人口。
1989年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和突尼斯仿效歐洲共同體,成立馬格里布聯盟。**** 這兩番創舉乃是卡達非理念與事業的巔峯之作。
12利比亞打從開始即極度厭惡美國,外交上處處針鋒相對。 1973年起美國大使位置虛懸,1979年示威者洗劫美國使館。
1981年列根總統上台,以利比亞支持恐怖主義,侵犯人權為由,對之實施制裁。
同年美國戰機在近海擊落兩架利比亞飛機。
1986年美國海軍在蘇爾特灣演習,利比亞作出反應,美國當即炸沉對方四艘巡邏艇。同年美國轟炸班西加與的黎波里,兩國對抗達到頂峯。***
美國軍事打擊收到反效果,反而鞏固了卡達非政權。利比亞的報復行動持續四年之久,上演舉世震駭的恐怖主義風雲*****:
A 1987年列根政府指出利比亞正在建設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化學武器。列根稱卡達非是「國際社會的賤民」。 1990年化武工廠神秘大火,利比亞指控乃是CIA與以色列情報組織所為。
B 1987年為利比亞服務的達尼爾恐怖組織劫持泛美航空73航班,導致許多美國人死亡。
C 1988年泛美航空103航班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爆炸,270人遇難。美國與英國提出公訴,指控兩名利比亞嫌疑犯,利比亞拒絕引渡。
D 1989年UTA772航班在尼日爾爆炸,179人遇難。法國巴黎法院指控卡達非妹夫等五人涉案,進行缺席審判。
E最為戲劇化的是同年利比亞試圖招募芝加哥黑社會,用肩射式武器襲擊美國航班,事情為FBI及時偵破制止。
13聯合終於因為證據確鑿的洛克比慘案, 1992年對利比亞作出多邊制裁。各項制裁行動中以石油禁運對利比亞長期打擊極為有力。***
以1998年為分水嶺,卡達非戲劇化地改弦更張,演出人道主義風雲戲碼:
A 1998年利比亞交出洛克比案兩名疑犯,於荷蘭海牙國際法庭以蘇格蘭法律審判。聯合國當即停止對利比亞的多邊制裁行動。
2003年利比亞官方承認責任,同意賠償遇難者家屬27億美元。***
B除上案外,利比亞拒絕為其他恐怖襲擊事件負責,但是出於人道主義高尚動機,仍於2004年向UTA772遇難者家屬補償1.7億美元;向柏林拉貝萊迪廳爆炸案160位非美國籍遇害者家屬補償35M美元;所有補償均通過卡達非慈善基金會完成。
C 2004年利比亞單方面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在國際組織監督下銷毁化學武器。
14利比亞撥亂反正,外交復興,生意滔滔。
1998年意大利總理訪問利比亞。1999年美國與利比亞正式恢復外交關係。***
2002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利比亞。2004年英國首相貝里雅、德國總理施羅德、法國總統希拉克到訪。2006年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夫人到訪。
更有甚者,利比亞以非洲國際紛爭仲裁人與及和平使者角色現身,到處揮舞橄欖枝。*** 卡達非先後調停了剛果與烏干達,多哥與塞拉利昂,以及南北蘇丹之間的衝突。甚至還曾向烏干達派遣了一支引起爭議的維持和平部隊!
(丁) 卡達非(1943-2011) 何許人也?
15利比亞的當代史等同於卡達非的個人奮鬥史。***
卡氏出身寒微,少負大志,投身軍旅1963,藉政變發跡1968。
其為人也,深具領導魅力,乃是革命空想家和理論家,雖拙於內政,然極擅長政治作秀,更被公認為天材外交家。*****
青年卡達非是埃及納賽爾總統的狂熱崇拜者,大力主張泛阿拉伯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大力反對西方帝國主義,猶太復國主義和種族歧視政策。
他堅毅有恆地通過政治聯合手段,夢想實現阿拉伯大一統;一再奔走成立馬格里布聯盟。他的終極目標是成立「非洲合眾國」,他高唱「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 然而他的理念最終無人理會。*****
這些方面,他確實言行相顧,不惜工本,身體力行。他失敗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太想當大哥,因而與大部分對手國領袖不和。
16卡氏做秀絕不手軟,厚顏無恥,表裏不一。
他一貫地高調反對恐怖主義而支持人權。但利比亞是國際恐怖組織的幕後大金主,而人權紀錄則極差。
他在電視直播中親自架駛推土機搗毁政治犯監獄大門,又率眾衝擊移民局,揚言解放全國政治犯和爭取國民出入境自由。*** 他發布「綠色人權大憲章」,通令全國施行。他又首創「自由行」, 搞到(某短時段)國民大量湧進突尼斯旅遊。
高潮戲1989年他宣佈在瑞士成立1000萬美元卡達非人權獎勵基金,首位獲獎者是正遭囚禁的南非政治活動家曼德拉。***
1997年南非總統曼德拉訪問利比亞,感謝他鼎力支持反對南非種族隔離制度。 曼氏為免違反聯合國制裁規定,乘汽車完成整個訪問行程。克林頓總統訪問南非期間,曼氏投桃報李,為卡氏美言緩頰。卡達非是曼氏總統任內最後一位到訪國家元首。
曼德拉稱卡達非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革命偶像之一」。
17作為空想主義革命家,他於1973年推行文化革命,以淨化西方思想污染。
1990年他曾推行人民自治公社,欲以「直接民主」取代代議制「間接民主」。***
他甚至嘗試以民兵取代正規軍。
18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卡氏的宗教觀:真主的統一性是宗教的本質。猶太人、基督徒與穆斯林本無區別,不過分屬摩西、耶穌與穆罕默德的追隨者而已。 因此所有的一神論者都是穆斯林──真主的順從者,三教原來竟是一家! 厲害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