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蔡石山在其著作中,指出明朝實行的是所謂「雙駕馬車」模式,即以文官與宦官兩大系統為政治體系之骨幹,互相牽制,互相補足,(及更常見的)互相傾軋,互相拖累。
朝日作為假歷史學家,對此論述之史識極為嘆服,唯看法卻與蔡氏未見全同。蔡氏認為一朝新政,皆以匡正前朝之弊政為要務,此點合情合理。唯其將明朝重用宦官視為對「宋朝文官擅權」的匡救,並以「強化皇帝的專制統治力度」,朝日對此說法卻有所保留。
首先,我們現在對「文官」的形象,其實大部分是來自影視作品,而影視作品中的「文官」,則往往以明清兩朝的文官形象為原型。不過,宋朝文官與明朝的文官其實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前者並沒受到理學之荼毒,也沒有經歷「八股文」的洗禮,讀的也不是「別子為宗」的朱子《四書集註》,所以他們沒有明儒的迂腐、狷介、顢頇。縱觀宋朝歷史,在文官系統中,不乏熟諳韜略的儒將、武藝超群的劍客、百步穿揚的射手、明算識法的人才、工程水利的專家。他們科舉考的是重視創意的詩賦和強調識見的策論。相反,在明代廟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可能不過是《四書集註》背誦得夠死,八股文體操練得夠熟而已,除了這些,可能連作為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常識也不具備。(可參見《儒林外史》)
明太祖重用宦官,可能源於他面對文官時的自卑。成祖重用宦官,則來自他對文官的輕蔑。不過,之後歷代君主對宦官集團的結構性重用,將「雙駕馬車」成為定制,大概就只能以文官集團業務能力的結構性低下來解釋了。文官根本什麼也做不來,君王自然就會找另一批人來辦事了。
宋朝的宦官在整個政治系統中其實也舉足輕重。他們主要扮演著君主特使的角色,擔任諸如「監軍」、「特差專員」,間中亦有直接將兵的,個別有特殊技能的,甚至會擔網負責一些工程營造,溝洫水利等的事務。然而,宋代的宦官系統,一如武官系統,是被統轄在文官系統之下的,各級內官的最終任免權原則上掌握在文官集團之首──宰相的手中。(請注意「宰相」並不是一個官職,也不是一個人,指的通常是一批參與政治決策的最高層文官,有點像香港的「行政會議」,而權力更大,因為他們並沒有「立法會」對其決策予以制衡)
宋代文官系統能夠有效地駕馭武官和宦官,不但由於建制上的優越地位,更重要的其實是文官系統的整體業務能力,較諸該二者皆有壓倒性的優勢,這種優勢甚至在此二者的「主場」亦能體現出來。例如宋代的不少「名將」其實本來就是文官。而這種主導大局的壓倒性業務能力,正是明朝文官系統所嚴重缺乏的!
所以,明朝對宦官的重用,所謂的「雙駕馬車」,其所要匡正的,並不是「宋朝文官擅權」,而是「明朝文官無能」。最初兩位君主對宦官的重用與後來諸帝對宦官結構性倚重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有其巧合和偶然性,而後者則是無可奈何之舉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獨有宦遊人 偏驚物候新
明代宦官—–蔡石山 撰稿人 掌門 + 黑白子Jan2012
(甲) 理論框架: 制度 與 施政──掌門
1柳宗元「封建論」將制度優劣與施政得失分開檢討,認為周之亡「失在於制,不在於政」,秦之亡「失在於政,不在於制」, 極有sense。
有明一代,宦官亂政,覆滅國家,後世為之扼腕。然而作者從制度面****入手檢視明朝政治,指出宦官系統作為皇帝直屬調控政治的工具,與及文官系統作為常規行政架構,兩者雙頭並進,相互制衡,遂成廟堂樑柱,論點足令讀者眼界一新。 雙駕馬車正是明朝政治的骨架。***
2明朝建立雙駕馬車制度,是為了匡救宋朝文官擅權的缺失,意在強化皇帝的專制統治力度。*** 由太祖洪武帝和成祖永樂帝確立的宦官系統和雙駕政制,從其初始便已成熟至設立「東廠」的程度,迄崇禎而鮮少改變。
比較事例:宋朝鑒於唐朝亡於武將割據,建立了以文馭武的樞密院制度。
清朝鑒於明朝亡於宦官文官黨爭,遂嚴禁宦官干政及建立軍機處制度。
3在 皇權 —– 宦官(內廷) vs文官(外廷)這個權力金字塔構造中,宦官性質上是皇權的走狗和替罪羊***,處境恆常慘淡!
皇帝需要直接介入及掌控政治情勢,尤其是外交和財政方面時,便重用宦官這個私家班底;需要與文官和解及清理爛攤子時***,便將首席宦官問責處決。新帝登基,更必如是!「宦官」是一種可消耗品 expendable!
文官基於「皇帝永無謬誤」的父權意識形態,更為了遮蔽外廷管治不力的窘境, 勢必歸萬罪於宦官,以圖開脫責任。
宦官100%效忠皇帝,先天上必然得罪外廷。成就功業未必得到肯定;失責壞事立即身敗名裂。
4宦官與文官都是專制制度的受害者,皇權的犧牲品。****
宦官入職前先捱一刀,喪失了性能力;文官入職則前久經八股文(及理學)科舉荼毒,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兩者之遭皇權閹割,又有何異?
中國式專制精微之處,正在於意識形態統治。割除文官判斷事理的能力,使其效愚忠於朝廷;與割除宦官參與社會的能力*****,使其報死力於皇帝,兩者運刀殊途,而(邪惡的)旨趣同歸。
尤有甚者,文官之「忠君」與宦官之「忠主」*** 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文官生活在社會及歷史文化之中, 忠君行為被規範於儒家道德思想之內, 是有條件有準則的。有時忠君行為反而釀成與皇權大型衝突事件。文官功成固然身顯名揚,事敗更可成仁取義,此為宦官所不及。
事例:明朝朝政特色便是集體廷杖與皇帝罷工。
宦官生活在社會及歷史文化之外,「忠主」行為純屬人身依附***,是無條件無底線的。他們功成身隱,事敗揹鑊,你話幾慘呢!
5既然兩個子系統的菁英階層同遭殘廢,大系統自然癱瘓僵化。有明一代,未聞創新改革,只有黨爭腐敗。「明朝不亡,是無天理。」
但是雙駕馬車制度在創建者洪武和永樂控馭下曾經是運作優越的,因為兩帝都是英明過人,另加極度工作狂!他們的創造力和指導力正好補足制度上的薄弱處。
註:永樂朝的宦官團整體上業務能力超卓,忠心清廉不(能)弄權,簡直無得彈。 但除鄭和外,你知道幾個名字?
明朝素不重帝王教育,永樂之後,賢君只有弘治,其餘盡是垃圾懶蟲混合體!雙駕馬車失控互鬥,弊政叢生。
雙駕馬車制度在施政治國上是失敗的;但在鞏固皇權上則是空前成功的。***
明朝上承宋法,以文馭武,故武將未嘗作亂。( 註:明朝武官的人生樂趣便是扮演儒將。)她又革除宋弊,以宦制文,故文官亦從未擅權。明朝皇權不可動搖, 代價則是政治腐敗和喪失調節能力。*** 所以明朝是絕對不可能從內部顛覆的, 她註定要亡於異族。
6古來歷史的話語權***落在文官筆端,宋明理學以道德主義論政治史,凡與儒家正統不同流者概貶作異端,成為亂政亡國的替罪羊。
事例:《新唐史》痛斥馮道無恥。《宋史》將王安石列入〈奸臣傳〉。兩者均出諸意識形態而妄顧持平事實。
讀史偶得:想做奸臣?加入財政部喇。想做大奸臣?提出改革計劃喇。
宦官於明朝政治建樹良多,然皆隱而不彰;至其失敗,則推為禍首。在(男性) 文官眼中筆下,與牝鷄司晨,婦人亂政等價齊觀。
其實宦官的業務能力整體上可能稍高於文官,而腐敗程度則不相伯仲。 宦官迫害文官的狠毒程度與文官報復宦官亦大致相當。再者,清忠卓越的宦官數不在少,而濫權禍國的文官亦在所多有。按道理,宦官貪污應該沒有文官那麼厲害。
蓋因大宦官的作惡時間都很短(註:一般只有三五七年。),而收場都極為悲慘。 反之,文官(如果唔俾宦官整死嘅話)誤國則從容得多,兼且未必使揹勁鑊。(註: 崇禎朝例外。)
事例:嚴嵩當國三十年,期間宦官最受壓抑,朝政則敗壞不堪。而嚴嵩(當然)是文官!
不過,明朝水平最低的不是宦官與文官,而是皇帝!他們耽於玩樂,無心治國, 部分原因正是龍床坐得太穩,欠缺危機意識。***
事例:嘉靖萬曆加埋五十幾年不上朝,唔見政府停擺?
7與東漢及唐朝宦官相比,明代宦官弱勢得多!漢唐宦官壟斷權柄,甚者廢立殘害皇帝;明朝皇帝不過將權柄暫寄個別宦官之手, 並且定期廢立殘害宦官。 ***
漢唐宦官凌駕及犧牲皇權,明代宦官則基本上恭順及效忠皇權。
明代宦官從未建構性掌握軍權,其權力恆常受到外廷監察部門強力制約。
明代宦官之忠主與文官忠君的戀父心態其實相當近似,已然達到人類文化史上的最高變態水平。
未讀此書,有所不知,宦官遭到杖責乃是家常便飯!點擊率百倍於文官。
(乙) 宦官的生態史--黑白子
8內廷二十四衙門的體制
明代宦官機構,於洪武末期已奠下基礎。其主體「二十四衙門」,即所謂的十二監四司八局,分工嚴密。當中的十二監為: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係: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則包括: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麵局、司苑局。
驟眼看,二十四衙門的工作性質,悉數為服侍皇家而設,但朱明皇朝實行雙駕政制,以至當中不少內廷衙門,與外廷的文官武將,經常處於對立衝突的緊張關係之中。
9宦官的來源及供求狀況
宦官,古稱寺人;寺者,侍也。稱宦官為太監,始於元末。洪武二十八年(1395) 重定內官官制,當時內廷十一監,各設正四品太監一人,從四品左右少監各一人,正六品左右監丞各一人。有明一代,太監僅指高級宦官,至清朝則所有宦官皆稱太監。
明朝宦官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一)索貢--朱元璋即位之初,雖然三令五申裁抑宦官勢力,但在洪武中後期明廷已開始向高麗、安南等國索取閹人。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四年,高麗應明朝要求,進貢了二百名閹人。高麗、安南在明朝統治的約三百年間,均是提供閹人的重要產地。而這些外來的閹人成為明朝宦官後,很多日後都被派擔任出使其母國的特使。
(二)戰俘--對於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過程中,明朝將領經常把年輕戰俘及男孩閹割,再送交朝廷。其中最有名的俘虜,是七下西洋的鄭和。
(三)自願者--入宮為奴也是一份工作,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天啟年間的大宦官魏忠賢,就是最終能出人頭地的表表者。
隨着明朝皇室規模不斷膨脹,由1368-1398年的五十八名皇族成員,至1604年超過八萬名,明朝閹僕的數量亦衝破十萬大關,空前絕後。
10內廷的權力運作
內廷二十四衙門,以司禮監權力最大。在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內廷未設司禮監,及至洪武十七年所定的九監中,司禮監位列第七;洪武二十八年,司禮監在新定的十一監中亦僅列第八。據推算,司禮監最遲於宣德(1426-1435) 、正統(1436-1449) 年間,躍居十二監之首,其職權有三:一、批答奏章、傳宣諭旨。二、總管宦官事務。三、兼領其他重要官職。
批答奏章、傳宣諭旨是司禮監最重要的職權。明代制度,凡各類奏章批答,先由內閣「票擬」,再由皇帝「批朱」。實際上,皇帝朱筆批出的內閣票擬,多數由司禮秉筆太監代勞。而司禮監對內閣呈交的閣議,「間有偏旁偶誤者,亦不妨略為改正。」形成司禮監專權的局面。
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及隨堂太監無定員。能夠坐上司禮監提督太監寶座,無疑是明朝宦官之首。然而,有好下場的司禮監提督卻寥寥無幾,大多成為新主整肅朝綱的犧牲品。
11東廠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以盛行特務政治著名的時代。第一個特務機構,是朱元璋設置的錦衣衛。第二個特務機構,則是明成祖朱棣1420年設立的東廠。
永樂帝對於由皇宮親軍組建的錦衣衛感到不滿,主要是不信任他們在處理情報上的專業和效率,於是提拔他最信賴且警覺性更高的閹僕主持東廠。東廠大堂入口掛有「朝廷心腹」四個大字的橫匾,大堂內又有岳飛畫像。東廠的主管名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職掌「刺緝刑獄之事」;後期專用司禮監秉筆太監第二或第三人充任「廠公」。
憲宗及武宗曾另設西廠及內行廠,但為期較短,不像東廠一直侍奉他的主人直到明朝覆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