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 貴族的危機

各位會員及友好:

  封建主義有效地大規模實施,在整個人類史上僅出現過三次。其中以在江戶日本時期的一次最為嚴謹精密,配以四民──「士農工商」的印度式「種姓制度」,完整!完全!完美!

  至於在中國西周與中世紀歐洲的兩次,則較為相似。無論從源起到崩潰,都有很多可比之處。就其源起,就是在武裝殖民的進程中,驟然獲得了大量的土地,然而力量則不足以實行直接統治,遂以分封方式「酬賞」功臣。把新獲得(其實只是新發現)土地的統治權(正確來說是「開拓權」,因為地方上的土著勢力不見得必然會認同新政權的權威,參看「新界義民抗英事略」)分配給已與自己確立了從屬關係的「下線」,下線又再分配給下線……這就是中西一同的封建主義起源了。

  夫盛極必衰,天道也!封建制度也總有崩壞的一日。掌門一文所說的,正是作為歐洲封建主義的主體──「貴族階級」的沒落。日本的封建主義與中西不同,整個武士階級消亡於一紙「禁刀令」和「薙髮令」。日本仔果然有型,連收皮也收得乾淨利落。至於中西封建主義的崩壞,一言以蔽之,就是「禮崩樂壞」──舊秩序失衡,君主拉攏下層(新進)「假貴族」壓制及取代傳統舊貴族階級,完成君主集權過程。貴族的榮光在新世界中凌遲而衰,衰漸而竭,死下死下,死咗都未知。

  不過中西「國情」畢竟有異。陳勝、吳廣之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雖為千古之絕唱,然而由於「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布衣亦可以作天子,反過來卻鞏固了皇權的合法性與必然性,成就了我泱泱中國帝國逾二千年的輝煌的皇朝循環。反觀西歐,「人生而不平等」,君權皆為神授,平民染指不得,「唯有」透過議會參政,遂孕育出現代的所謂「民主政治」。他們就這樣在基督的愛內卑屈求存,不得「當家作主」,你說是多麼的可憐啊!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閣中帝子今何在 物換星移幾度秋
貴族的危機 1558 – 1641 年 撰稿人 掌門 2011 Oct
Lawrence Stone

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即位。
1642年不列顛內戰爆發。
八十年間英國經歷了漸進式的社會轉型,由貴族階層主導的傳統封建主義社會,轉變為縉紳階層主導的基進議會主義社會。*****
經歷了政治、社會、思想和宗教的根本性變革。經歷了貴族社會地位的衰落,與及鄉村縉紳和城市商人階層的崛興。

(甲)都鐸早期貴族生活狀況
1傳統社會組成
除王室及教士外,社會大致分割為a貴族 b縉紳及c佃農三個階層。
貴族指擁有爵位的人,主要分為公爵、伯爵、候爵和男爵,以男爵數量最多。
封建之初,爵位來自戰功。天下承平,爵位來自國王封賞,受封者多為成功的政治家(或寵臣)或富有的縉紳。受封的必要條件為三代佩戴紋章。***

貴族一般為大地主,縉紳一般為中小地主。縉紳千方百計向紋章院取得佩戴紋章資格,依附於貴族庇蔭之下,子弟送往貴族府第作侍從及受教育。他們的夢想是有朝一日成為貴族。他們數量遠多於貴族,為民間力量之中堅。他們的拔尖者被封為騎士。
佃農人數又遠多於鄉紳,他們租賃鄉紳或貴族的土地耕作,繳納地租。他們不智不識,篤信宗教,服從社會上級。閑時他們需服勞役,戰時則充當士卒。

2社會地位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何種看待。
在封建時代,社會地位由出身決定,而非由品行才能與財富有以致之。
貴族經由血統傳承獲得顯赫的社會地位,他們壟斷地方上層權力,鄉紳敬畏有加,百姓更奉如神明。
有趣事例:帽子和鞭子的社會象徵功能。
無趣事例:貨車撞翻伯爵馬車案件。
那是個強調各階層安守本份,奉行上帝意旨的靜態社會。

3爵位按父系世襲。基督教奉行一夫一妻,原則上不准離婚,法律只承認婚生子女,子嗣供應經常緊張。加以男子生命短促,婦女健康欠佳,兒童夭折率高,惡劣的乳母制度,導致貴族很易絕後,一般捱不了一百年。貴族也有可能因政爭落敗而被褫奪爵位。

爵位及產業均採長子繼承制,餘子原則上無權繼承。如果沒有子嗣,女兒有繼承權,財產可以帶往夫家,但爵位不可經母系傳遞。女繼承人在婚姻市場炙手可熱,成為產業購併的合適手段。

4生活格調
貴族生活舒適安逸,以鄉村莊園為基礎,田租為財源,並由眾多僕從侍奉。
除了戰爭及海上劫掠冒險,他們不得從事任何職業。他們的餘子則會從事專業(諸如律師醫生之流)及經商。

炫耀性消費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模式。***包括出巡及狩獵、宴會、婚禮及葬禮。尤其是葬禮的規格最受重視,最為鋪張。
乜禮物禮均離不開盛大筵席,盛筵有其社會功能,除了提供機會給依附者擦餐飽外,刻意的超額廚餘用來周濟鄉里窮人,以博取聲望。
出巡顯示聲威,婚禮炫耀財富,均有助申明及鞏固其社會地位。
蓄養眾多人口,炫耀性消費,加上不事生產,令貴族很易陷入財政危機。貴未必富,貴族的死穴是他們很易變窮!***

5策略婚姻
貴族們很清楚婚姻是政治和財政事務,絕對不會感情用事!!!
首要的考量是門第依附,女兒要嫁入高門才有政治效益。
上行婚姻的直接效應是豐厚的嫁粧!****尤其是鄉紳和商人,為了獲得一位未來貴族外孫,更加不惜工本。
比較事例:印度「燒新娘」習俗是索取嫁粧的最嚴苛形式,對意圖依附高門而又付不起代價的寒門的最強勁羞辱!
反彈事例:某位有骨氣鄉紳的書信透露,他不會把女兒嫁入侯門,原因是不想站著和男家的人說話。

由於貴族經常陷入債務危機,加上嫁粧不歸新郎而歸老爺所有,所以為剛踏入適婚年齡的兒子包辦婚姻是債務重組的極有效形式。*** 喪偶的貴族通常高速續弦,因為出賣自己的婚姻比出賣兒子的更為直接有效。

6暴力主義
承襲上古日耳曼遺風,貴族間的人際衝突傾向於以無節制及幫派暴力形式解決。
都鐸早期冇乜文化,貴族的暴力形式格調低下,一般為群毆,伏擊,從後偷襲,行者不以為恥。其時法國文化遠為先進,當地貴族奉行「決鬥」形式解決個人衝突。決鬥意味著兩人搞掂,不及旁人。英國貴族要到下世紀才習得此種優雅的暴力風尚。

7王室關係
任職宮廷及出任公職均是貴族的責任及榮耀,更重要的是攫取權力及財富的業務機會。所有貴族任職原則上無俸酬,而倫敦生活指數極高,大部分廷臣到頭來得不償失。出使外國,尤其是法國,更為大鑊,花銷極之驚人,國王一般均會大手補貼,否則十分傷身。
貴族女子也作興進宮作高級侍女,於是常與廷臣(有時甚至與國王)談戀愛,私自結婚或搞婚外情,造成緋聞及困擾。女王可能因為自身嫁唔出,對此等事宜格外敏感,常加干預。
國王每喜夏季巡遊各郡,貴族有款待義務,那是興建巨宅的原因之一。拮据的伯爵收到風國王即將巡幸該郡,偶有避走或詐病之情事。

(乙)都鐸朝漸進式的社會轉型
8 亨利八世沒收修道院產業以充實王權,賞賜功臣及拍賣籌款。買家主要為鄉村縉紳及城市商人,此舉令中小地產主擁有的地產數量激增,緩和了與貴族大地產主在地方經濟力量上的落差。****
詹姆士一世南下繼位,勢單力薄,耽於逸樂,國會勢力坐大。國會中下院實力更急劇膨脹,凌駕上院。
建立郡尉制度,設置軍械庫,團練組織取代封建依附成為地方武力的主流形式。
以上三者為社會及政治轉型創造了條件。

9封建主義衰弱化
亨利八世引進朦朧的王權至上論國家主義,其結果令到封建主義意識形態衰弱化,貴族及其孿生子主教(事實上常由大貴族子弟出任)在王權面前折腰屈膝。古來極盛的貴族叛亂自此消聲匿跡。
鄉紳階層看風轉舵,立即以效忠王權為名,向貴族索要地方權力。***

詹姆士一世為了討好英格蘭新知和酬報蘇格蘭舊友,自登基便傾向濫封。後期更演變為商業化大批出售,造成爵位浮濫,聲價大跌。
大量鄉紳及商人進爵,沖淡了傳統尊貴氣息,貴族於是風華不再。

都鐸中期價格革命帶來通脹,地產收益遠追不上生活指數,很多不擅理財的貴族家門為之衰敗。他們被迫出售產業,造成大量地產流入鄉紳及商人之手。
凡此種種造成貴族階層衰落,社會緩慢轉型。

10當時英國未設常備軍,也未有涵蓋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行政系統。承平既久,貴族沒有機會出任軍職,於是生疏武事。中央政府確然擴充,但適合貴族擔任的顯赫職位不多。他們是貴族,不是技術官僚。技術官僚多出身城市中產,貴族看不起他們,但欠缺他們的業務能力。貴族既不文不武,遂為時代所淘汰,喪失了實質社會位置,逐漸變為非實權榮譽性角色。***

(丙)社會風氣變化
11新晉封的貴族來自富有的鄉紳及商人階層,他們出身寒微,一旦進身上流,根據補償律,自然以加倍炫耀消費彰顯身價!***
在惡性競爭下,社會急趨奢華浮誇,嫁粧升幅遠超通脹。

12要消費當然要去倫敦!(實情當時英國只有倫敦一個城市。)剛自歐陸引入的四輪馬車舒適安穩,有如商務客位,貴人(尤其是貴婦)自鄉間前往倫敦不用捱苦。倫敦時尚魅力沒法擋,某爵爺有言:女人,除了愛自已,只愛倫敦!其實男人更愛倫敦,田園生活咁鬼死單調苦悶,點似得倫敦花花世界,大把美酒名妓…..還有男人最喜愛的骯髒政治。
其時貴人以在倫敦擁有私邸為身份象徵,造成西區物業價格極度高昂,據說實質價格與目前相同。價格過高造就出一種城市新興事物──房屋租賃,甚至出現劏房那般不體面的現象。

13社會風氣日趨文明,暴力衝突大幅減少,代之而興的是超大幅增加的訴訟案件!*** 律師於是成為當紅專業,並且歷久不衰。
主要法庭均設在倫敦,縉紳們為了訟案,在開庭季節必須前往應訊。倫敦的酒店業自那時代大盛。
倫敦是全國流動資金總匯,又是大手借貸及集資的唯一地方。1600年前夕的聖誕節,倫敦誕生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預示百年之後她將成為世界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