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一直以來,我們香港都以新加坡為「宿敵」。無論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生活質素等等,我們都愛與新加坡作比較──要是有某國際權威排行榜把香港排在新加坡前面,無論是任何經濟指標,抑或大學質素,乃至僅是魚蛋燒賣的「抵食指數」,我們難免會沾沾自喜。
說實話,朝日從來覺得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可比性很低,因為香港在各方面實在差太多了!人家擁有一個國家的獨立主權,我們有嗎?人家居者有其屋,我們有嗎?人家有的是服過兵役的真漢子,我們有嗎?人家隨便一個中學生也能「真雙語」,我們能嗎?人家有近現代史上其中一個最出色的政治家,我們……都有彭定康吖!我們唯一擁有的優勢,大概就是我們有阿爺照,他們沒有。
李光耀,絕對稱得上是近半世紀以來頂尖的政治家。(詳見鄧文)其務實主義的行事方式簡直可以用「藝術」來形容。其手段之高明、決策之果斷、城府之深邃均表現出頂尖政治的懾人風範。
曾幾何時,朝日初看李光耀(新加城建國史)時,亦被其華麗的「佈局」所折服──先與左派聯手迫走英國佬(從後來李的言行及事態發展,可以看到李其實最憎共產黨);再(扮)與馬來亞合併,利用整個馬來的體重壓服共產黨;然後又借助波譎雲詭的國際局勢,引爆一早就埋下的定時炸彈,再勾結外國勢力以退出馬來西亞獨立。步步推演,步步精彩,每一步皆是「五星級妙著」,教人拍案叫絕!
馬來史家每以「陰謀論」將李光耀退出馬來西亞,演說時的「泣不成聲」視作是「鱷魚的眼淚」。朝日作為一個「陰謀(論)家」,讀了多年的《韓非子》《戰國策》,一直都覺得此說合情合理。然而聽了掌門既精彩又精闢的演說後,對李光耀的了解多了,感覺他並不像一個得了蠅頭小利就沾沾自喜的小格局陰謀家,反倒像一個不拘一格而以天下為志的君子。因此,朝日斗膽猜想,李氏當日所流的每一滴眼淚,其實都自發乎真心。他真的感到自己「辜負了馬來西亞華人、印度人和部分馬來人的期望。」未能達成「新馬一家」的理想。因為他的真正目標,其實正是建立一個不分種族差異,以新加城為主導*****的「大馬來西亞」!也就是說,他要「吞併」整個馬來西亞!現在眼看大業功虧一簣,又豈能不「長使英雄淚滿襟」呢?
嗚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只知追逐蠅頭小利的商業區華人小商販,在分家當日,當然就只會歡天喜地燒炮仗,慶幸「執到」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滿堂花醉三千客 一劍霜寒十四州
惟以一人治天下 豈以天下奉一人
新加坡史 陳鴻瑜 撰稿人 掌門 2011Aug
(甲) 開埠
1馬來語Singa是獅子[編按:蓋馬來半島本無獅子,此語實源自巴利文],pura是城市,Singapura意為「獅城」。
英國人到來之前,新加坡乃一荒島,為馬來半島柔佛蘇丹及酋長天猛公所擁有。
由於英荷以馬六甲海峽劃分勢力範圍,英屬東印度公司駐加爾各答總督指令副總督萊佛士Thomas S Raffles前往海峽東側尋覓貿易港口。
1819年萊佛士率軍艦抵達新加坡島,與天猛公簽訂租借條約,設立貿易站,駐軍立國旗。***
2英國在新加坡採取自由港政策,吸引周邊人民移居開發。
英國授權華人 甲必丹(ie頭目)監督賭館,徵收賭博稅以維持市政。由該時起,華人秘密會黨在當地社會即根深柢固。華人隨後積極移進,成為最大族群。
1824年柔佛蘇丹與英國重新訂約,永久割讓新加坡。
1826年新加坡與馬六甲併入檳榔嶼,成為「海峽殖民地」,華人稱為「三州府」。新加坡始行司法,廢止甲必丹。
3時英國在遠東的主要利益為鴉片貿易,鴉片由加爾各答經新加坡運往廣州。***
1840年鴉片戰爭後,新加坡成為英國重要的航運據點及前進基地。新加坡設有中央鴉片廠,殖民地一半收入來自鴉片貿易。
1856年英法聯軍之役,英軍取道新加坡赴華,在當地受到華商歡迎。
1867年新加坡成為皇家殖民地,英國殖民部委派首任總督,設置行政與立法局。
4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遠東艦隊旋即覆滅。
1942年日軍從馬來半島南渡柔佛海峽,新加坡淪陷。日軍將新加坡改名「昭南島」,設立軍政部,受「馬來之虎」山下奉文大將節制。
華人領袖組織「昭南島華僑協會」襄助日軍治理政務及籌募經費。
日治期間,當地未有民族主義領袖要求獨立,情況與印尼不同。原因為主要族群華人向為依附族群。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英國恢復統治新加坡。
5英國殖民地統治對新加坡的貢獻,除了促進商業發展外,就是建立行政及司法體系與及教育制度。***當代新加坡之所以鶴立東南亞,受惠殖民母國甚深。
直到現在,新加坡仍行普通法,英語是法定語言及工作語言。
(乙) 戰後英治及自治
6戰後英國訂策成立「馬來亞聯盟」,但將新加坡排除在外,新加坡成為直轄殖民地。*****
此舉意在分而治之,一方面量國力以順大勢,(不得不)容許馬來亞於1946年獨立。另一方面則將經濟心臟新加坡自馬來亞挖出***,置於控制之下,並且保有遠東艦隊駐地。香港與新加坡遂成為英國在遠東的兩顆明珠。
這個戰略佈局得到新加坡最大族群華人的認可支持,他們深受馬來排華的威脅。馬來亞雖有千般不願,但鑒於國力薄弱,印尼又從旁虎視,只好屈從。
至於印尼,打從開始就反對馬來亞獨立,認為那是英國分裂及削弱印尼的陰謀。
當代新加坡在複雜的政治背境及微妙的勢力平衡下誕生,其命格迄今未有改變***,命懸一線的危機感形塑了國家的性情,成就了他們不平凡的功業。
7新加坡內部同樣矛盾重重。
第二大族群馬來人心懷故國,無刻不想重投其懷抱,對華人社經優位憤憤不平。積怨做成種族衝突頻仍,有時能量更從半島那邊傳導過來。
華人族群又分為兩層:上層海峽華人與下層新客華人。
海峽華人又稱「峇峇」[編按:男稱「峇峇」;女曰「娘惹」],祖輩來自檳榔嶼及馬六甲,於較早時期移民新加坡創辦事業。他們是社會的菁英階層,掌控地位財富,子弟接受英式教育。***他們擁有資本,害怕共產主義,對新中國的影響力相當戒懼。
新客華人是來自福建和廣東的苦力移民後代,移進時段較晚,具有強烈的華人意識及特性,堅持子弟就讀華文學校。***他們人數眾多,是社會的中堅階層,部分更嚮往共產主義。
殖民政府扶持海峽華人,助長他們壟斷社經上層。英語和馬來語才是新加坡的法定語言,華語(竟然)不是。工作語言則更只英語一味。基層華人屢爭無效,深感挫折。從這裡可以看到兩個華人階層的對立。****
兩個族群沒有發生嚴重衝突,只因為他們同舟共濟於「一個馬來海洋」之上。
馬來亞獨立之際,新加坡也蘊釀脫離殖民統治。基層華人傾向獨立,海峽華人則傾向自治。馬來人當然傾向加入馬來亞聯邦。
8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於1954年成立,是以華人為主流的跨族群激進左傾政黨,主張新加坡應立即獨立,而與馬來亞合併。***
黨主席是杜進才,李光耀Lee Kuan Yew律師為秘書長。代表基層華人利益的林清祥和方水雙是黨內重頭人物。
1955年大選,由馬紹爾D Marshall刑事律師和林有福領導的勞工陣線Labour Front成為最大黨(10席),次為張緩進領導的進步黨(4席)、人民行動黨(3席)及馬來同盟聯盟Malay Union Alliance(2席)。獨立人士佔有3席。
註:右派的進步黨是最早成立的政黨。馬來同盟聯盟則是半島的巫統、馬華公會和新加坡馬來聯盟的聯合組織。
李光耀以人民行動黨候選人身份勝出選戰,開展其功業生涯。有說新加坡的當代史等同於李氏個人奮鬥史,未為無稽。***
同年左派華人大暴動,總督顧德W Goode指責李光耀要對事件負責。李氏在立法會慷慨陳詞:「人民行動黨支持自由、民主、獨立和非共產的馬來亞。我們尋求以非暴力手段摧毀殖民體系。我們要求立即獨立。*** 現在立即給我們獨立,我們將對抗共產主義或任何其他的意識形態。」真是擲地有聲!but
9倫敦於1956年舉行新加坡憲法問題會議,李光耀以反對黨議員身份參與。李氏在臨行前夕發表聲明,修訂人民行動黨政策綱領,轉向支持自治。***
他的理由是:「在一人一票制度下,華語年青工人遲早會給新加坡帶來一個合法的民選親共政權。」當時,共黨叛亂是馬來亞最大的政治困擾,鎮壓共黨則是馬來亞壓倒一切的國家政策。
1958年新加坡內政自治。****
1959年自治領舉行首次大選,採強制投票。人民行動黨在左派的支持下贏得總數51席中的43席,李光耀出任總理。****顧德宣誓成為邦元首,代表英國女皇。
(丙) 第一次獨立及併入馬來亞聯邦
10新加坡內部就應否併入馬來亞聯邦起了極大的爭議。林清祥和方水雙支持馬紹爾,主張立即獨立。馬氏要求李光耀下台。
1961年立法議會舉行對李氏的信任投票,以記名方式進行。李氏以僅比半數多一票過關。***
人民行動黨立即對信任投票中棄權的13位議員祭出黨紀處分,解除他們的職務。透過清洗,李氏黨內獨尊。***
11馬來亞聯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在新加坡演說,首度提出擴大馬來亞聯邦的構想。新聯邦將由馬來亞、新加坡、砂拉越、汶萊(註:最終沒有加入)和北婆羅洲(註:即後來的沙巴州)五個領地組成。
新馬兩政府首長舉行會談並達成協議,新加坡將保留教育和勞工自主權。***原因是馬來亞的教育政策歧視華語學校,勞工政策則為了鎮壓馬共而非常嚴苛。此二者均非新加坡市民所能接受。
12稍後大英國協原則上通過新馬合併。***
李光耀力挺合併,每星期廣播三講,每講用三種語言播出。
「聯邦是新加坡的腹地,生產樹膠和錫,使我們的轉口貿易經濟能夠運轉。沒有這個腹地,新加坡就不能生存。****如果不合併,原本單一的經濟體將分裂為二,合作變成競爭,勢必兩敗俱傷。」當時的新加坡經濟情況不好,基建落後,人民生活貧困,約占四分之一人口處於貧窮線下。
立法議會就合併議案進行激辯,結果以33票對0通過,18人缺席,其中17人在投票前退席以示抵制。
馬紹爾聯合19名國會議員前赴聯合國,向殖民地委員會申訴,反對新馬合併。李光耀親赴聯合國成功化解危機,委員會沒有作出反對意見。
1962年進行公投,計劃A獲得71%支持率通過。
新加坡有條件併入馬來亞聯邦,條件(一)維持勞工和教育自治;(二)新加坡公民自動成為馬來亞公民;(三)新加坡在馬來亞國會(最終訂為127席)中佔有15席;及(四)新加坡維持多元語言。
李紹祖醫生質疑點票結果,於是當著他的面開啟票箱重新點票兩次。
13汶萊爆發反合併暴亂,新加坡乘機逮捕共黨分子。1963年執行「冷藏行動」***Operation Coldstore,逮捕112名激進左派工會分子,同時取締共黨刊物。被捕者包括林清祥、方水雙和兀哈爾三人,林清祥更拒絕流亡offer而選擇入獄。
此役李氏憑借馬來亞體重,在社會層面排擠異已,確立大家長獨斷地位。***
曾幾何時左派勢力支持他登上政治舞台,現在遭他無情清剿。林方二人被殖民政府逮捕入獄時,他營救甚力,現在二人卻遭他投入監獄。時移勢易,恩怨不由人!
14合併日訂為1963年9月16日。
李光耀為使新加坡先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再加入馬來亞聯邦,不顧英國反對,於8月31日宣佈獨立。*****
以英國當時的立場而言,批准的是新馬合併而不是新加坡獨立。李氏此舉明剃老大眼眉!大英國協要員憤而拒絕出席獨立慶典。
更嚴厲的是馬來亞當日尚未批准新加坡要求的全部條件。李氏此舉等同限期15天要馬來亞答允新加坡開出的所有條件*****,否則永久獨立!
此為險中取勝的妙著!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成為馬來亞聯邦十四州的一州。
但過度運用手段也種下禍根,使得馬來亞政治領袖心懷恚憤,以後對他處處提防。
乍看這並非大政治家的胸襟行事,但假如他的真正意圖原來是追求終極獨立,先借合併擺脫英國殖民控制,再結怨馬來領袖以為他日退出聯邦之伏線,則如此「計中有計」機心實在太深!***
數十年後,若干馬來亞歷史學家和政界人士確實抱持這種「極深陰謀論」觀點!
[編按:其實也不是很深,因為朝日第一次看新加坡史時,尚未知有關史論,但己直覺想到這個「局」的結構,我想這大概是稍稍讀過韓非子、戰國策或簡單中國歷中的Chinese都會一眼看到一下子想到的吧!]
(丁)第二次獨立
15新加坡終於1963年9月16日取消獨立,併入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將國防、外交及內安等權力交給中央政府,但保留財政、勞工及教育自主權。新加坡在大馬國會127席中佔有15席,維持州議會、州元首和州行政體系以及總理官銜。新加坡得將每年稅收40%上繳,約佔中央政府歲收27%。
新加坡州享有重大特權,深為半島官民嫉妒,此點更因李氏潑辣的言行風格激活,以致新加坡州和母國幾乎沒有蜜月期。
9月21日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獲得州議會51席次中的37席。此乃李氏的決定性勝利,因為那是在欠缺左派勢力支持下獲得的。
在這次州選舉中,聯邦首相東姑違反不參予新加坡選舉的承諾,竟然抓破臉皮,赤膊上陣,親自南下到新為「聯盟黨」助選,並且在群眾大會上講話。但結果出人意表,聯盟黨42名候選人全軍覆沒!事件令半島馬來人面目無光,對李氏敵視加深。東姑老羞成怒,於隔日更口出惡言,斥責新州馬來人為叛徒。
16 1964年7月巫統發起反華人及反新加坡政府運動。(p100)*** 新加坡發生嚴重種族衝突,造成22人死亡(其中華人及馬來人各佔半數),政府實施戒嚴。華人參與者許多是秘密會社成員。東姑則聲稱印尼在幕後策動此次暴亂。
9月衝突再起,死13人,再次戒嚴。
期間印尼曾遣密使至新加坡試探李光耀,如果新加坡退出大馬,印尼許以開放貿易。李氏不為所動。
17同年12月東姑在新加坡大學發表講話,批評新加坡,首次公開主張如果爭端無法解決,則新加坡應該退出大馬。同月,東姑與李在吉隆坡會面,探討重新安排憲制,使新加坡得以有限度退出大馬,但仍維持某種宗主及從屬國關係。
討價還價極度困難!
18某些事態發展加深雙方裂痕:
A新加坡財政部長吳慶瑞與大馬財政部長陳修信(註:馬華公會會長)對於新加坡發出新興工業證書問題有所歧見。***
大馬規定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必須把新興工業申請書遞交吉隆坡批核。(註:新興工業地位可獲五至十年稅務優惠。)但兩年期間69份申請書只有2份獲批准,其中一份添加了嚴苛的附帶條件而等同拒絕。
B新加坡出口紡織品和成衣到英國亨有配額,半島連一家紡織廠也沒有卻要求獲得部分配額。半島利用配額成立一間新成衣廠,代價是新加坡三間工廠被迫辭退2000名工人。最後英國駐大馬高級專員赫德勳爵Lord Head施加溫和壓力,吉隆坡不得不把配額歸還新加坡。***
19李光耀的招數
1965年4月李光耀控告巫統秘書長賽加化阿峇和馬來前鋒報誹謗,理由是他們指稱李氏密謀搧動去年的種族暴亂。
5月李氏在黨內發表演說,指稱大馬三大種族沒有一個可以宣稱比其他族群更早來到半島,因為三者祖先到達半島均未超過1000年。現時馬來人中39%是印尼新移民,包括了賽氏。此談話極具挑釁性***,因為馬來人一向自認為半島原住民。
同月,人民行動黨伙同檳榔嶼、霹靂、砂拉越等非馬來人政治領袖在新加坡集會,成立「馬來西亞人民團結總機構」(註:簡稱團總),簽署宣言,呼籲建立「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以抗衡「馬來人的馬來西亞」!***
此一政治聯盟以各地華人為主,卻將馬華公會排除在外,此事非同小可!局勢一面演變成華人與馬來人的族群鬥爭;一面演變成新加坡與半島的政治角力。***
形勢急轉直下!以東姑為首的半島政治領袖對局面喪失掌控,只能在壓制與分離兩者之間擇其一者。***
同月,李光耀首次以流利的馬來語在大馬國會發表演說,為其政策主張辯護,特別強調新加坡不會脫離大馬。***** (註:此招針鋒相對,明擺東姑上檯,分離是你的主張,不是我的主張。)日後李氏認為他這次精彩演說,在東姑決定將新加坡逐出大馬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迫力澎湃的高潮
8月7日東姑和李光耀進行秘密談判,東姑告訴李氏只有兩條路:一是中央政府對李氏及州政府採取嚴峻行動;二是新加坡脫離聯邦。
同日,快刀斬亂麻,東姑及其四位閣員和李光耀及其所有閣員簽署協議,新加坡脫離大馬。*****
8月8日東姑在聯盟黨全國理事會會議上將分家決定告知與會代表,並要求他們保密。沙巴州代表卻將消息洩露給赫德。赫德整天著急地聯繫東姑,但無法成功。晚上,他破門闖進東姑的會議室,向他建議收回成命,但未獲接納。
事態更為緊迫,各州首長於午夜被急召至吉隆坡參加首相會議。他們大為震驚,不知所措。
8月9日8:45am赫德會見東姑,要求延後一天簽署分家協議,並交付一封英國首相威爾遜Harold Wilson的信,表示對新馬分家感到失望。東姑不單沒有允其所請,反而高調地告訴赫德:「如果日後新加坡對外政策損害大馬利益,我們可以恫嚇切斷柔佛供水以施加壓力。」***
9:15am澳洲高級專員作出同樣請求,同樣未獲接納。東姑又告訴該專員:「我們佔據上風,新加坡與外國政府打交道時,必須同我們磋商。」
李光耀稍後作出回應,東姑想在新加坡駐軍和以切斷供水迫使新加坡就範,是不能接受的,新加坡絕對不會爬著回到馬來西亞。***
9:30am東姑在國會集中聯盟黨會國會議員,宣告分家決定。
10:00am國會正式開議,李光耀動議新加坡脫離大馬。國會辯論了兩個小時,最終以126票對0票通過分家案。
數小時後參議院亦通過該案,最後由最高元首予以批准。新加坡第二次獨立。
東姑向眾議院報告:「我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採取壓制手段對付新加坡政府部分領袖的行為;或是傷心痛苦地決定與停止效忠中央政府的新加坡州政府分開。以壓制手段對付少數個人,並不能解決問題。分離雖然令人難過,但因新加坡部分政客的敵對行為,實已是不可避免。」***
21同日,東姑和李光耀同時對外宣布分家消息。
東姑告訴新聞界,是他建議新加坡應該離開聯邦,是他告訴李光耀雙方己無妥協希望。*** 又說大馬支持新加坡加入聯合國及大英國協。
李光耀在市政廳召開記者會,談到他為之奮鬥多年的「新馬一家」政治理念劃上休止符,不禁悲從中來,泣不成聲***,記者會因而延後二十分鐘。
22印尼對新馬分家大表歡迎,外長蘇班德理歐Subandrio立即表示願意與新加坡建立外交關係。他說新加坡退出大馬證實了當初印尼的見解正確,即馬來西亞是英國的人造物,目的在持續支配東南亞及破壞印尼。
(戊)新馬分家的原因
23族群衝突應是新馬分家的主因。***
A新加坡華人批評大馬政治不平等,馬來人享有特權。李光耀主張廢除種族差別對待,倡議「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1965年人民行動黨在國會提出取消馬來人特權修憲案,結果以108票對14票遭否決。人民行動黨在全國串連,成立團總,此舉引爆了族群衝突。
B當時半島馬來人口數有310萬人,華人230萬人,印度人70萬人,而新加坡則有華人100萬人。砂拉越及沙巴以當地土著居多,次為華人,馬來人數較少。四地合併後全大馬華人總數反而超過馬來人(註:華人佔42%,馬來人40%。),引起馬來人緊張,對華人不信任。
李氏囂張跋扈,更增馬來人疑懼,屢思將他關押入獄或以他人取代。
將新加坡逐出大馬以保持馬來人人口優勢,才是選擇分家而非鎮壓的理性考量所在。****
24政局推移
C李光耀曾遊說東姑讓巫統與人民行動黨合作,勝於與馬華公會合作。此議未獲東姑接納。
另外,李氏、吳慶瑞與馬華公會陳修信有嫌隙(p118),也造成人民行動黨與馬華公會衝突。馬華公會於是與巫統聯手反對新加坡以捍衛半島利益。
D東姑拒絕讓人民行動黨員進入內閣***,李光耀自負才華,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李氏屢次批評半島政情,指其用人之道不以才能績效為依皈。
E李光耀對東姑前往新加坡為聯盟黨助選一事感到不滿,兩人關係轉差。
25經濟爭持
F新馬合併協議規定雙方合組共同市場。***共市意謂關稅一致,但新加坡是自由港,關稅較低,共市將導致半島關稅收入受損。最後拍板,新州上繳關稅收入40%,每兩年檢討有關安排。兩年後陳修信提議,因印尼對抗大馬引致國防經費增加,希望新加坡上繳比率提升至60%。雙方對此爭議不下。
G新加坡新興工業證書審核權問題引新州政府極大不滿。
吳慶瑞指責中央政府手段惡劣,目的在削弱新加坡的工業發展。
H陳修信關閉新加坡中國銀行分行,理由是中國透過該行吸納國內資金,而人民行動黨則透過該行將資金轉移國外。李光耀辯稱此舉打擊新加坡經濟。
新加坡在退出大馬後立即恢復該行營運。
26東姑與李的政策分歧
I李光耀要求把根據刑事法臨時條款賦予新州政府不經審判拘禁秘密會黨份子的權力憲制化。東姑不願接受。
J為了防範共產主義顛覆,東姑要求修憲限制新加坡公民進入半島。李光耀則要求新州政府也有對等權力,可以禁止大馬公民進入州境。
K李光耀主張修改州憲法,規定凡是以政黨候選人身份當選的州議員,在任期內退黨或被開除黨籍,必須辭去議席。(註:惟有權參加補選重進議會。)東姑反對。
L李光耀主張新加坡州檢察總長必須保留權力,跟據新加坡的防止貪污法進行起訴。*** 大馬沒有這項法令,也沒有貪污調查局,東姑不保證現狀不變。
M東姑採取親美外交政策,支持美國的越南政策,支持南韓,親善台灣。
李光耀則主張與強權保持等距關係,反對外交上一刀切反共,批評美國的越南政策。
27最為有趣的分家原因竟然是
N新加坡領導人自認為自已很重要。*****
吉隆坡認為新加坡不過是大馬十四州的一州;但新加坡則認定大馬是由馬新砂婆四地合併而成立。這項奇異的認知差距竟然無法解消!
O六五年3月李光耀訪問澳洲及紐西蘭,其言行被看成具有聯邦首相一樣的權力,引起首相的不滿。
李氏的頭銜是「總理」,英文用語Prime Minister與聯邦首相相同,而與各州使用的「首席部長」Chief Minister不同。此點也引起憲法問題。
高潮己過,(巳)李光耀執政時期和(庚)後李耀時期,不說也罷。
(辛)論定平生未蓋棺
28三十餘年塵埃落定,李光耀究竟是獨立派還是統一派?各家見解仍大柤逕庭。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堅持從來沒有爭取新加坡獨立,當年被迫退出大馬,連續三天三夜飽受煎熬,無法合眼入睡。他備受良心譴責,因為辜負了馬來西亞華人、印度人和部分馬來人的期望。***
然而分家當天,華人商業區卻燃放鞭炮慶祝。
29東姑則在回憶錄中認定:「李光耀若不同意加入大馬,就要維持英國殖民地地位,這就是李氏加入我們的原因。但在加入大馬後,他卻用盡各種方法退出。他不是一個可靠的人。」***
有半島評論家在報章上撰文,直指當年李氏在分家時流的不過是鱷魚的眼淚。
30作者則認為東姑對李氏的動機猜測有說服力。而東姑亦有其如意算盤,他最初高估自已馴服新加坡的能力,孰料利用新加坡種族衝突及挑動吳慶瑞等人挑戰李氏的陰謀均相繼失敗。最後自知無法鬥得過李光耀***,才決定將新加坡逐出大馬,以絕後患。
李光耀等新加坡菁英明白,如果公然主張與大馬分離,則新加坡無法在馬來海中生存,而英國亦不會同意讓其獨立。新加坡必須「被迫」退出大馬,才不會引起英國的不滿和馬來族的嫉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