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9 匈奴

各位會員及友好:

  稍涉(經典)文明理論的朋友都知道,「文明」是由定居的開始的。古典考古學者每發現一個「古遺址」,會從其人口、宮室建築、作物及圈養牲口的馴化狀態,各式手工業作坊的種類及工藝水平等,判斷其文明程度。這樣做固然合情合理,無可厚非,但卻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或至少是讓我輩唔多識字的「鄉民」產生一個錯覺──「文明」必需以農業為基礎,所謂的文明程度就是農業發展的程度,又或者簡單一句:文明就是農業!

  這很明顯是一個誤會。事實上,遊牧的出現較農業還要晚,而且有不少遊牧帝國都曾創造過輝煌的文明。不過遺憾的是,由於遊牧的高流動性本質,以致即使一個遊牧帝國曾經如何的強大,如何地叱吒風雲,亦不可能留下大規模的「遺址」。除非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有一個與其同為「一時瑜亮」並存於世的農業帝國,遊牧帝國在農業帝國的史書中以「夙敵」,以至「邪惡帝國」的角色被記載下來,匈奴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二.遊牧帝國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吸納的農業文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最後變成以農業文明的方式運作,蒙古帝國(元朝)就是一個例子。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上述兩者兼而有之,例如契丹及其後來建立的「遼」。

  遊牧帝國的文明,就在於其生產及生活方式本身,所以當這個帝國衰落以至瓦解後,文明往往就會隨著這種生活方式的消失而消失……也許,「歷史」,本來就只是屬於「農業文明」的,其他的文明範式,留下的就只有詩歌,最多也只能是「史詩」吧!(這「史詩」往往還是要由「農業文明」的「歷史」記載下來的!)

  朝日近來與一眾好友一起跟隨黑白子林6段學習黑白兩道之事。忽然想到,圍棋,原來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農業民族的遊戲。棋是作物,也是農業聚落,一放到棋盤的大地上,落地就生根,生根就有氣,就有生命。農業民族「愛好和平」,不喜戰鬥,需要的其實只是「生存空間」。無奈農業文明先天具有無限量擴張的結構性「悲劇宿命」,以致在尋求生存空間最大化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相遇、相接,最終唯有相鬥,這戰鬥有時可能只是一些小型的邊境糾紛,但很多時候卻可能是關乎全族存亡的生死相搏!畢竟,棋盤就只要361個交點那麼大,整個世界的資源就只有這麼少。現實,從來就是一個殘酷的零和遊戲。東亞在圍棋方面的優勢大概與其深厚的農業文化傳統也不無關係吧!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勅勒歌:
勅勒川,燕山下。天如 [編按:當作「似」,否則四字連為平聲,不調。] 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匈奴》──作者 澤田 勳 撰稿人 掌門2011Nov

[編按:第二句中,一般版本均作「陰山」,陰山山脈由內蒙伸延至河北,由於其地形北坡緩而南坡陡,故為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之常用通道,是以始有「不教胡馬度陰山」之說。不過「燕山」,嚴格來說亦可算是陰山山脈東部較矮的組成部分。]

(甲) 遊牧民族的特性
1草原如海洋:有船,遠洋可渡;有馬,袤原可越。
西起高加索,橫亘中亞大草原,東迄蒙古高原,分布著範圍極為寬廣,風格頗為一致的青銅文化。足證草原起著高效導體的作用,在其上文化信息與工藝技術傳播速度特別快。
比較:從馬達加斯加到新畿內亞低地。

2草原如海洋:對農耕民族是阻障;對遊牧民族是通道。先決條件是具備草原的舟楫──馬匹。作為通道,草原其實更勝於海洋。
馬匹馴化於元前三千餘年,地點正在大草原西端。遊牧生活其實遠較農耕後起。

首先發明騎馬作戰的民族是元前七世紀黑海周邊的斯基泰人Seythia(又譯 西徐亞人)。騎射之法,不久即遠傳蒙古。***
其時中原諸國,仍習於兵車步卒傳統戰法,不知戰術已然落後。
比較: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與西羅馬興用騎兵。

3遊牧作為經濟生活模式,是在草原生態平台上,發展出 人-馬-牛羊(主要為綿羊) 共生關係。遊牧不是定點圈養畜牧,必須有馬匹而後有遊牧。***
遊牧民族之所以遊移不定,除了「逐水草而居」外,還因為自身條件無法製造的物資和必需品(如鐵器、布帛、木材。),必須透過與周邊定居民族貿易才能獲得。遊牧民族先天上就是商業民族。*****
與農耕民族互市是遊牧民族的生存之道,某種史學觀點甚至認為遊牧民族結構上依附於農耕民族。

4理所當然地,劫掠自古以來就是貿易的有效替代策略。****
匈奴掠奪漢族,主要為了獲取牲畜及人口***,其次才是財貨。牲畜是壓倒性重要的再生資源,隨著匈奴人口膨脹,掠奪牲口補充庫存很是重要。
至於漢族人口,則用作奴隸,以製造手工業生產基地。***** 這些生產基地直接歸單于所有,大為增強他的經濟及政治實力。
同例:千餘年後蒙古西征,屠城時仍不殺工匠。

5所以說,遊牧社會是高流動性的 放牧—貿易—劫掠 三位一體生活方式。***
比較事例:大航海時代西歐人的環球 貿易—劫掠—殖民 活動模式。
無論放牧、貿易及劫掠,掌握情報信息均極為重要。****
有趣事例:a軍臣單于訓斥張騫的說話「如果我既人越過漢境去南越,串連夾擊中國,你地俾唔俾吖?」
b匈奴(註:同理,千餘年後的滿州皇太極。)極為優待漢降將,動機安在?

6舉凡遊牧社會必行軍事貴族體制***,因為在險阻重重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流浪,極需勇武有才略的領袖,及強大有力量的部族作主導才能存續。
相對事態:但凡農耕社會原始時期多由神廟宗教主導,因為在較靜態的生活環境中,強調的是維持秩序而非應付變動的能力。***

7匈奴是按姻親關係結連的氏族社會。*****匈奴十九種以屠各種最貴,單于必出自攣鞮氏,閼氏必出自呼衍氏,兩者正是屠各種最強大氏族。
同例:清初皇后多為蒙古喀爾喀族科爾沁部公主。
恩格斯指出現代國家的四個條件:a郡縣制,b稅收體制,c官僚系統和d常備軍。遊牧政權先天上無一能行,要到高度發達階段時後兩者才可以程度上達成。
遊牧政權的衰敗常起因於激烈的氐族間集團式內鬥。

匈奴習俗行收繼婚*****,父死娶後母,兄死娶嫂。婚姻主要是維持部族結盟的策略,社會人倫服從於政治戰略。
事例:和親公主難堪改嫁繼子,上書漢皇申訴,皇帝著令既外嫁須從俗。
sense問題:匈奴殺父兄而不殺母嫂,其理安在?***

(乙)農耕與遊牧民族的對立:大漢與強胡
8對於何謂「民族」?學界前始以體質人種和語言文化為界定依據,晚近則以「認同」作闡釋趣皈*****,所以有「想像中的共同體」的說法。
必有「他者」才有「我者」;必有異族才有我族。必有匈奴然後有漢,反之亦然。
事例:遠則神聖羅馬帝國,近則美利堅合眾國,都無法以人種界定其民族質性。

遊牧民族飛揚跋扈,充滿自豪感,認為農耕民族被縛束於土地之上辛苦討活,屈從暴政,卑賤如奴婢,毫無freedom,簡直低B白痴。
狐鹿姑單于致漢武帝書: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一般認定草原有突厥、蒙古與通古斯三大黃膚種系,語言各有本源。
然而遊牧民族行族外婚,並透過刻意的婚姻安排達成政治結盟,加上大規模的帝國征服行動,人種語言極易混同。似乎很難弄清楚匈奴是突厥系抑或蒙古系。

9長城依據種植穀物的極北等雨線構築,是農耕民族拓展地盤的最邊遠延伸,其表用雖是防禦性的,但其本質卻是擴張性的。*****
長城劃分內外,其功能除了阻絕北人南下抄寇外,也障止了南人北逃暴政。****
長城區分胡漢,其象徵意義是巨大的,甚者有人認為它根本上全無實質用途。
比例事例:古羅馬構築的圖密善界牆。
觀感:掌門在金山嶺上的浮想。

10匈奴為何入塞寇邊?直觀是貧困則行劫掠。歷史常反是,天災勢弱則和親,人強馬壯則入寇。但凡單于即位,三年之內必寇邊。
入寇漢邊對外是施加壓迫,對內是樹威凝聚,主要是政治行為,其次才是經濟行為。****
突出事例:西漢某時期塞外連年天災,單于採和親,左大沮渠擅自入寇,挑戰王權,匈奴自此內亂。
[編按:大型寇邊可視為匈奴單于的「封禪大典」,具濃厚之政治宗教意味,下級王公貴族自行組織大型入寇,就等同於中土的諸侯擅自修築觀星台,絕對是大不敬的僭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