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人,被稱為「竹林七賢」,但究竟「賢」在什麼地方呢?是指文學方面的造詣嗎?朝日倒不知道他們之中的的任何一個有留下什麼佳句名篇(《與山巨源絕交書》咩嚟架?你走出街問一百個人有三個識,三個人之中有一個背得出第一句,我都話勁!);是指政治方面的才能嗎?不要說其中很多人根本沒有出過仕,就算是入了仕的也沒有聽過有什麼顯眼的政績;是指政治道德的價值取態嗎?但各人面對政權交替很明顯有不同的價值判斷。
以朝日看來,他們唯一共通而可以稱得上「賢」的,就只有「有型」一點了!什麼是「有型」?不同的時代大概都有不同的標準,但總的來說「有型」都是相當「虛」的,故此,「務實」的人必然不會「有型」。
嵇康在曹魏之時任「中散大夫」,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閒閒散散的散職,他之所以死也不肯出仕新朝,朝日認為,就是因為他怕一旦有實事要幹,一來露了自己「無料到」之老底,二來從此變得「務實」,不再「有型」。
朝日不時得朋友謬讚,謂朝日「才氣凌人」,何以不幹點大一丁兒的事?嵇中散之故事,可為朝日之答覆也!
不過嵇康當然比朝日更「有型」。「寧可有型地死去,不願務實地生存」,「有型」至這個程度,朝日實在難望項背……都係大家開心下啫!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小議嵇康
東晉名士山濤(字巨源),請曹魏舊臣嵇康入司馬氏政權為官,結果被嵇康臭駡一頓,留下名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對當局的不合作態度昭然若揭,身首異處是最合適不過的下場。不過有幾點頗有趣。
一,嵇康是曹魏政權的駙馬,所以他如何可以為司馬氏做官?就算他想,他也不敢。他不敢是因爲怕自己的名節被玷污,或者被後人不齒,可見他是個重名之人。然而嵇康又口口聲聲說「越名教而任自然」,表面灑脫,內心非也。因此,他並不是超凡脫俗之人,而是一個很普通的,內心與現實衝突的可憐之輩。
二,嵇康死後,廣陵散失傳,但是他的兒子卻活了下來,名叫嵇紹。(試比覆巢之下無完卵的故事,嵇康比孔融要幸運得多)嵇紹與當局非常合作,入司馬氏政權為官,當叛軍攻入皇宮的時候,嵇紹擋在皇帝面前,結果被殺死。我想,嵇紹死前,何嘗不知道他的父親是被司馬氏所殺,但是還要為司馬氏赴死。可見,他只有死,才能明示天下,他忠於司馬氏,他不同於其父。
三,嵇康因爲不與司馬氏合作而死,其子因爲和司馬氏合作而死,是不是很矛盾呢?其實不然,因爲他們都在表明一種態度。山濤曾對嵇紹說:「天地四時,尤有消息,何況人乎」。很多事都在變,但是對於主公的態度沒有變。嵇康忠於舊主,其子忠於新主,歷史的耐人尋味處正在於此。
SM31 上海哥
2011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