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7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法國大革命的區別

各位會員及友好:

  社會學三大宗師之一馬克斯.韋伯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委實影響深遠,是以時至今日,仍有不少韋伯及德意志粉絲仍是中毒甚深,深信所謂的「新教倫理」乃是資本主義孕育的「溫牀」。

  且不論德意志撈得最掂/物價最高(即係「最受資本主資毒害啦!」)兼且最有「德國FEEL」的地區,其實皆在「拜仁」、「普法爾茲」、「巴登」等舊教地區,也不說韋伯所謂的「新教倫理」其實在不信(基教的)神的日本人、信「舊舊教」的猶太人等身上,其實比在英國人身上有更好的體現。我們就說當今天下的「強國」,從前卡爾馬克思所說的「血肉資本主義」,今天在她身上已得到完美的實現──血汗工廠、血煤、死亡鐵路,這些都是從前毛主席告訴我們,在「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民生活的慘況(現在金主席仍是/仍敢這樣說!)……難道現在的強國又皈依了新教嗎?(也可能是,因為正如中世紀的歐洲一樣,人民都不可以有自己的信仰。)

  韋伯的論述有一個明顯的「盲點」,就是他是一個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而不是一個生活在中世紀的人。人往往會將自己身處時代的「常識」,視為一種古往今來都普遍適用的「通識」!正如我們會在電視劇中看到秦朝人「飲苦茶」療偒(中藥以湯劑形式出現不會早於唐代);又會看到漢武帝拿著一袋剛從田裏收成的土豆(土豆為美洲產品,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由歐洲人帶回,再輾轉傳到中國)。

  韋伯認為「資本主義」的產生,來源自新教徒以「工作積累財富」作為「榮耀神」的手段。但事實上此一論述本身,已包含了一個屬於「資本主義」的重要價值觀──「財富」是最大的價值,或「財富」是衡量一個人自身價值或曰「功德」的最重要指標。這種價值觀在今日仍是主流。(我們都是資本主義社會嘛!)我們今天生活在「笑貧不笑(無恥的)地產商」的時代,也許未必會很容易察覺,「有錢」其實在很多不同的歷史時空,其實都不一定是一種「光榮」,雖然「有錢」的生活必然比「冇錢」快樂得多!例如在古典中國(江戶日本),有錢人(必然是商人)位列四民之末,富而不貴,漢法謂為商者三代不得為官,不得坐車,不得衣帛……;又例如在前殖民時期的北美印第安族群,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高低並不取決於其財富之多寡,而視乎其對宗教咒語儀禮的熟悉程度;同理在中世紀的「上帝之城」中,「虔誠」必然比「富有」更能獲得鄉黨的禮敬與稱頌。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社會文化史中,以財富之多寡作為釐定社會序列的最重要指標,除了極原始的時代,就只有我們現在所身處的「資本主義時代」而已!(當真復古!)

  換言之,韋伯的論述,其實是在不自覺(缺乏歷史感)的情況下,先入為主地以其所身處時代的價值觀作為基本預設,從而得出的結論。事實也許正好相反,就是當社會已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或至少是資本主義思想己在社會上造成了廣大的影響),是以人們才開始一改中世紀時代對「虔誠」的理解,拋棄了「神貧」,不再以盲目的所謂「信德」、「堅忍」、「苦修」為判斷「虔誠」的準則,進而作為指引他人對自己作出的評價──即「社會序列」的指標。在新的「資本主義」時代,「賺到錢」,能累積資產,被視為一種成就,甚至是一種「神聖」的成就。資本家能「賺到錢」,並不是因為壓榨農民,也不是因為放高利貨和包稅,(當時還沒有共產主義,不知道「剝削產業工人」這種新的剝削方式)而是因為神的眷顧與恩寵。反過來說,積累資產亦被認為是一種對神的「榮耀」,擁有資產則是一種作為喀爾文式「上帝在創世之時已命定的選民」的重要「證據」。

  這一切的改變,其實都是因為「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而出現的。也就是說,是先有資本主義(思想),才出現以積累資產作為「榮耀神」最重要方式的所謂「新教倫理」;而不是先有「新教倫理」,而後產生出賺取並積累財富的「資本主義精神」。英國國教會雖名為「新教」,其教義實質與公教一般無異,「新教倫理」之說從何說起?

  法、西等之所以在新時代落後於英、德,以朝日揣之,純因「之前太過掂」。老牌強國一本通書看了這麼多年,順風順水,體制必然僵化,成了休謨的小雞。在新時代來臨之時,龐然大物難以轉身,不及反應。當然這裏又是另一個大話題,暫且不贅。簡而言之,可以用「朝日流史學」其中一個要點概括之──「歷史越耐越威(宜家)越仆街」也!悠久輝煌的歷史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包袱。試看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年青的中國──外強中乾;次年青的印度──中乾是也,而外亦不強;再次者埃及──中亦乾也,外亦弱也;最古老的兩河之地──連影都冇埋!主宰天下大勢的,則是世上最年青的「民族」Nation──「美國」!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同法國大革命的區別 by Cyril

英国历史和法国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演变出来的资本主义程度,以及文化,社会结构也不同,在此简述:

1. 英国王权和议会

征服者威廉在1066年入侵英格兰,开始诺曼人对英国的统治,将欧陆的封建制度复制到英国,威廉本人是封建诸侯,率部下进兵英格兰,也仅是众骑士的共主,军事行动成功后,他本人分封领土给众将士,逐渐形成土地贵族。

十字军东征,约翰王霸占其兄狮心王查理的王位,自立为英格兰王,欲征税而同手下贵族交锋,兵败,被手下贵族强迫签署《大宪章》,形成王权和议会的权力角逐,议会代表贵族利益。由于议会的主要功能是讨论征税问题,所以英国土地贵族的力量很大,可以和王室抗衡。

这种议会制度的逐渐发展,遂演变成君主立宪制,理论上,众土地贵族共尊一个共主,即国王,但是国王要做什么,需要得到议会的认可。(与中国的绝对王权有天壤之别。)如果国王和议会势力彼此互不妥协,那么就会导致内战,比如1640年的英国内战,议会派在苏格兰人的协助下,击败斯图亚特家族的查理一世,由于土地贵族本身的利益分化,不可能将自身的权力交给一个抽象的国家(共和国),所以接踵而至的便是詹姆士二世复辟,议会重新制衡国王,至于1688年光荣革命后,尤其是乔治三世之后,国王逐步沦为议会的摆设。

这种议会制度,看似国家无中央集权,带有很浓厚的采邑色彩,但是它保存了土地贵族的权力。 逐渐演变出后世的民主制度,同时,思想不会受到某一势力的控制(比如罗马教廷),因此更容易百花齐放。(英国在16世纪亨利八世时期,和罗马教廷断交。)

同时,由于英国为岛国,加上当时大西洋贸易兴起,刺激众贵族投身航海事业,在伊丽莎白一世后期,于英吉利海峡大败欧洲陆上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奠定了其自身航海强国的地位,而后逐渐击败荷兰,成为海上霸权,控制大西洋的航海贸易,刺激其国际贸易的兴起。

因此,英国资本主义,是在政治结构,宗教改革,海权兴起,贸易抬头后,逐渐形成的,虽然土地贵族让斯图亚特复辟,再引入汉诺威王室,看似资产阶级的失败,其实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因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共和国,反而对众地方势力的抑制会强过一个软弱的国王,因此,放弃克伦威尔的共和国,而恢复君主制,符合资产阶级自身的利益。

2. 法国问题简析

16-18世纪的法国处于欧陆西边,东为神圣罗马帝国,南为西班牙,东南是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半岛,北为法兰德斯,荷兰,西是英国,英法百年战争,加上欧陆上的延绵战争,令法国从一个采邑色彩浓厚的封建制国家(即国王与骑士阶层互相之间的人身依附体系),慢慢转型为以波旁王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社会,加上路易十四的半个世纪非凡统治,提拔任用出身低下的官员,打击贵族势力,导致法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更加严谨。

法国为一个农业国家,在法国大革命后,土地被细分成很小的耕地形式,卖给农民,使得法国的土地规模细小,不可能像英国农庄那样,发展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促使英国的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集中,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人力。法国的情况是,农民被束缚在自己的小土地上,不能够成为城市经济的劳动力。

3. 宗教问题

试看德国、英国的资本主义程度,远远高于意大利、西班牙、法国,以及拉丁美洲,大家皆出自欧洲,信仰上帝,但对于工作的态度全然不同。这涉及欧洲的宗教问题。

英国,德国,荷兰,北欧信奉新教,西班牙,意大利,法国信奉天主教。新教和天主教共同侍奉一个神——上帝,但是有一个微小的差别,即对于教廷在宗教事务扮演的角色,双方的态度不同。新教认为,个人不需要通过教会,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罗马天主教认为,个人只能够通过教会,经过上帝的人间代表——教士——和上帝沟通。

因此,新教徒比天主教徒更具备主观能动性,即自己需要对自己负责,成为上帝的选民,努力工作,才能进天国,因此,新教徒并不排斥财富创造,相反,认为创造财富才是上帝选民的条件。而天主教会是要让世俗的财富落入教会手中的,说:“富人进天国,比骆驼过针眼还难。”同时,任何事物要通过教会处理(比如生老病死),缺乏对于自身的把握,自己的生命已经不是自己可以控制,又如何能够投身于资本主义的洪流?

4. 其他因素

历史也有其他偶然的因素,比如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地底发现煤层,解决的燃料供应问题,蒸汽机的发明,是用来抽煤矿中的积水,因此促成机器制造代替人力,逐渐演化为工业革命。

5. 小结

综上,英国和法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所以,纵使法国经过100年的革命浪潮,依然缺乏像英国般的浸入血液的资本主义文化和自发形成的制度,英国的理性主义也比法国动不动就盲目革命高明许多。因此,英国的资本主义远远成熟于法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美国,本身就是英国文化的一部分,北美十三州,便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的基地,虽亦有其200年的历史,但也可说比较顺理成章,乃安格鲁-萨克逊人的胜利。

至于德国,和英国人有些同祖,皆有萨克逊人的血统,源于日耳曼蛮族的后代,所以也成为当今欧陆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远远强过法国。至于为何英德能够屹立于欧陆,则不在本文分析范围之内,而要在欧洲史中去探讨。

Cyril Chen

参考书目
《封建社会》
《西欧中古史》
《革命的年代》
《资本的年代》
《路易十四》
《英国的政党》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