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近日最熱門、最扣人心弦的新聞,除了鋒芝婚變、思琦大肚分手,還有志雲案外,相信也應該(輪到)是江澤民前國家主席「死去活來」,令「亞洲」翻雲覆雨這一起「奇案」了。
Cyril在投稿中嘆謂中國一直到二戰之時,整個下層建築尚停留於明代。文末又慨嘆「至于传统社会,已经荡然无存,历史巨轮一旦驶过一道坎,岂会开倒车?」此言差矣!中國的傳統社會,無論上層抑或下層,到了今時今日,其實還是沒有甚麼大的變動。歷史巨輪從未開動,又豈會有「倒車」可開?
先說上層,就以今次「死去活來」事件來說。這件事,不要說鬼佬,就算是自命「愛國愛港」的番書仔殖民地精英,都會覺得摸不著頭腦,對箇中究竟發生了甚麼事必然不甚了了。鬼佬最難理解的莫過於,一個過氣政治人物的死,為什麼要這樣神神秘秘?
不過,只要是任何一個熟讀廿四史,又或僅是稍稍看過一下二月河小說的小民百姓,都很清楚發生了甚麼事。江上皇龍馭歸天是實,正確來說應是「醫學上已死(腦死),但政治上未死(未拔喉)」。亞視之罪,不在於「報錯料」,甚至也不是「洩露國家機密」,而是在於「心懷叵測,擾亂朝綱,動搖國本」!
昔日鄧公當了多年的「小民百姓」,其生死尚且一樣神神秘秘。今日上皇的身份仍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新華社語,但沒有提及具體職務),其生死又豈會輕於昔日的「鄧小民百姓」?
先皇駕崩,近臣穩住局面,秘不發喪,暗中收繳各路權閥,待一切停當,方才訃告天下,舉國齊哀,太子上應天命,下奉遺詔,南面登極……事就這樣成了!這是《漢武大帝》、《雍正王朝》中必有的情節,這套運作已做了二千年,本來運行無礙,非常順暢。
但亞視今次搶閘報道,令上皇因此不得不再「多活」一段時間。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權力的爭逐中,力量未必最重要的,時間才是關鍵。當年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齊國國君之位,就是以「先到先得」的方式決定勝負!先到的小白成了國君,後到的糾就是「亂臣賊子」了。今次亞視的妄為,令先皇遲遲未能發喪,運數難測,遲恐生變,也許三日後大將軍的十萬大軍已由西疆回到京師,其時只怕又是另一番境況了。
不過,從陰謀論的角度來說,朝日認為亞視這次的搶閘也許未必是「失誤」,而是其掌舵人王征的謀略。眾所周知,王征屬「上皇派」,王征授意搶閘報導,其實很可能就是故意為了拖延上皇的「死」,為「上皇派」的諸君爭取寶貴的時間,以便在「江後時代」佔據最大的利益。(今天9/7/2011的《蘋果日報》有另一番與朝日想法截然相反的陰謀論,詳情請自行參閱《論壇版》。無傷也!君子和而不同,殊途而同歸,反正都是一樣的Chinese思維!)
由一起小小的新聞,已足以洞悉我國的「上層建築」,其實自有史以來從未改變。至於所謂的「下層建築」,其實到了今天,其主體仍是「老百姓」,而不是「市民」,更不是「公民」!今天的「公民」,正如從前的「帶劍者」一樣,韓非子早已將其目為「國之五蠧」之一,其「特立獨行」、傷風敗俗,實為社稷之賊,人人得而誅之!
說到老百姓……當你看到每遇天災人禍,皇上或老相爺親自到災區慰問,痛呼:「我們來晚了!」之際,被慰問的「老百姓」在皇上/相爺的攙扶下,痛哭流涕、泣不成聲地大叫:「主席,你來的就好!來了就好!」相對於在電視劇中看到雍正爺到黃河泛區,扶起一個跌倒老人時,對方受寵若驚,百感交集地大叫:「皇上!皇上……我們有救了!」(噢!是同一個編劇寫的劇本嗎?)你就可以知道,所謂的「下層建築」,一樣是千載不易,萬世不變!
唔係話個名叫做「共和國」,又識得整航母咁就叫做「先進」咗既!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中国近代史浅谈
我对于一个问题探求了数年,即近代中国为什么屡为列强鱼肉?结合本人浅薄的读书心得,记之如下:
1. 社会结构
中国在1930年期间,沿海地区的社会结构尚处于清朝,内陆地区的社会结构宛如明朝。罗斯福总统说:中国抗战,是一个17世纪的中古国家同亚洲现代强国作战,因为农村经济结构基于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同时,人口众多,故国家极度依赖农业生产,陷入马尔萨斯人口困境。加上儒家意识形态,导致任何改革和造反无异,所以,纵使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类的精英,都只在技术层面上小改小修,对于社会的深层结构,要么无法意识问题症结,要么无力回天。
故反观鸦片战争,让一个17世纪的农业国家,与经过工业革命洗礼的列强作战,纵使拥有洋枪洋炮,也屡战屡败。史料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虎门炮台已经有德国克虏伯的世界一流的大炮,但是英军15分钟便打哑炮台,因为当时的清朝军队不会操作克虏伯大炮。
2. 孙中山和蒋介石想干什么?
孙中山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很低,因为他早年在美国檀香山度过,而后活跃于香港,又流亡日本多年,他要推翻满清,用三民主义取代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改造的也只是地主阶级,这些是社会的上层阶层。
蒋介石做的,也是通过对于社会上层的改造,逐渐由上而下改变社会。以城市力量,慢慢扭转尚处17世纪的农村社会,因此有1930年代的新生活运动。但是当时中国的城市力量太小,农村社会的力量太大,如果没有内有外患,那么尚有可能引领中国转向一个全新社会,可是时代不允许如此。日本挑衅,俄国势力在西北渗透,加上军阀割据,蒋介石虽然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后统一全国,实际卻亦只得长江和珠江的沿海范围,与其说领袖,不如说是众节度使的共主。南方有李宗仁,北方有冯玉祥,阎锡山,附加各地如唐生智一样的势力,故中华民国几十年,中国鲜有现代化国家的模样,依旧如同古代节度般,各自为政,反而是日军侵华,扫清华北的军阀,给蒋介石和毛泽东一个机会。
3. 为何1840年到1930年,社会结构变化不大?
一是农村经济过于庞大,改变不易。到了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共使用土地革命,以暴力方式铲除农村的地主阶层,在短时间打烂社会底层社会结构,才直接将政权机器的触手和民众联系起来。
二是儒家意识的惰性太重,任何学习西方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背叛孔门,就算对帝国小修小补,也要用儒家词汇,比如自强运动,即为周易的“天行健”之语,百日维新,即《大学》“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等,这种遮遮掩掩的改造,非常不彻底,而且根本无法认清问题症结。
4. 蒋抗日否?
蒋介石日记上,对日本侵华,每日皆写“雪耻”二字,可见其是抗日的。但管理一个尚处17世纪的国家,去抵抗现代化军国,中国非亡国不可,汪精卫投靠日本前,见到国军伤兵没有人医治,说:“这仗还怎么打下去?”试想义和团导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的事还历历在目。当时中国国军平均每人子弹4发,步枪是一战产物,很多居然还要追溯到光绪年代,重型武器几乎没有,根本抵抗不了日本的部队,所以蒋非不抵抗,实在无力抵抗。
5. 反思
对于历史人物,如果以道德去批判,实在很不合道理,因为所谓的“道德”,根本就是难以测量的尺度。历史人物,如果站在当时的条件,去思考他们的历史价值,可能会更加客观。同时,正视国家的缺点,也是非常必要的。经过文化大革命,农村的社会秩序被颠覆,中国的传统社会才算得到改造。所以,如果中国的现代社会成型,应该是文革之后,文革之前,还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文革之后,加上邓小平改革开放,国家向资本主义改变的速度,甚于过去百年,可见社会变革,肃清了中国转型的障碍,但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所以,现在的中国,无可否认是更先进了,但是否更可爱呢?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想法。至于传统社会,已经荡然无存,历史巨轮一旦驶过一道坎,岂会开倒车?
Cyril Chen
参考书目
《从大历史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孙逸仙》
《天朝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