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咸豐年間,洪楊亂起,曾文正公領湘軍作擎天一柱,尚有左文襄之楚勇、李文忠之淮軍、洋人戈登洋槍隊等支援;然本會通訊蕭條凋敝,唯有上海仔以一人之力,挽狂瀾於既倒,悲哉!壯哉!幸哉!惜哉!
朝日甫自泰西士班雅回港,即收到上海仔之來稿。講論曾毅勇何以在天京雖克,而匪禍猶烈之際,急流勇退,自請裁軍,並列出四(五)大理由。
以朝日觀之,上海仔講的,其實應正名為曾氏「不造反」或「不稱帝」的理由,而非自請裁軍的理由。須知即便沒有稱帝之野心,亦可以坐鎮一方,擁兵自重。
以朝日的看法,曾氏之所以自請裁軍,無他,不過是因為他沒有把自己視為一個「武人」!夫「文」「武」二者雖云並立,然自唐宋以來,「文者,高檔也!武者,爛仔也!」已為婦孺皆知之「共識」。對曾氏而言,「出將」充其量也只是「入相」的一個方式,其「位格」絕不可與「入相」相提並論。有所謂「君子不器」,帶兵打仗如此有用的技能,當然非常之「器」!吾人曾子城乃如此高尚之文士,至聖弟子,宗聖後人,天子門生,根本就不屑做帶兵行軍如此「low end」之工作,不過眼見天下有難,唯有勉為其難,以吾人一百零八般武藝中的其中一項,暫充「國藩」。是以局勢稍緩,即須「撥亂返正」,重歸君子正途。只是「咁多兄弟跟自己搵食,一時又好難話唔玩既,唯有減住啲先啦!」總之與「武人賤業」接觸越少越好,「我AO嚟架嘛!帶兵得帶耐容乜易被人當咗係爛仔頭?」
所以曾氏自請裁軍的原因,並不在於他有沒有稱帝的意欲,而在於他根本沒有帶兵甚至擁有軍隊的興趣。上海仔云:「自古英雄不減羽翼!」朝日完全同意,相信曾國藩也很大機會會同意,但重要的是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英雄」,也沒有興趣去當那種意義上的「英雄」。扮演「曾屠戶」實在cheap非得已,經世濟民方是吾心──高山流水心自知呀!
而中國之敗於西洋,非兵不利,戰不善(咁少嘢),弊在國無可用之兵,兵無可用之將。一句話,就是缺乏「軍國主義」,當兵無飯開,就算做到兵頭都唔夠威!不過宜家唔使驚啦!因為如今我中國人民解放軍絕對有決心,有能力,用他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待我「薩鎮兵號」(傳說中的航母名字)馳騁七海之時,看你東日夷西美戎南越蠻北俄狄還敢撒野?
至於本會,則實在需要更多的英雄踴躍獻身演說,更重要是獻文投稿,多謝各位!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曾國藩自減羽翼之淺析
清咸豐三年,廣西洪楊作亂,東南半壁旋即被太平天國所佔,曾國藩以“團練”之名在湖南招募湘軍,乃是朝廷的非正規軍。作爲正規部隊的綠營當時已經朽木不可雕,因此湘軍的赫赫之功,一方面扶清廷於既倒,一方面又招致滿洲貴族的敵視。
野史云,當咸豐帝得知湘軍攻克太平天國軍事重鎮安慶後,對滿族軍機大臣嘆道:“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清廷對於湘軍防範之心若隱若現,太平天國都城天京既克,尚有二十萬太平軍流竄于江南,長江以北又有捻軍之亂,英法在中國的勢力繼續滲透,此誠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乃清廷危急存亡之秋,然紫禁城依舊施壓曾氏以裁軍,足見滿人心患之重,也可見曾家軍勢力之大。
自古英雄不自減羽翼,如曹操《讓縣自明本志令》曰:“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然曾國藩卻在軍事成就的頂峰開始裁撤湘軍,獲“毅勇侯”頭銜,宛如慕虛名而處實禍。衆人皆不解,勸其效仿趙匡胤者更不可勝計,相傳其心腹,湘軍水師統領彭玉麟便直接對他說:“半壁無主,滌丈可有意乎?”(曾國藩自稱“滌生”,彭玉麟小曾氏五嵗,故尊稱其為“滌丈”。)又傳曾氏留下一聯給眾將,即有名的“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眾人遂無語。
以曾氏之智,當知臣子功高振主的下場,遠者有文种、韓信,本朝有多爾袞、年羹堯,故本人揣摩曾氏的心理,作如下淺析。
一 湘軍收半壁江山易,奪天下難。太平天國之亂,戰火主要局限在國家的東南數省,故湘軍在一個局部戰場作戰,配合左宗棠的楚軍,江北的綠營,八旗,江西的團練,以及李鴻章在上海的淮軍,故湘軍只是眾地方軍事力量的一支。若曾氏要擁司馬昭之心,則必須同南方的軍事力量達成一至。人心難測,若一方走漏風聲,朝廷下詔,其它地方軍隊是友是敵很難預料。
二 同時,要打,也只能打下小半個中國,試問蒙古大草原,關外千里之地,塞北之漠,西藏群山,豈是湘軍所能征服?因此,湘軍充其量只可建一個北宋般的朝廷,而無法建立滿清的大帝國。
三 若曾國藩有意,卻年事已高,就算功成,又能坐幾日龍椅?江山留給誰?其子曾紀澤文弱書生,又豈是其弟大將曾國荃的對手,屆時,只恐他成趙匡胤,其弟便是趙光義。
三 曾國藩是理學名臣,一生深受程朱之學熏陶,儒家的意識形態才是讓他不敢稱帝的原因。相比袁世凱,袁氏僅是秀才,儒家文化的浸染不深,洪憲稱帝,想必内心不會有過多掙扎。讓一個理學家作反,難過鸚鵡唱歌。
四 故説到底,曾國藩的不稱帝,乃是儒家文化嚴守天倫秩序的結果,非他個人不作爲,而是整個儒家文化的不作爲。以個人掙扎于自身小節,(譬如終身扮演忠臣模樣)去延誤力挽狂瀾的興國大義,這種弱點,在儒家文化身上一覽無遺。故中國敗于英國,敗于法國,敗于日本,非兵之敗、戰不力也,實乃儒家文化之敗。
陳贇愷 (SM31)
2011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