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3 太平洋戰爭

諸位會員及友好: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二十八年,九一八事變日寇佔我東北,松花江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沉淪敵手。唯倭人賊心未止,進迫益急,我泱泱中華雖秉性忍讓,唯亦有不可忍之時,不能忍之處,遂有八年艱苦抗戰之壯舉。

  嗚呼!憶我華夏先祖,自黃帝以降,代代聖賢英武,驅東夷,趕南蠻,放西戎,逐北狄,遂成我泱泱中土。今日竟為此蕞爾島夷「踩到上心口」,此之謂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何謂民族主義?解釋可以有千萬種,很複雜!近來教育局建議在中小學課程中加入必修的「國民教育科」,有團體就立即跳出來反對,並謂憂慮會變成「洗腦」云云。朝日認為這種擔心大可不必。

所謂「國民教育」,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民族/國族主義教育」,也就是教育我們「愛國」!(個別強國的「大政府」還會加入「愛政府/政權」的部分!)以下的論述並非針對某一特定的國家或民族,須知其實任何形式「國民教育」或「愛國教育」,都鮮有超出以下三個方向。下面用「中華民族」作為例子,不過是因為我們「比較熟識」而已,並沒有任何特別(欲蓋彌彰)的意思。

以朝日分類,「愛國」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感性愛國」,或稱為「差別主義」,我國古稱為「華夷之辨」是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我(哋)揼到人仆街乃是英明神武,天理也!人(哋)揼到我仆街乃是卑鄙無恥,無天理也!」我泱泱中華文脩武德,化及萬方,做什麼都既有文化又有道德!如此上國,焉能不愛?

  第二種是「理性愛國」,即是我們的國家民族「實在有」這樣那樣的好,所以我們愛她其實是叨了她的光,非常「合理」。試想我中華五/七/九千年(黃帝/龍山/河姆渡)文化歷史,四大發明,震鑠古今;天文曆算,傲視天下;綿延長城,亙立千秋;詩賦詞曲,傳誦萬世……(現在人民還可以當家作主,強國復興!)這千種的好,萬般的善,在在都證明我中華民族是(古往今來,上天下地最)優秀的民族,所以作為中華兒女都是光榮的,幸福的。做中國人咁威,唔愛國嗰個就真係笨實啦!至於中國古往今來的不善/邪惡之處嘛……我華夏民族如此優秀,還會有不善之處嗎?一定是被人抹黑,又或是你了解得不夠透徹,就算真的有,也不過是小瑕疵,瑕不掩瑜嘛……

  第三種朝日種之為「終極愛國」!國家好我們固然要愛她,國家不好我們更要愛她!反正就是要「愛國」,不為什麼,就因為你是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回說上面的「洗腦」憂慮,事實上任何的「國民教育」,(甚至可以說任何的「教育」)本質上就是「洗腦」!只有不確定的事才值得憂慮,至於必然發生的事嘛,根本沒有任何擔心的必要!生為中國人,你對國家民族的「愛」應該是與生俱來的,是自然而然的,是無條件的──天下既無不是之父母,難道還會有不是的「國族」嗎?鬼佬無恥非常,也許會覺得有吧!我炎黃子孫,難道會這樣大逆不道嗎?

現在常常掛在嘴邊的啟發教育、批判思考什麼的……所謂「批判思考」的材料和思考方向從何而來?還不是其他人透過「教育(洗腦)」給你的?況且現在所謂的「批判思考」其實非常一元化,毫不「批判」。舉例說以「自由主義」(不過現在叫得很大聲的「童鞋們」可能這個詞都不懂,他們一般都只會用空泛的「民主」作為口號)來批判現建制,就會被認為是很有「批判思考」了(通識答卷可以有高分了!),但從來沒有學校老師會(也可能是根本就不懂或是懂卻不敢)教同學批判一下所謂「民主」的荒謬之處(至少朝日從未聽/看見過),例如不會與學生討論一下選票自由市場買賣的合理之處……反正批判「民主」就是「批判思考」教育的其中一個大禁忌(其他類似禁忌還包括「人道主義」、「環保」、「保育」等等),這樣的「批判思考」又怎會有「批判性」呢?「理性批判愛國」?算了罷!有「理性」,又會「批判」,還會「愛國」嗎?

  朝日愛國,丹心一片,人所共知,可昭日月……(下刪一百萬字)掌門此文,名為客觀,實則為日寇暴行塗脂抹粉,講到班蘿蔔頭好似「真係」冇乜預謀,又唔係「真係」全國上下一心嚟侵略我哋咁,仲好似「真係」好多嘢都好朦,好唔清唔楚咁添……可怒也!咁唔愛國,都算衰格啦佢!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虎擲龍拏不兩全 當年曾此睹乾坤
太平洋戰爭 撰稿人 掌門 2011May
家永三郎

(甲) 事件簿
1正名:這場戰爭以1931年(昭和6)九一八事變為開端,迄1945年(昭和20)日本投降作結束,其進程連續而不可分割,應稱之為「十五年戰爭」。
戰時官方把戰爭的目的定調為解放東亞諸民族,稱之為「大東亞戰爭」。
戰後此名稱被禁用,改成美國味道的「太平洋戰爭」。
{{朝日按:稱為「太平洋戰爭」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官方壓根兒就不曾承認與中國發生過戰爭,正所謂「西線無戰事」,而將這十五年的西線軍事行動視為皇軍逐步「進出(進駐之意)支那」的「支那事變/支那事件」,夠格與大日本「開戰」的,從來就只有太平洋西岸的美利堅。這場戰爭的雙方既然分處太平洋兩岸,而主戰場又在太平洋,當然應該稱為「太平洋戰爭」。}}

2進程
A 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獲得關東州(遼東半島南端)租借權,及南滿鐵路有關權益。從此在中國境內積極介入地緣性政治經濟利益,並派駐關東軍。***
B 1928年關東軍參謀河本大作等人策劃刺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這是軍部擴張派冒險違法主導外圍局勢的突破性嘗試。***
C 1931年關東軍參謀石原莞爾等人策劃於柳條湖爆破鐵路,藉口侵佔中國東北,日本史稱滿洲事變 (ie九一八事變)。**** 朝鮮軍擅自越境進入滿洲。
D 1932年第一次上海事變。(註:中國稱一二八淞滬抗戰。)
首相犬養毅被刺殺,標誌軍部以暴力手段主宰國內政局。***
E 1933年關東軍突入山海關引發長城戰爭,後來撤軍並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F 1934年成立滿洲國。
G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日全面戰爭開始。*****
第二次上海事變(註:八一三淞滬戰役),東京設置大本營,正式成立戰時體制。佔領南京,松井石根入城時施行大屠殺。
H 1939年諾門坎事件,關東軍進入蘇境作戰慘敗。{{朝日按:這是一場蘇聯與日本分別代蒙古國(於1921年自中國獨立,唯國民政府拒不承認)及滿州國於後兩者接壤的哈拉哈河附近進行的一場邊境衝突。日軍並未進入蘇境,若日方取勝,則其連蒙古國境也未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
I 1940年日德義訂立軸心三國軍事同盟。***
J 1941年簽訂日蘇中立條約。進駐越南。
美國對日禁運石油,成立ABCD(美英中荷)包圍網。***
東條英機組閣,御前會議決定對美英荷開戰。***** 十二月偷襲美國珍珠港,佔領英屬馬來亞及香港。
K 1942年以破竹之勢佔領美屬菲律賓,英屬新加坡,荷屬印尼,英屬緬甸。
六月中途島海戰日本首次遭遇重挫***,太平洋戰局瞬間攻守逆轉。
L 1943年連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戰死。
M 1944年牟田口廉也於緬甸英帕爾作戰大敗,死傷慘重。東條內閣垮台。
萊特島海戰,日本艦隊全滅,困獸猶鬥組成神風特攻隊。美國空襲東京。
M 1945年羅斯福、墨索里尼與希特拉俱死。
波茨坦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
廣島遭受美國原子彈襲擊。*** 蘇聯對日宣戰。長崎與廣島同命。
御前會議決定接受波茨坦宣言,終戰。*****

(乙) 為何戰爭無從阻止?
3催生戰爭的因素
A明治維新實質上只是一場針對政治上層結構的體制改革,在固有的封建保守意識形態基礎上推行技術性現代化。*** 維新對政治上層的權力運作及社會基層的組織狀況改動不多。
日本並未引進西方民主民權思想以改造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仍停留在戰國狀態。

B事實上該時代的遠東(乃至全世界)國際局勢亦處於戰國狀態,從而整固及助長國內軍國主義思想。弱肉強食,舉世皆敵,軍國主義乃是侵略戰爭的思想本源。
尤其在軍部看來,甲午與日俄兩戰代價慘重,滿洲權益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絕無退讓之情理。
更為背景性的是侵佔及長期管治朝鮮與台灣的程度成功,起了範例作用。以為中國亦不過爾爾,從而喪失「量變質亦變」的冷靜認識,誤以為蛇大可以吞象。

C從經濟面上看,日本工業化正展足健步,對原料及市場需求孔殷。***東北富藏原料,中國市場廣大,乃是到口肥肉,生計尤關。
支那事變前夕,日本在滿洲及關東州投資非常鉅大,僑民眾多,亦欲撤無從。

4社會基層及政治上層均缺乏遏止機制
A明治憲法一方面引進(德國制式的)西方議會及責任內閣制度,但另一方面則維持天皇獨裁權力,內閣只對天皇負責。天皇為大統帥,軍隊只效忠天皇,不向國會及內閣負責任。
{{朝日按:文武二府分立,互不統屬。與我中華古典及當今政制結構可謂同出一轍!}}

B經過短暫的大正民權思潮,國家為了統一口徑,外向爭霸,不斷立法限制社會力量,言論自由侵蝕殆盡,社會基層欠缺力量制約政治上層的擴張主義傾向。***
政府欽定中小學教科書及在學校推行軍國主義教育,塑造國民意識形態。***愚民政策,為禍至深。
{{朝日按:愛國教育,造福至鉅!}}

C政制上存有致命漏洞,陸軍大臣由現役軍官擔任,擁有帷幄上奏權***,軍事機宜只與天皇面議,事後才知照首相,實際上不向內閣負責。軍部於是逐漸凌駕內閣,甚至天皇亦無可奈何。
事例1:天皇(及內閣)對關東軍刺殺張作霖一事初甚震怒,嚴令追究,但在軍部大力抗爭下,最後只得不了了之。
事例2:滿洲事變後陸軍大臣上杉元在內閣會議上面斥同僚,跋扈之極。

更有甚者,軍部每以指令陸軍大臣辭職為手段逼使內閣垮台,也可以欠缺適當人選擔任陸軍大臣職位,令不屬意的政界人士無法組閣。***
到了戰爭前夕,軍部實際上已控制了內閣,最後索性由軍部組閣,遂有東條內閣之誕生。

(丙) 事件中之轉折處
5甲午戰爭扭轉了日本自古視中國為文化母國的認知,180度轉向為強烈賤視的「小中國」心態。
事例:小學教師教導學生,此戰乃是「日本男兒村田鎗」打得「中國辮子禿頭小和尚」落荒而逃。好嘢!

6刺殺張作霖乃關東軍首次挑起爆炸性事端,嚴重違法亂紀,冒險試探天皇及朝廷的容忍底線。**** 九一八事變朝鮮軍越境進入滿洲支援關東軍,是更為嚴重的違法事態,按憲法負責人(註:司令官林銑十郎,後任首相。)應處死刑。
朝廷沒有能力維護法紀,試探徹底成功。激進派將領遂肆無忌憚,以鐵腕主宰軍部(註:例如刺殺溫和派將領。),進而以軍部主宰政局。
對華局面得寸進尺,挑起一波又一波的「邊境衝突」,製造既成事實,逼使朝廷追認責任***,達致對內脅逼政府,對外不宣戰而侵入中國國境的暗黑戰略方針。

7侵華戰爭延至中段,中國抗爭之激烈持久出乎意表,日軍陷入泥沼戰。軍部本已制訂議和撤退的全盤計劃,適逢歐戰開打,德國旗開得勝,先聲奪人,再次激起軍方萬丈雄心,不但和議胎死腹中,尋且變本加厲,以作乾坤一擲。
進一步的軍事行動終於引來美國主導的國際石油禁運,game theory地為了取得東南亞的戰略物資以支應戰局****,遂鋌而走險,挑起太平洋戰爭。偷襲珍珠不啻自掘墳墓,肇因「洗濕咗個頭」。

8戲劇化終戰
及至敗局己定,軍方仍主張焦土抗戰,完全沒有表示投降的意向及建議。
提出投降建議的是元老重臣,首次的正式倡議是近衛文磨的奏折,其理據為「國體護持」***,即維護日本上層建築的天皇國家體制,其中並無一語道及人民及軍人的福祉及苦難。真可謂至死不悔!
{{朝日按:呢一嘢真係好Chinese!戰死事小,失禮事大!國體為重,國體為重!}}

9戰爭責任:天理何存?
A東條內閣全體閣員均被判定為甲級戰犯,包括直至投票前仍堅持反戰的外相東鄉茂德。(註:東鄉為了顧全大局,最後仍然(當然!)投了贊成票。)
{{朝日按:東鄉最後只被判有期徒刑二十年,可惜等不及1955年的「集體假釋」就在1950病死了!}}
職業軍人(執行部門)有幸成為甲級戰犯者,就得要有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和松井石根那樣的兇狠級數才行。
B開戰經過天皇親自主持的御前會議敲定,天皇更是軍隊的大統帥,何以天皇沒有戰爭責任?
C戰勝國有沒有任何戰爭責任?施放原子彈點睇?(杜魯門有沒有戰爭責任?)
抑或「戰爭責任就是戰敗國全部的作為」?
D波茨坦宣言提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要求,然則免除天皇戰爭責任是否桌底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