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5 中世紀騎士

各位會員及友好:

  朝日向以「冇記性」見稱。唯以朝日的特差記憶所及,掌門已不是第一次以「騎士」作為講題了。鄧氏何以偏愛騎士呢?以朝日管見揣之,是因為中世紀的騎士正如日本的武士一樣,充滿著一種帶強烈浪慢色彩的「義理」。此種「義理」,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騎士精神」和「武士道」。

  這種「義理」在我泱泱中華也不是沒有,但卻一直只能以「次文化」方式流傳於坊間,而較少見於主流話語之中。因為我上國之主流價值是「忠」,又或是與之一體兩面,甚至同物而異名的「孝」。「忠義兩難全」或「孝義兩難全」的困局,從來不會出現在主流意識形態之中,因為義相對於「忠/孝」而言,實在微不足道,因此此類「神話母題」只會出現於非主流話語的民間通俗文學作品之中,不論作品的主人公最後如何抉擇,也可以視為一種對主流「忠/孝」價值的一種質疑、一種挑戰。

  每次說起騎士,朝日總會想到意大利文豪卡維諾(Italo Calvino)所寫《不存在的騎士》(Il Cavaliere Inesistente)中那一襲比身邊所有騎士都更具「騎士精神」的盔甲,又或是更多人認識的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筆下的「唐.吉訶德」。記得某一次剛看完電影《最後武士》,再看唐.吉訶德一些「蒙太奇」式的片斷,不知怎的竟有一絲想哭的衝動。

  唐.吉訶德並不是一個瘋子,他是一個最後的騎士,一個最後真正的騎士,他只是不願承認甚至不願知道騎士時代己然結束,所以不惜以押上騎士的榮譽,跨上驃悍的戰馬,提上精鍛的長矛,挑戰那偽裝成風車的惡龍。就正如《最後武士》中由渡邊謙飾演,以朝日偶像之一西鄉隆盛為原型的勝元盛次,以武士道帶領著他的「侍」(Samurai),披上戰甲,執起弓箭與武士刀,衝向政府軍的洋槍和大炮一樣。這是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悲壯呀!這就是「義理」!

  掌門本篇論中世紀騎士的性質與盛衰(一如以往地)非常精彩,朝日周日未能趕及赴會,與掌門旗王一起大放厥詞,誠屬憾事!然觀其講稿,亦可知其周日演說亦必(一如以往地)非常精彩。

PS 掌門原投稿中有提及電影《最後的一分》,其本名原為《武士的一分》(木村拓哉主演),為日本導演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另外兩部為《黃昏清兵衛》及《隱劍鬼爪》),是故掌門乃將其簡稱為《最後的一分》,唯朝日恐怕有個別少看電影的會員及友好可能未必理解,故特別在此說明。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萬里赴戎機 關山渡若飛 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中世紀騎士      供稿人 掌門 + 旗王 June,10
鐵血浪漫 倪世光

(甲) 「騎士chevalier」的意涵
1 DEF. 騎士可以指涉
A 中世紀西歐 重裝騎兵 ***,實徵性質;
B 封建制度下的(分層級)采邑領主***(註:上則為領主,下則為騎士。),社會性質;
C作為人格典範的封建武士,規範性質。
參照物—中國文士:讀書人可以指涉修讀經史子集的人;或成就科舉功名的人;又或服膺實踐儒家倫理的人。

2「騎士」一詞出現於中世紀晚期,意為馬上作戰的人。
騎士的馬是品種特殊的戰馬,能荷重疾馳,作戰狩獵,與勞役馬不同。{編按:其種與遊牧民族慣常牧養的北亞馬種〔蒙古馬〕有很大差異,而當與現世常見於賽馬場上的「純種馬」〔阿拉伯馬〕相類,其特點為短途衝刺力特強,而缺乏長途運載能力,故只具備在平原會戰時衝擊對方陣勢的戰術功能,而沒有在會戰得勝後擴帶戰果,失敗後分散撤退的戰略功能。}
騎士的標準裝備主要有劍、矛、盾及盔甲。(有請假兵器史家旗王)
由於戰馬及裝備昂貴,騎士需要具備相當的經濟資源,此點至關重要。
騎士學習駕馭馬匹,操作裝備,及鍛鍊戰技需時甚久。因此他必須專業化***,他的餘暇應該用於狩獵及比武,他只能是一個貴族領主。

3重裝騎兵的作戰風格,強調使用馬匹的衝刺力而忽視其機動性(註:引進馬蹬***成為關鍵。),專用劍矛,捨棄弓箭。{編按:此點與中亞〔羌〕系長矛騎兵相類,衝擊型騎兵成後南北朝優勢兵種──「甲騎具裝」〔咪即係重裝馬兵囉!〕的濫觴}此點與游牧民族以射箭為主的輕騎兵迥異,其性格實屬於農耕民族。*****
因此騎士的作戰精神強調勇往直前,視死如歸,其本質為浪漫主義而非實用主義。
比較:蒙古騎兵的作戰風格,2nd西征匈牙利平原總決戰,歐洲騎士一敗塗地。
農耕民族的武力志在守地保民,遊牧民族則用於攻戰劫掠,雙方「勇武」觀念內涵不同。中國人「止戈為武」,日耳曼人「能憑血換,不(恥)以汗取。」

(乙)騎士的舞台:封建主義
4騎士是封建主義社會的脊柱,也是封建制度的源頭,其軍事功能壓倒一切。***
日耳曼原為半農牧半流徙部落社會(註:德國當時尚為黑森林所覆蓋。),人身依附是貴族社會的組織法則。***
部族衝突是生活常態,人民極度尚武好鬥。 其風俗Winner takes all. 勝者收取戰利品、奴隸婦孺及土地,敗者不死則為奴,「流血勝於流汗」有其 game theory基礎。
日耳曼與羅馬爭持二百餘年,終於渡過萊茵河西定中原。作為超級戰利品,接收了羅馬農奴莊園。其時各部族間爭鬥不絕,勝方貴族將土地農奴賜贈下屬,以庸酬其拋身賣命,是為騎士制度之原型。*****
法國地平開闊,引進馬蹬後重裝騎兵具有作戰優勢。***
此兩者共同形塑了騎士的軍政角色。

5一自蠻族憑凌,帝國覆滅,歐洲進入了歷時千年的(黑暗)中世紀。封建主義便是那漫漫長夜的主流社會制度。
日耳曼法蘭克人於六世紀脫穎而出,創建大一統墨洛溫王朝,封建主義肇始於八世紀宮相鐵錘查理改革兵制。*** 迄九世紀初卡洛林王朝查理大帝而臻於成熟。十三世紀絕對主義及貨幣經濟抬頭,時移勢易,文藝復興終結了中世紀,此制度乃趨衰竭崩壞。
比較事例:北周創府兵制,隋唐天下抵定,趨式微,入宋以募代徵,遂滅絕。

6封建主義起源於日耳曼的部落傳統(人身依附),結合羅馬莊園奴隸生產方式(土地分封),成為一種有效的政治經濟文化複合體制。*****
它的重要內涵如下:
A 社會等級制度
社會自上而下,劃分為 君主 — 各級領主/騎士 — 農奴 三階級。
各階級間既層層統屬,又層層斷裂。上下階級之間主從關係嚴整,上級對下級行使宗主權***;但不能直接擁有和控制下級的資源。越級聯繫是不存在的。

B 人身依附制度*****
「封建主 — 封臣」 (亦即 領主 — 騎士) 關係是封建主義的靈魂。
其性質為契約式,由儀式(臣服禮)所確立。***
封建主必須有能力保障封臣的利益及安全;而封臣則報之以兵役及納貢義務。
如果封建主失德,沒有履行責任,封臣有權解除契約。
事例:十字軍1st東征西歐騎士曾對東羅馬皇帝行臣服禮,後來以東羅馬軍隊沒有馳援圍城為理由解除關係。
比較:按照理學「君臣父子」乃是天理人倫,先天理氣,死而 後/不 已,絕對不能解除。***** 由此觀之,理學是遠為陰毒的意識形態。

C 土地分封制度*****
封建主透過征戰獲得土地,把土地 (連其上的人民) 分配給封臣。
這些土地(采邑)名義上仍歸封建主所有,它可以層層分封,但不准轉讓易手。

D 農奴制度
土地之上的農民並無自由人格,他們是農奴 serf。農奴被世代縛束在土地之上,他們必須向領主繳納實物及勞力租稅。(註:後期轉為貨幣租稅。)
E 領主司法權
領主在其封地內享有完整的權力,包括司法權。

(丙) 騎士精神
7 「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封建制度的誕生,在於領主賜贈土地予騎士,使其得以維生、養馬及購置裝備。作為回饋,騎士對領主負有作戰義務。因此騎士精神鼓吹忠誠***榮譽,輕生重義。
騎士既取食於農民,自當保土安民,除暴扶弱。保護弱者乃是騎士天職。
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是騎士的黄金年代。*** 遠走他方,建功立業,成名致富;如其不成,捨身取義,榮登天國,譽滿人間,何等浪漫!浪漫,你的名字是騎士。 比較:菊花與刀

8基督教會與封建主義乃是中世紀社會擎天雙柱。教會透過創制儀式,形塑騎士必須為上帝、為教會而戰鬥,是為「冊封禮」,可視為騎士的洗禮。
騎士精神遂添上了護教(當然殉教也可以)的神聖色彩。從來十字軍,俱是騎士軍。

9「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早期騎士質木無文,不過是拔劍殺人,血濺五步的粗鄙武夫。
及其成為社會主人翁,遂搖身一變為文武雙全,忠義虔信的風華人物。
典範:在早為羅蘭,在晚為唐璜。
比較:日本武士由早期的北面武士,演變成德川時代「劍禪一如」的文化武士。

10愛情觀
西歐尊重(貴)婦女Lady first的觀念,在人類文化史上極為罕見。**** 濫觴於中世紀騎士文化取悅貴婦人的愛情觀念,由吟遊詩人所創制發揚。

11刺槍比武賽事
騎士勇武文化的戲劇化擬制。
其初也,比武旨在磨練戰技,過程相當粗獷逼真,死傷等閒;及成熟,變為優雅儀禮,其爭也君子;至末流,浮誇奢華,慶典(嘉年華)色彩濃厚。
15世紀末騎士制度徹底沒落,比武文化臻於全盛。**** 比武成為歐洲君主舉辦大規模社交以炫耀財富的手段。騎士軍事優勢盡失,只好在賽場中沉緬虛榮,以彌補戰場上的潦倒落魄。
(廣告:黑白子正在埋首著述圍棋史巨構「三國演弈」,不日面世。)

(丁)衰亡: 禮崩樂壞 古道夕陽
12 (旗王部分) 武器沿革:長弓穿透了重甲,長矛遏止了戰馬奔騰,火藥武器更徹底將騎兵收皮。
A英國長弓是騎士的剋星,其速度為傳統十字弩的兩倍,每分鐘可連射10-12箭,有效射程230米,基本上能在騎士衝鋒路程上將人馬摧毀。
百年戰爭期間,法國騎士兩次在大會戰中敗於英國長弓(農民)兵,喪鐘敲響,歐陸震驚。
B瑞士長矛類似古中國的戰戟,步兵團先以豪豬式密集隊型扼止戰馬的衝擊,再用矛首鐮鉤將騎士拉下地面砍殺。
AD1315某戰役,瑞士長矛兵憑地利將法國騎兵團殲滅,一向傲慢自大的騎士顏面盡失。

13 十三世紀歐洲貴金屬開采量大增,貨幣經濟蓬勃,商業及手工業發達,近代城市興起。國王憑藉鉅額稅收建設直隸軍隊;城市以貿易致富,市民階層以財富代兵役。兩者催生了新型專業軍人—僱傭兵。*****
新興僱傭兵不排除身披重鎧,騎馬作戰,但其人格絕對不是騎士!他們金錢掛帥,厚顏無恥,兇殘狡詐,注重實效,所以是古典騎士的催命客!
比較:沒落的浪漫型炒家掌門的戰績己然不及新興的無良型炒家Dennis。

14貨幣及商品經濟削弱了封建制度的基礎,絕對主義國家興起,專制君主建設職業官僚體系,多方削弱傳統騎士貴族的社會影響力。
出身手工業階層的新興專業人士進入國家權力機構上層,貫穿主從關係的舊政治體制遭到顛覆,這才是騎士沒落的真相!*****
騎士階層貧窮化,騎士頭銜氾濫,騎士社會地位一落千丈。
比較:幕末武士階層沒落,最後只餘「武士的一分」供人憑弔!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末世俗流,人心詭譎,古道熱腸,於今難復,我輩望風緬懷,豈有言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