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2 論中國

諸位會員及友好:

  「在別處從未有過這麽少人(只有一個人)講這麼多話達這麽長時間的例子出現。」

  在周年會員大會前的演說活動上,鄧氏無視時間,壓迫馮SIR,睥睨天下,洋洋灑灑噴口水超過三個小時,其霸道行徑,加上其作為本會重要金主,委實是「天喜人樂」,「神人共歡」!

  其實掌門三小時所講,相信不少內容各位都會覺得「熟口熟面」,甚至耳熟能詳。這說明甚麼?除了說明掌門是一位優秀的大演說家,以至可以將同一內容反覆講述多次依然讓人覺得妙趣橫生外,最重要的是,說明費正清的確不愧為一代大歷史學家。

  若閣下拿起一本書(尤其是社會科學類),發現內容全是早已經聽過、看過、讀過無數遍的「見解」。這時候,請你看一看行文成書的年份:若這是一篇不足四年前寫的文章──這多半是一本垃圾,除非它是一本字典;若這是一篇四十年前寫的文章──作者是一個天才橫溢的學者,因為他四十年前的見解,今日早己被廣泛接受,視為常識;若這是一篇四百年前的文章──這必然是偽托的,因為若果作者竟然在四百年前已有此見解,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是被視為瘋子或離經叛道,書毁人亡,根本不可能流傳至今,萬分之一被奉為「聖哲」,其論述在此後四百年間遭肆意強姦扭曲,因此四百年後的我們對其原來面貌理應非常陌生才對;若這是一本四千年前的文章──四千年前邊有「文章」架?有你都睇唔明啦!

  費正清正是那種四十年前提出見解,而被今日普遍視為常識的奇才。在恭聽掌門演說時,一邊數著,這個說法聽過八次,那個POINT也至少聽過五次……怎不能一邊讚嘆費老超越時代的精闢想法和識見呢?不過,既然這些四十年前的精闢想法和識見在今天已成為常識,咁仲使鬼睇咩?

PS.由於費老(及掌門)委實太好太強大,是以朝日對本通訊僅作少量格式和字體的編輯,而沒有(不敢也不能)對其內容有任何增刪。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在別處從未有過這麽少人統治這麽多人達這麽長時期的例子出現。」
論中國
J. K. FAIRBANK 撰稿人 掌門 Feb 2010

(甲) 歷史視野:茫茫大地,螻蟻眾生。
1. 乾燥的華北小麥小米區與潮濕的華南稻米區沿著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北緯32度分為南北兩部。兩個經濟區域的降雨量、土壤、氣候及習俗均明顯不同。
中國何以不分為兩個國家?只因被同一種生活方式與政治體制所維繫,此即傳統家長制生活方式與皇朝儒法政治體制。***
該方式體制源遠流長,未嘗中斷。外族入主,其文明特質易為中國生活方式所吸收制約,並且受限於中國土地及其使用形態。****
事例:耶律楚材如何勸說成吉思汗。
比較事例:西羅馬與西晉俱亡於蠻族侵迫,西歐文化大衰退,黑暗時代長夜漫漫;中國則不然,北朝胡族政權急速漢化,社會文化維持不墜。

2. 需要較多供水及勞動的稻米耕作,可以收成相當於小麥耕作兩倍的糧食,亦即可以養活兩倍的人口。人口壓力正是中國歷史的核心事態,動力泉源。*****治亂興衰,莫不出此。
由於要養活眾多人口,土地幾乎全部用於糧食生產。(相對來說)地少人多,土地經濟價值必然高於人力,所謂「有土斯有財」。
中國財產繼承並不採用長子繼承制,而是諸子均分。這種做法使得資源(主要是土地)分散,形成小農經濟,社會基層力量薄弱,有利專制統治。
後果是資本積累緩慢,生產技術一味向使用人力方向發展,此即精耕細作。***
中式精耕原是舉世無匹,惜乎成功的代價是僵化。

3. 小農經濟形勢欠缺走向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的條件。*****
宋朝是歷史上經濟發展最迅速,工技創新最成功的朝代。然而中國重大的工技成就卻在宋朝行人止步,原因正在於勞動力愈趨低廉,節省勞力的機械遂無顯著利益,工技發明遂缺誘因。***
南宋理學興盛,儒家士大夫意識形態愈趨道德主義***(註:形上之謂道,形下之謂器。),朝廷背離務實(註:這方面明代可謂登峰造極。),漠視工技領域,亦是其發展滯遲的內因。
比較例子: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契機及其重商主義的政治觀念。
另一方面,手工業有效地擴散至鄉間,以吸納(超)廉價的婦女勞動力。****(註:習俗規限,婦女不得離家就業。) 工業「農村化」及「家庭化」使得城市人口不致太眾。兩宋國都開封杭州崩壞之後,中國再無人口超過1 mil的城市興起。城市欠發達窒礙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4. 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東西方視角迥異。西方文明中「人為萬物之尺度」,是一切的中心,自然界不是中立的背景,就是人的對立物。中國反是,天地滄茫,人只一粟。
比較宋畫與義大利文藝復興前的畫作:宋畫人形渺少,於山崖河川間微不足道;後者的自然景物卻不過是人物形象的添加劑。
人與社會的關係亦然。西方人為社會之主宰,個人強勢則社會行民主。中國人為社會之附庸,個人弱勢則社會淪為專制。事實上中國政治史正是一部專制主義發展史。***
西方育孕自由主義,中國育孕專制主義。究其根柢,「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人多命賤之故也。

(乙) 士大夫社會:上立廟堂,下行鄉里。
5. 中國壓倒一切的政治課題正是如何統治為數極多不知不識的農民人口。***
由唐至清,朝廷上層結構規模大致不變。官員人數唐1.8萬人,清2萬人;唐有1,235縣,清1,360縣;然而盛唐人口只有80 mil,晚清卻有400 mil。
即是說唐縣令平均管治6.5萬人;清縣令管30萬人!
結論:唐代以後中央政府逐步退出對地方事務的管治干預,繼之而來的是士大夫階層的興起以及對地方政治的作用。*** 政府並不直接進入基層村莊,而是靠地方士大夫構築平台,上接官府,下治鄉里。唯有取得地方士紳的合作,縣令才可能當得下去。
這個操作體系環節鬆散,垂直統轄力度薄弱,然而人手高度壓縮,運作成本絕輕。費夫子金句:「在別處從未有過這麽少人統治這麽多人達這麽長時期的例子出現。」***** 於此可見中國專制政體效益高明,丹胎精熟;反面觀之,亦可知中國人民定必精神萎蘼,性情懦弱。中國人的名字是「順民」!
近似例子:鄂圖曼帝國是史上另一專制政體最為成熟的國家(註:與中國天朝相比,當然尤有未及。),其國政教合一,穆斯林意即「(真主的)順民」。
(又註:據說國境之內,經堂多如牛毛,學校少如鳳毛。)

6. 此體系追求靜態平穩,厭惡動態發展。優點在於減低震盪,有利長治久安;弱點在於衰朽腐敗,無法適應變局。
龐大富庶的帝國內部結構脆弱,常在(組織散漫的)民變與(不成比例的)外族的考驗下出乎意料地崩潰。***
漢代人口60mil,匈奴人口只1 mil,約相當於南陽一郡,而為漢大患。遼人口4 mil,北宋人口亦60mil而受制於遼。清入關時人口2mil,注冊戰士17萬人(估計實收15萬),而明人口120mil,士卒以百萬計。Tell me why?
吉朋夫子總結曰:羅馬是被自身體重壓垮的。中國更然!*****

7. Def. 士大夫指考取科舉功名的人***,原不與社會地位或經濟背景相關,亦不與地主身份相干。
註:清代30%進士出於寒門,寒門指祖先三代未有功名。
晚清約有1.25 mil生員(ie秀才),形成在野輔佐統治的下階層士大夫。***
通過鄉試(ie舉人)和殿試(ie進士)的人,形成在朝施行統治的上階層士大夫。
士大夫社會模式的基礎為家庭本位主義***,考取功名意在光宗耀祖,維繫家聲,即提升家族在鄉里中的地位。在中式社會裡,有地位特權自然有實際利益。
例子:地表契與地底契。

8. 中國地方政府編制極其精簡,基層鄉村以「鄉約」自治形式運作。
士大夫是地方上的菁英階級,其功能為溝通官府,治理鄉里。***具體作業包括:
A 處理土地使用的習慣性與法律性權益。
B 作為官府與農民間的橋樑媒介***,完成稅收,紓緩壓迫。
C 牽頭辦理公益事務,太平則為基建教化,亂世則為團練保安。
D 籌募資金,以經營鄉里及報效朝廷。
E 參予地方商業活動,拓展某種形式的經紀業務。

(丙)儒家意識形態:父權君權,吞噬人權。
順民如何生成?端在意識形態塑造。中國在這方面是超級成功的。
9. 中國社會的原子為大家庭(註:注意不是現代的親子核心家庭。),即由男性家長統率的(未分家)諸子家庭共同體。***
例子:明清朝廷常表旌若干代不分家的「義里」。
在大家庭中,父權至上,財政人事一把抓,妻兒子女只有義務,並無權利。*****若爭個人權利,便是自私失德。
推而廣之,國家乃是皇室之產業,臣之於君,亦猶子之於父耳。君權至上,臣子亦只有義務,並無權利。若爭權謀利,便是違德失節。
究其治理logic:只要成員全數犧牲個人利益,「為家庭(亦即家長)服務」,則內部矛盾消弭,家必興。只要臣子全數犧牲個人利益,「為朝廷(亦即皇帝)服務」,則內部矛盾消弭,國必盛。
(掌門夫子曰:此logic陳義甚高而少有實效,規模愈大則愈不可行。)
事父孝,事君忠,上下合一轍,謂之「忠孝治國」。明清二朝表彰孝子節婦不遺餘力,其理在此。
例子:A海瑞事君與治家。B康熙孝親與治國。

10.此中有一要害,便是無限制的君父權力。*****
唐三省分立,陽為帝制,陰為貴族共和。宋合併中書門下省,置「二府」「三司」,明太祖廢中書省及宰相,雍正確立軍機處以架空內閣,皆為君權獨大的發展里程碑。
君父權力是不受制約的,對臣子有生殺予奪之威烈。為臣子者,逆來順受,死而後已。日本武士有「切腹」事上之習俗,中國帝王則有「賜死」臣下之習俗,兩者都是儒家思想的怪胎!死而可賜,嗚呼哀哉!
正是此種「忠與孝」意識形態,保證了家國「和諧」運作,亦保證了朝廷腐朽離奇。阿克頓夫子曰: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信然!
極端例子:甲.AD1519明代,因諫止正德皇帝南巡,146位臣子同受廷杖,其中11人致死。五年後因諫止嘉靖皇帝向親生父母進尊號,134位臣子廷杖,16人死。 乙.嘉靖27年不上朝,萬歷20年不上朝。信是絕對權力腐敗的最高成就!
極端恐怖例子丙:萬歷朝張居正奪情案生出的「臘人肉」事件簿。

11. 中式道德倫理範例:殉國與殉夫。
話說AD1621清未入關,明某遼東將門兵敗,消息傳回鄉里,妻子意謂夫君必當殉國,遂率親族婢僕42人自殺以殉。實情該將領比較務實,已然降清,後來編入八旗,成就大業。
AD1677清己入關,其孫亦為將領,與叛軍戰,兵敗,不屈而死。其妻又率38名家人一起自殺殉夫。這次總算沒有死錯人!
有了漢人官吏(及其妻眷)的盡忠死節,滿清得以統治中國。流寇未能成事,皆因未曾建立有效的政治性體制。

12.大清律例共436條,另有1900附則,編制周詳,執行嚴謹。
然而中國法律的基本概念構想與西方不同。法律不被視為制約社會生活的絕對性框架,而是調節社會生活的平衡性機制。*****
法律主旨在於保全儒家倫常關係,維護社會秩序。所以行為縱相同,因其社會地位(尤其是親屬關係位置)不同而論罪不等。
例子:兒子打父母,處斬;父母如因兒子不孝,責打致死,刑責杖100(實收40)。
妻子打丈夫杖100;至於丈夫打妻子,要在打成重傷及妻子訴官雙重條件之下才有刑責。(注意:中國欠缺公訴觀念,位階尊者有著數。)
悲劇例子:鄧氏子弒父案。比較例子:法婦弒夫案。
中式法律為王法,主要為朝廷利益服務。面對政府,個人毫無保護。
民法和私法並無正式制訂,民間衝突只得按非官方管道謀求解決。(註:通常由大老調解仲裁,或者4466拆掂。)是以民間械鬥,屢禁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