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6 告別施捨

諸位會員及友好:

  周日演說活動,與會人數幾及掌門之年歲(新面孔之數目更超越旗王之年歲),實在是久違了的盛況。如此盛況,足可載入青冊,史稱「朝日中興」。(通常一個朝代「中興」,即技術反彈後,就會迅速崩潰,然後摺埋!)

  本會會務蒸蒸日上,除了歸功於會長的英明領導之外,當然少不了「鄧小民百姓」的賣力演出。朝日師事掌門十年(若無十年,亦有八載),發現掌門近來每況愈上,狀態大勇。「宜家過癮好多!以前有時(經常)真係好悶餅架!」而掌門本人亦越見投入,觀乎周日他「忽然發現」自己原來竟是百年一遇的奇才時,其忘我忘形之狀,簡直已進入了俗稱「上身」的入定境界。

  今次的題目是《告別施捨》A Farewell To Alms,明顯是一個「食」海明威名著《戰地鐘聲》A Farewell To Arms的「爛gag」。不過以朝老屈揣之,作者之所以用《告別施捨》為書名,其實是希望以經濟學角度,重新檢視當今之世奉為圭臬(或潮稱曰「普世價值」)的「人道主義」。

  今之論者(尤其是各方「漢學家」)每將「人道主義」與我天朝上國儒教的某些內涵等而論之,其實,兩者存在本質差異。西方的人道主義明顯流露耶教文明色彩,而存在於儒家文明中的「重人」或「人本」思想,稱為「人倫主義」則似乎更見合適。西方「人道主義」重視的是作為特別受造物,作為「個體」的人,強調人的「內在價值」;東方「人倫主義」重視的卻是作為與天地參,作為「整體」的人,強調人的「社會價值」。

  以神話學分析中西以「悲壯義理」為母題的故事結構即可看到其中差異。同樣是戰爭片,西方的「悲壯」結構為很多人前仆後繼地犧牲去拯救一個private Ryan;而東方故事的悲壯則表現於一個王成抱著炸藥包為眾人捐軀,捨身取義。或者可以說,西方是「All men for one man」,東方則是「One man for all men」,不過,西方更看重的是句中的那個「man」,而較為忽略「All/One」,而東方看重的卻是句子中的「All/One」,至於閣下到底man唔man,反倒不太重要了。

  今天,耶教文明「人道主義」被視為普世價值,濟貧解厄,急人所難,與我國古代墨者俠客可謂不謀而合。(是故墨家思想與遊俠精神從來都是歷代統治者重點打壓的對象,韓非子就把「帶劍者」目為「邦之五蠹」之一)無國界醫生、紅十字會(紅新月會/紅水晶會)等均其中佼佼者。不過本書《告別施捨》卻論證,無私的人道主義對整體人類的福祉而言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是一個災難。書名《告別施捨》正是希望「撥亂反正」,讓市場機制(包括但不僅僅指經濟市場)發揮力量,使人類獲得最佳的「幸福均衡」。

  派錢?咁「勾」架你!宜家唔興架啦!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衣裳行施看欲盡 針線猶存未忍開
告別施捨     撰稿人 掌門 Nov 09
A Farewell To Alms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orld
Gregory Clark

(甲) 馬爾薩斯陷阱
1.邊際報酬遞減定律 —– 在其他生產要素固定的情況下,增加某一種生產要素的供給會導致總產量增加,但邊際產量會遞減。***

2.在工業革命(AD1800)之前,土地是首要生產要素,其供給基本上是固定的。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勞動人口的增加,每個工人的產出將會下降。
在市場經濟中,邊際產量等於工人工資。**** 因此,隨著勞動人口的增加,工資將會下降。
最終,隨著人口增長,人均物質收入將會下降。

3. 馬爾薩斯模型的前設*****
A 每個社會的出生率是特定的,由其生育習慣決定***,但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例子:歷史上東亞與西歐出生率相近但生育習慣迥異。東亞早婚而殺(女)嬰;西歐晚婚而不殺嬰。
B 每個社會的死亡率會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C 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會隨著人口增長而下降。

4.在馬爾薩斯模型中,出生率的上升總會帶來實際收入的下降。相反,任何限制出生率的因素都會導致實際收入上升。
只要出生率維持在較高水平,實際收入的下降使得預期壽命變短(即較高死亡率)。由於人類貪利怕死,通過限制出生人口,可以提高物質生活水平和預期壽命。
事實上,所有社會都不自覺地實施某種節育措施。所以,那怕是歷史上最貧困的社會,其物質生活水平仍明顯高於基本生存線。****

5. 結論:
A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社會人口總數與實際收入都呈現穩定,是為均衡。
B在技術改進的情況下,實際收入上升導致人口快速增長,人口增長到了某個限度,便會反過來壓抑實際收入,從而形成新的均衡。
在新的均衡情況下,總人口增加了,但實際收入變化不大。
換句話說,技術進步帶來的短期收入增加不可避免地被人口增長所抵銷。*****
{朝日按:另一結論,任何環保節能措施皆不能拯救〔甚至僅僅是稍稍拖延〕人類滅亡的命運,因為任何節能行動改善環境的效果均會被〔在更好的環境中更快速地〕人口增長及「當今頭號普世價值」──人道主義兩者所抵銷。}

6.同理,死亡率的上升總會帶來實際收入的增長。相反,任何削弱死亡率的因素都會導致實際收入下降。
所以,賢明政治、國際和平、良好風俗總會導致實際收入下降;而劣政、戰爭、壞俗則導致實際收入上升。***** 此點非常違反直覺!
例子:a中國較穩定的帝國政治、較少的戰亂、較衛生的風俗導致實際收入偏低;而西歐政治混亂、戰爭頻仍、風俗卑劣導致實際收入偏高。
b中古西歐較長的實際收入增長時期正是黑死病肆虐的年代。
c歷史上的盛世(如清之康乾,英之伊維。)只體現為總國力與上層建築的充盈,基層人民生活並無實質改善。
{朝日按:嗚呼!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過既然百姓興亦苦來亡亦苦,但上層建築則興樂而亡苦,興的「社會總體效益」仍是比亡要高,盛世還是有可歌之處。}

(乙)經濟史印証
7. AD1800年世界人均福利並不比十萬年前高。*****死未?
當時世界人口的預期壽命為30歲,比采獵社會的35歲為短。真正死未!
采獵社會非常平等,成員間物質生活水平幾乎沒有差異。但在農業社會中,收入不均現象非常普遍,富有階層收入不斷上升,但是平均收入維持不變。
例子:歷史上中國農民一貫赤貧,但明清皇室遠富於秦漢。
{朝日按:韓非子曰,上古所謂「禪讓佳話」的真相,其實是因為做天子生活異常清苦,工作量又大,是故堯一直做到九十幾歲,期間幾次想找許由等人接班卻慘「食檸檬」,最後不惜以兩個靚女作利誘才找到舜肯「捱義氣」接棒天子之位。}

8.工業革命迄今,先進國(人均)實際收入上升12倍,然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國家實際收入反低於石器時代!是為大分流現象。***真乃愈窮愈見鬼,愈富愈見神!
超窮國越來越見鬼非因富國剝削,而是衛生醫療改善促成人口激增有以致之。
所以奴隸販子使非洲人均收入上升而無國界醫生使之下降!悲夫!

9. AD1250-1800間英國最富有階層子女存活率為最貧困階層的2倍。推動人口由社會上層向下層流動,將上層社會的素質擴散到基層*****,是為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社會條件。
反觀中國和日本,富人與窮人生育率無大差異,人口結構穩定,沒有下移跡象,基層素質無從提升,局限了社會革新的潛力。

10.當今之世,技術與資本易於傳播流通。然而,促使人們合作生產的社會素質不易被複製。究其原因,在於各個社會均有其悠久的歷史(包袱)。
現代生產線作業流程緊密,產品往往經過多人之手,任何一人均可毀之壞之。要保証生產順利,工人必須維持低誤失率。因此,勤奮、守紀律、責任心等素質實為社會成功的絛件。
例子:二戰後日德兩國高速重建,有其勝因。
{朝日按:唔服!「勤奮、守紀律、責任心等素質」皆為我泱泱中華之優秀美德,何以我天朝要苦等至今朝方能「大國崛起」!}

11.恩格爾定律:一個家庭愈貧窮,她花在食品上的支出份額就愈大。*****
如果一個社會的支出80%花在食品之上,那麼就需要80%人口從事農業。所以社會愈窮則愈多人務農,愈多人務農則愈窮,這就是「農業大國」的祕密!
{朝日按:唔怪得列支敦士登咁鬼發!人又少,又唔耕田!梵蒂岡仲發,連嘢都唔多使做。由是觀之,愛國者,則勸民務農;愛民者,當導民經商〔或炒樓/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