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周日聚會,高朋滿座,貴客盈室,蓬蓽生輝,盛況空前……唯望我會繼續高舉(偽)學術的大纛,在偉大舵手鄧氏平民會員的帶領下,堅持多快好省地建設(扮)好學風氣的總路線。
回說正題,話說上回《鱈魚戰爭.上》刊出良久,未見下文。朝日懶惰成性,人所共知,可昭日月。加之上月遊於吐蕃,是以懶惰之理由更為充分。一直延至今天,為答謝周日各位大佬如此畀面,決定「用力」完成下集大結局。
事隔多時,若各位已忘了上集,可到本會網頁先重溫一下上集,多謝支持!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上回講到,第二次鱈魚戰爭,英冰兩派劍拔弩張,如箭在弦之際,忽地殺出一個北約來,在盟主好歹說盡之後,冰島由於較為「爛命」,是以在談判桌上佔盡優勢,最後以冰島「容許」英國在其「50浬」捕魚區範圍捕魚若干作結。英國兩番受辱,意氣難平,遂有第三次鱈魚戰爭之發生。
正氣長存──第三次鱈魚戰爭
在接下來的1974年,雙方表面上沒有甚麼,但挨了兩記悶棍的英國,就不斷地在「50浬」範圍內外瘋狂捕撈鱈魚,以洩心頭之忿。是年,冰島鱈魚捕獲量大幅下降。1975年冰島宣佈將禁漁區擴大至200浬,10月15日生效。
限期一到,冰島海岸防衛隊立即出動,驅逐當時尚在「200浬」範圍內作業的西德及英國漁船。西德乃亡國之餘,當然極度害怕使用武力。不過堂堂大英帝國,又豈容三度受辱,這次誓要爭回面子,「皇家海軍聽令,即時出動,為本國漁船護航!」
那邊廂,冰島戰士亦一樣無畏無懼,照樣不斷在英國戰艦的夾縫中趕漁船,割漁網。混亂之間,英國戰艦向冰島雷神號Þór開火,雷神號還擊,卻誤中英國巡洋艦「附近」隸屬於英國漁農食品大臣的運油補給船寶瓶星號Star Aquarius。及後雷神號又於冰島海域與英國巡防艦仙女號Andromeda發生碰撞。此為三次「鱈魚戰爭」以來兩國武裝力量首度正面「碰撞」交鋒。英國防衛大臣見機不可失,即時指責是次碰撞為冰島方面的「蓄意攻擊」,企圖搶先佔據輿論道德高地。
1976年2月19日,英國宣佈與冰島斷交。此後幾個月內,衝突仍然持續。在此期間,北約及歐共體不斷斡旋。就朝日陰謀論之,北約方面一如上回,看扁英國不會貿然抓破臉皮,反倒是對冰島的「頭有一個,命有一條」有所忌憚;而歐共體,其實不就是德法二國,兩國與英國百年恩怨,正好藉機壓一壓英國人的氣燄。因此,北約和歐共體名為調停,其實暗中都是偏袒冰島的。就這樣搞了幾個月,英國這次拒不讓步。豈料歐共體玩得更盡,竟然在1976年7月公開宣佈把歐洲各國的「專屬經濟區」限定在「200浬」範圍。一時間「200浬」成為全歐共識,英國冷不防被反將一軍,知道大勢己去。英國人畢竟老奸巨滑之餘,亦知所進退,於是終於在9月1日與冰島簽訂條約,承認冰島「200浬專屬經濟區」。
至此,三次鱈魚戰爭圓滿結束。當然,這「圓滿」僅僅是對冰島而言。
明日之後──後記
冰島與英國數度交鋒,皆以稍戰即屈人之兵,折衝於樽俎之間作結,三戰三捷,大獲全勝,非常有型。這場戰爭的直接結果顯然易見,就是冰島取得其主張的12浬領海範圍Territorial waters和200浬作業權,繼續捕她的鱈魚,捕著捕著,現在已榮登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行榜的第一位,從此幸福快地生活下去,直到最近不務正業,學人炒「I kill you later」,結果欠下一屁股債,開了發達國家「破產」的先河。英國方面,漁業受到重大打擊,北方漁業重鎮Grimsby、Hull及Fleetwood等漁業大幅萎縮,從此摺埋。以後想食炸魚薯條,唯有去冰島買魚了!
我疆我里,南東其畝──領海與專屬經濟區
不過這三場小戰爭的影響,並不僅限於對冰島和英國兩國。它對兩個重要的國際政治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是領海權概念。人類自古以來都是生活在陸上的,或者至少應該說,人類的政權自古以來都是建立在陸上的。因此,我們對「領土」概念比較敏感,對「領海」概念卻比較含糊,直到……
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列強認識到海洋是一切財富的來源,於是對海權概念的理論出現了。原來一個政權除了可以擁有一片土地以外,也可以「擁有」一片海洋。那麼「領海」究竟應該有多大?荷蘭國際法鼻祖虎哥.格魯修斯Hugo Grotius提出了一個非常有SENSE的界線,就是以岸上炮擊的射程為限,非常實用主義。由於當時的炮彈射程約為三浬,故此一些(岸上有很多炮的)國家便將離岸三浬定為自己的「領海」了。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炮彈射程當然是越來越遠,二戰後,不少國家已(趁世界重新洗牌之機)將領海擴大至12浬。不過國際上對領海實際應該有多大,還是沒有共識。
「鱈魚戰爭」是劃定領海範圍的重要里程碑。因為冰島提出的12浬領海範圍,經過第一次鱈魚戰爭,成為歐洲共識,後來更被寫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UNCLOS),迄今簽署國已超過150個(包括美國在內的26國已簽署但未獲國內批准),未簽署者多為內陸國,如梵蒂岡、摩爾多瓦、哈薩克等。
至於冰島在第三次鱈魚戰爭中提出的200浬捕魚區,則被歐共體在1976年定義為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為歐共體及後來的歐盟各成員國所接受,並被寫入上述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此部分的簽署國更超過160個。
小小冰島,為生存而作出的一聲怒吼,竟然重新塑造了整個海洋,讓全世界都跟隨了她的遊戲規則。壯哉冰島!不屈而戰人之兵;善哉冰島!不戰而屈人之兵。
國之大事,唯祀非戎──國際戰爭的新形態
朝日在上面多次提到西洋「兵聖」克勞塞維茨。他提出的「徹底摧毁」、「終極會戰」、「完全戰爭」,讓許多人(特別是軍人,因為他們一般唔識字兼特別無腦)誤會他是「暴力教主」。其實他還有另一句關於「戰爭」本質的論述──「戰爭是政治的外延!」
從理性角度思考「戰爭」只是亦只能是一種工具,一種達成政治目的的工具,和「外交」、「經濟」、「行政」(甚至「司法」)等等一樣,本身並沒有任何超然獨立的地位。只不過由於「戰爭」此種人類最激烈的集體行為,其本身所具備的非理性特質(「群眾」本質上就是非理性的,更何況是「激烈的群眾」?),往往讓他脫離了政治的控制,不斷膨漲,最終吞噬一切,這就是「完全戰爭」。
經歷了兩次大戰,加上議會政治也玩了好一段日子了。整個人類,或至少是所謂的民主國家都變得比以前理性了。冰島發動的「鱈魚戰爭」,可以說是對現代「理性戰爭」的最佳演示。「戰爭」完完全全只是達成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冰島一直保持高度理性,每一步都拿揑得當,輕重得宜。到最後,問題還是回歸政治解決。
冰島以「鱈魚戰爭」向全世界重新詮釋在新時代「戰爭」的定義。這場戰爭正式宣告,「武」不可能是與「文」對應的一個概念,而僅能是與「財」、「法」等一樣從屬於「文」之下的一個部門而已。戰爭,在可見的將來,也不可能再脫離政治的羈絆,為禍人類,造福地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