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本讀書會自創會以來,讀書風氣可謂每況愈下。雖然屢有如許博士等學者、Cyril等才俊加入,已大幅拉高本會之學術風氣,唯由於基本因素實在太差,不論多少的利好消息亦實難挽狂瀾於既倒也!
本會會長早前向朝日暗示,九月份演說人數「嚴重」不足,演說活動負責人亦向朝日發出照會,必須「講嘢」!為了掩飾其實是「湊數」此一事實,朝日決定今期暫時擱下長壽演說「哲學小故事系列」(03年至今尚在不定期連載之中),演說一個獨立單元故事──「鱈魚戰爭」。
「鱈魚戰爭」,指的是英國和冰島兩國在1958-1974年之間發生的三場「戰爭」,由於戰爭由鱈魚捕漁權而起,故名。
這幾場戰爭,雖然規模不大,但對現代民主國家理解「戰爭」,以及確立海權領域觀念均有重大影響。
九月大片──「鱈魚戰爭」:蕞爾小島不畏強權,以其大智大勇,力爭自己的合理生存權利,與(過氣但仍有三斤釘的)日不落帝國抗爭,最後贏得國際「正義」之士尊重和支持的感人故事。九月六日,尖沙嘴君怡閣隆重公演,這裏為各位率先送上預告片。
(死嘞!無得縮沙頹廢講返哲學小故事添,「真係」要睇書同做嘢啦今次!)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鱈魚戰爭──「現代」戰爭型態及海權領域的確立
By 朝日
楔子
神說:「人單獨不好!」(創2:18)為了追隨神意,早於人類尚未成為人類之前,已群而居之。群居之下,按馬爾薩斯定律,必然「人生人海」,越來越大群,加之以各種「收購合併」,最後終於變成「人群」的最大單位──「國家」了!國家定義有很多,這裏採取的是(假)歷史學家、(偽)人類學家朝日的定義,即受「一個在其之上並無更高權力機構可以在法理上制約之權力機構及其所統轄的人類群體(暨各種資源)。」很長!不明白也不要緊,這是社會科學界所謂「定義」的常態,不明白不影響我們繼續講我們的故事。
人與人之間會有爭執,由人組成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當然也會有衝突。國與國之間,初而口角,繼而動武,這就是戰爭了!國家的規模越來越大,戰爭的規模也越來越來大。按(堅)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之說,「戰爭」的本質,就是一經引發,就會趨向無限,令兩國皆會傾全國之力投放其中,基於博奕原則,兩國亦會盡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全力投放戰場(以期以己之全力撼敵之半力,有著數!)。然而,基於在戰爭過程中的各種「摩擦」,諸如行政阻礙、思維惰性、資訊滯後,以至戰場外和戰場內這種那種的未知數,「天地同壽」的「完全戰爭」正如所有社會科學中的「模型」一般,只存在於幻想之中。是以人類在神話時代後,已經沒有轟轟烈烈地打過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戰了!
轉變的契機出現在十八世紀末,民族主義的誕生與蓬勃令戰爭「趨近無限」,人們終於模糊地看到「完全戰爭」的輪廓了!拿破崙戰爭是一個開始,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個典範。一戰之後,由於各國均受重創,理性主義一度抬頭,樂觀和平主義也一度非常流行。不少人相信,經歷過一次大戰,由於大家都己經變得理性,以後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透過協商折衝解決,戰爭機器永遠不會再被啟動。(此思潮也一度流行於拿破崙戰爭後的歐洲!)結果……一如所有連續劇發展,二次大戰(毫不)意外地發生了。相距還不到三十年,人類喪失記憶與回復「元氣」的速度同樣驚人。按照克氏規律,由於「時代進步」,二戰理所當然地比一戰更加「理想化」了!連英國著名(真係)戰略學家、(勁料)戰爭史家李德.哈特也不禁問道:「Why don’t we learn from history?」
二戰之後,由於國際形勢改變,加上「互相確保摧毀」的保證/陰影,大家似乎真的learned from history,理性了很多,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爆發,將必會是一場「終極之戰」。強國之間都極力避免擦槍走火,真的要開打,也會選擇以「代理戰爭proxy war」形式,以保留外交迴旋的餘地。在共產陣營內部,由老大哥說了算,自然不會出現收拾不了的局面;至於所謂的民主國家之間,由於議會政治還未至於太民粹主義,是以也較為理性,不會輕啟戰端。按照(真)演說家掌門引述某一位(朝日)不知名的歷史學家說,二戰後民主國家之間只發生過一次正式的戰爭──鱈魚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