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對歷史學界稍有關注的朋友都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二十世紀中後期,東西冷戰,鐵幕阻隔,「東方主義」大盛,其時歐美史學界湧現了一批「漢學家」,他們以「另一個角度」對中國歷史與文化作出「全新的」、有別於傳統(尤其是歐美史觀)的解釋,在西方史學界掀起了一陣熱潮。
這一批「漢學家」的成份,以朝日度之,主要分成兩大類:一是擁有社會科學(諸如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背景,然後再讀幾部四書廿四史,這就足以在其鬼佬同行面前充內行了──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e great philosopher Mencius said:”A trail through the mountains, if used, becomes a path in a short time, but, if unused, becomes blocked by grass in an equally short time.”;第二類則為華裔,通常在大中華地區接受初中等教育,然後負笈歐美。須知當年的高中學生與今日之高中學生不可同日而語,他們既然高中畢業,必已飽讀詩書,中華文化底蘊與今日之中文系研究生不相伯仲。他們到了外國後,受到洋文化衝擊,對中華文化或愛之益深,或恨之尤切,加以先天原因(正如華人到外地必從事餐飲業),自然以研究中國史為主,於是乃成「漢學家」之一員。上述兩種「漢學家」,共通點就是他們都懂得中文史源史料,並以洋文寫中史!這也正正就是他們得以成為「漢學家」的原因了。
因為語言的阻隔,當時「漢學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將一些中文典籍或一些中國傳統史觀的普遍共識(或稱老生常談),以「社會科學式外語」轉譯之,然後在外文學界發表,一時西方學界,益感東方文化的神秘與博大精深(或落後與野蠻亦可)。間中也會反過來將一些外文典籍或者西方(尤其是對東方史的)傳統史觀的普遍共識(或稱Sunday-school truth)以「禮義廉恥式中文」轉譯之,並在華文學界發表(此種行徑以後一類「漢學家」為主),一時華文學界,驚異鬼佬/漢學家見解精闢之同時,亦不無讚嘆其實此等見解,俱我泱泱中華古已有之,遂起《黍離》之哀,生「禮失求諸野」之嘆……
時而世易,隨著大國崛起,「漢學家」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國學家」、「國學大師」,以至「國學宗師/泰斗」。這一批新的「國學家」在神州大地上非常紅火,但卻似乎遲遲未有燒到國外之勢。朝日本來對此相當費解,直到聽了掌門與馮SIR的演說,原來西洋的「漢學家」們「死而不僵」,妄圖開歷史的倒車,時刻想著復辟他們的天堂,面對我泱泱中華「國學」崛起此不可逆轉之歷史洪流,仍妄想負隅頑抗,作困獸之鬥。
說真的,朝日認為,趙漢學家(本書作者)之言,皆吾等中小學之中史課文而已矣(至多加埋少少課外書嘞!)。實在難明,何以「咁都可以出一本(學術)書」。唯一解釋就是,他用英文寫,大獲好評,是以得以譯回中文,流通於華文世界。
以書論書,此書一如朝日之平生──委實無聊得可以!然而,經過掌門及馮SIR兩大「看(書)學家」/「擱(置)學家」的演繹,令人聽來,頓感別開生面,字字珠璣,精彩絕倫……(下刪一百萬字)有曰:「翻譯是一種再創作。」那麼,(由勁人)演說就更是一種高層次的「獨立創作」了!
結論:此書是否悶餅並不重要,其內容是否精彩也毫不相干,甚至到底有否內容亦完全無關痛癢,任何人只要手中拿著筆/咪,就鍾意寫/講乜都得架啦!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 趙鼎新 著
撰稿人 老馮 + 掌門 Aug 09
(甲)架構
1中國政治史的七項特徵:
a帝制政體延續力之強,非其他帝國所能及。(BC 221秦滅六國至AD 1911辛亥革命)
b較早形成科層制政府及完善的選拔官員體制。
c有着最為顯著的強國傳統,這個國家的名字是──「中國」。
(註:天朝思想與朝貢制度。)
d以文馭武*****,除非亂世,軍人對國策一般不具直接影響力。
例子:北宋狄青的故事。
e帝國領土的擴張除了主動軍事征服之外,還有在入侵異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同化過程中達成。
f超驗宗教未曾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政府則對宗教有很強的包容性。
g商人階級在政治舞台上一直沒有影響力。
(註:即便商業化及城市化水平極高的北宋時期亦然 960 – 1127。)
2 def 儒法(儒士法吏)國家
意指在西漢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以帝國儒學思想作為官方統治意識形態和合法性基礎,同時運用法家手段對國家進行實質性行政管理的國家模式。*****
此即「外儒內法」,乃極具中國特色的「講一套做一套」操作模式。
露骨例子:漢宣帝對太子的訓話。
邁克爾.曼(Mann)提出社會權力的四大來源──意識形態、軍事、政治和經濟。他認為帝國施行統治,必須從臣民取得強制性合作。*** 同質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在精英層面上普及,萬民同俗,是最佳和最穩定的統治形態。
比較例子:A君士坦丁大帝改宗基督教 Vs 漢武帝獨崇儒術。(注意:二者均為相當殘暴的君主,然而深受後世頌揚。)
B基封(基督教封建)國家 與 儒法國家 原是異曲同工。
3帝國儒學作為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一套現世性的道德規範,而不是一種超驗性的宗教。儒學不僅為國家提供管治的合法性基礎,同時調節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為社會關係提供一套倫理規則(ie五倫)。
例子: A康熙如何以身作則,落實「以孝治國」;
B 明清朝廷表彰「模範家族」與 樹立「貞節牌坊」的教化作用。
儒學中許多禮儀性行為(如祭祀──祖先崇拜)滿足了中國人的宗教需要,使超驗宗教在政治及民俗層面上影響力相對薄弱,這在世界史上相當罕見。***
由於不以神道立國,儒士政府面對宗教挑戰較有自信,因而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註:條件係唔好煽動農民造反。) 相應地,中國宗教亦從未敢凌駕於朝廷及儒學之上,一直避居山家,不似中古教宗以天下共主自居。
4政府與儒士群體緊密地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治天下。這種深厚關係使得菁英階層達致高度共識,其力量泉源是文化認同,而非種族特徵。***
儒士官員緊緊掌握意識形態與行政權力,導致軍事及經濟部門在國策制訂層面上邊緣化。***** 重文輕武及重農(實為重儒)輕商均為社會基本信念。
此種習性使得軍事部門易趨無效率及喪失人材,所以屢亡於外族;
例子:經濟極為富裕的北宋竟然連弱國西夏都搞唔掂。
也削弱了市場經濟及金融制度的法理基礎,導致工業革新與資本主義窒礙難行,東風終為西風所壓倒。
例子:A中國市集網絡極為發達,然而未能過渡至資本主義。
B雖然白銀不足引致經濟衰敗,崇禎朝議仍以祖宗法度否決發行紙鈔。
(乙)中心論點
5春秋戰國 BC770 – BC221史的解釋包括兩個總體性機制:
A封建制度導致諸侯國間頻密的局部性戰爭,引導軍事組織趨向高效率的行為模式,且令社會具有累積性發展方向。
突出事例:商鞅變法獎勵首級軍功,使秦國軍事體質大為強化,也改變了秦國的政治生態。
B社會結構由貴族封建邦國轉型為官僚政治國家。與之相應,道德及習俗亦同步變易。
6局部戰爭推動着中國社會關係的轉變,而社會轉變同時影響戰爭形態的轉變。漸漸地戰爭變得愈來愈具有摧毀性,攻城掠地,殺傷人丁成為戰略目標。
例子:最後的封建貴族宋襄公的悲劇──春秋儀式性戰爭與戰國摧毁性戰爭的本質差異。
BC638 宋、楚泓水之戰,宋敗襄公亡。
宋襄公拒絕先發制人,其理由是:「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子魚對宋襄公的辯駁反映時代變,道德心態亦變。子魚說:「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鼓儳可也。」
摧毀性戰爭的出現迫使各國進行內部體制改革,而國際平衡亦以「合縱連橫」形態的外交及軍事盟約為其精神面貌。
(丙)發展過程
7西周的封建制度及其衰落
周之封建制度,實質是武裝殖民。在戰略要地上營建軍事性和政治性城堡,在城堡周圍設定封疆,控制農莊,以農作生產支持城堡生活。所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圍七里(175家)之地就是普通的國了。
周室封建之後,自身實力必然被削弱。各軍事領導人( 原先有血緣關係的氏族群體 )被分封不同地點,其後裔各自發展實力。隨着不斷被淡化的血緣關係,和日益嚴重的利益衝突,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必然加深,終於演變成決裂亂戰的局勢。再加上周邊文明興起,蠶食分化,封建秩序瓦解,禮崩樂壞,周室衰亡。
8東周歷史的分期
第一階段霸主期 BC770至BC546年
實力強大的諸侯意圖操縱中央(周室),取得話事權,以謀取利益。諸侯對擴充領地的慾望並不強烈。這時期的戰爭以戰車為主,十分儀式化。
例子 (1)退避三舍
(2) 齊伐魯得勝,魯遣使備酒食賞齊師。齊孝公問:「魯國恐乎?」使答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公曰:「室如懸磬,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使者應曰:「恃二先君之所職業。世世子孫無相害也。」齊師退。
第二階段轉型期 BC546至BC419年
效率導向型社會漸漸成型,戰爭的形態也隨之改變,徒(步)兵和騎兵漸漸取代戰車,以增加效率和靈活性,提高爭勝把握。累積性發展使法家的治國方針和科層選拔精英制度漸成主流,各國競相效法,藉此提高軍事組織力和戰鬥力。強大的組織力同時提高了產能,增強國力。謀士與武士冒起,並游走各地,找尋機會,一展所長(增加社會階級的流動)。各諸侯國的文化漸趨同質性,為大統一提供基礎。
例:(1) BC541晉軍在山地對抗狄人,晉軍統帥當機立斷,棄戰車而將車上甲兵改編徒(步)兵,取得勝利。
(2) BC514 魏獻子執政,「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
廢封地以置縣,縣設大夫。縣大夫有疑難請示中央。
(3) BC536 鄭子產鑄刑書。
第三階段全民戰爭BC419至BC221年
改革後的諸侯國對土地需求的慾望增加。強大的組織能力,令戰爭的規模擴大,成為參與人數龐大,戰爭時間既長且具毀滅性的全民戰爭。
例:(1) BC342馬陵之戰。十萬魏軍大部分被齊師殺死或被俘。(龐涓與孫臏)
(2) BC260長平之戰。秦坑殺四十萬趙卒。
9儒法國家的形成
秦純任法家的治國體制無法協調社會矛盾。高壓且缺乏彈性的制度催生民變,導致覆亡。
西漢汲取了秦治國體制的失敗經驗。先行封建,以防衛安定初建的政權;同時推行道家治國之術,休養生息。武帝之後,獨尊儒學,以儒學為科層制度官員選拔的基礎,統一意識形態。並在行政上採納法家的制度,形成儒法國家。
10儒學在社會上的作用
儒學結合科層選拔制度,為社會階層提供流動性;同時抽取精英,集中在中央集權官僚架構之下,減低社會的不安。儒學同時成為全民的意識形態,上至精英階層,下至鄉間野地,在同一法則下生活,統治變得容易。儒法國家的行政權集中在文官的儒學者身上,軍權被邊緣化,對穩定政局,起了重要的用。
這個紮根在民的儒法體制,表現出超乎想象的彈性和活力,駕馭了中國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