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經過多日(周/月)的拖延,朝日終於將掌門的投稿發放了!
關羽這個人,真的很不平凡、很神奇。最神奇的是他生前的遭遇其實非常平凡,但死後的經歷卻非常神奇。說真的,他生前真的沒有幹過甚麼大事(死後當然也幹不了甚麼大事),但卻無端被捧,由侯到王,由臣到君,由凡到聖,由人到神!
死了的關羽當然不能再幹甚麼去提升自己的地位,「做嘢」的都是活著的人!毛主席說:「xxx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其中「xxx」可以代入任何人、事或物;「無產階級」四字則可有可無)道盡中國數千年社會結構真相。在中國,「社會」與「政治」是同義詞!
我們經常(聽)說,誰都沒有做錯;錯,是社會的錯!同樣道理,關羽(像很多著名的藝術家一樣)死後無啦啦發達,也沒有特別「做對」;對,都是社會的對!他的某個形像剪影非常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非常對統治者的胃口!皇帝說:「發達吧!」關羽就發達了!皇帝看了認為好,事就這樣成了!
「創世」和「造神」,都是一樣的神話結構!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功蓋三分國 山河夢始終
帝君的生命史 撰稿人 掌門 Apr 09
從關羽到關帝—–顏清洋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關廟聯)
(甲) 凡人篇
1刺顏良:關公成名作,三國志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注意「刺」字,公的重兵器應非大刀。至於文醜,乃徐晃所殺。
2「漢壽 亭侯」(而非 漢 壽亭侯)之辨:漢壽,地名;亭侯,爵位。民間不辨,致南宋曾出土四顆「壽亭侯」印。 明初,甚至朝廷也弄出笑話,後為考據家撰文辨正。
「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過五關。」(與旗王見於上海某佛堂)
3封金掛印有D譜,過關斬將無其事:志「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去曹歸劉,千里護嫂,公是貨真價實的義氣仔女。
曹操極賞識公,並未派兵追截,過五關斬六將不是史實。
4刮骨療毒確有型,單刀赴會冇乜料:志魯肅傳「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赴會不過陣前對話,單刀應是配刀。
元曲名家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將此故事吹得極大。
5生平功業:獨鎮荊州,東吳顧忌;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威震華夏。可恨(呂蒙陸遜)白衣渡江,心腹(麋芳傅士仁)變節;光輝一瞬,敗亡麥城。
公首級傳至都城,曹操葬以諸侯之禮,數日,操亦死。
6刀馬形貌:在正史裡,除了長髯外概無描述。公之招牌形貌(紅臉長髯鳳眼蠶眉赤兔青龍)元明之際才在雜劇說書中逐漸定型,經清局部修改,流傳迄今。赤兔乃呂布名馬,並未轉屬於公;青龍偃月則由單刀會附會出來。
7時人評價:魏方優評,吳方劣評。
陳壽三國誌「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為千載定評,形塑了六朝隋唐北宋文士對公的輕視觀感。*****
公曾唔順超馬超,又發爛渣恥與黃忠並列,相當小器。至於為陸遜(SoChun式)擦鞋書信迷惑,被古惑仔呂蒙陰到,確實冇乜腦。陳壽之言,並非無據。
至明清興起崇拜熱潮,文士界將公吹捧成忠義完人,連劣點(如罵權拒婚)亦一概詮釋為優點。***
將軍稟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
(唐 郎士元 關羽祠送別詩首四句)
(乙) 英雄篇
8南北朝武風盛行,武將作興陣前單挑,公以萬人敵見崇於業界。時人稱頌勇武,每以關張相譬。
註:志張飛傳「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
9入唐天下承平,鬥將風氣消失,公之江湖地位直線下降。唐建武廟,祀姜太公,與孔子文廟相對應。公在數十名配祀武將中勉強佔得一席,旋因不光彩的敗亡紀錄,一度被踢出局,可見公之英雄形象大為褪色。
很難想像到了清朝,武廟即指關廟。***
10隋唐士大夫鮮有頌公者,公之名不見於唐詩。偶有,亦止先主及諸葛之附庸角色。唐詩中僅有一首正面頌公,然而只是一首關廟送別詩。
北宋文人對公同樣冷淡。遲至北宋睌期才出現第一首專題歌詠公的詩:
張商英 題關公像
「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
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
11反倒是宋代禪師在白話說法中屢有提及公名,証明其故事當時已普為人知。
佛眼禪師:我這裡七事隨身,手中是關羽刀八十斤。
明禪僧變本加厲,隨俗狂BUY,德清禪師<漢壽亭侯贊>:凜凜若生,明明若在,耿耿孤忠,堂堂氣概,面上精神,胸中磊塊,處處逢人愛現身,多應未了英雄債。
12清末俄國探險家在西夏古城遺址出土一幅雕版關公畫像,上題「義勇武安王」。圖中公之形貌相當現代主義,有捧印關平提刀周倉侍立左右。可見宋代公於民間聲價大幅漲升。
13南宋朱熹力主以蜀漢為正統*****,斥曹孫為漢賊,史學範式自此轉向,公亦轉運。金元文士題詠頗為一致,憐蜀漢,悼先主,頌諸葛,嚴詞咒罵曹操***,而公則浮沉其間。然而千年牛市行情,刻正蓄勢待發。
元 李俊民 關將軍廟
「鼎足相吞勢未分,誰能傾蓋得將軍,曹吳不是中原手,天下英雄有使君。」
14宋明理學與宋元雜劇說書一上一下,為關公崇拜奠下意識形態與歷史劇場兩方面的基礎。***** 對一人一姓的忠肝義膽被推許至聖人級別至高道德水準。
明<關帝紀>:「先師,仁之極也;帝,義之極也。相輔而行,與天地並。」定調直攀孔子,比肩成文武二聖。*****
「五夜何人能秉燭,九州無處不焚香。」(傳說明神宗賜題北京正陽門關公廟聯)
(丙) 神靈篇
15公之神格起於民間。DEF歷史人物死後有「靈異」者,民眾香火膜拜,即成神明。*** 六朝時期民間流行崇拜伍子胥、項羽、劉章、蔣子文,公未上位。唐拜城隍,宋元扶箕,媽祖(天后)林默娘北宋人,死後即成沿海顯神。
16公唐初成神,然位格不高,朝廷不加青眼。
宋備受外族侵凌,公應運而出,成為護國佑民的武神。
南北宋之交是關公神格提升的轉角市***,在朝廷北宋徽宗多次追加爵諡;在民間各地紛紛出土壽亭侯印;金人南侵,又傳出顯靈示警神話。
北宋時華北為金人所據,奇怪的是金人重公,遠超宋人。
至南宋關廟才漸次普及,但與明清盛況落差相當巨大。
明清才是公神運興隆時代,與天后及文昌帝君鼎足三分普世香火。
清頤和園內只供奉觀音關帝文昌三尊民間神祇。
17公既於民間抬頭,各大堂口自然爭相招攬。唐佛教收公為護法伽藍神(天台宗初祖智顗大師玉泉寺建寺神話玉泉寺神話***);宋道教收公為雷法神將(清微派雷法馬趙溫關四帥大法);元密教收公為監壇神(大都游皇城慶典)。明儒則力排異端,捧公為武聖。
18元朝開始出現關公專書,編輯史實傳說靈異事跡。最早的專書是胡琦「關王事蹟」,成書於元武宗時期AD1308。明清專書大量湧現熱賣。
19明清二代關公崇拜隨軍旅遠傳邊外異域,朝鮮蒙古新疆西藏越南琉球均有廟宇,國產神靈世界覆蓋率以公居首。
「千載丹心扶大義,兩間正氣護皇圖。」(清圓明園關帝廟聯)
(丁) 帝君篇
20元文宗加封公「顯靈」二字,全銜「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共九字。
註:但相比媽祖「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12字似乎稍覺失色。
明萬曆(非正式)敕封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明末民間開始稱呼「關聖帝君」。*****明熹宗將公納入朝廷祭祀名單。清順治改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為朝廷對民間稱謂的確認。
21但真正將公推上頂峰的是雍正,京師白馬關帝廟修葺完成,御書「忠貫天人」匾額,又題廟聯「浩氣丹心,萬古忠誠昭日月;佑民福國,千秋俎豆永山河。」再追封三代,賜嫡系子孫博士銜,令天下關廟神像必須正身端坐。
乾隆追加肉緊,竟令公文書避諱不准用「羽」字!又加封「靈佑」二字。再命天下關廟匾額去除「敕封」二字以示尊崇。
經歷代皇帝加封,至光緒封號長達22字,全朵「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清朝重用關公,乃是貫徹忠孝意識形態治國的基本策略***,關廟與貞節牌坊異物同趣,遍佈全國,亦理數之常也。
某知機台灣知府如此頌公「實為萬世委身事主之範。」真是深得要旨。
有趣的是媽祖因助施琅平台灣,康熙改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是為天后的誕生。(註:之前只是天妃。)至咸豐封號竟長達64字,簡直不忍卒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