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08 南北戰爭

諸位會員及友好:

  十九世紀中,在北美的大地上發生了一場非常慘烈的戰爭,史稱「南北戰爭」,或更有「中國特色」的「美國內戰」。

  朝日向來抗拒「美國內戰」這一個說法。加入任何組織,必然具有退出的權利。阿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本來就是由十三個主權獨立的「State」(英文「State」具有「國家」、「政權」的意思,譯為「州」明顯是一種對其位格的貶抑,甚具「中國特色」)協議組成,她只是一個「State」的聯合(United)。其實情況有點類似「社會契約論」中所有人交出部分權力,合成一個喚作「公權」的「彩池」,交由「國家」(正正就是「State」)去行使。根據這個理論,任何人也有權取回本來就屬於他的權力(即公權中的一小部分),當然這也意味著其他眾人所組成的公權,不再負有保護取回權力者的義務,取回權力者必須退出「社會」。然而,這時候退出者也不再在公權的管轄範圍之內,他已經回復一個「自然人」的身份,他與其他志同道合者(其他退出者)重新建立新的公權,重組新社會,原來的「國家」無權干涉。

  美國的立憲先賢,正是以這種「社會契約論」為基礎,作為建立新邦,反抗暴英的依據。他們最初在各「州」間斡旋之際,一再保證新的「國家」是一個「聯邦」,一再強調「州」權的獨立。(現在的美國憲法仍然保障所有人均有在罪行發生的州受審之權,也就是說,若朝日在馬里蘭州殺了人的話,若朝日沒有特別表示任何特別的意願,則只有馬里蘭州內的法院有權審朝日,其他州的法院,包括聯邦最高法院,也無權審理。)由此看來,美國的這個國家當是「社會契約論」的忠實信徒了!

  准入會唔准退會,實在非常「三合會」!有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意見不合退會另組新會都唔得,有冇霸道d呀?所以在道理上,朝日認同南軍的表述,這其實是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聯邦」與「邦聯」之間的戰爭。

  鄧氏在文中列出了三種(六種?)南北戰爭(其實稱為「州際戰爭」也許更為合適,因為交戰的兩方並不完全是南北對向的。)的起因。朝日對這個問題也有一個相當陰謀論的想法。

  在朝日曾作演說的「戰略論」中曾經提到,戰爭的發生乃源於一種長期悲觀,短期樂觀的心態。「州際戰爭」是由聯邦一方發動的一場侵略。然而,誠如鄧文所言:「當時全國鐵路基本上鋪設完成,南北社會差異正逐漸稀釋,奴隸制度己然死期不遠。*** 奴隸只要逃藏火車,三數天便可抵達北方,投身工廠,事實上部分莊園主為此已開始給付奴隸工資。內戰既無必要,原可避免。」林肯大可以蹻埋雙手,坐以待(對方)斃,何以要以傾國之力,打一場毁滅性的戰爭呢?

  朝日愚見以為,其實林肯真正的目的,是刻意地透過一場戰爭,徹底壓制南方的保守主義及州權主義。他以廢奴為藉口(他自己以前也蓄奴),以南方的「叛國」統合各工業州的力量,聯合打擊南方,志在借機摧毁「州權主義」,提升「聯邦」地位,建立「大美(帝)國」,這是符合當時整個世界的帝國主義浪潮的。美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國家,若不能建立一個強有利的集權政府,將落後於世界大勢。林肯看到了這一點,抓住國內的一個重要矛盾,並將其上升到意識形態的正邪之爭,以便掃清聯邦集權的重要障礙──南方的保守主義及地方主義。為此,他需要一場戰爭,而且這不能是一場點到即止的戰爭,這必需是一場全面戰爭,一場毁滅性的戰爭,他要摧毁南方的一切,包括她反抗的力量、精神和意志。故此,他先將南方推向絕路,將其「迫反」,再弔民伐罪,興「正義之師」,這樣才能將戰爭的規模提升到最高層次。

  美國的「國父」並不是華盛頓,而是林肯!華盛頓留下的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但林肯建立的卻是一個堅實的「美國」!他雖然陰謀詭計,但他對國家,對民族(若有的話)的熱愛比任何人都更深,他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朝日向認來最欣賞的,正是「理想崇高正義,手段奸狡邪惡」的人傑。在朝日看來,林肯的政治眼光與能力堪冠美國諸總統!可幸哉!美國人民非常純情,百多年來也沒有人把陰謀論套在林肯身上,時至今日,林肯在美國人的主流意識中仍是一位「聖人」;可憾哉!正當天下一統,正欲成就一番大功業之際,林肯遽然遭人行刺,以至其宏圖未能親手實現,(終於要在二戰後才能實現,足足晚了近八十年!)著實令人扼腕!(如此林肯是梟雄!)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虎擲龍拏不兩全 當年曾此賭乾坤
美國南北戰爭研究 — 李恭蔚 撰稿人 掌門 May 09

(甲) 背境
1 經濟及社會差異
內戰前夕,南北雙方的經濟矛盾極具張力。北方工業高速發展,資本富裕,技術先進,城市膨脹,社會躍動,民智激活。南方則專注務農,城市稀疏,社會靜態,民智保守。工業家勤儉創業,政治上自亦著著進取;莊園主則生活奢靡,貴族作風,不事變革,形勢落於人後。
南方棉花業由籌措資本,購置機械,乃至運輸銷售,均須依恃北方商人及資本家。由於農產品及(鐵路)運費的訂價權操於北人之手,遂使南方幾淪為北方殖民地,驅使南方走向了分離主義。***
尤有甚者,南方農業以經濟作物為骨幹,生活必需品多所仰賴北方供應,甚至糧食,竟亦北糧南調。
2 蓄奴及廢奴之爭
自從1793年軋棉機面世,南方農莊透過使用黑奴勞動力,大量生產上等纖維棉花。此時,世界市場需求棉花甚殷,最大買家正是前宗主國英國。
1860年棉花佔出口總值57%,南方蓄奴4百萬。(註:戰前全國工業總產值尚未超越農業總產值。)對南人而言,奴隸制度乃是社會及生活支柱,不可或缺。***
北人則在福音派***牧師倡導下,對奴隸制度深惡痛絕,毫不在意南方經濟受損,認為罪有應得。
對此壓力,南人只得加強團結,立法規定容許蓄奴,社會極禁忌談論廢奴。
南北雖然歧異重重,其他種種均可透過民主方式妥協調解。唯獨奴隸制度關乎(北方)大義(南方)存亡,無從折衷,終使內戰爆發,生靈塗炭(全國60萬人死亡)。

3 州權及國權之爭
由於北方社會成長極其快速,南方預料終有一天國家會為北方所制宰,於是逐漸醞釀一套州權大於聯邦權的理論,其意在於力求自保。***
南北還有一重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政治矛盾。斯時北方的工業製品在國際市場上正展足與歐洲(尤其是英國)競爭,北方政客於是極力主張保護主義關稅政策,此等政策自然招致對等的報復措施,而南方的出口農產品正好成為懲罰對象。****
南方農莊不甘成為北方工廠的犧牲品,亟思擴大州權,自求多福。北方則害怕南方一旦自主,會淪為大主顧英國的附庸,如此則國運堪虞。北方最不能接受的恰是南方在政治上獨立。*****
(注意:英國時值維多利亞盛世,日不沒落,GDP約佔世界半數,而美國只是個新興國家,國力未足與英國爭雄。)

(乙) 4事件簿
A 1852史鐸夫人 Stowe 出版「黑奴吁天錄」***Uncle Tom’s Cabin(湯姆叔叔的小屋) ,首年銷量30萬本。此書椎心泣血,感人至深,鼓動了北方如火如荼的廢奴運動。
B 1854通過堪薩斯 — 內布拉斯加法案 。法案規定兩屬地升格為州時,居民有權決定實行或禁止奴隸制度。南北雙方在屬地展開暴烈較勁,為內戰的近因。
註:按當時憲法,各州可自行立法規定蓄奴廢奴,北人其始無意改變南州憲政地位,故爭鬥集中於尚未建州的新開發(奪取)「屬地」。
C 1857史考特 Scott敗訴案。聯邦最高法院判決奴隸後裔黑人地位較低,無權成為任何州的市民,因此根本無告訴權。不義的判決火上加油,越發激起北人義憤。
D1859布朗叛亂。「意氣兼將身命酬」,暴民/大俠 布朗挑戰國法,以身殉義,預兆天下行將大亂。
E1861共和黨林肯當選總統。南卡羅萊納州立刻通過退出聯邦,各棉花州相繼步武,聚於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成立新國家—美國各州邦聯共和國***,制定臨時憲法,推選戴維斯為總統。
註:當時北方稱內戰為叛亂戰爭,南方則稱為州際戰爭。
F由桑特堡砲戰掀起戰幔,直至1864里奇門陷落,南軍統帥李Lee將軍向北軍統帥葛蘭特Grant將軍投降才結束內戰。

「陳陶十郡良家子,杜老酸吟意若何」5後遺
此戰南方子弟殉難(在役人口折損1/4),家產毀壞(GDP 35年後才能恢復),社會創深痛鉅,久未癒合。戰後北方在南州實行軍管***,改易州憲,廢止蓄奴。軍管人員貪污弄權,怨聲載道,南人憤恨之心,百年不息。戰後南方社會更形保守,3K黨***勢力膨脹;政治上則大力推動種族隔離政策***。黑人政經地位無大改進,南北對立亦未有根本變化,要到一百年後蒙哥馬利市牧師馬丁路德金殉道,方始黑白融和,國家大同。

(丙) 對戰爭的解釋
內戰結束,出現了三種對戰爭源起的不同解釋:

6北方的人權正義觀
「天地有正氣」,北人咸認內戰乃是自由與奴役之間的正邪決戰。*** 奴隸制度違反美國立國的民主自由政治原理。南方莊園主本身多行不義,復利用史考特判決,陰謀推行奴隸制度於全國。奸計不售,又結為叛亂團體,分裂國家。北方仁義之師,弔民伐罪,是為了解除人性枷鎖而捨身奮戰。(如此林肯是聖人。)

7南方的州權正義觀
南人則避談奴隸制度,將之軟化為家內事,而純粹從州權觀念解釋內戰。合眾國原由許多主權州所共組***,每州均擁有各自的主權。今北州操控聯邦政府,透過保護關稅剝削南州。南州於是訴諸憲法賦予的自主權,退出聯邦,另組政府。既為兩國,則北軍南進等同侵略。南方哀兵是為了保衛主權、自由及家園而捨身奮戰。戰爭與奴隸制度無關,廢奴不過是北人南侵的籍口。(如此林肯是壞人。)

8戰爭悲劇論
當時全國鐵路基本上鋪設完成,南北社會差異正逐漸稀釋,奴隸制度己然死期不遠。*** 奴隸只要逃藏火車,三數天便可抵達北方,投身工廠,事實上部分莊園主為此已開始給付奴隸工資。內戰既無必要,原可避免。
1861年並沒有重大事件足以引發戰爭,戰爭是由於雙方政界人士行為過當,激烈分子大力煽動所致。(如此林肯是罪人。)

9(民族主義版本)戰爭不可遏阻論
1890年代美國國力漸強,涉足爭霸國際舞台,民族主義思潮應運澎湃。國民著眼於凝聚內部,建設國家。遂有史家論證內戰乃是南北社會差異巨大,不能並存所致。南方行奴隸制,北方行工資制,此乃制度差異****,與人無涉。奴隸制容或有罪,奴隸主不見得盡為壞人;正如工資制誠較正義,而工廠主不見得盡為好人。內戰是制度與制度衝突所導致,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戰爭原是不可遏阻的。戰爭既然出於天意,不由人力,自然不可怪罪一人一方,換言之,南北雙方都沒有錯。*** 況且美國經此洗煉,因禍得福,變得更為團結,更為現代化及工業化。***內戰是一種洗禮,使美國脫胎換骨,煥發新貌。(如此林肯是施洗者。)

10經濟決定論
一戰之後,實用主義盛行,又出新說。史家點出南人其實並不真的介意州權的獨立性,只是利用法律地位來阻止北方施行多數統治,以保障南方的少數利益。***同理,北人也不見得對奴隸制度那麼深惡痛絕,只是共和黨政客利用國民正義心啟動戰爭,為工業集團謀取利益。***
內戰是兩大經濟利益集團相互衝突,兩個不同文明相互衝突的後果。(如此林肯是掮客。)

11(修正派觀點)敵對意識論
1930年代,正值兩戰之間,國民熱心於避免戰爭。於是又有史家認為南北經濟差異不足以造成那麼巨大的利益衝突,因為一個國家既需要工業,也需要農業,兩者本應相輔相成,不應該導致衝突戰爭。另外南北社會生活方式的差異亦未達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共和黨和林肯當時仍承認南州奴隸制度的合法性,爭論只在於可否在屬地推行。奴隸制度不合時宜,缺乏經濟效益,即使沒有內戰也會自行消失。
真正造成戰爭的,是南北民眾長期塑造的錯誤印象***,雙方意氣用事,敵意日深。加上缺乏明智的領導人,溫和派被壓制,激進派抬頭,終於萌生巨禍。(如此林肯是庸人。)

附件:Word版本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