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由於近來精神狀態較為散漫(此為朝日之常態),是以收到掌門投稿多時,以及收到Cyril投稿極多時,一直拖到今天才發出,甚感抱歉!
朝日作為一個無聊人士,經常收看電視各式綜藝資訊節目,如都X閒情、下午XX茶等,也看到不少「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以至「心理學權威」的「演出」。由於他們的出鏡總是與「命理學家」、「風水命理學家」,以至「命理學權威」的「演出」場面交替出現,再加以講的說話無論語氣、風格,甚至內容也是大同小異,所以朝日總是常常把他們的專業混淆!(唯一可能找到的分別大概是,個別命理學家的表述方式可能較為有趣!又,另一個也常讓朝日與上述兩者混淆的還有「證券分析員」,無怪乎近來他們多了另一個專業職稱──「金融安慰師」!)
這對「心理學」這個學門實在太不公平了!聽了掌門的演說,我才知道,過去朝日對心理學的認識與印象,原來──竟是如此的真確!不過,過去朝日只是在不認識的情況下碰巧「猜中」了真相,如今卻是在掌門的啟蒙下「得悉」了真相,這才是「真正的」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真相!
與命理學一樣,心理學流派極其龐雜!甚至連公認的「共祖」、「開山祖師爺」也沒有!據說大分裂的原因正是由於當年行為主義大盛,大有一統天下之勢。統一了心理學王國還不夠,竟意欲踩入其他社會學科的地盤,(據說是斯金納)大集精兵猛將,出兵「語言學」,竟喪師靚仔青年語言學者喬姆斯基一人手下。是役令喬氏名揚天下,同時也令心理學一門,(一如一般帝國崩潰的方式一般)分裂成無數小支派,從此不再定於一尊。
究竟甚麼是心理學呢?究竟朝日知不知道甚麼是心理學呢?朝日也不知道自己知不知道,但朝日很清楚知道,甚麼都不是心理學,看掌門說的吧──這才是心理學!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這才是心理學 —– 心理學哲學 撰稿人 掌門 Jan 09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K Stanovich
(甲) 定義
1早期心理學(佛洛伊德及其前)定義相當明確: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或意識)與行為關係的學問。其中「心理/意識」的存在及其涵意是不證自明的。
佛宗師的心理動力學(即精神分析法)***是結構嚴謹精緻的大一統理論,實為登峰造極的劃時代(老)作品。(註:現代只有少於10%的職業心理學家「聲稱」關注該理論。)
2及至行為主義面世,徹底將 心理 歸結為 行為*****,認為心理只是一種內隱的行為。人的所謂「內心」只是一組複合的條件反射叢結。***** 學風為之丕變,研究「心理」被視作方法學上的方向性錯誤。
(註:養狗或餵狗聞名的巴夫洛夫甚至嚴肅地拒絕別人稱他為心理學家。)
舉例:人並非因 恐懼 而 面青+心跳+…..,而是 恐懼 本身等同於 面青+心跳+…..。 或者說 面青+心跳+…..等諸種內臟活動 構成了 恐懼 此一感覺,因而定義了恐懼。只要消除了個人面青+心跳+…..等內部活動,他便消除了恐懼。
3行為主義退潮後,心理學百家爭鳴,惟對「心理/意識」究為何物始終無法達成共識。「用科學方法了解人類行為,是心理學各分支之間僅有的連貫。P.37」如此,當代心理學(竟然)只能定義為 人類行為科學。*******
然而,幾乎所有社會學科都自稱是有關人類行為的科學研究,所以心理學此一定義是軟弱無力的。或者說,心理學是無法 well-defined 的。
(註:某本經濟學經典著作的書名是「人的行為」。)
(乙) 科學方法
4科學是一套理解宇宙的思考、觀察方法及操作程序,內含三個核心特徵:
A系統化的實徵(即實證)主義;即理論要以事實檢驗。
B公開知識的產生;即檢驗可由任何人重作。
C對可解決問題的探研。即理論是可檢驗的,或者說是可證偽的。
反例:精神分析的潛意識理論可以解釋所有人類行為,掌門的股價波動原理可以解釋所有市場行為,兩者都是無法證偽的,因此都不是科學理論。
5控制實驗
(據許博士稱)科學不解答任何本質論問題(即世界為甚麼是這樣的?),只解答現象與現象間的關聯問題(即世界是如何變成這樣的?)所有科學理論都是有關因果(或關係)的論述。
控制實驗是標準的科學操作程序,藉由建立實驗組與對照組(控制組),科學家操弄他感興趣的變項,並把其他可能造成影響的變項加以控制,然後對兩組現象變化作出比較,進而將因果釐清。*****
(掌門:由於弄不清因果,決定將5與6兩節外判予許博士。)
歷史:a培根的雪中雞(傳說中的史上第一個控制實驗)
名案:b神算馬 漢斯 與 c癩皮病 實驗
6個案研究提示出因果假設,對心理學建立理論極有價值。但個案是孤立事件,不能證立該因果關係。***只有透過控制實驗,因果關係才能得到證立(或證偽)。
舉例:「食糖能治百病」此一假說曾經得到很多案例支持,但在控制實驗檢定下很快崩潰。大量sell得的通俗性假說下場相同,如「教徒有較多利他行為。」
(丙) 相關與因果
無相關故事:野狐禪
def兩事件頻密地相繼出現謂之相關。甲事件出現之後必然出現乙事件,則甲為乙因,乙為甲果。
7相關事件不等於具備因果關係。(舉例:兩事件同為另一事件的果,或為近似事件組的果,則兩事件呈現相關,但不具因果關係。)由於世事紛擾,因果難斷,要建立控制實驗分清所有因果在實務上相當困難(,是故科學家來世極易成為野狐。)。
例子:(高溫假設)即使將其他變項都加以控制,高氣溫與犯罪率之間依然呈現顯著相關。心理學家對此無法提出有力的解釋理論。
以下為若干判定因果時常遇的困難。
8安慰劑效應***
def無論治療是否真的有效,人們通常都傾向於報告它們有效,是為安慰劑效應。
曾有人這樣說:本世紀以前,醫學史不過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
為了分離藥劑效應與安慰劑效應,試驗新藥的時候,必須建立對照組(即給予一組同病患服用不含該藥的安慰劑)。在兩組病患都不知他們吃的是甚麼藥的情況下比較療效,才可得知該藥是否堅料。
據研究,與抗憂鬱藥百憂解Prozac相對應的安慰劑,其效應為該藥藥效的兩倍。甚至有人發現,安慰劑可令人上癮。
9選擇偏差
人們總是或多或少地選擇自己的居住環境,因此造成某些行為特徵與某些環境變數間呈現相關。**** 實驗時的採樣偏差便是一種選擇偏差。
舉例:研究資料表明,對各類成癮問題,接受過心理治療的病患治癒率低於未接受過的。原因在於尋求治療都是無法自療。
精彩例:透過分析出擊後返航的戰機機身上的彈孔分佈,(意識到存在著選擇偏差的) sense分析師得出應在沒有彈孔的部位加裝甲板的結論。***
10鮮活性效應
人們在作決策時,會在記憶中提取與當前情境有關的資訊作為依據。資訊的鮮活性於是嚴重地影響著決策行為。
舉例:在美國每周死於車禍的人數相當於一架大型客機墜毀時的死亡人數。由於媒體熱衷於報導後者,而畫面又比統計數據遠為鮮活,故此社會嚴重低估駕車的相對危險性。一位駕車者行駛20哩送別將乘機750哩的友人,祝願他一路平安,其實駕車者的死亡機率高出友人三倍以上。駕車10哩購買1張彩票,死於車禍的機率是中獎的16倍!死未!
11單一成因的誘惑
雖然人們通常承認原因的多樣性,但臨局決策時都傾向用單一的因果解釋任何事理。***
舉例:在有關美國貧富懸殊擴大的政治辯論中,論者每持單一成因觀念而相互攻伐。據經濟學研究,成因有四:a科技 b新移民 c全球化 及 d工會力量下降。
(丁) 偶然性
對機率的無知或誤解(尤其是 期望值 expected value)嚴重影響人們的決策及行動。人類有一種拒絕偶然性的傾向,對任何事情都意圖作出解釋。*****
例子:神仙過鐵橋
12紅藍燈測試
受試者面對任亮其一的紅藍兩燈,猜測何者將亮,此猜測重覆100次。受試者被正確地告知紅燈會亮70次而藍燈30次,但不被告知分佈模式為隨機。
由於a期望高勝率 及 b自信有能力捕捉分佈模式,受試者多傾向猜70紅30藍。
事實上,這樣做勝率只有58%,劣於猜100紅的70%。
股市應用例:長期而言股市上升,但仍有大量投資人放棄長線持有指數基金而大幅落敗。
13精算式預測 actuarial prediction 與 臨床式預測 clinical prediction
def精算式預測是指依據統計資料分析出來的對群體趨勢作出的預測。***
例子:壽險應用的 mortality table,預測不吸煙者壽命77.5歲而吸煙者64.3歲。
def臨床式預測是指依據個別案情對事態作出預測。***
例子:當樓十局,精神分析師對個別病患進行治療。
研究證實,精算式預測優於臨床式預測*****,就算先將精算結論告知臨床醫師亦然。
臨床式預測有效的觀點認為,臨床工作者的素養及經驗,足以使他們超越統計學所能提供的總體相關資訊。經過驗證,此觀點證明是錯誤的。
14以基本機率進行預測,而不把當前案件視為特例,預測反而會更為準確。
然而人性過於自信,認為自己獨具隻眼,臨局判識,優於平均數。這種自信,基於紅藍燈測試原理,反而使預測較不準確。
反諷的例子:據統計,85%的駕駛者認為自己的技術優於平均水平。
同理,(跌市前)100%的嬰兒股神認為自己的技術大幅優於平均水平。
結論:由於整體局勢的複雜程度經常超出人類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加上大量的偶發因素(即預測系統以外的因素),使得臨床預測反而劣於機率預測。
15 HIV試劑測試
在一個每1000人中有1人為HIV帶原者的社會中,以一種試劑進行測試。該試劑對帶原者的正判率為100%;但對非帶原者的誤判率為5%。
問題:在所有判定案例中,正判與誤判成何比例?(答案:正判率約為2%。)
由於所有試劑均有某個失誤率,而HIV帶原者在總人口中僅占很低比率,所以不應該實施強制測試。***
此事例暴露出對機率及基數的錯覺,受試者過分看重臨床證據而忽視基本比率。
心理學家稱這類問題為認知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