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0 神話的破滅

各位會員及友好:

  朝日向來不讀書、不看報,但日前無聊至極,隨手撿起一份報紙,卻看到一起有趣的新聞,想與各位分享一下。

  新聞內容就是納斯達克前主席馬多夫涉嫌經營「龐氏騙局」爆煲,大批投資者損失慘重云云。這個騙局最精彩的地方,並不在於其主事者德高望重,而在於它在運作過程之中,並沒有承諾「不合理」的高回報,也並非任何人「投資」都接受,沒有相當「份量」的也別想有份「加盟」(身份象徵),況且歷史悠久。驟眼看來,怎樣也嗅不出騙局的氣息來。

  若你懷疑一個人是「老千」,你當然可以用盡所有方法對他進行最詳細的調查,「起佢低」!但遺憾的是,無論那人「真係」真人君子,或「真係」老千,你的調查也必然會得出完全一樣的結果!

  很多人以為,做老千最重要是懂得說謊話,不過朝日卻認為,作為一個老千,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懂得「說真話」!

  謊言之所以一直沒有被戳破,是因為其融於事實之中。
  神話之所以一直流傳不滅,是因為其與歷史融成一體。

是以,同為「借題發揮」之作,「七實三虛」的《三國演義》的「流毒」,遠比「大話西遊」的《西遊記》要大得多。

  朝日的「神話學系列」半死不活已久,難得「屍變」,還請各位畀面捧場!
  
聲明:
朝日對經濟及財務學認識甚淺,對股市更是一無所知。本文為朝日流人類學學術論著,而人類學的其中一個(最主要及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雖然以事實作為研究材料及對象,但研究結果卻從來與事實並無任何關聯!(此正為「學術」之真義也!)本文並不構成對任何財務策略之明示或暗示,有關任何實質性或非實質性的經濟或財務問題,請向專業人士,如四叔等,或者更專業的人士,如德高望重的鄧氏(號掌門)、「真係」正人君子陳氏(字佐治)查詢。
至於朝日,好歹也算是一個假人類學家/假歷史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之言,尚且信一成都死,假人類學家/假歷史學家啦喎……咁大個人,你自己決定啦!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神話學之N+2
──神話的破滅

謊言之所以一直沒有被戳破,是因為其融於事實之中。
神話之所以一直流傳不滅,是因為其與歷史融成一體。

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NASDAQ)的前主席博納德.羅雲士.馬多夫(Bernard Lawrence Madoff)曾經被認為是證券界的英雄、小股民的保護者。他在93-95年任內,致力提高透明度,加強披露,打擊黑箱作業,揭破「老鼠倉」暗盤交易。在他所掌管的納斯達克,買賣雙方都可以透過電子交易系統(紐交所現在還在玩「傳紙仔」遊戲),即時知道各種市場資訊,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馬多夫因此贏得「現代華爾街先驅」之名。

退位之後,馬多夫回到自己自六十年代己開始經營的基金公司業務,繼續「為人民服務」。他經營各種基金,客路非常多元化,有如日本野村證券、瑞士聯合銀行(UBS)、法國巴黎銀行等的國際知名「大行」;有政府機構和社區組織,如康耐狄格州Fairfield市政府的退休基金、麻省的猶太社區公益組織、Yeshiva大學;有大老闆如Nine West、Kay Windsor公司的創辦人(個人投資額分別高達1.4億及4億美元),當然還包括很多中小投資者,其中不乏退休老人,他們都被馬多夫健康正面的形象、誠實可靠的信譽所吸引,將自己的大部分以至全部退休金交給馬多夫,安心享受退休後的陽光與海灘。近十幾年,馬多夫鑒於自己年事已高,精力開始減退,對新客戶也開始有所揀擇,並非來者不拒,一般只接受機構投資者、有政府或社區背景的基金或資金較雄厚的「成熟投資者」。他旗下掌控的基金總值已經超過五百億美元了。

馬多夫營運的基金作風穩健,不因追求短暫高息而盲目冒進,年回報率大概是10%-12%,算是不錯,但當然算不上很高,不過卻相當穩定,在過去的十多年,即使市場風高浪急,回報率也總能維持雙位數字,而且與其他共同基金與對沖基金相比,手續費極為低廉。有財務學家甚至評論:「投資在馬多夫的基金,和放在銀行存款,每年收十厘息,看不出有甚麼分別。」雖然基金的業務運作不很透明,但月結單等都很清晰明暸,也有註冊會計師行核數,最重要的是,基金運作效率相當高,客戶任何時間提出贖回要求,總能在三五天內現金到手。

正直的形象、可靠的信譽、穩健的回報、優良的效率,還有甚麼理由不把錢交給馬多夫呢?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一切都太美好,太「真實」了。法國興業銀行在2003年有意對瑞士Zurich Capital Markets進行策略性收購,得知對方有投資在馬多夫的業務,於是對馬多夫進行調查,但由於無法理解其穩定高回報從何而來,最終有關收購交易告吹。(朝日個人認為此說純為「事後孔明」之論,真正原因當然法興高層與馬多夫掌管納斯達克時種下的恩怨,加以馬多夫的回報也不特別豐厚,法興高管們當可輕易以各種理由說服董事會放棄收購Zurich Capital Markets,藉此免與馬多夫搭上關係。事實上,馬多夫當年「正義敢言」,亦確與行內不少大鱷結下心病。)

本來天下太平,相安無事。偏偏又遇上金融海嘯,各大中小戶一時陷入財困。馬多夫的基金雖是「優質資產」,但斷炊之時,亦只好「窮途賣駿馬」,贖回套現了。正當大家都從馬多夫處提錢之時,才驚奇的發現,原來馬多夫的公司竟然是一個騙局,一個運作了整整四十八年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查理斯.龐芝(Charles Ponzi)是一個意大利人,1903年移居美國。1919年,他設置了一間空殼公司,以三個月40%的回報率吸引資金,他將新投資者的錢當作舊投資者的利潤,七個月內吸引三萬投資者,一年後終於「爆煲」。自此這種金字塔式新錢償舊債的騙局遂被稱為「龐氏騙局」。算了,簡單一點好了,一句話,還不就是我們現在警訊節目也看得膩了的「種金案」!

原來馬多夫多年來穩定回報的秘密正在於此!好市之時他當然可以輕易實現雙位數回報,淡市之時他則造假賬目,將新客戶的資金應付舊客戶的贖回要求,而負責核數的會計師行原來只是一間辦公室僅有二百多呎的三人公司。由於他的「盈利率」並不如其他「種金案」般誇張,故此「爆煲」過程慢很多,加上他的確也有一定的業務能力和實質業績,所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是以這個種金局竟然一種就種了四十八年!要不是金融海嘯引發大規模的贖回潮,也許還可以一直種到馬多夫百年之後(其人今年適值古稀之齡)。

朝日覺得這次的「爆煲」事件,將會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美國散戶直接投資股票的比率並不算很高(香港散戶投資股票率遠較美國為高,而且美國限制中小投資者參與認股證等衍生工具買賣,但香港的財經節目卻有教觀眾買賣「窩輪」的環節,由此可見,香港市場投機風味之濃!),很多人都把自己錢(儲蓄、「棺材本」)投資各種基金,有錢人會買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平民百姓則多數投資共同基金。金融海嘯本來就已經讓很多人因各種原因(失業、投資失利、壞賬等)贖回基金,但(淡市時)基金相對上仍是一項合理的投資選項。然而,現在發生這樣的一起「龐氏爆煲」事件,而主腦還是一向德高望重的馬老先生,怎不教一眾大中小投資者心寒呢?究竟市場中的各種基金其實是否也是「龐氏運作」的呢?連「正義的」馬多夫也信不過,誰又能保證市面上任何一個「基金」的「金」其實不是「種」出來的呢呢?這個陰霾必然籠罩市場。

朝日相信,當這起「新聞」由「新聞版」進入「財經版」,再由「財經版」進入「社會版」之時,將有大批投資者「忽然醒覺」,基金原來並不一定是「巍巍乎」,也可以是相當「危危乎」。錢還是放在牀下底和曲奇餅罐中較為安全。如此一來,必然引發新一波的贖回潮,而且由於其成因是對「基金」的「信心危機」,「潮水」的力度應該不小。基金為應付贖回潮,必然被迫大量沽貨,股市下挫,基金價格隨之下跌,引起投資者更大的恐慌,加大贖回動因,惡性循環,危矣!

不過,以朝日看來,市況在短期內(三數天至三數周)卻未必會因此出現急劇變化。這是因為,一來主導「輿論」的「基金業界」必然會歇盡所能淡化事件,將其定性為「(極)少數害群之馬的(絕)少數邪惡行為」,又或者與在野政客和以「砌政府」為業的「評論員」勾結,將主要矛頭導向到監管機構,以圖拖慢對基金本身的信心危機的爆發,因此一眾中小股民吸收消化訊息需要相當時間(觀乎近兩日各中外大報的版面,通常都將事件的報道重點放在涉及者的「重大損失」之上,又或是只把其當成一起較大的經濟犯罪案,甚至根本不當一回事,一筆帶過,未有任何深層次的探討或解構);二來共同基金及對沖基金有固定的結算贖回限制,即使不設此限者亦會要至少預先三十日至六十日提出贖回要求(私募基金由於其太過private,故各自的贖回條款也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都是要等一定的年期,基金清盤才能套現),所以即使所有投資者即時提出贖回要求,其影響也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出來。當然,朝日也不排除部分「身有屎」的基金,提早沽貨,增加現金以應付「準贖回潮」(如果客戶一提要求就能即時「過水」其他客戶的信心自然較大,有助減少擠提風險。)如此這個觀點成立的話,則由現在到一月的基金動向,很可能就是判斷究竟有多少基金「身有屎」的重要指標了!(當然也有可能是有很多基金經理洞若觀火、早悉先機,預計了投資者的反應,故早作行動,以免臨急之時與行家們爭相「拋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