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近現代史(無論中外)向為朝日之弱項(這並不意味朝日的古代史很強)。早陣子以鄧氏慧林為首之一彪人馬,事先張揚,謂要演說「民國軍閥系列」云云。朝日其時已滿懷期待。千呼萬喚,由湯瑪士主講的「民國軍閥系列之──袁世凱」終於登場。
袁世凱,由一個功名無成的紈絝子弟,一步一步成為民國總統,再進而登基為中華帝國的皇帝,無論你視其為亂世奸雄,抑或中華民國的真正國父,(又抑或兩者皆是),其人得成其事,亦必有其過人之處。湯瑪士的「袁世凱」,讓各位對袁世凱有更多的認識!
另外值得一讚的是,(向來唔多識字的)湯瑪士用了「乾」卦六爻的的爻詞作為文章的分段標題,頗見心思!
(文章內容經朝日少量編輯刪節,文中的方括號〔〕為朝日所加。)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軍閥系列──袁世凱
By Thomas
甲、 楔子
德意志史學大家蘭克有云:「如實直書」;但年鑑史學派先鋒布洛赫反問:「什麼是公正無私的歷史?」現在一般認知中的袁世凱都是一個賣國奸雄,然而反觀當時的重要人物如李鴻章等〔其他「賣國奸雄」〕都對他有高度的評價***。孫中山、黃興、康有為及梁啟超等亦對他有很高的期望,究竟袁世凱是如何踏上歷史的舞台而最終又黯然下台遺臭萬年呢?布洛赫認為「理解」是治史的指路燈,研究歷史人物首重知其潮流思想、時局限制,再觀其如何回應當時之挑戰,方能以今知古,從而以古鑒今。
乙、 時局背景
袁世凱生於咸豐九年(1859),時值太平天國之亂,書香世代,其祖父輩三代均有功名,亦為剿捻的淮軍將領,因此祖父輩的功勳及人事關係均為袁世凱的出仕做就良好條件***。
乾,元亨利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丙、 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袁世凱字慰庭(慰亭),號容庵,生於河南項城。幼時因食量過大而過繼給沒有兒子的叔父袁保慶。由於出生仕宦家族,又得嬸母牛氏溺愛,少時頗有紈絝子弟之氣。平時不勤於讀書,只愛拳術騎馬。又好於鄉間成立文社,賦詩唱和,交朋結友。後來小站練兵的參謀徐世昌即為此時認識。一些此時的詩句已可觀出袁少時已有大志: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
然而他眼見好友徐世昌連中舉人進士,自己卻兩次鄉試落第,於是就決心棄筆從戎。由於身無功名,便只得依靠叔父在淮軍中的關係投到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麾下。
丁、 九二.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袁世凱果不負將門之名,初到吳長慶軍中已多次幫助他整頓軍紀***,表現得膽大心細,決策力強,深得吳賞識。時值淮軍慶字營要協助朝鮮國王李熙(高宗)平定「壬午兵變」***,因此袁世凱隨軍進駐朝鮮。內亂平定,朝鮮國王李熙論功行賞,吳稱袁「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李鴻章亦奏請,袁被賞戴花翎。其後朝鮮又發生「甲申政變」***,袁果斷英明,督清軍擊敗日軍,維護了滿清在朝鮮的宗主地位。雖然袁得罪過一些官員,但深得李鴻章重用出使朝鮮,當時二十六歲的他可謂少年得志。
戊、 九三.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朝鮮政局分為兩派:親日派及親華派,而國王李熙則左右搖擺,因此袁世凱密切操控朝鮮外交政策***。另一方面日本亦伺機而動,隨時尋找入侵朝鮮借口,挑釁中日關係。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借口平亂進軍朝鮮。袁世凱急召李鴻章增兵援朝,然而李鴻章不想與日本展開決戰,於是採用外交手段委托列強調停。清廷內亦因主和主戰而激烈相爭。袁世凱眼見朝鮮局勢江河日下,又心恐為親日派韓民所害,於是委唐紹儀留朝鮮,自己調回國內。
最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簽下城下之盟──馬關條約,並被撤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軍職。滿清兵力元氣大傷,朝廷亦深感建立新軍之迫切。
甲午慘敗,震驚朝野,光緒帝對強兵富甲心急如焚,朝中急需實幹人材編練新軍。光緒二十年,光緒召見袁世凱。袁抓緊時機,慷慨奏明建立新軍之法。然後袁又發揮其官場巴結之能,利用他祖父輩三代各層關係,重金拜托,八方鑽營,先後得到恭親王奕訢,慶親王奕匡,翁同龢及李鴻藻等重臣舉薦。經由新任直隸總督榮祿授意編制新軍之計劃書,並於光緒二十一年開始小站練兵,又招攬好友徐世昌協助。
袁世凱新建陸軍全面採用西式軍制,聘請十多名德軍教官,以德制為典範,建立軍校培養西式軍事人材。袁治軍甚嚴,犯罪即斬,但任用人才不拘一格,而且又優待模範兵士以做到賞罰分明。因為他出身淮軍,深明「兵為將有」之道,所以他對有用之人更懂得籠絡人心***,做到士卒個個心悅誠服,只為袁氏一人效力。其後的北洋六鎮將領骨幹均是於此時出身,如分別號稱「龍、虎、狗」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己、 九四.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馬關條約的簽定令在野士人忿然而起,康有為等維新義士公車上書,力求光緒變革政體。袁氏亦深感李鴻章北洋水師之敗,敗在朝政腐朽,守舊人士左右制肘洋務發展,因此袁氏亦對維新人士頗為支持***。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緒頒布詔書,宣佈變法,史稱的「百日維新」。維新運動越演越烈,舊有勢力慈禧太后等人企圖廢帝而終止維新之終極目標──君主立憲。康有為,楊銳等較激進人士於是兵行險著,謀劃發動政變,並委託袁世凱為忠君之死士以新軍扺擋榮祿軍隊進京,迫使慈禧太后交權。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三日譚嗣同夜訪袁氏,曉以大義,說服袁舉兵反正。袁信誓旦旦,並大言:「赴湯蹈火,亦所不辭……若皇上在僕營,則誅榮祿如殺一狗耳。」
四日,慈禧由頤和園回宮。
五日晨,光緒召見袁世凱,托付國事。***(傳說當晚袁世凱到天津向榮祿告密)
六日晨,慈禧發動政變,實行訓政,通緝康有為兄弟,光緒被軟禁。
而袁世凱的告密時間是何時?到底是否他告密而令維新壯士白白犧牲?此處有一個較新的分析;
三大疑點:
1. 袁世凱的告密時間太遲。
2. 告密時間矛盾。
3. 六日的通緝者名單中沒有譚嗣同。
革新不成,滿清又走回老路而且更更愚昧無知。以致光緒三十三年(1907)發生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兵臨京畿,太后及光緒西遁,最後由李鴻章簽定「辛丑條約」,滿清已走投無路。慈禧發現死到臨頭,於是回京後重用袁世凱革新朝政,開始「預備」立憲,企圖令滿清這僵屍復活。於是袁世凱大力推行新政,包括派團出使,辦報館,設立銀元局,廢科舉設學校司等,權傾朝野,引起守舊人士如載灃等王族不滿。
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與慈禧相繼去世,宣統登基,載灃攝政監國,以袁有足患為由命其「回籍養病」。革新派的步伐又一次被守舊人士跘倒。
庚、 九五.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退隱的袁世凱仍時刻圖謀復出,在其一詩中便可發現:
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
開軒平北斗,翻覺太行低
宣統三年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義軍突起,各省獨立。清廷無法調動北洋軍隊作戰,於是急召袁世凱東山復出。久經政壇歷煉的袁世凱看到曾國藩、李鴻章等功臣的下場,深明滿人自私之習,於是告以「足疾未愈」,要稍加調理方可南下。另一方面,革命軍亦羽翼未豐,勉強戰事必導至血流成河,黃興及孫中山等革命領導希望以大總統之位換取袁世凱倒戈支持革命,使百姓不用流血而成就革命大業。聰明的袁看穿這一點,於是兩邊拖延,雖派軍至武昌而又不立即作戰。經多次交涉後,袁最後勸服隆裕皇后退位,於是袁不費吹灰之力而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然而新成立之政府組織過程卻一波三折,蓋因革命黨人不願袁獨大,而袁又不願辛苦賺得的大權被民主分削。新政府行的是責任內閣制,總統處於虛尊地位。袁與好友及內閣總理唐紹儀由於漸生衝突。就任只短短三個月,唐紹儀就掛冠而走。從此新成立之民國背向民主之路,越行越遠。
唐紹儀走後,宋教仁等同盟會閣員均紛紛辭去職務,袁就任用親信陸徴祥為總理。宋教仁於是聯合各黨派組成國民黨,以圖用國會力量制衡袁之專制。其間袁亦多番籠絡宋,然而宋為新思想之人不為所動。最後國民黨於選舉中大勝,宋遂成功任內閣之總理。就在進京前一晚,宋慘被刺殺,孫黃等好友與袁決裂,發動「二次革命」。國民黨分成兩派,一部分追隨孫中山,一部分留任國會。***
袁氏取得五國借款後,鎭壓「二次革命」。暗中發動公民團強迫國民黨人選其為大總統。事成後逮捕國民黨人再而解散國會,手段越來越卑劣,新的共和政體圖具虛名。袁廢臨時約法而頒佈新的「大總統約法」,令總統權力猶如君權。
辛、 上九.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袁世凱最終踏上了人生最後及最錯的一步──稱帝。洪憲帝制一開紿,不但遭到列強反對,國民指責,而且連一眾戰友亦表消極***。帝制只維持了八十三日就完結了。而袁世凱亦落得個鬱鬱而終,家族四分五裂的結局。
洪憲帝制一般被認為是袁世凱個人野心所促成,不過最近的考證卻有另一番見解。袁世凱為人處事務實穩當,絕不隨便冒險,因此帝制復辟當不單是其個人野心,必然還有很多客觀條件促成,事實上袁之前亦已放棄了三次稱帝的機會,可見他不是隨便走這一步,洪憲帝制之成立可歸為五個原因:
1. 傳統儒家思想牢固
2. 英日大使蓄意誤導
3. 袁克定太子夢心切
4. 楊度及籌安會誤導
5. 梁士詒等興風作浪
6. 袁個人權力欲驅駛
最後以他自己的一首詩作總結:
百年心事總悠悠,壯志當時苦未酬。
野老胸中負兵甲,釣翁眼下小王侯
思量天下無磐石,歎息神州變缺甌
散髮天涯從此去,煙蓑雨笠一漁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袁世凱死後,其黨羽分裂成各派軍閥。段祺瑞、馮國璋等均堪稱一號人物。各軍閥互相攻伐,爭來奪去,卻混戰多時亦不能爭出個「頭頭」來,是為「群龍無首」,人人想話事,又人人都話唔到事,此之所謂「共和」也!〕
壬、 其他新考証:
1. 二十一條款之重新考証
2. 袁世凱治家之道
參考書目:
百年家族:袁世凱 – 侯宜傑著
洪憲帝制 – 張華騰著
袁氏當國 – 唐德剛著
原來袁世凱 – 張妍著
==END==
附件為word版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