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08 涂爾幹思想──社會學哲學

各位會員及友好:

  甚麼是「社會」?這是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時期對「society」一詞的漢字翻譯,再由本國的「有識之士」帶回來的。這個翻譯實在太好了!「社」者,宗廟也,即我們日常說的「祠堂」;「會」者,集合也!一群人因為有同樣信仰(「社」)或政治目的(祭祀就是政治的核心)集合在一起,就是「社會」了!

  有人謂阿里士多德嘗言:「人是政治的動物!」其實按照希臘文的語法,其原意當為「人是城邦的動物!」城邦者為何?按上面的解釋,不正正就是社會嗎?(每一個城邦都有其信奉的守護神,如雅典的雅典娜)

  不錯,人是屬於社會的!可以說,人除了自身的物質構成,一切都是由其所處的社會賦予(或強加)的。孟老夫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若人與其他動物真的有那麼的「一點差別」的話,就應該是思想、觀念、文化、體制、價值觀之類的「上層建築」構件了。而這一切一切,難道不都是「社會」加之於每個「社員」或「會員」的嗎?朝日甚至認為,人類雖有「創意」,卻不能「無中生有」。所謂的「創意」,所謂的「新構思」,其實只是來自社會各種資訊的不同組合形式。一句話,人,離開了社會,不但不能生存,簡直就不能稱之為「人」了!

  既然,人得以成為「人」必須建基於社會層面,反過來說,要從社會層面以外來理解「人」,也顯然如同椽木求魚。艾彌爾.涂爾幹,堪稱社會學「真正的」奠基人,朝日覺得,其地位與貢獻比社會學另外兩大祖師--馬克思和韋伯更加重要,因為他是第一個「真正的」社會學家,第一個以「社會」層面進行研究的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社會實踐能力」也很高。他出生於一個傳統猶太家庭,自幼學習希伯萊文和猶太法典,長大後雖然「悟出」宗教並非來源於神,而只是一種社會現象此一「真理」,卻仍能一直與家人甚至整個猶太社群保持良好關係,實在神奇!

  鄧氏《社會學哲學》,以涂爾幹為論述核心,言及社會學的基礎、前設、方法學及理論等,簡明扼要,閱後雖未必知道(他許必然不知道)社會學是甚麼,但必然會(如鄧氏本人和朝日一般)以為自己知道社會學是甚麼。如此佳作,豈不值得一讀?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不識盧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涂爾幹思想──社會學哲學 撰稿人 掌門 Nov 08
社會學主要思潮 Raymond Aron

引子:(螞蟻的困惑)蟻群決定了個別螞蟻的所有行為。人在行為上究竟像人多一點,還是像蟻多一點?
(甲) 前社會學的觀念
1個人中心觀:社會是個人的結集,了解「個人」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了解社會。此為「一滴水中可見大海」的想法。***
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可設想為同心圓圖形,個人居(宇宙)中心,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又以 理性/心性 居中心,故修身必先明心。
批判:(信徒的困惑)如果個別信徒均因直接受神恩寵沐而得道,則A教勢力範圍內應該無喇喇地彈出若干B教信徒。由觀察可知,信仰為感染而非直擊,信徒由教會造就而非得諸天啟。
同理,如個人所有情感及思想內容均來自他人,則何個人「中心」之有?

2先有個人,後有社會。
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暗含個人居先的前設:個人為了獲取更佳的生存境況,交出部分私權,集成公權,是為「社會契約論」。***既為契約,自然先有立約之人。
微觀經濟學與自由主義互為表裏,其前設同樣暗示先有恆定的和同質的「理性個人」,再依據個人間有所差異的相對優勢,分工合作,組成社會。
批判:契約論與歷史相悖,國家起源於神權及王權,而非人民公約。無論基於甚麼原因形成公共權力,此權力即強行加於人民身上,成為社會強制力。
又,究竟是個人天賦形成社會分工,還是社會分工形成個人天賦?

(乙)孔德Auguste Comte之洞見
「社會學之父」孔德本為實証主義哲學家,從哲學研究中發現了社會學。
3「知識三階段論」人類的知識狀態先後經過三個階段:
A宗教階段:人類解釋各種現象,歸因於某種生命體或與人類相似的力量。
B形上學階段:視之為抽象的實體(如道、天理、自然等等)的運作結果。
C科學階段:人類只是觀察各種現象,不想知道緣由,而意圖找出現象間的關係,即支配現象的規律。****

孔德觀察到社會狀況的變遷與知識狀態的變化相符應。神學的和尚武的中世紀社會正在消失,科學的和實業的社會正在興起。學者取代了僧侶(或者說僧侶化身為學者),實業家取代了貴族(其實是貴族開辦了實業),(源出於宗教的)科學思想取代了神學。社會活動由族群鬬爭轉變為對自然界的生產鬬爭。***

4(指揮家的困惑)指揮家究竟有沒有指揮過樂團?抑或是一群演奏家各自按譜「獨奏」?是先有樂團,還是先有團員?是誰者造就了誰者?
孔德從哲學研究中領悟到整體先於局部,綜合先於分析的道理,把研究的對象由哲學思辨導向人類歷史。於是誕生了新學科──社會學。
Def社會是群體之內所有個體的互動行為的總和。*****
社會並非由個體的性質加總而成,反之,它大於個體的加總。此為有名的結構法則「整體大於局部和」。***** 憑空多出來的是局部間的關係,即結構與功能。

「整體先於局部」的哲學法則亦移植至社會學。社會並非由眾多獨立自主的個人訂立契約而結成,反之,生成了的社會施加強制力於個人,模塑了他的思想情感及行為。是社會造就了人性,而非人性決定了社會。*****
整體先於局部法則的另一種說法:社會現象只能在社會層次上獲得解釋。*****
這種想法直接動搖了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哲學前設。

緊接孔德的社會學三大家奠定了學科的哲學及方法:(法)涂爾幹重哲學,(德)韋伯重方法學和(意)帕雷托。〔朝日按:此人創造出「帕雷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及「帕雷托80/20法則」。〕
(丙)涂爾幹Emile Durkheim思想
《社會勞動分工論》
此書意在探討個人與集體的關係,藉此導出社會的起源及演進。
5原始社會個人同質,自食其力,不互依賴,以氏族制度粘合,是為機械關聯。*** 老子曰:鷄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社會成員彼此相似,情感相同,贊成同樣的道德準則,承認同樣的神聖事物。氏族中成員可以相互替換,個人無關緊要,集體意識支配著個人意識。****
集體意識具有強大強制力,個人思想行為由習俗制約。違反習俗(定義為罪行)自然引發義憤,而群眾有權以石塊投擲罪人。對罪犯的懲罰本質上是對集體情感作出補償。****〔朝日曰:夫「公義」者,「公眾」之「義憤」也!〕
原始社會是一致的,因為個人之間仍未分化。

6漸漸地依據生活條件,社會成員間進行政治上及經濟上的分工(如武士和農夫),個人異質,各有職份,相互依賴,權力落差,階級出現,是為有機關聯。*** 文明社會即有機關聯集合體,因為個人之間經已然分化。
社會成員既然角色不同,自然思想情感互異,折衝矛盾導致個人意識抬頭,集體意識支配力下降。
個人活動空間擴充,習俗約束力不足,社會於是制訂法律。法律非徒以懲罰為能事,而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如民法),意在把分化了的個人組織起來,使之協同生活。在法律框架之內,成員間才得以建立契約,達成經濟合作。因此契約是社會的派生物,而非成立因。***
上述理論實際上顛覆了自由主義及微觀經濟學的基礎。

分化了的社會成員間衝突必多,文明人不比原始人更為幸福,自殺增多實為明證。
《論自殺》──才華橫溢的論證
7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
Def社會事實是一種在集體層面上的現象,其發生具有強制性。***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競爭合作)產生力量,造就了社會事實。社會本身與個人是不同質的。***** 社會事實只能在集體層面上獲得解釋。*****
例子:每宗車禍均有其特定成因,然而交通意外本身為社會事實,受交通設施及社會活動所制約。犯罪及自殺亦然。

8 Def.自殺是由受害者有意識的積極或消極行為引致的死亡。
例子:絕食
自殺行為極富個人特色,涂氏意圖在最不利的場境中論證其論點的正確性。
根據統計,對特定的居民群來說,自殺率是相對穩定的。*** (千分之0.1至0.3)它受各種社會情況制約,而非任意變化。它是一種社會事實。

9涂氏考察了自殺的統計結果(見龍少附錄),提出他的理論。認為自殺源於頻繁活躍的社會活動,導致緊張激烈的人際關係,個體因過於痛苦(或亢奮)而尋死。*****

10自殺類型學
A利己性自殺—–個體不能與群體融合,其慾望未能在群體中實現,因而自殺。
例子:小說家(海明威、芥川龍之介)為高危群,抑鬱症患者超高危。
B利他性自殺—–個體因內化了社會指令而自殺,表現為輕生赴義,慷慨激昂。
例子:(印度教婆羅門種姓)節婦殉葬,聖徒殉道,艦長與軍艦共沉水底。
譚嗣同拒絕逃生,三島由紀夫國會切腹。
C混亂性自殺—當發生經濟危機和社會變動時,人們因而無法適應而自殺。
例子:戰敗軍官骨牌式自殺,股市崩盤炒家自刎。
〔朝日曰:炒家的自殺可以分為三大類:除上述之「混亂性自殺」外,二為業績未達預期,此佛所之「欲求不得」,異常痛苦,故而「利己性自殺」;三為業績差劣,愧對老細,以身殉倉,壯懷激烈,此之謂「利他性自殺」也!〕
利己自殺表現為對生活缺乏依戀;利他自殺出於毅力及激情;而混亂自殺的特徵是惱怒和反感。****
物質進步不能使慾望減弱,而情感本身是一個填不平的深淵。佛說貪嗔癡三毒,於是自殺以利己居多。(證明人性死都自私。)

11 結論:自殺雖是個人現象,卻由社會造成。****
引起自殺的真正原因是社會力量,它來自集體,而非個人。社會潮流(時尚及價值觀)將個人引向死亡,每個人都認為服從自已,其實也不過是社會力量的玩物而已。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此書開創了宗教社會學典範,是涂氏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12宗教的本質在於將世界劃分成「在俗」和「離俗」兩種現象,即俗世與聖界。***** 教徒也由區別明顯的「在俗」和「離俗」兩部分人所組成,即「平信徒」與「僧侶」。
俗世即平常生活的世界;聖界只從事聖事。聖事由全部聖物(截然不同的、禁用的東西。)、信仰和儀式所組成。當聖物彼此構成(並立或從屬)關係統一體,與之相應的信仰和儀式就構成了一種宗教。
Def宗教是一種與聖物有關的信仰和儀式連在一起的體系。*****
注意:聖物居於中心位置。
例子:圖騰制度是一種原始宗教。***

宗教不必然信奉(人格)神。有些宗教沒有神。(如佛教,尤其是中土佛學。)宗教也不是由神秘及超自然的概念定性的,這些概念是後加的。

13涂氏之前,理性主義者將宗教視為崇拜不真實的神靈,或對大自然力量的恐懼的變形。
涂氏以澳洲土著的火把巡遊和法國大革命的現象解釋宗教起源。認為個人淹沒於集體情感,感受及化身為社會(或曰被社會上了身)之時,便誕生了宗教。
涂氏的宗教理論旨在建立信仰客體的真實性,而不承認其精神內容。

14聖界是俗世的對立面,也是俗世的摹本,聖界原是俗世的變形。***
例子:玉皇大帝的朝廷,希臘諸神的行為,聖父與聖子的關係。
人在這裡逃離了俗世的痛苦(生老病死),感受集體的情感與和諧。
宗教的利益只是社會利益和道德利益的象徵形式,宗教是社會的變形。*****人類崇拜宗教皆因需要崇拜社會。此為涂氏的極重大發現。

14由於社會是多樣的,宗教的本質在於使人類對其所屬集體產生瘋狂的情感。即是說,使每個人熱愛其所屬集體,並憎恨其他的集體。***** 聖戰/宗教戰爭原是不可避免的,宗教寬容與宗教的本質實不相容。

附錄 :節錄龍少版<<論自殺>>
Def 自殺的定義
所有直接或間接地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一種積極的或消極的行動產生的死亡情況, 並且死亡者知道會產生這種死亡結果。

自殺的分類
1 利己性自殺—–個體不能與群體融合,其慾望未能在群體中實現,因而自殺。
2 利他性自殺—–個體過份地依附於群體,或者依附不夠時,因而自殺。
可細分為: a 義務性自殺 eg殉葬 , b非強制性自殺 eg 因病厭世, c劇烈性自殺 eg被保護者在主人死後自殺。
3混亂性自殺—–當發生經濟危機和社會變動時,人們因而無法適應而自殺。

該書考察了以下問題:
 一年四季之中,甚麼季節最多人自殺? (夏最高,次為春,秋,冬.)
 一個星期之中,那一天最多人自殺? (男性 weekday 較高,女性反之.)
 一日之中,什麼時候最多人自殺? (上午下午均高,清晨中午黃昏晚間較低.)
 猶太教、舊教與新教,何者的信徒自殺率最高? (新教最高,次為舊教, 猶太教最低.)
 男人自殺較多, 抑或女人自殺較多? (男:女 = 3.5 :1 )
 己婚人士自殺較多, 或是單身人士自殺較多? ( 已婚:單身 = 1 : 1.6 )
 高智識水平人士自殺較多, 或是低智識水平人士自殺較多? (高智識水平較易自殺.)
 另外年齡越大自殺率越高,人口密集地區自殺率較高。

Th. 據此推導出自殺主要不是取決於個人內在的本性,而是取決於支配著人們的外在因素,這些外在因素就是社會條件和社會生活環境。*****
換句話說,人們是因為在頻繁的社會活動中,不能抵受生活挫折而自殺的。

==END==

PS: 附件為投稿wor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