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鄧氏慧林,別號「多聞(DOORMAN)」,長久以來為各位不少歡樂之餘,各間中為大家增加了丁點兒的歷史哲學知識。加之以其新儒學重鎮新亞書院之出身,以至有不少資歷不深之會友有所誤會,誤以為其必出身於諸如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其實不然,掌門畢業於經濟學系,根正苗紅,是次為各位述說經濟哲學,豈不經濟哉?(這裏最後的一個經濟作「有效率」解!)
事實上,由經濟人來講經濟,其實一般並不很經濟。越學越唔識,是為真理,是以朝日雖屢以歷史學人自居,然卻極少講歷史學。不過,夫「經濟」者,「經世濟民」之學也,鄧氏以經世之志、濟民之心,論「經世濟民」之學,朝日又豈敢謂其不「經濟」呢?我「驚」佢唔「制」咋喎!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浮生長恨歡娛少 肯愛千金輕一笑
理性選擇 —– 經濟學哲學 供稿人 掌門 Nov 08
「經濟學的困惑與悖論」 Puzzles and Paradoxes in Economics
作者 K Taylor 和 M Skousen
甲.定義
1 Samuelson 定義:經濟學是研究人類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其(無窮的)慾望的學問。*** 這裏,「最大程度地」是關鍵語詞。
人類追求最大程度地滿足慾望的路徑便是「理性選擇」。
因此,經濟學亦可定義為:從理性選擇的角度來看人類行為。****
推論:天堂既擁有無限資源,當然不需要經濟學;人類慾望如有盡頭,獲得充份滿足之後亦不需要經濟學。經濟學是研究滿足慾望過程中的效益狀況的學問。
2 上述定義預設了 A資源的稀少性 及 B人類慾望的本質,此兩點不證自明。
資源是滿足慾望的基料及手段,資源稀少使選擇不可避免***,是以經濟學亦可視為運用資源的學問。
表述慾望的術語為:
消費者偏好 consumer preference 即行為人的慾望構造。
效用 utility 即慾望滿足的程度。***
效用函數 utility function 即消費物品(包括勞務)數量與所獲效用的關係函數。
例子:u(1個橙)=2效用單位,u(2個橙)=3效用單位。
在經濟學上,人纇慾望常被設想為構造穩定,而效用則被設想為可量化,然事實上(當然)並非如此。
乙. 前設
亞里士多德 說:「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就是經濟學的前設。
這前設具有基本信條的地位,在經濟學範疇內不能及無須證明。****
為了得到重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學家使用了兩種理性的概念,一弱一強。
3弱概念:核心理性 core rationality
def. 核心理性假設個人偏好具有 完備性 和 傳遞性。*****
(A) 完備性: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已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
舉例:R君在形成對S小姐笑容的偏好期間,已充份考慮到所有替代品,即其他(可追求的)美女的笑容的價值(可以效用單位表述)。
(B) 傳遞性: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 對y 的偏好大於 z,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
舉例:R君覺得 S 小姐的笑容美於 T 小姐,T 小姐的笑容美於 U 小姐,那麼他必然覺得 S 小姐的笑容美於 U 小姐。如其不然,他心神錯亂,喪失理性。
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根據完備性假設),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和內部穩定的 (根據傳遞性假設),即其感受是線性有序的。這導致了一致性行為****,使之朝向意願目標行事,並且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當中。
舉例:R君是理性的,保證了他在穩定境況下(即沒有新型美女出現),不會無厘頭地變心;並且不會因循環戀愛 (即不能線性分辨諸對象的優劣) 而倒行逆施。
另外,如因 S小姐拒絕了R君而導致他轉向追求次等價值的T小姐;那麼,只要 S小姐稍稍假以顏色,R君便必然瘋狂跳車,回趨高價值目標S。此乃目標為本,務實行事。
4強概念: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
def. 經濟理性包括了核心理性和兩個動機假設:
(C)物質動機: 個人行為是物質驅動的;和
(D)利己動機:行為人都是利己的。
舉例:R 君是為了獲取 S 小姐的笑容 (物質動機) 而追求她 (行為) 的;並且 R君是為了自己 (而非任何人,包括 S 小姐本人) 追求 S小姐的。
物質泛指所有能提供效用的物品(包括勞務)。物質驅動意味著個人行為由獲取物品的願望所支配。個人偏好的強弱反映物品本身的價值 (如對質的感受和對量的追求),而不是獲取物品的過程。*****
舉例:姜太公以直針釣魚是不理性行為,除非他釣的是周王。漁夫是絕對不會直針垂釣的。
利己意味著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壓倒性的動機,而且個人偏好可涵蓋所有價值層面。*****
反例:孟子見梁惠王,王曰「何以利吾國?」,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梁王是經濟理性的國君,但他的潛台詞其實是「何以利吾身?」。孟子則是反對經濟理性的道德家,或者最低限度是贊成互惠交換的人類學家。
丙.經濟學的限制
5經濟學的前設是嚴格的,其推論手段是強有力的。但正因其嚴格性,而人類慾望和動機又恰是如此變幻莫測,故此應用到人類行為解釋之上,便時覺困難。
就經濟理性而論,人類行為不也常被描述為「精神驅動的」和「利他的」嗎?經濟學家為了維持面子,不斷試圖將後二者歸結為前二者,但始終欠缺說服力。
舉例:聖徒殉道、愛侶殉情與炒家殉財意義何在?可否及如何進行經濟分析?
一般而言,物質考量愈顯要,行為時間愈長久,人類愈理性,經濟學的推論愈有效力。***** 反之,心理學家當然認為經濟學戇居…..
舉例:a國家行為是全然自利的,國際間是全然只講利害(不講道義)的,所以是經濟純情的。
b由長時段框架審視人類行為,常可察覺風俗道德暗合於經濟生態。eg養兒防老,積榖防飢。
反之,c意氣之爭,血濺五步;面子之累,止蝕維艱,經濟於此難為功。
6選美的困境 —– 傳遞性理性前設的質疑
假設美女之美可分解為樣貌、身裁及神態三個向度 dimension ,而R君對S、T及U三小姐的三個審美向度的偏好比較如下:
樣貌 S > T > U
身裁 T > U > S
神態 U > S > T;
那麼,當R君審視比較S及T時,由於S在樣&神兩向度勝出而在身向度落敗,他綜合評斷S美於T,即 S > T;
比較 T及U所得結論則為 T > U;
但同理比較 U及S所得結論竟然為 U > S!
咁就大煲勒!在個別向度上R君全然符合傳遞性理性,但在綜合評斷上他全然不理性!原因何在?只因R君具有離散的價值觀(慾望的美化名目)。
按此推論,人類易於墮進不理性陷阱。
(編按:且興趣越廣泛〔即越淫賤〕者,價值觀越趨離散,越加不理性!)
7更簡單的狀況:魚尾與熊掌不可兼得,捨魚尾而取熊掌可也,因兩者同為美食而有可比性。但忠孝難兩全,而江山美人不可並擁之時,理性於焉失效。
理性只處理價值與行為間的關係,而不處理價值觀本身。*****
因此,當價值觀不清晰、不穩定及內含矛盾之時,行為人無法進行理性選擇。
然而混亂易變及矛盾不也是二元對立的人類心靈的本性嗎?
舉例:為何需要冷靜期。
丁.市場機制的基石
8邊際效用遞減律:在合適的時間框架內,消費不同數量的同一物品,後一單位所獲效用少於前一單位。
同前例:u(1st橙)=2效,u(2nd橙)=1效。
9消費者剩餘 consumer surplus
(自願性)交易行為可視為放棄某數量低邊際效用的多量物品,以取得某數量高邊際效用的稀量物品。***
如此,交易雙方的總效用均有所提增,謂之雙贏。效用提增的部分為消費者剩餘。
舉例:兩橙兩萍果至簡模型
行為人A擁有兩橙,B擁有兩萍果。兩人的偏好函數同為:
u(1st橙)=2效,u(2nd橙)=1效;u(1st萍)=2效,u(2nd萍)=1效。
設無交易行為:A及B個別之總效用均為3,社會之效用加總為6。
設以一橙易一萍果:A及B之總效用均為u(1st橙) + u(1st萍) = 4,各自多出的1效用單位為消費者剩餘;而社會之效用加總為8。
設A搶掠了B的所有萍果:則A之總效用為6,B為0,而社會之效用加總為6。A享有搶掠者剩餘3,無人享有消費者剩餘。社會總效用沒有增加,但進行了效用再分配。文明社會禁止搶掠,但常以累進稅制及投機市場達致相同效應。
注意:如搶掠者對物品的效用較被搶者高,則搶掠行為仍可提增社會總效用。
(編按:以此推論窮人搶富人錢有利提增社會總效用,因為同一元錢對窮人的邊際效用必然較高。進一步推論,只要你確知自己的貪錢程度遠效對方為高,則你搶人錢提升了社會的整體效用,非常合乎社會整體利益!)
10. Adam Smith的神手 —–「看不見的手」
在市場經濟中,每一行為人均從自利動機出發,而最終達致社會福利的總體提增。***** 即是說:私利與公益竟相調和,行為人交征利而國興矣。
斯密子的學理顛覆了孟子的說教,為當代自由主義微觀經濟學奠下基石,而微觀經濟學本身又成為自由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石。*****(悲哉!悲劇的發生正在於不理性的人類運作一個假設人類理性的制度與系統!)
11. 囚犯的困境 —– 斯密子學理的再顛覆
A及B兩犯罪行為人遭到捕獲,檢查官在隔離審訊(實情為隔離講數)時如是宣明:如果兩人均不指證對方則均判輕罰;兩人均指證對方則均判中罰;一人指證一人不證則背叛者無罰而捱義氣者重罰。
對A行為人來說,可能事態有二:
設想B作出指證 — 我指證遭中罰,不證遭重罰;
設想B不作指證 — 我指證遭無罰,不證遭輕罰。
無論發生何種事態,A的理性選擇均為指證。所以,A應作出指控。
對B來說情況相同。
如此雙方的理性選擇均為指證,兩人均獲判中罰,是為非合作均衡(納殊均衡)。*****
然而此均衡並不導出社會之最佳福利。***** 兩人均不作出指控明顯獲得較佳的社會總福利(各判輕罰)。
推論:在某些條件下,自利的理性選擇行為導致社會總福利削弱。 賽局理論 game theory 於是顛覆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石。*****
更大劑的是囚犯困境(自利 + 猜忌)可能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境況,而完善的市場機制(自利 + 信任)反而是特例。*** 眾人交猜忌而世界危矣!
歷史案例:一戰是在參戰各方均不希望爆發下開打的,奧地利首相所言「戰爭於我國不利,但如不能避免,則應先下手為強。」於是奧國率先向塞爾維亞宣戰,揭開世界大戰的帷幕。
(編按:類似的情況是現今的環保議題。國際角力的講的是相對國力,人強則我弱,人弱則我強。環保必然導致經濟增長有所放緩,然全世界大家齊齊環保,相對損失不大;但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你搞環保,我拼經濟!如此,結果必然是──齊齊不環保,一齊面對明日之後的那個Inconvenient Truth!)
附件為doc文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