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02 中國的近代革命

各位會員及友好:

  上星期收到陳兄贇愷的投稿,題為《中國的近代革命》,綜論中國自鴉片戰爭後的幾次革命。其中分析幾次革命的成敗,最後導出作者對中國文化與未來的展望。由於全文長達三萬餘字,朝日得用近周時間始拜讀完畢,是以出版稍後,還望陳兄見諒。

  凡朝日之好友,皆知朝日雖名為歷史學生,且好發史論,妄評古今,但實際上對歷史無甚認知,其論名之曰「史話」尚為有過,名之日「笑話」可也!

  甫讀陳兄之文題與目錄,頓有似曾相識之感,實彷彿當年中學的教科書,須知自朝日大學以後,已甚少看到有關近代中國的多次現代化運動何以均未竟全功(通常此類史論的結尾部分,都會指出其實這樣和那樣運動也並非全盤失敗,其某種某樣的措施或政策,對及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仍留下重要的影響)之類的論述(不過偶然仍會看到一些雖然未必認同馬克思觀點,但視野卻仍停留在唯物史觀時代的內地學者著述),霎時間一份親切感油然而生。趕緊細讀內文,其中愛國激情與民族情懷,竟也與中學時代中國歷史科的錢穆式論述如出一轍,實令朝日有「十年人事不翻新」之嘆也!

  曾幾何時,朝日中學時也是一個民族主義情緒澎湃的熱血愛國好青年。今時今日,朝日歷經歷史學的幾番琢磨,已蛻變成一個不甚愛國的冷眼青年,可幸對我泱泱大漢族的民族認同及熱愛猶未致有太大的褪減,但此種民族主義並不礙於朝日欣賞其他民族與文化的優越,以及蔑視對本民族和文化的卑劣。

  回說陳兄的文章,當我們問「為甚麼中國的改革沒有成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怎樣才算是成功?是否在甲午戰爭之時一舉將小日本打個稀巴爛,有庚子之役一下子痛擊八國,盡廢不平等條約,還我錦繡河山,就是成功呢?說實在的,以此作為改革成功的定義,似乎也沒有甚麼不妥的地方,要是可以重回「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光景,誰還敢說中國不強大?在甲午戰後,中國不少有志之士(一般而言,「志」與「智」兩者鮮有並存於一人),眼見多年洋務運動(或稱自強運動)的成果,竟敗於區區蕞爾小國之手,致使心理嚴重不平衡(直到後來看到連北極「白」熊也不敵日人,始稍感寬心),乃認為中國之敗,不但因為船堅炮利不如人,更因為經濟不如人,制度不如人,文化不如人……他們慷慨陳詞,說動了更多的有志之士,也令很多本沒有甚麼志之士也變成有志之士,以此為理論綱領,先後炮製出「維新」、「立憲」,以至「革命」等運動。

  這委實令人費解!套一句孟夫子的說話:「船堅炮利之勝船不堅炮不利,猶水之勝火。今之為船堅炮利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有志之士即時反駁,甲午戰前,中國海軍力量世界排名第八,日本只排名十一,但我們還是輸了,這又如何解釋呢?

  首先,黃海會戰中與日本海軍對決的是北洋艦隊,而非中國海軍全體。北洋艦隊雖為中國海軍主力,但充其量也只佔七成力量;其次,當時的海軍力量世界排名方式非常膚淺(與今日之世界大學排名不惶多樣),主要以總排水量及火炮口徑為指標,也就是說只要為海軍製造一個排水量一萬噸的浴缸,在上面放上百來管號稱為大炮的一米口徑空心木筒,即可令「海軍力量」暴增N倍;另外,即使中國軍力真的較日本強,也只是強少許,正如賭錢,如果你有一千萬本錢,對方只有十元,(就好像洋人頭幾回和我們打仗一樣,真是「有殺無賠」)那麼賭長線贏的一定是你,但若你有一千萬,對方也有九百萬,賭起來的勝負就未可逆料了。一句話,要是世界排名真的說得準的話,拿度也不會贏溫布頓了!

  無論如何,我們敗給人家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船不如人家的堅,炮不如人家的利。但我們許多時候都看不到這個最簡單的原因(最多加一個錢不如人家的多)。朝日和一個好功夫大隻佬講手(切磋武藝),給人家揍了一頓,回家苦練一番回去復仇,又給打了「一鑊金」;忽然發現對方原來右手食指戴了一隻紅寶石指環……恍然大悟,原來戴紅寶石指環才會「好打」,朝日一向戴的是翡翠指環,怪不得輸了。回去換了紅寶石指環,再去復仇,給打得更慘;咦!他的左手臂上紋了一隻老虎,哎呀!我實在太不小心了,原來紅寶石指環要加上老虎左手臂刺青才「好打」!刺了老虎再去復仇,仍是難逃一敗。今次一定要仔細看清楚……終於知道了,原來那大隻佬「好打」的秘密就在於──他的一頭長髮(巨人參孫?)好!待我留好一把長髮,再去與他一決雌雄……

  上面的故事實在充滿巫術意味。情況正如中國近代的幾次改革一樣。西方的軍力強大、(所謂)民主政制、資本主義、文學藝術之間,並無必然關係,只不過是碰巧並存於一體而已。舉個例子,若果兩個國家軍力、資本、文藝一樣,不民主的一方必然戰勝民主的一方,無他,效率較高之故也!由此可見,西方之戰勝中國,純因其戰爭科技較中國優勝,與其他諸如政制文化等各領域關係不大。反過來說,假如明清士人在研孔論朱之際,格物致知之時,格著格著格出個相對論、熱融合、核裂變來,於鴉片戰爭之中給予英夷以迎頭痛擊,再連隨以洲際導彈將倫敦變成長崎廣島,則整個歐洲必然為之震撼,拜服我泱泱中華之禮義廉恥。而何以歐洲沒有產生出可以創造出核武器的程朱理學,則成為巴黎、柏林、倫敦等各大學隨後一個世紀的主要研究課題!

  我們在咎病中國的政治目標、經濟政策數千年來皆沒有改變的時候,何不反問一句:「為甚麼要變?」先講經濟政策,中國人口在歷史上長期佔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正如溫總所說,餵飽他們已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我們看中國歷史,總看到史上飢荒不絕,戰爭不息,農民受盡苛稅壓迫,但事實上,當我們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其他文明相比時,就會發現,原來中國的農民已是最幸福的一群。西歐的農民同時受國王和教皇的盤剝;俄國的農奴課稅比中國要重幾倍;美洲的農夫都是奴隸……我們一直以來的「重農抑商」,鼓勵農業,是以中國的農民生活相較世界各地過得更好,還有甚麼理由要變?至於政體,我們的聖君賢相體制一向運作無礙,社會安定,海內昇平,中國歷史以穩定統一為常態(對比諸如印度、歐洲等皆以動蕩分裂為常態)足可證明其異常「掂檔」,也同樣沒有變的理由。歐洲諸國之所以軍力強大,純因分裂所致之軍備競賽,絲毫看不出與其政經體制有何關係;相比之下,我泱泱中華正是由於長期好鬼掂,兼且寰宇一統,當然沒有大搞軍事科技的需要。

  有袋目動物(包括現存的袋鼠、樹熊等)在歐洲人殖民澳洲前,在澳大利亞大陸上過得非常愜意,多樣的品種與眾多的數量顯示牠們演化非常成功。及後歐洲人帶來了綿羊和兔子,此兩種動物對澳洲生態的破壞力驚人,有袋目逐漸被擠出生態系統,總致大量滅絕。兩種演化自不同環境的物種相遇,其中一方(僥倖)將對方擊敗,我們難道可以說,一方比另一方優越嗎?我們難道會覺得有袋目該向綿羊和兔子學習嗎?甚至說有袋目最終應該「進化」成綿羊和兔子嗎?抑或我們應該承認,這僅僅是一個歷史的偶然?

PS.由於陳兄的文章洋洋數萬言,(如其所言)實在一書之規模,朝日拜讀之後,唯恐壞其完整,未敢更改一字(包括錯別字),各位讀的時候發現有任何問題,可不要怪朝日沒有校對呀!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中国的近代革命
陈赟恺 著

目录

前言 3
第一章 解释革命 5
第二章 1840年以前的中国农业社会 8
第三章 1840年以前的中国政治 13
第四章 1840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水岭 16
第五章 中国近代数次革命的成与败 21
一、太平天国运动 21
二、洋务运动 23
三、戊戌变法 26
四、辛亥革命 28
五、解放战争 30
六、改革开放 33
第六章 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35
第七章 中国未来何去何从 38
第八章 结束语 39

-----------

前言

本人对历史学有浓厚的兴趣,着力颇多。西汉史官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令我击节叹服不止。从司马迁著《史记》的时代至今,已逾2100年,在这期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中国与未来的世界之间是何种关系,历史进程又将何去何从?

未来是基于过去,故而有理由审视并分析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以此来预测未来。如果预测不精,那么憧憬也无妨。

有很多西方人都会惊羡中国古代的繁华、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人口的众多、国土的广阔。北宋画师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里的国都开封,在一千年前便已是车水马龙,拥有良好的城市设施。而宋元时代的科技发展,本可以进一步提升当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可以用来推广资讯的传播,普及知识。就交通而言,中国秦汉时期既有“五尺道”,连通全国各地与帝国首都。且设有驿站,有丰富的河道。隋末建成了纵有千里的京杭运河,该运河南北走向,使国内货物运输更加顺畅。就国土面积而言,中国统一的时代在历史上毕竟是主流。经济生产的稳定和国家地域的广阔有理由形成颇具规模的全国统一的市场。

但是类似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在明朝中期的中国江南城市里虽有萌芽之态,但未成燎原之势。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与简单的热兵器,却没有进一步演化成威力更大的枪炮;中国人在宋明时期就具有了先进的造船业,但没有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般航海远征殖民;中国人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海外贸易从宋元之后就缺乏更有力的增长,反而在明清实行海禁与锁国;中国有早熟的理性文明与灿烂的文化,但没有解放人性的大规模的启蒙运动。中国历史上有多次著名的变法,但北宋以来变法往往失败。难道中国社会结构存在着文化性的、社会性的因素,似无形的力量阻止一切催生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

如果说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农业社会制度不合理,那么中国古代社会何以保全千年,直至1840年后才开始逐渐解体?按照哲学的观点,存在的事物必有其合理性。那么中国农业社会的结构必有其合理因素,历时两千年却不因王朝政权更替而终结。但是一到近代,尤其是1840年之后,这种合理性渐渐被社会精英阶层质疑,于是发生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以及而后的改革开放。

所以站在历史的角度,现在中国所经历的变化,比如2001年加入WTO,也是自1840年以来社会宏观结构重组的历史浪潮的延续。

英国自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直至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经过48年的反复,才形成了比较稳定且成熟的政治局面和经济局面。法国在1789年巴黎市民暴动点燃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序曲,到吉伦特派掌权,到雅戈宾派掌权,到督政府时代,到拿破仑时代,再经波旁王朝复辟,共和国时代,拿破仑三世的帝国时代,直至共和政体的巩固,也经历了一百年的动荡起伏才完成。美国独立战争在1774年打响,又经过1860年的内战,才在根本上扫除了全国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障碍,这又是接近一百年的时间跨度。现在反观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完整的封闭的农业帝国开始解体,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中兴,以及辛亥革命之后的一系列全国性的革命运动与文化革新运动,再到今天,已近170年。不过这场社会变革并未结束,它还在继续。

可见,中国的革命从时间上,空间上,涉及的人数上,皆是宏伟的。

本书是我基于在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立场,对中国过去、现状以及未来的思索。希望能够从世界相关历史变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连串阶段中,寻找到中国合理的位置。

陈赟恺

2008年8月5日
中国上海

-----------

第一章 解释革命

“革命”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里。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率众诸侯国军队在牧野与商朝由众多奴隶组成的军队决战,大胜克商,商纣王逃回鹿台自焚而死。故谓周承天命,革商之命,是谓“革命”。此处的革命,在我的理解中,是新力量除去不合理的旧秩序,以此建立合理的,顺乎天命的新秩序。而所谓的合乎天命,就是顺应当时社会背景的制度与秩序,并被大部分军事力量,政治团体,宗教势力和经济利益群体接受。

历史记载下的牧野之战中,正义战胜邪恶,该战争由道德力量支配,是典型的暴力革命。暴力革命,顾名思义,是基于武装力量,通过战争或战斗的形势表现出来的。这里面少不了“浮尸百万,流血漂橹”。而西方政治学也视战争为解决问题的最终极的手段。作为一种工具,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同样作为一种工具,暴力服务于革命事业。

但如果将时间跨度放长些,所谓的暴力革命,在整个新旧势力角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1,而旧制度的逐渐过时,新势力的成长到臻于成熟,二者的利益势必会冲突,原有的均衡(equilibrium)会被打破,直至经历了一次乃至数次反复的暴力革命,新兴的力量取代了旧势力,登上主宰这段历史的舞台,新建符合自己利益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最为漫长的。

在本章第一节我解释了“革命”一词。革命是新力量革除就力量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我也提到了革命的漫长过程。因此,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可以包含数次小规模的社会革命与暴力革命,即大革命中有小革命。而且,既然有暴力革命的存在,那么当然也有非暴力革命的存在,比如不流血便成功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我认为研究一个阶段的历史,需要结合该阶段前后的历史状况,以及当时与该阶段相关联的国内国际环境。我主要分析的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的社会结构解体到重建的过程,但仍需探索在1840年之前若干世纪,中国社会是否存在这种解体的先兆,以及国际势力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和秩序解体的影响力。

--------------

(由於篇幅所限,未能將全文張貼在此網頁內;若有意閱讀全文,歡迎來郵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