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自工業革命後,西方「工技文明」主導世界。「進步發展觀」成為世界主流價值。仔細一想,這種所謂的「進步」,對全體人類而言是否必然存在一種正面價值,抑或其實只是一種虛幻的假象?究竟對「進步」應當如何理解,是否還不可以有不同的視角?
由掌門介紹的朗奴.禮特作品《失控的進步》(Ronald Wright: 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讓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了解「進步」。
另外,朝日也「出奇地」及「罕有地」寫了一篇野訊(也因此把掌門的投稿耽擱了很久),也談一下對「進步」以及與其相關的「發展」兩個概念的一點想法。限於篇幅,也說不了這麼多,有機會希望還可以與各位再作討論研究。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經天緯地曰文 照臨四方曰明
失控的進步 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 撰稿人 掌門 Aug 08
Ronald Wright
(甲) 進步的定義
1歷史學家S Pollard曰:人類史上若存有某種變化模式,而這變化只朝單一方向推進,並且無法逆行,那麼這個方向就是進步。***
人類史上物質(ie器用上的)進步顯而易見,然而物質進步的概念是相當近代的,約略在三百年前才開始變得重要。該時段正值科學與工業興起,社會動盪,傳統信仰衰退,人心惶惶,無所憑藉。於是對「進步」的信仰誕生並強化成一種意識型態,一種世俗宗教。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進步變成了一種神話。****
至於精神進步,反倒是人類的不懈追求,可惜的是—–人類精神有進步過嗎?
如今,人們認定精神與物質會同時進步,此外無他。
(乙) 新版前文明史
2人類演化生成於500萬年前,開智慧作石器於30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持續到12,000年前玉木冰期結束為止。石器製作實為生產技術的開端,物質進步的起始。
人類至遲於180萬年前出非洲,100萬年前巳遍佈舊世界。50-100萬年前開始用火,此為直立人 Homo erectus的年代。
火能保持洞穴溫暖,驅逐猛獸,烹煮煙燻穩定了食物源 。至關緊要的是,焚燒林下植物改變了植被,有利牧草生長,擴張了獵物的食草範圍。用火乃是人類第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既改變了自然生態,又改變了社會生活。****火的馴化使人類成為大地的主人。
3.演化方向在直立人之後混亂不清。
「多重區域」假設認為直立人隨機地擴散基因(ie雜交),偶發地演化成現代人(ie智人)。此觀點與化石証據相符但與DNA解讀相違。
「出非洲」派認為絕大部分演化都發生在非洲大陸,然後才散佈到世界各地。此理論暗示每波(武功更進步的)新人種都來自非洲少林寺,下山後擊敗取代(並滅絕)其前輩,然後稱霸江湖。此派得到DNA研究支持成為主流學說。
4.(最後的前輩)尼安德塔人出現於13萬年前,消亡於3萬年前。尼人照顧老病,葬殮死者,置陪葬品,都幾有文化吓。尼人不單體格粗壯,且腦容量較(智人)大。(最早的晚輩)克羅馬儂人於10萬年前出非洲,與尼人鄰居數萬年,並(神奇地)擁有同樣的物質文化。然後尼人滅絕,原因未明。
舊說認為克人神武,擊滅尼人。新Sense解說認為尼人為力量型,克人為速度型。當氣候環境猛烈改變,摧殘了居域的動植物群,尼人因慣以埋伏方式近距離獵殺大型野獸,移動能力薄弱,因而覆滅。***
5.智人獨到之處是大腦的柔軟性,透過文化與自然互動而獲致適應性。 文化對自然變動的調適能力遠比DNA快速***,此為優勢所在。但隨着文化愈演進愈精緻,愈龐大複雜,它的某些面向環節便顯得格外脆弱,承受不了外部打擊或內部壓力,因而崩潰衰滅。吉朋曰:羅馬是被自身體重壓垮的。
(丙)前農耕文明的興衰
6.def文化指的是任何社會的整體知識、信仰與常規。*** 可視為一切生存手段之總和。
文明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或文化複合體)的建構體,體現為馴化植物和動物(包括人類)維生的大型複雜社會。*** 典型的文明大都具有鄉鎮、城市、政府、階級、宗教和職業分工等等。
文明人相信自己本身及表現行為均優於野蠻人,因而是進步的。但證諸歷史,文明常伴隨著物質進步,但未見得必然伴隨著道德進步。或者換個角度來看,物質有共同標準,而道德相當區域化,因而是相對的。***
例子:漢朝與匈奴如何對待李陵。漢匈婚姻習俗的重大差異。
例子2:太平洋戰爭時期盟軍與日軍對戰敗投降的心態差異。
7.早期智人(ie克人)發明射程武器(擲矛器及弓箭),捕獵生產力大幅躍進。閒暇源於食物過剩,文化源於閒暇。***** 洞穴壁畫(克人的獨門武功)、宗教儀式、珠子飾物、複雜墓葬、樂器、骨雕成為普遍景象。是為石器時代經濟繁榮與文明爆發。
8舊石器時代最後千年,(12,000年前)冰河時期突然結束,氣候劇變,加上人類濫殺,導致大型野獸滅絕,克人生計艱難,文明衰敗,洞穴藝術絕響,雕塑工藝凋零,燧石刀愈變愈小,人類由殺戮長毛象轉為獵打野兔。 是為第一次文明衰退。
(丁)農耕文明的興起
9際此黑暗時代,人類社群倒退回原始的採獵生活方式,小部分幸運(或不幸)地得蒙地賜,以收集野草上細小種子維生。人類與穀物展開了漫長的共生演化過程,按人類中心觀點來說,是為「馴化植物」。
反過來看,則是人類社會最終走向農耕型態,對少數(十餘種)作物產生近乎全面性依賴。****作者曰:人類在馴化植物的同時,植物也馴化了人類。
例子:游牧民族認為農耕民族的生活方式不知所謂,自稱:胡者,天之驕子也。
10畜牧後於農耕,游牧(先決條件為用馬)又後於畜牧。
食物源愈穩定,人口數愈繁多。女性體脂肪增加,牲畜乳汁和穀物粥水提早了嬰兒斷奶,使得生育率上升。農業社會人口大幅超越採獵社會(甚或後來的游牧社會),將他們驅於by definition的「荒野」而邊緣化之。
到了5,000年前,絕大多數人類已從以野生食物維生,移轉到以馴化食物維生。
大型社會出現,文明史就此展開。「農業革命」形塑出全新的社會型態,持續至於今日。
11農業以犧牲品質來換取數量:更多食物,更多人口,(可能)更長壽命;然而營養不良,生活艱難,貧富懸殊。****
人類依賴作物愈深厚,農人鎖於耕地之上愈緊牢,(被人點虐待、收陀地都唔敢走,甚至唔敢還手,驚人趁你行開過嚟搞寸你個場吖嘛。)導至社會內部嚴酷地階級分化,與及女性地位大幅下降。*****
註:農業及游牧導致祭司及戰士(貴族)寄食階層的出現。盧梭曰:人生而平等,然而活於桎梏之中。
註2:最早期的農耕社會墓地研究顯示人類體型變小,平均壽命男人34,女人竟然只得29!?
(戊)文明衰亡之道
文明衰亡於進步的失控。*****人類對自然環境需索無度,甚至到達預先透支的信用卡,卡冚卡之境界!(例如簽爆張木材銀卡就用煤金卡冚;簽爆煤金卡就用石油白金卡冚)
12兩河案例
兩河南部蘇美爾文明興於治水,渠道將河水引進平原,灌溉農地,然後就地蒸發。河川流經大地,水中帶含微量鹽份,緩慢積累地表。另外灌溉使帶鹽份的地下水向上滲透,亦助長了土地鹽化。元前2,000年土地轉為白色,生產力下降2/3,蘇美爾文明劃上句號,政治中心北移。
同例:因為羅布泊蒸發化為鹽澤,漢唐敦煌文化盛極一時,至明清荒野蕭條,空留石窟。
13復活節島案例
AD1722復活節,荷蘭人在南太平洋極東水域發現這個光禿禿全無樹木的大島,岸邊矗立數百座巨大石雕。島上全無木材,亦無繩索,居民貧乏不堪,石像如何豎立,全然無法解釋。
原來玻里尼西亞人於5世紀初臨此島時,島上乃是古木參天。玻人安居繁衍,結為數大氏族,競相樹立宏偉石像,以相誇耀。木材本為重大消耗品,樹立石雕又頗費木材繩索,濫伐終於導致樹木於AD1,400滅絕。此島立即陷入經濟災難,至於食人的地步。
問題A何以島民伐下最後一棵樹?(他們明知樹木可以繁殖。)何以樹木愈少之時,石像愈大?
B何以樹木伐盡之後,火口湖石礦場反而雕成更多更大的石像?
C至為悲劇的是,五十年後庫克船長重臨此島,發現島上經歷內戰,海岸石像遭到攻擊,盡數毀壞!何解如此?
——————————–
神話學之x
失控的進步
──by朝日
「進步」此一概念,還有與之相類的「發展」,都是近代產物,隨著歐洲(及後繼而起的美國)物質霸權興起,繼而成為世界主流文化。
究竟所謂「進步」或「發展」,對人類而言,該如何評價?朝日向來認為,所謂的「進步」、「發展」,其實對整體人類而言,非但並無必要,帶來的更可能是負面的影響。今日的局面,完全一種物種內部軍備競賽的悲劇。
同物種間軍備競賽的經典例子就是公鹿的巨角。公鹿的巨角在日常生活中如覓食等方面並無任何用途;相反,在逃避敵害方面,更是一大負纍,巨角很重,巨越大,跑得越慢,而且角越大,在逃跑時越容易被叢林等障礙物所纏,正如《伊索寓言》中的《池邊的鹿》一樣,「最讓鹿引以為傲的巨角正正葬送了牠的性命」。巨角唯一的用途就是與其他公鹿決鬥時的武器,爭取族群的領導權及交配權在軍備競賽下,整個族群的角越長越大,這樣無疑就是降低了整個族群的存活率和在生態系統中的競爭力。
角的大小與公鹿在族群中的權力序列相應,但細想之下,角的的大小對於所有公鹿而言僅為相對關係,也就是說,若所公鹿一致同意將牠們的角同時縮小一半,所有公鹿的權力序列都不會有絲毫改變。然而,整個公鹿族群的存活能力卻會大大提升。
我們回看我們人類這一個物種,情況也非常類似。所謂的「進步」或「發展」,正是這種對整個族群造成災難的軍備競賽悲劇。貧與富;弱與強,其實都是人類各社群(國家、種族、階級)之間的相對關係。各社群競相「進步」、「發展」的結果,就是過度抽汲自然資源、人口過度膨漲,這對於整體人類而言顯然有害無利。
有人或會質疑,我們今天的生活比石器時代的人不是舒適很多麼,這難道不正是一種「進步」嗎?不正是「發展」帶來的好處嗎?對於這一點,朝日作為一個「現代人」,絕對沒有異議。不錯,我們相對於石器時代是舒適了。 但問題在於,首先我們都受到「進步發展觀」的荼毒,認定「進步」「發展」為正面價值,社會文化也教導我們在此價值之下所創造出來的物質文明為「好」,為「舒適」。在世界上沒有彩色電視之前,我們看黑白電視也覺得非常幸福;LCD螢幕出現之前,我們看顯象管電視也非常快樂。
不患寡而患不均,快樂的秘密在於比較!我們覺得幸福快樂,因為看到別人比我們差;我們覺得不高興,因為看到別人比我們好。 也就是說,有人幸福的同時必然意味著有人處於不幸狀態,人類整體的「幸福總值」其實一直處於零和狀態。綜觀現代人類此一物種,種群之間、個體之間不斷競相「進步」、「發展」,人類作為一個族群的「整體福祉」卻沒有提升,相反,不斷的進步反而造成資源枯竭,降低整個物種的生存能力,情況一如公鹿的巨角。
正如公鹿的角一樣,既然人類的幸福序列 僅是相對關係,如果所有人協議一起不「進步」,是否也一條對全人類皆有利的出路?博奕論中的囚徒困境告訴我們,任何的「限武協議」,都敵不過出賣者和對被別人出賣的恐懼。在「一起不進步」的協議下,只要有一個社群甚至只要有一個人獨自「發展」,他就會得到極大的優勢,致使整個協議崩潰。
由於人性中諸如自私、猜疑等的悲劇本質,以致於始終無法扭轉明明知道將會發生的一個悲劇結局,失控的進步,不啻是一齣真正的悲劇!
(朝日對「進步發展」、「幸福快樂」尚有不少想法,篇幅所限未能一一道出,有機會再與各位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