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會員及友好:
發明傳統,向來都是各文明的傳統。以香港為例,盆菜、搶包山、除夕倒數等都是我們新近發明的一些傳統。
熱愛閱讀和思考向為本會(尚待發明)的優良傳統。本會中最熱愛閱讀和思考的就是掌門了。由此推論,他大概就是本會中最崇尚傳統的人了!另一方面,他同時也是一個(sense以至事實的)發明家。因此,由他來為大家講解傳統的發明經過,就最適合不過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上
=================
千齡兮萬代 共盡兮何言
被發明的傳統
撰稿人 掌門 Nov07
霍布斯邦 Eric Hobsbawn
(甲) 學理
1傳統意指源遠流長的習俗。
例:中國門聯可上溯至五代十國後蜀後主孟昶。
然而很多看似或自稱古老的(偽)「傳統」其實是源出近世(如一二百年前),於相對較短時間內(如三五十年間)形成,並且甚多是人為創造的。*****
舉例:a蘇格蘭裙;b英國王室公開慶典儀式。
2這些「創制傳統」指涉一系列的實踐,深具儀式及象徵性本質,為公開或隱蔽的規則所控制,透過不斷重複,試圖灌輸大眾特定的價值觀及行為規範,以達致社會控制的目標。*****
某政治人物在意大利第一次國會會議上有名的發言:「我們既已成功創造了意大利國,當下便要着手創造意大利人。」 註1***可為註脚。
舉例:a國民逢奏國歌升國旗之時須起立致敬,焚燒踐踏國旗須負刑事責任。意在養成愛國精神。 一般認為美國這個多元民族國家,其國民比較愛國(相對歐陸國家而言),得益於成功的國旗國歌教育。
B「五一勞動節」具有國際性的階級及社會意涵,雖然運用之妙, 存乎一心。 由民主國家,共產國家及法西斯政權均對此節日大加捧場可見一斑。
C近代奧林匹克世運會及英國足球決賽的興起,創造了崇高的業餘「體育精神」。(可惜已然墮落為超高薪職業競技行業。)
3創制傳統是對新時局的反應,卻以舊情境相關的形式出現,註2或以類似義務性質及不斷重複的方式建立自身的過去。***
舉例:a關帝崇拜清初大盛,乃是朝廷(及或天地會)力推的成果。之前中國民間以崇拜岳王為主流。明未?
B騎術運動的硬式小帽(源於貴族獵狐)、法官的長袍假髮均具階級及社會象徵。
4相當多這類傳統是在十九世紀中葉形成的***,其時歐洲政局動盪,舊帝國沒落,新型國家湧現。新型國家為了凝聚民心,消弭社會衝突或調適嶄新的生產及消費模式(如工廠生產及大眾消費),於是創造出各種「傳統」。
舉例:a德國建立之初,推行強迫(小學)教育,校內按時舉行繁複的儀式,灌輸愛國及大日耳曼思想。於是國力強大,成功地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
B商場=逛商場 始於該時代的巴黎。 現代女性審美觀=女性雜誌 更是二戰後才由Coco Chanel 一手催生,現時已成為根深蒂固的「主流意識形態」。。
5創制傳統可分屬三種類型,相互重叠。
A建立象徵化的國族認同及凝聚力。
舉例:國歌源於AD1740時的英國,國旗源於1790法國大革命。該時段正值兩超級大國在環球殖民格局中交鋒爭雄。
B建立具合法化權威的機構、地位或關係。
舉例:大學/國家科學院頒授學位/院士資格的儀式;王家授勳及拉頭馬儀式;劍橋牛津划艇賽及港式溫情婚禮(菜單可包括越洋篝火婚紗照相。)
C目的在於社會化,表現為對信仰、價值體系和行為舉止的薰陶教誨。
舉例:英式工人帽及蒲吧傳統體認工人階級的手足情誼。 拳擊擂台界定為貧苦階層「渾身是胆,赤手打江山」的劇場。 哥爾夫球場信是有閒階級持桿言歡的社交田園。
(乙) 案例
6蘇格蘭裙具有A短裙,B呢絨和C(具系譜學意義的)方格圖案三大特徵。蘇國人民均以為可以源溯千年。實情該國古時不產呢絨,類近服裝為純色披肩。此裙乃十八世紀一位鋸木工廠東主創制的工人制服。其初甚受貴族階級賤視,後來英蘇合併,兩國貴族關係反趨緊張,(一向崇英的)蘇貴族為了自我標榜,於是召喚此裙,並大做文章,捧成「民族之群(魂)」。
7一般認為英國王室有深厚做秀傳統,舉凡慶典莫不大事鋪張,務求舉國歡騰, 外人側目。( 註:二戰後由於冇銀,始大為收斂。)原來此風始於非常晚近。話說維多利亞女皇在位之時,乃是英國極盛之世,日不沒落,GDP曾佔全球50%之多。然而女皇生性慳家,國人曾因為法國大使的馬車比她的更為豪華而大感丟臉。女皇享壽極高,愛德華八世登基之時經已五六張,報紙社論乃曰:「我國有了一位年紀老邁而缺乏經驗的君王。」其時英國獨霸天下,誰與爭鋒?此君既為世界首富,兼夾冇嘢好做,於是精心泡製慶典,訂做一架幾噸重之黃金馬車,聘用最有才華的作曲家為慶典撰寫樂章……,及至去逝,其葬禮之盛大更是登峰造極,盡領風騷。社論又曰:「此真乃我皇主持過的典禮中最成功的一次。」
註1:此為意大利皮埃蒙特Piemonte地區(首府為都靈Turin,該地區為意大利統一運動中的先導地區,一如日本倒幕運動中的薩摩、長州,是意大利統一三傑之一的加富爾即來自此地區)的政治家阿澤利奧Massimo Taparelli, marquis d’Azeglio的名言。
註2:即所謂「托古改制」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