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的時代,海瑞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的人物。只有在明代這個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在各層面都出現強烈衝突的時代,才會誕生像海瑞的徹底理想主義者和道德主義者。
蕭氏弘毅,律師也。洋洋灑灑半萬言,為大家講述海瑞這位時代道德模範的一生。
(註釋和小標題為朝日所加。)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海瑞:理想主義者、自虐的清官
──By 蕭律師
一. 狷介不屈
海瑞,這位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三十七歲才中舉人,四十一歲才分配到福建做教諭 。四十五歲才升為浙江淳安縣令。年近半百熬成七品,在官場中,也可算是仕途困頓。但對海瑞來說,卻是破格提拔。
破格晉升的原因是海瑞有「狷介」 的名聲。那是海瑞任教諭第二年,他的頂頭上司接見他。兩名副手在海瑞帶領下進入大廳,一見到視學,一左一右急忙趨前叩頭拜見。海瑞夾在二人中間,揖而不跪。視學大怒,冷笑一聲,對左右說:「這三人,倒像個山字筆架!」海瑞卻認為是視學不遵守朝廷的規定。明早於開國之初,已規定學官見上官,當拜而不跪,以體現師道尊嚴。只是後來的學官們為了討好上級,由是跪迎上官已相習成風。海瑞這一站,驚世駭俗,從此「筆架先生」之名遠播。就算是更高級的上司前來視察,海瑞也一概揖而不跪。當然這些高級官員,涵養眼界當非視學可比,是以都無不稱贊海瑞恪守禮法,堪為士範。
海瑞自任學官以來,盡心任事,把一個最清苦沒趣味的教官做得有聲有色。他重紀律及思想教育。上司覺得屬下有一位如此的「模範官員」,是件臉上有光的事。海瑞由是獲得意外的昇遷。
瓊山海氏是海南的望族大戶,歷來詩禮傳家。但由於海瑞的父不務正業,致使家道中落。海瑞四歲喪父,家庭重任落到海瑞年輕母親謝氏(二十八歲)身上。浪子的妻子往往是節婦。謝氏嚴守婦道,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對其管教特別嚴厲。海瑞剛懂事,粗識文字的母親就教他讀《孝經》、《尚書》、《中庸》。謝氏把死去的丈夫當成反面教材,反覆教育海瑞,要他做一個正人君子。
海瑞的耿介、頑強、乃至偏執,早已深植血液中;而從小所受的儒學教育,又強化了這些傾向。
在學塾裡,海瑞是個遵守規矩、謙恭有禮的模範學生。青年海瑞真誠地折服於儒學揭示的天理人道。他心中認堅信:只要人人都遵守聖人的教化,社會就可臻於大同;只要刻苦自礪,人人都會達到「聖人」境界。他從自己一舉一動、一個念頭做起,時刻不離聖人的教導。
二. 安貧樂道
海瑞到浙江淳安縣上任。海瑞知道地方官不是靠朝廷俸祿吃飯的;他們主要的收入是種種「常例」。所謂「常例」,就是亂收費。明朝「官俸最薄」 。如果按照正規的俸祿收入,當時一個縣令的生活只能是貧民水平。但仍有那麼多人熱衷於奔走仕途,只要看看各種陋規就明白。單看各項錢粮,抽取 5%,就嚇你一跳。當時一位縣級官員,從各項抽取,年入約合現在港幣最少四十萬,是正薪的40倍,還是當時的生活水平。
上任十天後,海瑞公佈:廢除所有「常例」。
在別人看來,這是不可能的事;在海瑞看來,天經地義。如果全世界都默認「常例」合理,那就是全世界都錯了。錯!就要改!就這樣簡單。
大家都以為這只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廢除常例,簡直是瘋狂,政治自殺,天方夜譚。旁人估計,海瑞不出三天,就要改口。
然而,海瑞說到做到,把所有不合理收費一刀切,不光是自己的常例,還包括全縣大小官吏的全部額外收入。這不亞於一場政治地震。不但全縣官吏如晴天霹靂,通省官員都目瞪口呆!好,看你吃什麼,穿什麼,怎樣養家活口!
海瑞真的堅持下去。靠一個月五兩銀子(約合現今港幣一千元),就養活了一家。他在官署後院種些黃瓜、豆角。每天下班就換上粗布衣服,扛上鋤頭幹上一陣。全家人每天都吃粗粮,一年都吃不了幾回肉。一身官服縫縫補補的,竟穿了六年。
這種貧民的生活,海瑞從來沒覺得有什麼不合理。他甘於清貧,清貧有助於他保持氣節,而富貴則是道德的陷阱。
御史台首長鄢懋卿巡行浙江,出行之前,例必也會有些官樣文章,寄到各地衙門,謂各衙門接待但求簡樸,切莫鋪張云云;不過,到他真的到步之時,各地的接待規格自然也是相當的高。鄢氏過境淳安的消息傳來,師爺愁眉緊鎖,深怕接待不周,會得罪御史台。海瑞就告訢師爺:「不必發愁,且看本縣如何處理!」
他的「處理」方法就是給御史台一封長信。信的大意是:知道大人將巡視敝縣。大人在公文裡說,要求接待上要簡穙,不可鋪張浪費,以節省國家錢財。但下官聽說大人所到的縣,皆備酒席款待,每席費三四百兩,與大人在通知中所說距離很大。看來是各地官員都曲解大人的苦心了!
接到這封信,鄢氏連淳安所屬的嚴州也不進,繞道而去。嚴州知府大發雷霆,把海瑞召去,大罵一頓。海瑞唯斂容,無一解辨。
嚴州知府終於頂佢唔順,浙江官員的忍耐也達到極限,聯手想把海瑞弄走。但海瑞處處以太祖祖制為依據,不逾規矩一步,挑他的毛病著實不易。
罷不了你的官,難道不能升你的官?總之不要再見到這個鬼見愁。府道官員聯合建議,像海瑞這樣的道德高上的清官,應該晉升到中央任職。
海瑞的清廉,北京高層時有所聞,但認為他既然做地方官做得好,還是留在地方做貢獻吧!於是吏部就預備將海瑞提升任浙江嘉興府通判 了。
三. 進京罵君
這下弄巧成拙的浙江省官員緊急動員,算盡機關,又將海瑞調出浙江,出任江西興國知縣。興國縣土地貧瘠,人口稀少,但海瑞毫無怨言,盡心盡事。由於工作出色,吏部一紙調令,將他升為戶部主事。
海瑞進京了,做了主事一年,又有驚人之舉:他上了那道使他名留千載的「罵皇帝疏」,即《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嘉靖是一個典型的昏君,個性好強,行事荒唐,好方術,搬出皇宮,不理朝政,朝臣多不敢非議皇帝。
海瑞來到政治中心,皇帝無道、朝政日非的事實呈現在他面前。他的道德觀、責任感使他無法保持沉默。海瑞只認天理,不認形勢。皇帝無道,臣子直言,這才叫做忠。
嘉靖讀到海瑞在疏中說:「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大怒,擲疏於地,命馬上緝拿海瑞。宦官黃錦在側道:「此人素有痴名。聽說他上疏時,自知必死,已購置棺木、與妻訣別、遣散童僕,根本沒有留命打算。」皇帝默然,再從地下拾回疏再讀,見海瑞一片忠誠,感動嘆息:「此人可是比干啊!但朕卻不能是紂王!」遂囚海瑞於監獄。
海瑞正在獄中等死。嘉靖駕崩,隆慶皇帝登基。慶隆對這個頂心頂肺的賢臣,傾慕已久。在內閣首輔徐階推薦下,海瑞一年之內三度升官,一直升到大理寺左丞 。
復出的海瑞已今非昔比。他在帝國中的角色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時的海瑞,已不是常被人嘲笑的海瑞。他一罵成名,舉國皆知。他變成代表社會正義的象徵。人們已把海瑞當成這個黑暗亂世中唯一的光亮。不管是擁護還是反對,都無法否定這個政治現實:海瑞已經成了一面旗幟、一種象徵,成了帝國清流的總代表。
四. 閣老退田
又過三年,在徐階的再一次推薦下,海瑞被任命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登上他政治生涯的頂峰。
應天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包括蘇州、鎮江等十餘府,富甲天下。朝廷許多高官,包括首輔徐階,都住在這裡。但此處吏治不清,貪污風氣尤盛,積累的問題也最多。徐階希望憑海瑞的一身正氣,可以一掃此地的歪風。
海瑞在赴應天途中,應天地區已經引起鬨動。官員、鄉紳、士子、平民,有人興奮,有人恐懼,有人盼望,都知道這位老爺一定有動作。有些人甚至己提前行動:有黑底、自問過不了關的官員,自動辭職;有家勢的豪宅大門和大轎,本漆朱色 ,也將它們改漆黑色。
海瑞的施政方針很簡單:按太祖(朱元璋是海瑞的偶像)的規矩辦事、他全心盡力,把應天治理得海晏河清,百姓稱頌他做「海青天」。他頒佈《督撫條約三十六條》,嚴禁官員送禮,禁止大吃大喝,禁止假公濟私。另一方面,他又興修水利工程。
更大的動作來了:他要解决土地兼併的問題。
明朝官員可免除賦稅,一人中舉入仕,就會有許多人「奉獻土地」 ,加之巧取豪奪,富者田地動輒數萬畝,而農民中卻有一半是沒有土地的佃農,生活極為困苦。問題非常嚴重。
此問題牽涉許多高官的利益,可說是個難解的死結。不過任何問題在海瑞手中都不是問題。明朝開國之初,太祖規定:「諸人不得向諸王及各功勳大臣,妄獻土地。事發到官,全家抄沒。」白紙黑字,毫不含糊。海瑞發布公告,勒令富戶退回貧民投獻的土地,使民有生息之所。他更在公告中特別指明,就算 「閣老尚書」,也沒有例外。「閣老尚書」指的不是別人,正正就是他在政治上的恩師徐階。
原來,就在海瑞出任巡撫不久,徐階在中央政治鬥爭中失利於對手高拱,被迫退休,回到江南老家,成為海瑞管轄下的一名鄉紳。
按照官場邏輯,徐階對海瑞恩重如山,海瑞對徐階應該唯命是從。可是海瑞是個從來不按官場規則出牌的另類人物。他從不承認什麼人之常情,一概只認聖人教條。他覺得徐階當初提拔他,只是為國選才,並不是對他個人有什麼私恩。所以既然在他治下,就一視同仁。别人退田,你徐階也得退,還應該帶頭退。海瑞覺得徐階應該能理解他的做法。
但海瑞實在是太高估徐階理解一些常人不能理解的行為的理解能力了。公告一出,徐階大吃一驚,覺得海瑞不但不念舊恩,反而向他先開刀。徐階何等人物,他知道海瑞背後必然有人,這人就是高拱。勒今富戶退田是個大動作,海瑞不可能做主的,必有高拱支持。高拱的目的就是要令徐階難堪。
徐階為避風頭,主動退出了全部地產的一成──整整一萬二千二百畝。消息一出,震動天下,誰也沒想到海瑞有如此威力,也沒想到徐閣老如此軟弱。許多本想指望徐閣老為他們出頭的人沒了指望,貧民受此消息鼓舞,紛紛到衙門要求退田。
但海瑞對徐階只退田十分之一並不滿意。他公開要求徐階至少退掉過半,即六萬畝地。
徐階整個人都驚呆了。清醒之後,他托人告訴海瑞,要他再退地,沒有可能。他硬著頭皮頂住,看你海瑞還真能拿我去坐大牢?
海瑞自有對策。他給徐階寫了一封信,說:「別人覺悟低可以理解,但您曾官居要位的人,又讀了那麼多聖賢的書,怎的會沒有覺悟?我這是在開導您,喚醒您的良知」。他又多次去徐家,當面做他的工作。按海瑞的邏輯,覺得這是在救徐階。為富不仁,有損無益。如果他這樣積累田產,是在敗壞道德。
徐階當然不為所動。他知道再退下去,一生積累就付諸東流。老丞相此時實在狼狽。在海瑞支持下,那些要求退田的貧民整天圍著徐宅游行示威,大聲呼號,弄得徐階簡直痛不欲生。
沒有辦法,徐階只好放下架子求和了。不過,他不是向海瑞請和,而是向首輔高拱發出降表,表示在政治鬥爭中徹底認輸,表示以後不再糾集勢力謀求東山再起。
高拱笑了。既然對手敗得這樣慘,就大方起來,回了一封信,表示前嫌盡釋。他又輕輕暗示:海瑞做太過分了,不過作為當朝宰相,沒法直接出手。
在退田令開始後,官場靜下來了,贊揚海瑞的聲音消失了,不少人己蠢蠢欲動,要扳倒海瑞。
五. 憤而掛冠
徐階看準了形勢,得了高拱指示,立刻用自已的故舊,找御史奏了海瑞一本,高拱在奏本上批准,海瑞取消巡撫銜,調任南京糧儲總督。這是明升實降。
海瑞被當頭一棒。他正興致勃勃地推行他宏大計劃,準備以全部精力和應天府的豪紳大戶惡鬥一番,沒想到後面射來的一枝冷箭,取走了他的政治生命,粉碎了他的全部政治夢想。
他開始是震驚,然後是迷惘,最後是憤怒。所謂至剛者不屈,士可殺不可辱,海瑞提筆給皇帝寫了一封辭職信。一旦提起筆,海瑞胸中的憤怒、委屈、埋怨就忍不住爆發出來。辭職信變成了政論書。這是海瑞第二有名的信。在信中陳述他政治抱負:欲以一人之力,擋住天下滔滔既倒的狂瀾──這等「狂妄」的話,恐怕只有最浪漫的詩人李白和最天真的海瑞才能說得出口。他更說:「如何有大臣認為我說的是錯的,他必然是個庸臣。」他大罵滿朝大臣。滿朝官員都是他不共戴天的敵人。痛快淋漓地罵完後,海瑞掛冠而去。
事實證明,道學家海瑞是古今所有清官中最有個性的一個。只有他,敢公然辱罵所有朝臣。朝廷雖然震怒,一時間卻無法處置海瑞,只好在批文中淡淡說:以後有需要時再起用吧!
回到老家閑居的海瑞,看上去瀟灑,其實內心十分痛苦。仕途是士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如果不能為世所用,那麼他生命還有什麼意義?雖然歸隱田里,心中還是期待有復出的一日。況且朝廷在批准他辭職的聖旨中留下了尾巴:「照舊候用」。
不久明穆宗(隆慶)去世,神宗(萬曆)即位。張居正把高拱掀翻,成為首輔。張居正是翰林出身,飽學之士,與海瑞可說是同道。海瑞期待著再被起用。這時也有言官上書要求起用海瑞。不過,張居正頭腦清醒,認為海瑞的道德品質無可懷疑,但辦事不能通達,這樣的人只能享受名譽上的尊重。不能任為實職。
直到此時,海瑞才知道自己在官僚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失望、憤懣積滿了胸膛。一生奮鬥、刻苦、不惜生命來踐履聖人之學,竟落得如此下場!
六. 無言謝世
萬曆十二年,張居正去世,萬曆親政,刻意與張居正對著幹,起用了海瑞為吏部右侍郎 。海瑞這時已經七十二歲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了十六年,海瑞等來了另一個的政治春天。
海瑞上任後,又因懲戒南京五城兵馬司向百姓的敲詐勒索,而與兵部產生磨擦。吏部右侍郎的椅子還沒有坐熱,一紙調令,升海瑞為都察院右都御史 ,這是一個閑職,又一次明升實降。
一生的雄心壯志終於消泯,他現在可以基本判定自己的失敗。他又一道又一道上辭呈,希望盡快擺脫污濁的官場。皇帝卻一次又一次的拒絕。皇帝欣賞海瑞的品格,佩服海瑞的勇氣,贊美海瑞的清亷。他可不想承擔放逐清官的罵名。有這麼一個可名流千古的清官活在自己的時代,是皇帝的光榮。
既然不能求去,海瑞只有做他的右都御史了。他對屬下的御史非常苛嚴,是以御史們明知彈劾海瑞的風險很大,也不得不為之。萬曆批覆:海瑞是一位清官,可以「鎮雅俗、勵頹風」,適於留在朝廷做樣板,讓大家來學習學習。這是千古清官共同的命運。
海瑞終於死了。他有病也不進藥,拒醫而死,一句遺言也不留。他對這世界,已經徹底地無話可說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