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06 泰國「揀史」

各位會員、泰國團團友及友好:

  話說上回朝日開了個叫做「神話學」的不定期不專欄,並寫了第零篇。秉承朝日流一貫之風格,此欄未曾正式開始第一期,已旋即爛尾。為了讓此爛尾行徑不甚難看,朝日良心發現,決定藉口本周末將舉辦無聊泰國,在這裏「揀」一些泰國「史/屎」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撰寫本文期間,朝日深深感受到白人和中華的文化霸權。東南諸國中,泰國本來在歷史、文化、經濟、領土、國力上均可稱作一個大國,但朝日發現找到的史料,相較馬來西亞、越南,以至菲律賓、印尼等國還要少。為甚麼呢?究其原因,朝日老屈之乃因泰國從來沒有成為殖民地,與我泱泱中華的關係也不如越南等國密切,故致治泰國史者自然較少。我們作為一個有「很多歷史」的民族,朝日真的感到少有的「民族自豪」哩!
  
  還有一點,文中提到的王朝名稱,例如「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等,都只是西方史家的慣稱,泰國當地人一般會以「第一王朝」、「第二王朝」等以作稱呼。
  
  希望各泰國團團友撥冗一讀,到外國旅遊,先知道當地的大概歷史,也大概是一件有趣的事吧!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非神話學」之一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泰國「揀史」(The selective shit of Thai)
  
  話說上回朝日開了個叫做「神話學」的不定期不專欄,並寫了第零篇。秉承朝日流一貫之風格,此欄未曾正式開始第一期,已旋即爛尾。為了讓此爛尾行徑不甚難看,朝日良心發現,決定藉口本周末將舉辦無聊泰國,在這裏「揀」一些泰國「史/屎」和大家分享一下。
  
  朝日為老餅史家,沿用非常「Chinese」的治亂興衰方式論述,泰國史可以分為五段時期。
  
  
一.史前時期
  
  泰國是一片肥沃而物產豐富的土地。湄南河三角洲盛產水稻,突出馬來半島部分則為蘊藏大量錫礦。 加上大量的橡膠、香料、象牙、犀角等天然資源,是以此地自古就非常適合人類居住。泰地區的人類活動可追溯至一萬年前。在泰國東北部屬於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隆努卡遺址,已發現大米,同址的公元前二千年文化層則發現了青銅器。至遲在公元前後,泰地區便出現了國家組織,不過由於缺乏本土的文字資料,現在對古代泰國的了解也只能透過中國史籍中的零星記載,故此所知甚少。綜合文字和考古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在十二世紀前當地的土著主要是孟族人,另外亦傣族聚居於今雲南與泰北一帶。
  
  公元三世紀,適中國三國時代之際,孫權遣使訪扶南(今柬埔寨),使者提到附近泰地區的金陳 等國,為中國史書對泰地區的最早記載。上世紀考古人員在金陳遺址發掘出二世紀的小銅佛像和羅馬式銅燈,亦有阿育王時期的石刻法輪和摩揭陀經。金陳在史上很長的時間皆為扶南屬國。至五六世紀,扶南為屬國真臘所侵。六世紀末,今泰國中部佛統府出現了墮羅鉢底國,盛極一時,杜佑的《通典》說其「民以農商為業」,「國市有六所,貿易皆用銀錢」(勁!),鑄幣權為國有,「私鑄銀錢者截腕」(都未使死住!)。
  
二.素可泰王朝
  
  十二世紀,真臘帝國衰落,屬國紛紛獨立。泰地區出現很多小國,其中較大的羅斛國曾在宋元之間多次遣使中國。1155年(宋紹興二十五年)曾把泰國大象第一次帶到中國。與此同時,蒙古軍由於入侵雲南時受到土著的頑抗,吃了不少苦頭,滅大理後對當地少數民族實行極度恐怖統治。本來就生活在今中泰邊境的傣族大規模南下,乘真臘衰弱之機在今泰國北部建立了幾個傣族國家。其中較重要的有建都於素可泰的素可泰王國,建都清邁的蘭那泰王國(中國史書稱「八百媳婦國」),建都於帕耀(Phayao)的帕耀國。
  
  素可泰三傳至蘭坎亨大帝(又名坤蘭坎亨,坤者王也,Ramkhamhaeng the Great,1239-1317,1275年登基)英名神武,建立軍政和民政合一的制度,南征北討之餘,竟然仲「識字」。1283年,蘭坎亨命人把自己的偉大事蹟刻於碑上,最重要的是碑文是「泰文」,這是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泰文」,因為泰國人都認為泰國是蘭坎亨發明的。另外,為對抗真臘帝國所流行的婆羅門教和北傳佛教留下來的文化「流毒」,蘭坎亨從錫蘭引進南傳佛教,從此,南傳佛教成為泰國國教,一直至今。在位期間,又制訂泰國首部成文法律,並取消各城的關卡,國內商業大盛。據說,蘭坎亨更曾在中國重金禮聘陶工回國,燒製出著名的「宋加洛」陶器。
  
  偉人兒孫多「廢柴」,此千古不易之理也。蘭坎亨大帝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腐敗無能,國運日衰,南方各邦(由於較為有錢)紛紛獨立。1378年,素可泰王國成為南方新興國家阿瑜陀耶(大城王國)的附屬國,1438年,素可泰九代國王,亦是最後一個君主淡馬拉查四世(ThammarachaIV)去世,素可王朝正式滅亡,其國土正式成為阿瑜陀耶王朝的一個行省。
  
三.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
  
  十四世紀初,素可泰王國治下東部的烏通侯國逐漸強大,1350年該國國王拉瑪鐵菩提一世(Ramathibodi I)定都阿瑜陀耶(為泰語「大城」之意),史稱阿瑜陀耶(大城)王朝。

拉瑪鐵菩提一世雄才大略,先併吞素可泰所有舊地,並多次出兵柬埔寨。他將素可泰時代的土邦制改為君主集權的行省制,又於君主之下設政、軍、財、田四大臣,加強中央集權,並加強民法和刑法的制訂。
土地方面實行農奴制,王朝中期開始地方豪族日益坐大,與中央成抗衡之勢,國內政局動蕩。1569年,緬甸乘彭世洛地區豪族起事之機,一舉出兵征服暹羅,致暹羅成為緬甸屬國十五年之久。至1584方由「黑王子」納黎萱王中興復國。

十五世紀,皇家船隊開始到亞洲各地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印度等地貿易。中國史載自1370至1643年,暹羅船隊來華貿易102次。永樂六年(1408)鄭和二下西洋時亦曾訪阿瑜陀耶。一直到清代,貿易關係一直良好。據西洋人的記述,湄南河上經常有一長列載重由二百噸至六百噸的中國商船,停在河流中間。

自從1497年達.迦馬繞過好望角,葡萄牙人的時代就來臨了。1511年葡人佔領馬六甲,1516年和阿瑜陀耶王國訂立條約,以槍枝彈藥換取葡人在國都及幾個重要城市的居住、經商和傳教權。帕猜羅闍王1534年登基時,更成立了一支一百二十人的葡萄牙人近衛軍。

隨後西班牙和荷蘭人先後抵埗。1644年8月,荷蘭以武力獲得了暹羅全境的經商權、獸皮出口的專營權,還有領事裁判權。1612年,英國也帶著英皇的書信來到大城要求通商了。1687年甚至製造藉口意圖攻佔丹老,但被暹羅王因陀羅摩二世以奇兵制勝之。

面對荷英的步步進迫,暹羅那萊王欲「以夷制夷」,借法國以制衡之;而路易十四亦早有意把荷英從暹羅擠走以取而代之,二人一拍即合,於1685年9月簽訂條約。那萊王引狼入室,自始暹羅全境幾成法國天下。1688年那萊王駕崩,法兵欲入王城奪權,前象軍統帥帕碧羅闍親王率義軍反抗,一時全國人民響應,竟將法軍逐出暹羅,帕碧羅闍民心所歸,(當然地)登基為王。

胡虜已逐,王統亦復,但由於受到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貧富懸殊加劇。在十五世紀的最後十年,國內爆發了多次全國性的民變,亂事雖平,但國力已衰弱不堪。

1765年,在暹羅與宿敵緬甸的邊境傳說發現瑞獸白象,兩國皆爭相聲稱「象現之地」為已方「自古以來神聖不可侵犯之領土」。緬甸以此為藉口,兵分三路,於1766年2月兵臨大城。圍城十四月,1767年4月城破,國亡。阿瑜陀耶王朝凡三十四王,四百一十七年。

四.吞武里王朝(鄭氏王朝)

緬甸在暹羅大肆掠後,班師西歸,留大將蘇基為總督。大城王朝亡後,泰地區群雄割據,全國四分五裂。而緬甸佔領軍的高壓統治,亦激起泰人的反抗,各地義兵此起彼伏,其中亦包括如豪傑披耶達信 已落戶的華僑。

1763年,緬甸軍入侵暹羅,鄭信率兵阻擊。1767年4月,大城王朝滅亡。鄭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基地,組織義軍抗緬,10月攻陷重城軍貼(曼谷),處理(決)大量賣國泰奸,軍心大振,乘勝進擊。緬總督蘇基率軍相迎,死於亂軍之中,緬軍潰滅,達信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里。同年12月28日達信被擁立為王,建吞武里王朝。 1770年達信削平群雄,統一了全國。隨後幾年,對內他壓制了國內的保守僧俗勢力,對外他以兵威臣服清邁、琅勃拉、萬象以及幾個南部的馬來蘇丹國。亦數度出兵柬埔寨。

連年征戰致使民怨日大,以故都阿瑜陀耶僧俗勢力為首的傳統派,將人民不滿的矛頭引向達信。其時率大軍進侵柬埔寨大將軍卻克里,得知國內局勢動蕩不安,於1782年回師吞武里「平亂」,亂平後達信王被發現死於寶座之上,卻克里「迫不得已」(兼順理成章地)登基為王,稱拉瑪 一世,遷都曼谷,開曼谷王朝,也就是今天的泰國王室。

五.曼谷王朝

拉瑪一世登基後,先入表中國,向乾隆大帝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 ,得清廷賜封暹羅國王。在國內,為鞏固統治,他極力將皇權神化。以「朕即國家」為基礎,所有法律和政務均以國王名義進行。國王及其家屬均具神性,國王在場時,任何人不得坐立,必須下跪。土地和國民皆為王所有。

拉瑪三世開始開放政策,並與立國不久的美國建立關係。美國將西式印刷術引進泰國,泰文書籍開始普及。與此同時,西洋醫學和造船等技術亦傳入泰國。

曼谷王朝中最知名的大概要數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父子二人了。拉瑪四世各位未必知道,但說起尤伯連納和周潤發大家也許就有點印象了吧!拉瑪四世名蒙固,是拉瑪二世之子,外祖父是華人。十二歲以儲君身為被任命為三軍統帥。二十歲時按傳統出家兩年,不幸拉瑪二世在他出家兩星期,頭髮也還沒長出來就死了。於是異母兄弟策陀王子就成了拉瑪三世。

還俗後的蒙固目光遠大,他周游全國,與下層百姓接觸,體驗民間疾苦,向西洋人學習拉丁文、英文,以及各種先進的西方知識,其中他的天文學造詣更達專家水平(下詳)。有冇搞錯呀?咁樣磨咗廿七年,足足廿七年喎,如畀佢做返皇帝,點會唔係一代英主呀?

1851年,拉瑪三世去世,蒙固繼承王位,稱拉瑪四世,他深感英法的威脅,決心改革維新。為了顯示暹邏並不是一個「野蠻」國家,他命令貴族衣飾一體西化,並於很多西方國家建立邦交。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拉瑪四世甚至曾致函林肯,表示對他的支持,並聲明願意提供物質支援,不過後來有否成事則不得而知。他又為太子(未來的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聘請了英國女教師安娜.列奧諾溫斯。安娜在回憶錄中聲稱正是由於她為王子講《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故事,令40年後朱拉隆功下令廢奴。 安娜所寫的故事後來就成音樂劇和電影《國王與我》(《安娜與國王》)的原型了。

拉瑪四世的佛學修為亦屬高段,他創建了南傳佛教「正法派」,重整教義,去除民間宗教和迷信的成分,要求僧侶一天只吃一頓飯,還必須是化緣得來的。除此以外,他亦是史上第一個准許平民親近的泰王。

1866年,他夜觀天象,推步出1868年8月18日會發生罕見的日全食,最佳觀測地點為泰國南部,於是邀請了英國的新加坡總督和法國的著名科學家到泰南的巴蜀省一同觀測。是次日全食發生的地點、食度、延續時間與他的預測完全相同,一時傳為行內以至國際佳話。但由於當地位處山林地區,衛生環境不佳,拉瑪四世在那裡和太子一同染上瘧疾,六十四歲的老國王不敵頑疾,幾個月後去世。太子痊癒,繼承王位,稱拉瑪五世。

拉瑪五世,史稱「朱拉隆功大帝」,十六歲即位,由於年輕,政事由樞密院代理,他則利用成年前的四年時間訪問了新加坡、印尼和印度等殖民地,令他對西方管理模式有相當了解,大開眼界,更堅定要他變革維新的決心。朱拉隆功是第一個離開亞洲的的泰王。他親政後分別在1897年和1907年兩次訪歐,先後到了義大利、奧匈帝國、俄國、瑞典、丹麥、德國、荷蘭、英國、法國等國。開亞洲國君之先河,他的33個兒子也大部分在這些國家留學。

1873年,在他正式加冕親政的大典上,他以一道廢除臣民跪磕頭儀式的命令,宣告了他新政的開始。在政治制度上,他西方議會,組織十二人部長內閣,其中(理所當然地)九名部長由他的兄弟充任。在經濟制度上,他(竟然想得出)將國庫與王庫分開,也就是各自有獨立的收支預算。他又廢除「包稅制」,直接派官員到地方收稅。結果從1892-1906十四年間,在沒有增加稅種和稅率的情況下,國家收入由15,380,000銖增至55,510,000銖。在社會制度上,他在1905年廢除了泰國六百年來的奴隸制度。在教育制度上,他除了為王公子弟在宮中設了兩所西式學院外,亦改革了傳統的寺院教育,在地方設立了不少新式學校和專科學院。又授予優異的學生到歐洲留學,而不問其出身。後來由他兒子拉瑪六世建立的「朱拉隆功大學」至今仍是泰國的頂級學府。泰國民間傳說朱拉隆功大帝喜歡微服出巡,查訪民間疾苦,其聖君形象深入民心,他在位期間更建立了博物館、國立圖書館,並在國內修建了第一條鐵路,發展道路系統,創辦郵電局等現代化建設。據(假)泰國通迪哥哥提供資料,今日泰國家庭必會供奉兩位君王畫像,一個自然是「今上」蒲眉蓬,另一個就是「五世王」朱拉隆功大帝了。

在外交方面,當時整個東南亞幾乎都已是英國或法國的殖民地。朱拉隆功巧妙利用英法之間的矛盾,既容許法國佔領寮國的一部分,又把南部四個以馬來裔人為主的省交還給其時受英國控制的馬來亞。另一方面,他以聘請英國顧問和授予英國商人部分礦產開採權等措施,換取英國對泰國主權的保護。後來迫不得已與法國爆發衝突,拉瑪五世亦能以極小的代價令英法達成了維持泰國領土現狀的協議。在他的努力下,泰國一直保持著一個介於東南亞英、法勢力之間的緩衝國地位。

1910年10月23日,一代英主朱拉隆功大帝於曼谷駕崩,當時仍在英國留學的太子回國即位,稱拉瑪六世。現在泰國每年的10月23日為法定節日──五世五紀念日。

拉瑪五世去世,英法本當肆無忌憚,各劃勢力範圍,可幸(!?)一戰適時爆發,英法皆無暇東顧。拉瑪六世王曾於在英國劍橋求學,更曾服役於英軍,故此在一戰期間,暹羅順理成章站於同盟國一方,派兵法國。大戰結束後,暹羅也就加入了國際聯盟。

一戰前泰國百姓都是有名無姓的。大戰後拉瑪六世王就宣佈每個人都可以有姓,但不強制,因此至今泰國人雖然有姓卻很少用,通常只叫名字。

拉瑪七世本為六世王之弟,由於王儲在1925年2月車禍喪生,同年11月拉瑪六世駕崩,拉瑪七世在倉猝間登位,即位不足四年即遇上世界經濟大蕭條,暹羅亦未能倖免。拉瑪七世為節省開支,採取了古典經濟學的辦法(美國佬就聽咗凱因斯枝笛,調轉黎做,得咗!),解僱了大量宮中人員。王宮帶頭裁員,引起廣泛不滿,加上經濟形勢險峻,1932年夏天發生政變,拉瑪七世向發表了一句著名的話:「為了使成立君主立憲制政府的過程能夠儘可能柔和地進行,我同意成為一個傀儡。」 新憲法最終於1932年12月10日頒佈。1934年「傀儡」拉瑪七世出於與共和黨政府之間的不和與健康問題,加上對新憲政政府的施政和自己無能為力失望,宣佈退位,同時也放棄了指定繼承人的權力。於是國內就爆發了一場王位繼承的論爭。最後各方協商出一個時年九歲,正在瑞士上學的小孩做國王。他是五世王的一個王孫,事實上他自始至終沒有行加冕禮,拉瑪八世的王號是其弟,即現在的泰王所追封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進迫東南亞,泰國自度反抗無效,乃向日本靠攏。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和泰國簽訂《日泰同盟條約》。翌年1月25日泰國宣佈向英美宣戰,日本為表謝意更將部份在緬甸和馬來亞半島佔領地割讓泰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泰國翌日即以與日本所簽訂的協議均為脅迫下的城下之盟為由,宣佈:「泰國1942年1月25日對英美宣戰宣言無效」,泰國「宣戰無效」宣言被同盟國承認,並因泰國乃「非原始發戰國且沒有出兵」,故仍被邀加入聯合國。

二戰期間,拉瑪八世與王太后一直留在瑞士。1945年戰爭結束後回泰,翌年6月9日在王宮寢室中離奇中槍駕崩,終年二十歲。他的死一直是個謎,至今的官方說法是拉瑪八世在清洗他的手槍時走火意外身亡,但有諸多證據顯示當時他的手槍並沒有發射過。拉瑪八世的死在泰國至今在泰國仍是一個禁忌。

拉瑪八世早逝無嗣,由王弟蒲眉蓬.阿杜德繼位,稱拉瑪九世,即當今泰國。蒲眉蓬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坎布里奇(當時其父在哈佛大學學醫),兩歲時喪父。1933年隨母與兄移居瑞士洛桑,21歲時在瑞士交通意外中不幸右眼失明,1948年在巴黎遇上詩麗吉皇后,1950年結婚並回國加冕接掌皇權,同年6月再赴返洛桑繼續學業,1951年12月畢業回國,在位至今,是現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