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04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各位會員及友好:

馬克斯.韋伯氏,為社會學奠基巨擘,與卡爾.馬克思及埃米爾.涂爾幹並稱三大宗師,影響深遠。以朝日老屈之,正如先秦法家商鞅重法、申子重術、慎到重勢,以之比附,則馬氏提出大理論,可謂重法;涂氏創立研究方法,可謂重術;韋氏分析現狀之生成,可謂重勢矣!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韋氏傳世經典,極為高檔。如此高檔,則低檔如朝日者當然不曾讀過。可幸高檔書自有高檔人讀之,本會中至高檔者當然首推鄧氏(名慧林,號掌門,又號多聞
Doorman),於是乃有本篇鄧氏演繹的通訊。

然而,就正如近來的《中大學生報》事件所示,向來諸多意見者,多是未讀之人。朝日對韋氏大作亦有一點意見。以書中所言,「資本主義精神」乃源自於人之貪利天性,先「資本主義」或「資本主義社會」而生,透過積極(賺錢)而禁(洗錢)慾的新教倫理之演繹,即如魚得水,非常勁揪,大家都有「資本主義精神」,社會就自然係「資本主義社會」啦!但問題在於,若非社會已萌生資本主義,並建立起一套以資本累積之多寡作為評定成就的「資本主義價值觀」,則新教徒們何以會認同努力賺錢而不洗乃現世成就,乃「上帝喜悅的事」呢?難道不可以用背誦經義和科儀作為評定成就的指標,背得晒成本聖經咯,神就最喜悅嘞!事實上,此正是北美印第安人及印度雅利安婆羅門的價值觀。以資本累積作為成就指標,顯然就是因為當時社會已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狀態,或至少已存在相當強烈的資本主義心態,而並非是新教倫理造就「積極累積而不消費」的資本主義精神及其衍生的所謂「資本主義社會」。

未知各位有何高見?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獨愛詩篇超物象 只因山水與精神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撰稿人 掌門 APR 07

韋伯 MAX WEBER

資本主義精神

1. def.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經濟行為是依賴於利用交換機會來謀取利潤的行為。*** 這種和平獲利行為以商品和勞務的不斷交易作為手段,在每個生產週期結束時進行資本核算,視其盈虧,以作調節。 由於核算必須以貨幣****形式進行,社會中所有生產活動的進行和生產資料的配置,便以貨幣集結作為導引,利之所在,調控四方。

2. 資本主義哲學

微觀經濟學原理暗含前設:人是無限制追求利潤的動物。 所以產品及勞務價格愈高,供應量愈多。 然而此前設是否為真?或者說在甚麼社會文化條件下為真?

引例:計件工價 piece-rate 的疑惑:A提高工資,刺激動機以增加產量;B壓低工資,驅使勞動以增加產量。 兩者孰為合理?或者說在甚麼社會文化條件下,何者方為合理?

3. 資本主義精神

手段目的化:在經濟上獲利不止於作為滿足物質需要的手段,增加資本本身就是目的。***** 只有在這種文化氛圍下,資本主義才能運轉入微,無敵天下。 而人竟被賺錢動機所左右,把獲利作為人生的終極意義。

引例:月光族魚尾式貪錢(從不理財)並非資神,儉樸族何老細式理財(實為貪錢)才是資神(資本之神?)。:)

4. 資本主義工作倫理: 勞動(或曰賺錢)視為天職,工作(狂)目為神聖。 柳生曰:凡工作之際,當須捨棄仁慈之念,神阻殺神,佛阻殺佛。 一個人是為了經營事業而生存,而不是為了生存才經營事業。***(或曰是為了事業才經營生存)

引例:非洲難以資本主義化,其失敗不在於非洲缺乏廉價勞工,在於缺乏資神型勞工。 中國則不然,其成功不在於富有廉價勞工,在於富有資神型貪錢勞工。(非洲多數民族在進入現代之前皆處於採獵時代,其工作態度為「夠食就算」,鮮有「累積」觀念;中國在進入現代前一直處於「居安思危」的農耕社會,以「檢樸」──盡力「累積」並禁制「消費」為美德,與資本主義精神正是不謀而合。)

新教倫理

5. 舊教神學:行善積德論──實行懺悔及聖禮可以滌罪,可得救贖。

教會作為人神溝通之橋樑***,為基督聖言所訂,(註:凡你在地上綑綁/釋放的,我在天上綑綁/釋放他。)神聖不可侵犯替代。 聖禮為實存,平信徒必須服從教會領牧,先至有得救。(新教質疑之:若聖禮聖體確為實存,即聖禮中之葡萄酒及無酵餅確為基督之血肉,則若有老鼠竊而食之,是否亦可得救上天堂?又,何以基督之血肉食咗咁多年都仲未派得晒呢?)

6. 新教路德宗(信義宗)神學:因信稱義論──因於及只因於真心信仰基督捨身十字架,罪人當即成為義人,得到救贖。***

懺悔為內心與神的直接溝通,聖禮只為儀式,聖經為最高信仰準則***,牧師只行接引,大一統教會可以休矣。 (小)教會只是信徒集結(以作交誼溝女之場所而已),理想境界「平信徒皆為祭司」。

7. 新教喀爾文宗(歸正宗)神學:嚴格命定論──個人能否獲救,神意於創世之初早已預定。恩寵只賜與選民,行善不得救贖。*****

行善不是得救之因,乃是得救之果。 聖禮為魔法,理應嚴禁,大一統教會更被視為撒旦之城。 於是選民罪人區分嚴酷,清濁不同流,教會乃是選民集結,罪人無從進入。

8. 舊教注重來世永恆的幸福,輕視現世的苦難。 人應順天知命,安貧樂道(即服從階級現狀及侍奉上帝),事功為庸碌,獲利享受為罪惡。 斷絕世情,虔修懺悔為人生最高境界,是為修道院精神。

9. 新教注重現世生活,認為乃是神意所在。***** 投入平常積極的人生方體現天心,故牧師亦應結婚生子。 從事職業,經濟獲利非但不是惡業,直應優而為之。

10. 歸正宗清教徒既自視為選民,於是更進一步,認為現世無異天國,事業即為榮耀上主。 選民及罪人之別,恰見於當世的作為及成就。 唯選民才有能力正道行善,成就事功。***** 罪人則行惡墮落,現世受苦。

兩者之參合

11. 清教徒既自命清高,兼又不合當世(見逼於國教,甚至亡命浮海,西徙新陸。),於是更為激越,自我標榜,要求行為盡善,彰顯蒙恩。 彼時社會宗教衝突嚴重,遂發展為A極度奮發進取之生活精神,及 B極級嚴格決絕之禁慾律已。*****兩者互為表裡,內聖外王,定義出清教徒高風亮節,迴異俗流。

12. 十五六世紀之際,清教徒在英國處於社會政治之邊沿位置,屢遭歧視壓迫,無法在主流政教圈立足,遂多投身於新興工商業界。*** 彼等既克盡心力,敬業樂業,與暮氣沉沉之傳統作風競爭,自然易於成功。 又彼等獲利雖厚,生活卻異常儉樸,所儲資財,自然轉作資本投資。***** 乘著工業革命之來勢,便成為新興翹楚中產階級。 佢地既事業精神 by definition就叫作「資本主義精神」勒。

引例:南北美洲土地富饒各有千秋,政治獨立前後接踵,而經濟社會成就天壤有別。韋伯認為兩教文化差異乃是主因。(咁點解加拿大最有錢既省又會係魁北克呢?)

13. 韋伯此書才情橫溢,非常之呃得人,然立論未免失諸偏疏,自說自話。 數十年間批判此書的作品盈篇累贖,不可勝數。 千頭萬緒可歸結為某sense 學者一句話:我夠可以寫本名為「舊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既書咯。

在下書架之上果有一書,名曰「儒家倫理與商業精神」,乃老師余英時所作。

「一從滄海別,幾度隔山川。」

朱顏一別,三十三年,白首未得重逢。人生如露,良堪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