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
鴉片戰爭為中國近代第一次與西方的軍事接觸,戰爭本身及其產生的南京條約,對中國皆造成重大而深遠之影響。有幾重大?又有幾深遠?此兩者皆非本文所能解答。不過本文寫得幾過癮,大家不妨一讀。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廣州婦女哭向天白骨遍地群羊眠
「鴉片戰爭」 撰稿人掌門06Dec
《天朝的崩潰》茅海建+《大門口的陌生人》F.Wakeman+《怡和洋行》R.Blake
(甲) 種族及階級—–中國人的歧視
1.士紳階級:指通過科舉考試的讀書人。他們享有特權,豁免徭役,但很少有機會出任公職。士紳佔全國人口2%,致仕者又只佔該階級2%。在野士紳實際上擔任朝廷(政府/建制)與鄉民的中介角色。亂世之時,更是地方自保的領袖。士紳深植儒家意識形態,階級意識強烈,富使命感,固守傳統,保守反動。士為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加以凡商必奸,是為天理。故輕賤商家,正是士人本色。
2.鴉片戰前,跨國貿易僅限廣州一地,與京師千里之遙,並受層層繁複規定所限制,刻意從制度上造成不便與剝削。理論上外商只獲准在半年貿易期內暫住廣州城外的夷館,其餘時間須居留澳門。洋商不得攜女眷,不得任意進城及旅遊,不得與當地百姓聚談交結,不准學習中文。***
3.時英國執對華貿易之牛耳,而東印度公司又持獨家經營權。由散商營運的「港腳貿易」是東印鴉片貿易便宜之計,意在繞過中國禁令。鴉片在加爾各答批售與港腳,理論上與東印即脫關係。港腳將之運至珠江口,由走私幫快艇接貨。據說廣州水師暗中維持交易暢順。J港腳在廣州以洋行(ie出口商)形式出現。
4.中國公行(ie行商,進口商)獲貿易壟斷權,惟必須保証洋商循規蹈矩。夷館和官府之間的溝通必須透過行商,由下「稟」上,以強調外商的末等地位,也避免任何官方接觸的尷尬。行商業務風險很大,中國又缺乏銀行及融資體系,故倒閉時有所聞。且其成功者雖富可敵國,仍受官員任意欺凌搾取,濫攤濫派。(伍浩官身家2400萬兩,亦為林則徐任意繫獄。)此所謂「窮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也。而衝突一起,行商便夾在官員及英方之間,動輒得咎。
(乙) 鴉片—–中國人的至愛
5.中國盛產絲茶陶瓷,外貿向有大額盈餘,歷年流進大量白銀。中國行銀本位制,但本國產量奇缺,故白銀流進增加貨幣供應,於國民經濟實關緊要。惟上層儒家官僚識見狹窄,對跨國貿易毫不在意。加上天朝思想,漢夷之辨,賤視外商,積習久遠。
6.鴉片貿易始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大盛,平均年進口量4500箱,1820年增至10000箱。30年代初印度增產,銷華年達19000箱。38年戰爭前夕,銷量更至40000箱。中國煙民至少1250萬人(全國人口4億,簡言之即「食得起者都有食」),1/5官員及4/5胥吏上癮,佔全球消耗量95%。*****死未?鴉片使中國的外貿轉盈為虧,導致白銀流失*****,影響經濟。
7。清廷早於1799年宣布(注意:只要宣布而已)禁煙,(當然)屢禁不止。34年英國派遣首席商務監督律勞卑LordNapier來華,爭取平等貿易。因其致「函」中方官員,而非呈上「稟帖」,致遭拒收,陷入僵局。兩廣總督盧坤最終發布諭令,阻禁通商,驅逐律氏。
8.清廷經過「弛禁」與「絕禁」爭議後,38年道光命絕禁派領袖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止鴉片貿易。林於39年3月抵廣州,人未到就下了17道取締令,人一到即召見行商,要他們勸誘洋商交出存貨銷毁。新任英國商督義律C.Elliot召集洋商至英夷館謀對策,林氏立即封鎖夷館,命僕役撤離,違者處死。義律亂了分寸(又或居心不良),竟以國家名義承諾賠償商人,集合鴉片20000箱上繳。義律此舉導致英政府騎虎難下,最終決定軍事懲戒中國。林氏虎門銷煙,布文祭海,十分威威。
(丙)戰爭—–中國人的屈辱
9.同年7月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村酗酒滋事,毆傷一名村民致死。林則徐勒令交出凶手,義律拒絕。9月林氏下令水師禁止英船靠近九龍補給,啟始了鴉片戰爭的前哨戰火。***義律指揮(僅有的)兩艘小型軍艦突破封鎖。11月15艘水師船艦和14艘火船逼臨虎門外海,英方二艦開火,擊沈3艘水師船,1艘中火藥艙爆炸,另2至3艘入水,整個艦隊有可能一舉被殲。義律認為己教訓了中方,斂手返回澳門。
10.那邊廂,英國國會以9票之差通過出兵中國。***40年6月遣來16艘戰艦,4艘武裝輪船及28艘運兵船,共搭載4000士兵來華。今鋪大鑊!
怡和洋行退休大班渣甸Jardine識見卓越,向倫敦建言廣州離京太遠,地方官基於「報喜不報憂」原理,不會如實上奏挫敗情況,故應直接威脅京城,方可湊功。遠洋艦隊遂按策略揮軍北上,只遺一小支軍力封鎖珠江口。英軍先取廈門及舟山(ie定海)。舟山在連續九分鐘(足足540秒之多)炮擊下(終於等到機會)投降。艦隊作勢航向天津白河,直迫北京。8月京師大亂,朝廷勉強收下致中國皇帝書,命琦善***議和。琦善巧言緩兵,使義律相信朝中主和派已佔上風,於是南撤,等候正式談判。9月林則徐以驟開邊釁遭免職,次年流放伊犁。琦善繼任,一味拖延談判,等候中國步兵集結。
11. 41年1月英軍施壓,攻陷虎門十炮臺,兵鋒直臨廣州。琦善大駭,迅速簽訂「穿鼻草約」***,同意賠償600萬兩,割讓香港*****,重新開放通商,今後書信平行往來。這份草約尚待雙方政府批准才具約束力。兩名談判者各自認為爭得有利條款,殊不知兩邊朝廷都聞訊大怒。英廷以「香港荒涼島嶼,絕不會成為像澳門那樣成功的貿易中心」J,無耐炒左義律,派樸鼎查Pottinger繼任。琦善仲大劑,呢頭簽左草約,果頭接到道光諭旨,著令「盡除蠻夷」,直頭暈低。道光於2月獲知草約內容,龍顏大怒,拒絕承認,將琦善革職,押京審判。
12. 2月義律以中方拖延,遣艦再攻虎門炮台,水師提督關天培***陣亡,林則徐新購戰艦被擊毁。5月義律下令撤僑,戰事再起,英軍擊沈71艘中國帆船。2400名陸戰隊深入珠江登陸,佔領城北越秀山制高點,全城置於火網之下。廣州知府余保蒓***(日後被定性為「漢奸」)答允付贖城費600萬兩(當然由廣州城科水),七天繳清。
13. 時發生三元里事件*****,鄉民團練聚眾逾萬人,圍困入侵英軍。知府趕至調解。英方得些好意須回手,撤回軍隊。地方官員便即上奏:團練忠勇,逼退英夷,並且隱瞞贖城事宜。朝廷見民氣可用,對外姿態更趨強硬,拒絕談判。士紳鄉團排外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英方則按兵不動,等待援軍的到來。是為中場休息。
14. 8月樸鼎查到任做野,兵員擴增10000(六千為印度兵),按渣甸計議,揮軍長江,意在進佔大運河南端出口重鎮鎮江,阻斷南漕北調,將中國一切為二。*****此計好不厲害!月底佔廈門,10月再陷舟山,佔鎮海及寧波,駐軍過冬。
15. 42年春,中方發動唯一的一次反攻***,道光遣奕經率八省大軍前往討伐。奕經自信滿滿,決戰前夕命幕僚比賽撰寫報捷文告。J翌日決戰,全軍盡墨。5月英軍發動攻擊,連陷上海鎮江,策略成功,清廷投降。
16. 8月雙方在英旗艦上簽訂「南京條約」。*****中方全線讓步,同意賠償2100萬兩(編按:應為2100萬「元」,一銀元只重0.9兩,加上僅有約九成成色,故實質只有約0.8兩銀;英人後來發現清方「呃秤」,故此後清與外人所簽條約均以「兩」為單位),開放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英國並得於口岸設立租界及駐軍,雙方官員平等往來,廢除公行獨佔,統一關稅,割讓香港。惟條約對鴉片未置一辭!***咁就叫做鴉片戰爭勒。
(丙) 事變檢討—–中國人的無能
17.檢討雙方軍力差距:中方兵器落後二百年,仍為開國時代制式。軍中只有一半兵員配備火槍。由於槍炮質量差,射程只及英軍1/2至1/3,故除鎮江一役外,數番「大戰」英方陣亡均為單位數字。(毫不)令人奇怪的是中方陣亡率亦極低***,(除鎮江外)一般只為1.6%!原因在於清兵軍紀蕩然,見敵登陸即潰散逃跑(沿途搶掠不在話下),陸上甚少發生接觸戰。各失陷縣城守卒均聞風先遁,英方進軍固然不費一兵,中方傷亡因此亦甚低。J(鎮江本為設防最差的城市,英軍托大進城,不意守軍巷戰,所以損失「慘重」,陣亡39人。)中方海戰觀念仍停留在「火燒赤壁」時代,英方艦艇無一因戰受傷。中方工程知識落後,又誤以為英軍不擅陸戰,炮台疏於防衛,輕易為陸戰隊沒收。將領對現代戰爭手足無措,優劣之分只在乎道德之差(能否盡職戰死),而無能力之別。
18. 檢討議和時中方之誤失:中方和談代表欽差大臣耆英本為幹練人才,但對外交全然無知。最為後世垢病的「領事裁判權」(各管各,免麻煩。)、「最惠國待遇」(nothingtolose+以夷制夷)及口岸駐軍(著令其管束囗岸夷人)等條款,竟然都是中方在談判過程中自作聰明創造出來的!*****(道光朱批:所辦甚好。廷臣亦不覺有問題。)反之,中方著力周旋者,却是如何阻止夷人上京面聖與及學習中文等(後世看來無關痛癢,但朝廷認為有傷國體的)事項。
19.檢討戰後中方之思想行動:參予此戰的中方最高決策人員12人(包括道光帝及林則徐)戰後均無反思及革新!朝廷全然不聞技術革新的呼聲,大家對敗戰恥辱一味忌諱不提。這與廿年後英法聯軍之役結束,由慈禧奕訢撐腰,曾左李倡導的自強運動形勢截然不同。中國喪失了寶貴的二十年。(無所謂啦,中國咁大,兩年都唔會少好多嘢架啫,況且早搞廿年既自強運動都一樣係失敗架啦!)
結論:清朝不亡,是無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