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會員及友好:
1911年,如掌門所言,清室終於滅亡,以應天理。論者每言清室之亡,亡於改革不力,謂其改革僅觸及物質層面,而未能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所致,更以日本作為對比。
朝日愚見以為,此看法乃受近代「民主萬能論」之「政治(政制)達爾文主義」之流毒所致。總是認為「民主」(仲要係美式嗰隻)乃人類政制發展之最終階段,正如當年認為人類乃生物種類之終極,白人社會乃人類社會之終極一般。事實上,觀乎與清室同期之世界,有份搶中國之「列強」,其政制形式亦林林總總,有君主立憲之英吉利,有鐵血獨裁之德意志,有體制交替之法蘭西,亦君主專制之沙俄,未能盡錄。其之所以得以搶中國者,非其政制之優於中國也,純其碌炮大於中國而已矣。倘或當時中國碌炮大過諸國,則諸國之「有識之人」豈不會齊呼(中國式)君主專制為當世最佳之制度?
鳴呼!故曰改革之敗,終於是敗於技術改革不力,整碌炮唔夠人大也。至於碌炮唔夠人大,固有多方原因。其中如統治階層昧於國際形勢,眼光短淺等,但此僅為人之因素,而非制度問題。難道就不能出一個彼得大帝,親自到歐洲學鑄炮造船乎?一人一票難道就不會選出一個更為鼠目寸光的領導班子,以至畀鬼佬掠得更勁?
都係呢句,碌炮大d嗰個講o既就係真理。
講了一大通說話,其實與鄧氏本文並沒有甚麼關係。至於鄧文的內容,自己看好了!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垂簾幾度青春老 空鎖千年白日長
「晚清人物」 之 奕訢+慈禧+李鴻章+康有為 撰稿人 掌門 06 Nov
中國近代史(徐中約) + 義和團戰爭之起源(藍相欣)
(甲) 背境:清廷登峯造極之專制治術
清朝秉承明室六部舊制而濟之以滿族革新。
a. 馴化滿族,削滅其封建潛能。 行八旗制,豐其衣食,設宗人府,抑其勢力。
b. 種族隔離政策***,滿漢不准通婚。 重用漢人,廷臣督撫,兩族各半,相互制衡。
c. 崇尚儒家忠孝思想,高度推行意識形態治國。***** 漢人士大夫於朝廷忠心耿耿,不懷二心。
d法制嚴謹。 禁止京城滿族旗人與外省聯繫。 太監嚴禁出內城,不得干政。***
e剛柔相濟。 早期蓄意施行文字獄,打擊抗清士氣。 另一面,科舉相當公平,大收籠絡士人之功效。 (全清37.2%進士上溯三代均無功名。)
f 御史制度發達,以大批金手指圍篤大臣之背脊,使之難以(終於都)結成黨閥。
g軍機處本質上為幕僚組織,一切權力握於皇帝手中。
(乙) (被太后玩謝之)恭親王奕訢
奕訢乃道光皇帝(1821-50在位)第六子,聰明勤學,身手敏捷,性情正直。 道光本屬意他繼承大位,奈何衰左兩鋪。
鋪a:傳統春季狩臘,暗含考核諸王子水平之意。 四王子奕詝的奸仔杜老師授其秘訣「藏拙用仁」。*** 狩獵時奕訢收穫良多,而四王子却未發一箭。 皇帝垂詢,四王子答云:春日鳥獸懷孕,殺之有干天和。 父皇㗳答糖。
鋪b:父皇病,召兩王子 final interview。 奕訢的忠仔卓老師教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老師則教曰「示孝。」*** 奕訢在父皇病榻前大派 sense, 而四王子則一味得個喊字。 咁樣四王子就做咗咸豐皇帝(1851-61)喇。 仁與孝,死未!
(編按:鄧氏仁孝兼備,自未能了解道光老皇帝之深意。須知靚仔識字兼好打也者,皆非君人南面之器。蓋為君者,無非一個「奸」字也。道光皇帝眼見四子奕詝多番表現「人君之風」,於final interview亦能無恥地以淚藏其無sense之拙,深明為君之道,故以其承繼大統,實為明智。至於靚仔識字兼好打之六子,咪封佢做恭親王等佢做到隻狗咁幫大佬囉!)
(丙) 辛酉政變 慈禧登場
1860年英法聯軍入京,火燒圓明園。 咸豐避難熱河,奕訢留京與列強周旋。 61年皇帝駕崩熱河,6歲的載淳繼位,是為同治(1862-74)。 咸豐遺命以大學士肅順為首八名大臣攝政。 同治生母西太后慈禧(時年25)秘藏玉璽,密召奕訢拜謁兩宮(註:東太后慈安),商議政變。 時熱河為八大臣勢力範團,而京城為奕訢地盤。 奕訢更已暗中獲得英人支持。
兩宮太后以扶柩為名, 攜幼帝起駕回京。 諸大臣不察有詐。 回京第二天,兩后即召朝臣上殿,力數八大臣罪行,諭令解職。 兩位親王不服,認為不合祖宗法度(中式普通法)。 兩后立下懿旨,褫奪兩親王及肅順爵位,交宗人府懲處,另五位攝政解職。 兩親王允准自裁,肅順斬首。
兩宮太后開創新例,垂簾聽政。***** 奕訢以皇叔身份扎為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和新設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包攬朝政。
奕訢與西后互為表裏,支持漢族實力派大臣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大搞自強運動(eg洋務運動),開展了(所謂)「同治中興」。***
(丁) 太后掌權 兩斥奕訢
西太后為人精明,勤於政爭,立穩陣脚後,於65年假手廷臣彈劾奕訢貪污瀆職,並親草(一份以錯別字連篇出名的)懿旨,解除其一切職務。 是為首次斥退。 奕訢全線投降,登門謝罪。太后立示寬大,恢復其總理及軍機大臣職位,惟議政王則免問。 奕訢遭此打擊,顏面盡失,銳氣全銷。
69年西太后命寵信大太監安德海離京辦採購,觸犯太監不准離京的普通法,為地方巡撫逮捕。 東太后與軍機處聯手將之處死。
75同治駕崩無嗣,西太后冊立與同治平輩的4歲外甥載湉為光緒帝(1875-1908),二度垂簾聽政。 此舉亦違反普通法,但朝臣噤口,只得一人以死相諫。
80翻版事件,太監李三順離禁城未備通行証,為衞兵阻攔。太監發爛渣,反口誣告,西太后欲處死衞兵。奕訢率軍機處力爭獲勝。 此兩役西太后自知理虧,隱忍不發;奕訢更加心懷恐懼,韜光養晦,避免涉政。
81東太后(疑被西太后毒)死。 84中法戰爭,奕訢孑背鑊,再被斥退,隱居十年。 其間太后起用的王親俱屬無能之輩,朝政更為靡爛。 94中日甲午戰後,奕訢奉詔收拾殘局,惟事己無可為。 98百日維新前夕病逝,死前猶告誡皇帝「當心廣東小人」。 時太后(表面上)已退隱,奕訢死,皇帝唯一尊重的大臣己去,立即施行變法。
太后政爭絕招:a 嚴打滿族王親,實行恐怖統治。 B 對漢族朝臣大施恩惠,強調君臣名份及孝道至上,維護其統治合法性。 C 深知滿人腐敗,政事上大力起用有才幹的漢人。 D對掌權滿漢大臣,均以保守派及或清流***加以牽制。 (末期袁世凱當政,彈劾他的摺奏超過四百份。) 其實呢D絕招,盡皆祖宗法度,然太后確實使用至爐火純青之境界。
(戊) (被太后用盡之)中興名臣 李鴻章
漫長的太平天國動亂(1851-64)及捻亂(1853-68)使朝廷元氣盡喪。 由於亂世中滿族無人材,漢族坐大,封疆大吏,盡為漢人。 平亂功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與及後期權臣袁世凱、張之洞、劉坤一等均據高位,掌地方實權。 朝廷政事,亦需遠徵地方總督意見。 ***
李鴻章早年為曾國藩的首席幕僚,後率自建的「淮軍」平定東捻,立下大功。 70天津教案***至為棘手,李以幹練外交手法擺平之。 李自70起擔任直隸總督及北洋大臣二十五年,成為自強運動的核心人物。 尤以80建天津水師學堂(嚴復為總教習),85建天津武備學堂,88建北洋水師,將軍隊現代化,實功不可沒。
李有幹才,精政治,極為奕訢及太后器重,就算奕訢為太后斥退期間,李之地位仍不動搖。 然太后雖以國是委李,却在朝廷內扶植守舊滿漢廷臣以資制衡。 李鴻章於施政期間不停受到彈劾,提心吊胆,疲於奔命。 終因孑背鑊過多,於94中日甲午戰爭一役全線崩潰,解除重職,外放廣東。
是役李氏王牌北洋水師全師覆滅,還要出席和談,簽署「馬關條約」,背上賣國惡名。 90義和拳亂,八國聯軍入京,朝廷遷往西安避難,仍要李氏出來收拾殘局及孑背「辛丑條約」大鑊。 終因年老鑊重,91年為鑊捐軀,終年78歲,遺產(僅)四千萬両。***
(已)(被太后趕絕之)南海舉人 康有為
89年太后退休頤和園,皇帝親政。 甲午戰後,李鴻章退位,影響朝政最有力者,在京則為帝師翁同龢***,地方則為湖廣總督張之洞。*** 二人乃保守的改革派,張氏名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謂畫龍點睛。
康有為廣東神童,七歲能文,18歲師從理學大師朱次琦,國學根基深厚。 83年(25歲)放棄科舉,潛心西學。 91創萬木草堂,既講解經學,又倡言變革,以一介秀才而名滿天下。
康氏於88年首度上書皇帝,主張日式革新。 國子監疑他神經不正常,拒絕上呈。 J 95與弟子梁啓超上京會試,適值甲午敗戰,馬關議和。 康梁發動603名舉人「公車上書」,要求朝廷1拒和,2遷都再戰及3變法,都察院以其言辭尖銳,拒絕上呈。 同年5月三度上書,建議富國養民,育士練兵。都察院上呈皇上,打動帝心,命令抄呈太后、軍機處及各省督撫將軍。 此乃史無前例的破格重視,康氏名聲震動京華。 6月四度上書,建議開設國會,為都察院及工部所阻。
康中進士,却拒不出仕,在京加入論政團體「強學會」,後又四方遊歷,鼓動變法思潮。
97五度上書,工部又阻撓上呈,但內容很快流傳京滬,議論紛紛。
98翁同龢向皇帝推薦康氏,皇上準備接見,奕訢以普通法不允許皇帝接見四品以下官員加以勸阻。 皇帝讓步,但命各大臣於總理衙門接見康氏。
呢一鋪出位勒!康仔舌戰群臣,當者披靡。 節錄精彩片段:
榮祿:祖宗之法不能變。
康仔: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用於祖宗之法乎?*****
兵部尚書廖氏:如何變法?
康仔:宜變法律,官制為先。
李鴻章:然則六部盡撇,則例盡廢乎?
康仔:弱亡中國,皆此物也,誠宜今撇。 即一時不能盡去,亦當斟酌改定,推行新政。
同年第六及第七次上書,無人敢阻,皇帝披閱,信到十足。
5月奕訢死。 6月八度上書,11日皇帝發布第一度改革法令。*** 同月破格接見,即任命為總理衙門章京(高級秘書)。 三天後九度上書,帝命以後有乜文件直接呈交,唔使上來上去。 此為康氏九次上書始末。
98年9月全面行政改革出籠。 太后對變法大為憤怒。 京城流傳她密令榮祿於天津閱兵時發難,廢黜皇帝。 皇帝急召於小站練兵的袁世凱入宮,囑其領兵進京護駕。袁氏流涕表忠,當下答允,離宮後即向榮祿輸誠。
9月21日后黨發動政變,拘押皇帝,瀛台泣血。 太后重出江湖,三度垂簾聽政***,重用榮祿+袁世凱。
維新變法前後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太后呢次復出垂簾,已然非常唔掂。 廢帝一事,既為地方大員所阻,(兩江總督劉坤一明言:「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諸外國公使又指指點點,令她異常惱怒。 99年太后又破例替皇帝立大阿哥,反應是:外國使節集體拒絕到賀,上海1200位名流致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皇帝。 太后威信,蕩然無存。
同年義和拳亂。 大后章法大亂,1900年6月竟開歷史之先河,以一弱國同時向列強宣戰。 後果是地方大員與鬼佬「東南互保」,不受亂命。 悲劇是八國聯軍入北京*****,朝廷出走西安,被迫議和,又一次(亦是最後一次)喪權辱國。
1908年太后駕崩,得年73。 光緒亦於次日駕崩,得年37。(傳為太后於死前所毒殺。) 1912年清亡,得年268歲。*** 總之,清朝不亡,是無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