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08 漫長的夏天-氣候如何影響史前文明

諸君:
朝日作為一個「日」,一年四季,對夏季情有獨鍾,因為夏季天氣暖,日照亦長,陽氣大盛。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說,夏天也是一個好季節。生物作為一個基因維生及傳送裝置,在天氣溫暖之時效能特高。有所謂「飽暖思淫慾」,意思就是天氣溫暖,各種物種大量繁殖,以是食物大增,於是又更「淫」地繁殖,如此良/惡性循環,生生不息。當今世上,萬物滋長,全因一個「夏天」,在細讀掌門為吾等講解「漫長的夏天」的同時,何妨一起為這個越來越熱的夏天而讚嘆呢!

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古悠悠行 李賀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

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銷。

漫長的夏天 撰稿人 掌門 06 Aug

—-氣候如何改變人類文明 by Brian Fagan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踪滅

A大冰河時代開始於一百萬年前,至少經歷了九次冰期,每次冰期之間穿插著短回暖期,稱為間冰期,比例約為一曝十寒。J其機制在於地球軌道參數之變化,導致北極承受日照率差異達7%之多。 南極冰核鑽探顯示過去42萬年共歷四次冰期,每次持續約十萬年。最後一次冰期「玉木冰期」結束於1.5萬年前,自此進入「漫長的夏天」。

B 冰期盛時冰床厚達四公里,覆蓋了整個加拿大、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海和蘇格蘭,前緣直抵美國北界、北英格蘭、低地國(編按:即Netherland,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地區之總稱也!)和北德。

兩極扯吸大量水份,結為冰冠(編按:由於冰比水輕,水結成冰後會有一部分浮於水面,是以兩極之冰層越厚,全球相對水位越低),反射陽光(編按:淺色較深色「散熱」能力較強,是以夏季衣服多為淺色,而「白色」與「透明」則是最淺的顏色),做成「愈窮愈見鬼效應」,冰期因而穩定緩長。當時海平面比現時低90公尺,不列顛與歐陸相連,太平洋淺海區域島嶼連綿相望,有利物種跳渡。熱溫帶地區極為乾旱,熱帶雨林大幅減縮,叢林及乾草原擴張。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C 原始人類(eg.人形超科.陸猿屬、南猿屬)700萬年前起源於東非,其特徵為兩足行走及肉食傾向的牙齒分化。

250萬年前出現人屬直立人種,特徵為腦部激烈擴大及懂得製作工具***。 古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擁有科技,踏出非洲,進駐各類型生態區位,遍佈除美洲外大部分陸地。居於歐洲及中近東者稱為尼安德塔人。時為大冰河時代之前。

14萬年前出現人屬智人種(編按:即你與我),玉木冰期前夕(約10萬年前),人類再出非洲,已是擁有新石器和高度認知及象徵能力的現代人類。*** 其居於歐洲及中近東者稱為克羅馬儂人。尼克兩人種曾比鄰而居五萬年,其後尼人滅絕,克人獨大。

D 克人以狩獵大型冰期野獸(如長毛象和馴鹿)維生,重大的科技發明為(骨)針與線,用作縫製寒衣,以便於雪地捕獵。

克人於4萬年前開創洞穴壁畫。***** 一般認為乃一種交感狩獵巫術,由巫師以高明技法用顏料繪製,壁上附有極多手印。內容壓倒性為大型動物,原則上不畫山川日月,蟲鳥居所。壁畫覆蓋廣袤,歷時3萬餘年而風格少有更變。學界解讀洞穴為巫師通靈修煉之秘窟。

E 玉木冰期結束,氣候變得温暖潮濕,森林長大,草原壓縮,冰期野獸滅絕。克人狩獵社會崩解,1.2萬年前壁畫絕跡。

人類改變食源,社會轉型為採獵社會,主要以橡樹及阿月渾子樹的果實維生。 以臼杵處理堅果極之費時,此項家務工作全由女性承擔。遺址研究顯示婦女因長期跪著研磨,骨骼變形致病。而男性則全無此種症狀。婦女從此被長期縛束在家務工作之上,隔絕於社會生活之外,因而喪失了政治權力。是為男女階級分化及女性備受壓迫之肇始。*****

F 玉木冰期開始之後,海平面大幅下降,亞洲西伯利亞與美洲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現出陸橋。冰期甫結束,陸橋尚未淹沒,亞洲蒙古種人類約於1.35萬年前分三波渡橋東進美洲***,穿過後退中的東西兩塊冰床間的無冰走廊南下,一千年後足跡抵達智利。1.05萬年前海平面切斷陸橋,一水隔天涯,新大陸有待哥倫布(編按:或孟席斯的鄭和)重新發現。

風雲詭譎 明日之後

G 1988年德國古海洋學家海恩利希研究北大西洋沉積岩心,發現過往7萬年間北美洲冰床曾經六次短暫地大量流出,近岸冰床斷裂,形成冰川。冰川將碎礫岩屑冲入海中,形成「海恩利希事件」。最近一次發生於1.5萬年前,稱為「海氏第一事件」,同時體現為勞倫達德冰床大幅後退。

海氏事件機制:地表升溫導致冰床底部融化,讓冰床得以在岩床面滑動,地勢陡峭之處便形成冰川。冰川入海,化為冷凍淡水,切斷了北上的墨西哥(溫暖)灣流,使得北大西洋熱量循環停擺,造成暖風減弱,氣候趨寒。 於是快速暖化導致了快速冷却,是為「明日之後效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蒭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蒭狗。

H 人類約於1萬年前進入農業社會,馴化(即以人力汰擇作為育種手段,修改有關物種的基因型態)動植物以供食用役使。此舉導致人口激增,社區整合,是為文明。***

最早始創文明的地方依次為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尼羅河口、印度河谷及中國黃河河套。農耕依賴水源,農業部族需要囤積存糧。為防游牧部族掠奪,便要實施防禦。治水築城,工程浩大,因為經濟學「外部效應」緣故,需要強制性力量貫徹執行。 如此導致王權/政權的興起,宗教可以治民/愚民,亦隨而大盛。*****

I 根據「明日之後效應」,「漫長夏天」間或出現回冷期。斯時兩極冰冠回積,地球中部乾旱,生態呈現危機。以美索不達米亞為範例,危機之前,遍地沃野,農業人口均勻分佈兩河地面。隨著危機深化,因應之道在於修築灌溉運河,運河流域之外則盡成荒地。於是大量人口聚居流域,形成市鎮。位於分配水流戰略地點的市鎮,更形成了大型城市。八成人囗聚居於斯。

大量糧食剩餘為強大政權創設條件*****,產生了監督稅收的官僚系統,連帶催生了文字。乾旱也使游牧民族加緊入侵,城市與城市間關係緊張,戰亂頻仍,民不聊生。 戰爭需求產生了職業軍人階級(舉例:赫梯人的戰車手),是為貴族。亂世出英雄,名王帝國應運而生,亞述、新舊巴比倫及波斯相繼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