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向為世界列強利益之角力場。加之以複雜的民族、宗教等原因,與巴爾幹半島並列為世上二大火藥庫。正如巴爾幹半島,中東現今的複雜性實有其深厚的歷史原因,非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掌門(及容律司與湯瑪士)洋洋半萬言,或許可以讓諸君對此複雜問題增加一點(甚至只有半點)的了解!
另:紅字為編者所加;文章內容部分用字遣詞甚至結構均經編者(在未經作者同意下)作出修改。
香港野人讀書會執委會特命全權野人通訊(不)負責人
朝日謹啟
**************
中東危機 (巴勒斯坦部分)
撰稿人 掌門
May 4 06
原書作者 F Massoulie
(甲) 背境
巴勒斯坦地當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兩大文明地區往來要衝,乃古來車馬進出之路,兵家必爭之地。
1先知摩西***約於元前十三世紀率希伯來人出埃及,於西奈受十誡創猶太教。*** 族人終抵應許之地立國,定都耶路撒冷。***
元前九世紀,大衛及所羅門二王當政時國勢臻於巔峰。 著名的「神殿」即所羅門王所建。 其後國分為二,北國猶太先亡於亞述;南國以色列後亡於新巴比倫。〔編按:實為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此歷史國名一般譯為「猶大」而非「猶太」)。以色列有十二支派,後由於教義分歧,北方「撒瑪利亞」地區十派擁較強實力組成「以色列」,南方二派據名器(「神殿」及「約櫃」)及耶路撒冷組成「猶大」。北國先亡,亞述及其他民族相繼遷入,造成民族混雜。是以自命正統的「猶大」向來歧視北方同胞。南國後雖亡於巴比倫,但由於其國亡之時一神一民族教義業已成型,故其民族觀念之純粹性得以保存。故在以色列地區內此種南方對北方的歧視一直延續,至耶穌時代仍非常明顯(如「仁慈的撒瑪利亞人」故事)。〕BC586南國滅亡時神殿被毀,人民遭遷徙至巴比倫城,是為巴比倫之囚。 BC500新巴比倫為波斯所滅,族人被釋回故地,復國,重建神殿。
羅馬擴張時期以色列向帝國稱臣納貢。 AD70起義,為羅馬皇帝提圖斯鎮壓,神殿再毀,廢藩置省。 於是國家二度滅亡,人民大離散。*** 然而在聖教凝聚下,民族奇蹟地二千未曾消亡。 1948年三度建國。其後五次與阿拉伯聯軍交鋒而全勝!
2自從羅馬衰亡,巴地歷代為周遭強權制宰,從未建成獨立國家。 ***** 先後為東羅馬,薩珊波斯,伊斯蘭倭馬亞王朝(敘利亞),阿拔斯王朝(伊拉克)所統治。
公元十二世紀十字軍東征,巴地為兩軍交鋒前沿,慘遭蹂躪,法蘭克武士曾建立短暫的耶路撒冷王國〔編按:即「獅心王」理察與撒拉丁故事發生的舞台〕。 繼後巴地主要為埃及與土耳其卾圖曼王朝所據有,後者歷時甚久。
3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下,有兩點值得注意:*****
A巴地人民從來沒有養成民族意識,其民族醒覺起源於對猶太復國行動的反彈。〔編按:即係見到隔籬屋話自己有個民族就建咗個國,搞得咁過癮,仲無啦啦叉咗隻腳過嚟,於是「突然」發現:「哦!原來我哋都可以話自己係一個民族,建返個國家喎!」〕
B周遭「强」國如以色列、敘利亞、埃及和伊拉克,甚至弱國如約旦和沙地,均主張對巴地擁有主權。
(乙)前臺
4猶太復國主義Zionisum —千年宿願
興起於十九世紀末,其始也不過想透過外交活動於 「地球表面求取一小片土地」 以安身立命。 受Zion感召,加之一戰前後歐洲排猶激烈***,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購地屯墾***,為數甚眾。 二戰納粹大屠殺***,基督教歐洲眼看千年深罪,鑄成大錯,悔疚極深,傾向協助猶太人復國。 但對伊斯蘭教阿拉伯人來說……〔小故事:話說前陣子史匹堡大導力作「慕尼克」於某歐or美大影院公映,劇情提及猶太千年辛酸,令在場所有(白)人無不潸然淚下,哀慟莫名,院內氣氛好不深沉,直到故事尾聲……大家忽然聽到一聲口音不甚道地的「穢語」,回到一望,但見發聲者為一阿拉伯裔人士……〕
5耶路撒冷
擁有哭牆,聖墓與聖岩圓頂寺(奧瑪清真寺)的三教聖城。
a哭牆—所羅門神殿西牆。 當年拆毀聖殿,其西牆奇蹟地保存下來。 千秋之後,(猶太)遊人到此,感懷國恨,無不撫牆慟哭,因而得名。
B聖墓—耶穌墓地,中世紀西歐基督徒朝聖之所。 十字軍初稱 「朝聖者「,名義上為解放聖墓而東征,二教為此結下深仇。 (耶城希伯萊語意為 「和平之城」。)
C岩頂寺—AD678建成於所羅門神殿舊址之上(攞命之至),相傳先知夜遊升宵***之處,乃伊斯蘭教三大聖寺之一。
6(加插短片)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 (由容律師主講)
十九世紀末葉,英國稱霸中東。 1869(英國擁有及超級賺錢的)蘇彝士運河開航。1875(於運河無甚得益的)埃及王朝破產,英國乘機佔領埃及。****
一戰開打, (奸仔既)英國為打擊鄂圖曼土耳其,1916派遣羅倫斯上校*** 往見麥加領袖哈希姆家族族長侯賽因,密許建立大阿拉伯國。(其實係呃佢既。) 上校憑藉個人魅力,策動起義成功。
同年,英國與盟國法國訂立密約,承諾戰後瓜分中東利益。
1917又發佈貝爾福宣言*****,明示支持Zion,惟「對巴現存的非猶團體的公民及宗教權益不得有任何損害」咁話。
堂堂大國, 「三份互相矛盾的協議文件」***咁無恥既野都做得出,服未。
上校既與阿拉伯人出生入死,結為兄弟,事後得知(朋友及自己均)為國家所出賣,氣憤填膺,放棄軍籍,隱姓埋名………
一戰後巴地成為英國託管地。
(丙)劇場
兩戰之間,由於大量移民湧入,猶太人佔巴地總人口由1882的不足5%(24,000人)增至1935年的24%(44萬)。新移民猶太族與原居民阿拉伯族關係日趨緊張。
1928耶城伊教首長 大穆夫提 欲擴建聖寺,計劃在哭牆打開一度缺口,此舉引發兩族群激烈衝突,開啓漫長的血鬥歷程。 四鄰的阿拉伯志願人士趕來參戰,對抗託管國英國的警察力量和猶太民兵組織哈加納。
7二戰結束,西方主宰世界大局。 英國拋出燙手山芋,將巴地問題國際化。
1947聯合國大會以兩族水火不容之故,通過巴勒斯坦分割方案,***** 在巴地分別建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 耶城則交附國際共管。 阿拉伯國家斷然拒絕此方案,亦絕不承認以國。
1948以色列建國*****,以1/3人口(65萬人)佔領55%巴地。
8同年英軍撒離,黎巴嫩、敘利亞、伊朗、約旦和埃及五國立即(不)聯手進攻以色列,展開第一次以阿戰爭。*** 以色列背水作戰,大破五派圍攻錫安光明頂。
次年達成停火協議,以色列佔領3/4巴地,約旦則佔據約旦河西岸地面。耶城被兩分。 聯合國方案徹底被遺忘,而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更是無影無蹤。
150萬巴地阿拉伯人(巴人)中的75萬離開以色列佔領區,流落黎巴嫩和約旦難民營。難民問題從此嚴厲困擾黎約兩國,最終導致武力清洗。
另一面,以國強烈號召猶太人回歸建設國家,五十年代境內猶太人口超過100萬,此消彼長,已壓倒巴人。
阿拉伯諸國表面打著泛阿拉伯主義***或泛伊斯蘭主義***旗號對抗猶太復國主義,內裡各懷鬼胎,並沒有真正著意於巴人利益。 對於巴人建國,更加置若罔聞。 此所以後來的巴解總部設於北非突尼斯而非中東阿拉伯國家。
此段歷史實為異族間生死存亡之歷史,亦為同族間背義爭利之歷史。
(丁)埃及納賽爾登場
1952埃及自由軍官組織起義,推翻法魯克王朝,建立共和政權。總統納賽爾登場。 納氏有才幹,擅外交。 1955參加萬隆會議,與狄托、尼赫魯等主催不結盟運動,聲譽鵲起。 廁身於阿拉伯諸領袖間更覺鶴立鷄群,一時無兩。
9運河戰爭,西奈戰爭(第二次以阿戰爭)*****
納氏欲振國家軍力,斥巨資32億US$向蘇聯購入軍備,包括120架戰機。
1956埃及決定將運河收歸國有****,以其收入興建阿斯旺大壩。 事實上運河還餘12年便到期。 納氏此舉製作了神話,其民族英雄形象超越國界而深入阿拉伯民心。
英法二國利益受損,於是串通以色列醜惡佈局:先由以色列扮演侵略者角色,閃電攻佔加沙地帶及西奈半島。 然後英法聯合出兵,以調停人身份介入,發出最後通牒,勒令以埃兩國從運河各後撒15英里…… 咁樣咁樣。 其時以色列離運河冇雷公咁遠,要撤退的只是埃及。 咁都得?埃及唔制,英法以埃及「拒絕調停,毫無和平誠意」,立即轟炸機場,又空降傘兵佔領港口,非常無良操作。
結果:國際輿論大力譴責串謀三國,美國不支持,蘇聯更威脅使用核武。英法衰衰地躀一鋪迅速撤軍,從此淪為二流國家。 J
以色列較有台型,拒絕撤退,除非由維和部隊接替。 於是維和部隊無端佔領了埃及國土。J
此役「懦怯的三角侵略」實為西方民主政治之恥辱。 在第三世界國家看來,更是西方帝國主義串同猶太復國主義侵害阿拉伯的明証。
10六日戰爭,閃電戰爭 1967(第三次以阿戰戰爭)****
起因於埃及對以色列船隻封閉紅海亞喀巴海灣。
以色列突施空襲,一個上午便將未及起飛的埃及戰機毀於跑道之上。 獲得制空權的以軍全線出擊,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西奈半島及加沙地帶,約旦約旦河西岸及東耶路撒冷。國土擴大三倍。
意義更重大的是光復聖城, 獨眼英雄達揚將軍在哭牆下宣稱:我們又回到了至聖之地,這次回來,永不離去了。 他的言論深具獻祭意涵,然而全然漠視國際公理。
在聯合國大會內,美國因惱恨埃及親蘇,於是偏幫以色列,動用否決權顛覆蘇聯提出的以色列無條件撒出佔領土地的決議案。*** 美國在中東事態上施行雙重標準,於此有目共睹。
經過艱苦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242號決議。 要求以色列撒軍並建立 「公正及持久的和平」咁話。 以色列被迫接受。 惟巴人建國問題則(仍然)未被提及。
是役,單埃及軍員折損10,000人,飛機340架。 以色列全線作戰,却只折損300人,飛機30架。 阿拉伯人信心大受打擊,伊斯蘭對抗活動轉向恐怖主義。***** 反之,以色列人躊躇滿志,軍國心態不斷主導政治。****
同年,以色列擁有第一顆原子彈。
(戊)被遺忘的主角—巴人 (由Thomas哥主講)
11巴解組織法塔赫的誕生
無論是泛阿拉伯或泛穆斯林主義,阿拉伯各國均只顧自身利益,完全無視巴人的存在。稍曾著力者是在1964年阿拉伯國首腦會議上責成政客 舒凱里 建立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但此巴解只為納氏的宣傳工具,毫無建國方略及號召力。有志之士明白革命大業非仗巴人自身之力不可,1965年阿拉法等人成立一個名為法塔赫的巴解組織。 (Fatah是阿拉伯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的英文轉寫Harakat al-Tahrir al-Watani al-Filastini的反向首字母縮寫)。
初期的法塔赫認為巴勒斯坦勢孤力單,難以與以色列正面交鋒,遂行恐怖襲擊之行事策略。1965年首次行動意圖炸毀運河,雖以事敗告終,但大收宣傳效果,巴人年輕一代奮起加入。經數次成功後,法塔赫於1969年取得巴解領導地位。
起初流亡的巴人大部分聚居於約旦難民營,人數眾多,漸成「國中之國」。「六日戰爭」後以阿簽定的242號決議中,全沒提及巴人自決權利問題。巴人被降格為難民問題,於是群起撻伐,尤以約旦國王侯賽因為咒罵對象。1970年9月6日巴解內「人陣」***組織劫持英美客機,在約旦境內當眾炸毀以「教訓長期支持以色列的美國人」。 約旦國王大怒,遂於同月發兵攻擊難民營,不分軍民,均遭殺害。 約旦巴人被迫離開,遷徙至黎巴嫩。
12慕尼克奧運村屠殺事件。***
1972年一個名為「黑色9月」的恐怖組織為了報復,於慕尼克奧運村屠殺12名以色列運動員。以色列人報復轟炸黎巴嫩及敘利亞巴人難民營。
事件分化了巴解,形成了兩個相互抵觸的戰略目標:其一加強恐怖活動,既反以色列,亦針對某些阿拉伯國家;另一加強外交活動,目標在於建國。
1974阿拉法在聯大發表歷史性演說,申明巴解的意義和恐怖主義的危害。*****
大會上聯合國承認巴解,阿拉法亦從此引領巴解走上温和路線。
(己)混戰
1970納賽爾逝世,薩達接任。
同年約旦鎮壓國內巴解,(承諾過支持巴解的)敘利亞和伊拉克袖手旁觀。
13 齋月/贖罪日 戰爭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以阿戰爭)****
呢次調轉,由埃及聯同敘利亞於伊斯蘭教齋月,猶太教贖罪日發動突襲,夾擊以國。
以色列措手不及,初戰受挫,但迅速奪回主動權。 沙朗將軍擅自揮軍渡過運河,切斷埃及第三軍團後路。 該軍團(在自家國土內)要靠聯合國部隊輸送糧水活命。
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施展旋風外交,促成撤軍。
此役,後果上來說雙方均沒有佔到利益, 但論武藝,以國型晒。
14 以軍入侵黎巴嫩1982,意圖剿滅當地巴解。(第五次以阿戰爭)。
實際上這是第一次以巴戰爭,因為其他阿拉伯國家均沒有馳援。沙朗將軍圍攻及轟炸貝魯特兩個月,巴人寧死不降,最後維和部隊介入,保存了10000巴解戰士性命。
(庚)和平
1977埃及總統薩達歷史性訪問耶路撒冷,伸出和平之手。 埃及立即被目為叛徒,遭阿拉伯聯盟開除會籍。
1979大衛營協定,簽署三方為美國總統卡特,以色列總理和巴解阿拉法。 以巴展開正式對話。
1981薩達遇刺
1988巴解承認以色列,宣佈建國及棄絕恐怖活動。迅速得到九十多個國家承認。
1993 奧斯陸協定。 以色列總理拉賓和阿拉法簽署「原則宣言」:雙方一致認為***必須結束數十年對抗衝突,相互承認對方的合法性和政治權利,並致力謀求和平共存。
1995拉賓遇刺。